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過《黃帝內經》的人,都說是有七篇大論是專門講五運六氣運轉的。我們說;不對。應該是有十篇大論是專門講五運六氣運轉的。五運六氣的運轉實際就是“太一”或“太乙”的運行。北斗七星斗柄指東,天下皆春;斗柄指向南,天下皆夏;斗柄指向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向北,天下皆冬。北斗七星叫“太一”還是“太乙”古人也沒定好,不管是“一”還是“乙”,隨著它的運行,天下有種精氣每時每刻都在運行著,這就是《黃帝內經》里說的五運六氣地運轉,簡單說叫太一地運行,它統(tǒng)帥著天地間的萬物和人。這十篇大論是; 1.《天元紀篇》是描述了一個由二十八星宿圍成的一個天,在這個天體中有太陽、月亮、歲星(厥陰)、熒惑星(少陽)、鎮(zhèn)星(太陰)、太白星(陽明)、晨星(太陽)。叫陰陽五行的七星,在二十八星宿圍成的浩瀚的宇宙中按次序運動著。從而分出了看問題時,要分南政和北政。 2.《五運行大論》告訴了我們天中的五運和六氣是怎樣排列的。 3.《六微旨大論》是講六種氣在運動中非常微小的、細致的、具體的天理規(guī)律。使后人不能不照著辦。 4.《氣交變大論》是講天氣主,地氣上升交于天;地氣主,天氣下降交于地。太一的變化是通過氣交時發(fā)生變化的。天地氣的流動是順著經線上下流動,五運的氣是順著緯線左右運動的。 5.《五常政大論》是講六氣和六氣相交時的變化,尤其要注意地域的不同,要先和地域論六氣的盛衰,再和天氣論逆順。 6.《六元政紀大論》是講天的運氣與六氣、天的運氣與人是怎么合到一起的。合到一起后,氣的多少完全可以用數(shù)字表示出來。 7.《刺法論》是講太一運行中遇到的各種情況,使太一的運行方向發(fā)生了異常變化,天變成災,人也相應的有病。 8.《本病論》是講太一到,時間也到,為至而至;時間到,太一不到,為至而不至的氣和時間不到,太一先時而至,氣已改新發(fā)生的變化。知天災的到來,知人病該怎么治。 9.《至真要大論》是講,經過前邊對天道的講解,這一篇就是到了揭示天的真理的時候了。審其氣機,知氣到的時間;知道人病的時間,病在什么地方。 10.《標本病傳論》是講五運六氣依次相傳,要經過標、中、本、三元,周而復始沒有終止,人的病氣也是以次相傳。知標本知五運六氣的轉動,不知標本,不可能懂得太一的運行。不知標本,大談病例;不知標本,大談五運六氣的運轉;不知標本,把《黃帝內經》背的再熟,也是個白癡。 那么五運六氣到底怎么轉的呢?都在演法推求,其實在《七十一》里早就說;要把運和氣加到一起而論就可以了,然后論氣在太陽否、在陽明否,五運的氣和司天地的氣同步了,氣運行就正常。否則,就天災人病不斷。醫(yī)道的根源,天道的規(guī)律,全都在《黃帝內經》里。知道者又無法傳下去,正如唐.王冰說的,傳之難,傳之艱,講之難,講之沒人明白,真是太難了,難得叫人不可思議。傳非其人,會泄了天寶,最后遂書五本藏在五岳深山之中。今天,《黃帝內經》就在眼前,隨其攸利,昭遣太一,明道而行,將《六微旨大論》中六氣應五行的變化,按照書中“四六天交時刻”的方法展示一下,因天之序,盛衰之時,移光定位,氣交見氣也就明白了。 一六天交時刻的方法??刺坏倪\行圖一。
1.甲子始于寅初水下一刻,行五步,經甲子、戊子、壬子、丙子、庚子(看太一運行圖一,五邊形頂角所指)又第八氣的天干地支,終于子正之中里的里邊見“戊辰”,余12.5刻,歸下一步。 2.把戊辰右遷移至子中之外。 3.看太一運行圖二。戊辰從子中之外,行五步,經戊辰、壬辰、丙辰、庚辰、甲辰至戌末見“壬申”,余25刻,歸下一步。把壬申右遷移至亥初一刻。 以下規(guī)律同理,4從亥初.至酉中里見“丙子”,看圖太一行三。右遷至酉中之外;5.至未末見“庚辰“,右遷至申初;6.至午中里見“甲申”,右遷至午中之外;7.至辰末見“戊子”,右遷至巳初;8.至卯中里見“壬辰“,右遷至卯中外;9.至丑中末見,“丙申”,右遷至寅初;10.至子中里見“庚子”,右遷至子中外;11.至戌末見“甲辰”,右遷至亥初;12.至酉中之里見“戊申”,右遷至酉中外;13.至未末見“壬子”,右遷至申初;14.至午中里見“丙辰”,右遷至午中外;15.看圖十五,太一運行,始于午中外丙辰,經丙辰、庚辰、甲辰、戊辰、壬辰至辰末見“庚申”,還余75刻,歸入下一氣乙丑,叫天氣始于巳初水下一刻。 二六天交時刻的方法。 1.乙丑相合始于巳初一刻。2.氣至卯中里見“己巳”,右遷移至卯中外;3.至丑末見“癸未”(原來是癸酉),右遷至寅初;4.氣至子中里見“丁丑”,右遷至子中外;5.至戌末見“辛巳”,右遷至亥初;6.氣至酉中里見“乙酉”,有遷至酉中外;7.至未末見己丑,右遷至申初;8.至午中里見“癸卯”,(原為癸巳),右遷至午中外;9.至辰末見“丁酉”,右遷至巳初;10.至卯中里見“辛丑”,右遷至卯中外;11.至丑末見“乙巳”,右遷至寅初;12.至子中里見“己酉”,右遷至子中之外;13.至戌末見“癸亥”,(原為癸丑)右遷至亥初;14.至酉中里見“丁巳”,右遷至酉中之外;15.至未末見“辛酉”。余氣50歸入下一氣。始于申初。 三六天交時刻的方法。 1. 丙寅相合始于申初一刻。2.氣至午中里見“庚午”,右遷至午中外;3.氣至辰末見“甲戌”,右遷至巳初;4.氣至卯中里見“戊寅”,右遷至卯中外;5.至丑末見“壬午”,右遷至寅初;6.至子中里見“丙戌”,右遷至子中外;7.至戌末見“庚寅”,右移至亥初;8.氣至酉中里見“甲午”,右遷至酉中外;9.氣至未末見“戊戌”,右遷至申初;10.氣至午中里見“壬寅”,右遷至午中之外;11.氣至辰末見“丙午”,右遷至巳初;12.氣至卯中里見“庚戌”,右遷至卯中外;13.氣至見丑末見“甲寅”,右遷至寅初;14.氣至子中里見“戊午”,右遷至子中外;15.氣至戌末見“壬戌”。余下25刻歸入亥卯未氣里,丁卯始于亥初水下一刻。 四六天交時刻的方法。 1.丁卯相合始于亥初,2.氣至酉中里見“辛未”,右遷至酉中外;3.氣至未末見“乙亥”,右遷至申初;4.氣至午中里見“己卯”,右遷至午中外;5.氣至辰末見“癸巳”,右遷至巳初;6.氣至卯中里見“丁亥”,右遷至卯中外;7.氣至丑末見“辛卯”,右遷至寅初;8.氣至子中里見“乙未”,右遷至子中外;9.氣至戌末見“己亥”,右遷至亥初;10.氣至酉中里見“癸丑”,右遷至酉中外;11.氣至未末見“丁未”,右遷至申初;12.氣至午中里見“辛亥”,右遷至午中外;13.氣至辰末見“乙卯”,右遷至巳初;14.氣至卯中里見“己未”,右遷至卯中外;15.氣至丑末見“癸酉”,正好終于百刻,滿一日。 這就是太一四種類型的氣在六個位置運行的全部過程。有上元的氣,有中元的氣,有下元的氣,全都展示在眼前,視其位而看到了太一的60種氣,60種運轉過程,我畫出了三種圖。其他天的道理,方法同理。鳴乎遠哉!謹奉天道,否則就根本不知其所謂也。 巳初水下一刻是第26刻,申初水下一刻是第51刻,亥初水下一刻是第76刻,統(tǒng)統(tǒng)都是從寅時8刻20分中開始。看著前邊60氣的五步一右遷,我說四點; 一,當太一從本氣流至到標氣時,叫真元的一氣滿了,滿的淌了,從本氣淌到了標氣,叫氣發(fā)有余,不管是大的本氣,小的本氣,流到標氣時,要先治其本氣最有利。大、小是氣的多少,不是指大小便。人身中在一定時間內有固定的氣和客氣,在正常時,太一總是從標氣行到本氣,從標到本越流越多,先標后本,故叫標而本,要先治其標后治其本,無論是小氣或大氣,先治其標后治本最有利,先發(fā)輕,后發(fā)重。不是指大小便的問題。 二,六部氣中,每一部的氣中都有兩個節(jié)氣,兩個中氣。一個節(jié)氣或一個中氣,只有15天,共4個15天組成一部氣,余氣就歸入到下一個15天里去,故第5個15天的氣,氣已極,最多,為這一部的氣滿,流到了下一部的氣里,使運發(fā)生了改變,即風運走入到了火運、火運走入到了濕土運,濕土運又走到了燥分,燥分又走到了寒分等等。接著還要淌到第6個15天里去,第七個15天里去,而第6、第7個15天的氣,只是在下一部運氣里地增加,還沒達到滿氣的時間,故5分的氣甚,氣大,氣多,6分、7分的氣微,氣少、氣小,5分的氣大于7分的氣。南韓和日本翻譯說;5分小于7分,是不明白《黃帝內經》中太一運行的真正含義,自以為自己明白,其實是違背天道的,自己授術未明,以教眾人,豈不疑殆。 三,五運六氣的運行總是有始有終,終就是開始,而開始就是上一氣的終氣,子中里、酉中里、午中里是氣終,子中外、酉中外、午中外又是氣的開始,戌末,未末,是氣終,申初,亥初是開始。這都是六微旨大論里非常微小的天道規(guī)律。只有學會順著天理的氣流動的人才叫真人,叫真正知道天地間還有個太一在運行著,從而才會知道“我”是克行,還是生“我”而行。如克行,甲子克辛亥克戊戌克乙酉克壬申克己未克丙午克癸卯。在一六天交時刻法中,運的氣是生我而行,依次相傳,甲子受戊子而生,戊子受壬子而生,壬子受丙子而生,丙子受庚子而生,庚子受甲子而生。注意;要知道往這里來的氣和前進去的氣,這非常關鍵。當然,圣人是即知道太一的流動,還知道太一是從哪里流來,又流向哪里去,怎樣流動,這也是今人求而得不到的東西。不能破解《黃帝內經》之所在。 四,這個太一的運行圖,太有意思了。他是天理的象征,欲知天的陰陽,動而不息,五歲而右遷,用五角星定位依次相傳。欲知地的五行,靜而守住天地,六步一相會,代表天的天干進排,代表地的地支逆數(shù)。天地兩個甲子,人中甲子是預測人和事物的,把干支當成內外官星遠近來分,順從陰陽。而地中甲子是按五運六氣的五色陰陽排列星官,天干進而地支退。唐.王冰在《上古天真論》里已講了,子午流注法正是這樣排列的,甲戌、乙酉、丙申、丁未、戊午、己巳、庚辰、辛卯、壬寅、癸亥。不會推算天人合一,就不可能懂得子午流注的方法??粗鴪D能夠熟練地掌握五運六氣的五步一右遷、六步一相會,先推五運六氣的形象,再論數(shù),然后再看《黃帝內經》的病例,就應岃而解了!不會推其天地,詳乎太一,去詳乎哪一年的氣候,去詳乎這病理,那病因,不是胡說八道嗎! 拄其間 鍔未殘 2013.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