粵語的“嘐浪頭”是什么意思? 粵語除了繼承許多古漢語,還吸收大量的外來語,同時也學習了許多其他方言為我所用。如“拋浪頭”一語是源自吳語的“摜郎頭”。 吹噓自己或嚇唬人,以顯示自己威風,出風頭,虛張聲勢,以勢嚇人,粵語稱之為“拋浪頭”。如:甲與乙吵架吵到要打架,甲:“你想打交?來吖,你10只都無夠我打!”乙:“你拋浪頭指嘛,鬼怕你吖!”但是在某些語境中卻并非貶義。如,一個人碰到歹徒打劫,他“拋浪頭”,夸說自己武功如何了得,直至嚇退歹徒,這種必要的“拋浪頭”,是聰明、智慧的表現(xiàn),便值得贊揚。 “拋浪頭”一詞又怎么來的?是源自'摜榔頭”。滬語方言中有一種說法叫“摜Iang頭”。它的意思是:虛張聲勢,自我炫耀,言過其實。“榔頭”其實就是比喻拳頭,“摜榔頭”就是甩動拳頭以示自己是個強者。這個“Iang”字怎么寫呢?有的寫作“浪”,有的寫作“榔”?!皳ァ敝杆?,怒將起來拿出家伙,沒有持械行兇只是氣勢洶洶地把榔頭一摜,也就是“有姿勢冇實際”而已。 摜的本字是“閜”,讀“許下切”(《廣韻》),今音亦xia。越方言“閜”指虛聲恫嚇,“閜浪頭”進入粵語,廣府人不識“閜”字,這個俚語傳人嶺南后,由于廣府人口語中不說“摜”,遂以“拋”代替,也不說“榔頭”(廣府人叫錘),生生改造成“拋浪頭”。 不過,“拋浪頭”只表音不表義。正確寫法應(yīng)該是:“嘐浪頭”,是指在言語或行為上虛張聲勢,想用氣勢壓人。說起“嘐浪頭”的起源,據(jù)說是源于廣州的一首童謠:“掟磚頭,斗大嚿,一掟掟到西門口,濺起浪花拋浪頭?!?/p> 如果是源于這首童謠,為什么不用“拋浪頭”而用這個“嘐浪頭”呢? 因為用這個“嘐”字更加貼切粵語要表達的意思,根據(jù)《康熙字典》記載“嘐,披交切,音泡。言不實而夸,狂者之妄言也?!?/p> 由此可見,“拋浪頭”源于“摜榔頭”,正確寫法是:“嘐浪頭”。 (聶巨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