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大滅絕是指在相對比較短的時間內(nèi)陸球生物大量消亡甚至毀滅的一種災變事件。 在整個顯生宙的歷史(5.41億年)中發(fā)生了至少五次生物大滅絕事件, 這些事件曾經(jīng)導致當時的地球生物多樣性明顯減少, 對整個生物圈產(chǎn)生重大影響。 引自Sepkoski, 1984和宋海軍一席演講 第一次生物大滅絕(4.45億年前) 時間 奧陶紀-志留紀時期,主要發(fā)生在奧陶紀的(Hirnantian,距今4.45億到4.43億年)到志留紀的魯?shù)て冢≧huddanian,距今4.43億到4.40億年)。也有學者認為可以分為兩幕:凱迪階頂部至赫南特階底部和赫南特階頂部。 主要滅絕種屬 這一事件極大地影響了海里的生物,因為當時生命還沒有完全真正地在陸地上安家。49-60%的海洋生物屬和近85%的海洋生物種滅絕。造成當時約三分之一的腕足動物和苔蘚動物科滅絕 ,以及大量的牙形石、三葉蟲和筆石消失。 可能的原因 海平面下降和冰川作用的降溫很可能是導致奧陶紀大滅絕的原因。 在奧陶紀晚期變冷之前,氣溫相對較暖??茖W家認為海洋溫度驟降和海平面的下降,引發(fā)了物種的滅絕。氣候變冷導致的冰期引發(fā)海平面下降,大幅縮小或破壞了大陸架處的淺水區(qū),而這正是生命賴以生存的棲息地。受害最嚴重的是底棲動物,即生活在水底的動物:三葉蟲、皮動物、腕足動物、珊瑚蟲。冰期的證據(jù)在撒哈拉沙漠被發(fā)現(xiàn),如在冰川底部基巖留下了冰川的刻痕等。 復原重建圖顯示奧陶紀-志留紀滅絕事件的結(jié)果——貝殼從泥中伸出來 第二次生物大滅絕(3.72億年前) 時間 在泥盆紀晚期的弗拉斯期(Frasnian)與法門期(Famennian)兩期之交,距今約3.72億年。此次事件又被稱為“凱爾瓦塞事件”(Kellwasser)。對于這一事件的時間跨度還不是很明確,可能是兩次大規(guī)模的物種滅絕,也可能是發(fā)生在幾個百萬年間的一系列規(guī)模較小的物種滅絕。也有些人認為這次滅絕事件是在約2500萬年時間里的多達7個不同的事件。 主要滅絕種屬 總的來說,全球范圍內(nèi)的海洋生物21%的科,50%的屬,近75%的海洋物種滅絕。 泥盆紀晚期,這片土地已經(jīng)成為植物和昆蟲的領(lǐng)地。這次事件造成低緯度地區(qū)廣泛發(fā)育的珊瑚-層孔蟲礁以及與之共生的大量其他生物滅絕, 同時, 許多遠洋生物也受到很大打擊。歐美大陸(Euramerica)和岡瓦納大陸(Gondwana)開始融合成為泛大陸(Pangaea)。這次滅絕似乎只影響了海洋生物。在陸地上,植物與節(jié)肢動物門(昆蟲,蝎子等)的進化受到影響。而海里的礁類幾乎完全消失,造礁生物遭遇滅絕只能以單獨的個體生存下來,不再能聚集成群。三葉蟲、腕足動物、頭足類遭受重創(chuàng),很大一部分也滅絕了。脊椎動物門中無頜的甲胄魚類也滅絕了。 可能的原因 造成泥盆紀晚期生物大滅絕的原因是所有五次生物大滅絕中最難解的一個問題, 至今沒有非常明確的結(jié)論。由于與凱爾瓦塞事件有關(guān)的物種滅絕發(fā)生的時間如此之長,很難確定單一的原因,甚至很難將原因與結(jié)果分開。 火山活動是一種可能, 但西伯利亞巖漿活動與這一事件的時間關(guān)系有待于進一步明確。 從中泥盆世末期到晚泥盆世,從沉積記錄中可以發(fā)現(xiàn)多種環(huán)境變化。有證據(jù)表明,海洋底部水域普遍存在缺氧現(xiàn)象,碳埋藏速率急劇上升和底棲生物遭到破壞。特別是在熱帶地區(qū),尤其是珊瑚礁群落。在弗拉斯階與法門階凱爾瓦塞事件周圍,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了海平面高頻變化的有力證據(jù)。環(huán)境變化直接影響生物,導致生物滅絕。但是,造成這些變化的原因在某種程度上還有待商榷。 層孔蟲的側(cè)面圖 產(chǎn)于俄亥俄州的泥盆紀灰?guī)r層中 第三次暨最大的 生物大滅絕(2.52億年前) 時間 形成于二疊紀-三疊紀地質(zhì)時期的界線,并把古生代與中生代區(qū)分開(二疊紀是古生代的最后一紀;三疊紀則是中生代的起始)。地質(zhì)時代的劃分主要是基于生物多樣性的劇變。二疊紀-三疊紀生命大滅絕是地球所經(jīng)歷的最劇烈變化。 主要滅絕種屬 長久以來,人們認為此事件持續(xù)了幾百萬年,它的意義非同一般,影響了整個生物圈。這也是地球上已知的最嚴重的滅絕事件,高達96%的海洋物種和70%的陸地脊椎動物物種滅絕。約57%的生物科和83%的屬滅絕。 所有的生物群均被波及,程度各有不同。一些生物群慘遭滅門,這次生物大滅絕造成古生代非常繁盛的動物群中許多主要門類滅絕或者大幅減少。蜓、三葉蟲、棘皮動物的海蕾類、四射珊瑚、橫板珊瑚等均遭受滅頂之災, 從此銷聲匿跡 。其他生物也大量死亡,如海百合(棘皮動物門海百合綱)、腕足動物門、陸生的蕨類。陸地生態(tài)系統(tǒng)幾乎在同時遭受重大打擊, 在華南地區(qū)以大羽羊齒(Gigantopteris)為代表的熱帶雨林植物群基本完全消失。 由于如此多的生物多樣性喪失,陸地生物的恢復比任何其他滅絕事件都要長得多,可能長達1000萬年。 可能的原因 二疊紀末生物大滅絕已經(jīng)公認為是由于全球性環(huán)境突變造成的。 地質(zhì)學家目前分出兩個大的火山爆發(fā)階段,第一個階段是2.58億年前的峨眉山(今中國南方)火山爆發(fā)。第二個階段是2.52億年前今西伯利亞區(qū)域內(nèi)的火山爆發(fā)。這兩個階段相隔近600萬年,每一個階段持續(xù)約100萬年。有研究者認為二疊紀-三疊紀生物大滅絕和這兩次強烈的火山爆發(fā)有很大的關(guān)系,影響當時的環(huán)境氣候變化。也有學者認為應(yīng)該考慮當時的特定全球構(gòu)造背景——二疊紀期間形成超大陸(泛古陸),泛古陸的形成引起淺海與濱海地區(qū)面積縮小、氣溫下降以及火山活動。 三葉蟲海洋生物 直至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消失 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之后,海百合類數(shù)量明顯減少 第四次生物大滅絕(2億年前) 時間 三疊紀-侏羅紀大滅絕事件標志著2.103億年前三疊紀與侏羅紀的分界線。 主要滅絕種屬 在海洋中,23%的科47%的屬,75%的物種都消失了。牙形石這種生物地層學中常用的化石也消失了。一些陸生動植物卻遭受沖擊,最后的“哺乳類爬行動物”也遇滅絕。除了鱷形目和翼龍目等,許多大型兩棲動物都滅絕了。植龍目、幻龍目與盾齒類也滅絕了。但是,這次滅絕事件對生物多樣性造成的影響并不是最殘暴的,也沒有影響到像恐龍一樣有代表性的種群。這次事件騰出了大量陸地空間,有助于恐龍在侏羅紀時期占據(jù)主導地位。這次滅絕事件也標志著花卉的更替,從單孢和雙孢花粉組合消失到花冠屬花粉組合的出現(xiàn)。 可能的原因 三疊紀末期的物種滅絕最初歸因于環(huán)境的逐漸變化。在晚三疊世,氣候的逐漸變化,海平面的波動,或者海洋酸化可能已經(jīng)達到了一個臨界點。然而,這些過程對三疊紀動植物群的影響尚不清楚。 目前認為較有說服力的解釋是火山的噴發(fā)。大西洋中部巖漿巖?。–AMP)的溢流玄武巖,是已知的最大巖漿巖省,面積約700萬平方千米,相當于整個歐洲,體積約為200萬立方千米。這一跡象在全球西歐、加拿大的東海岸、西非和拉丁美洲東北部都有發(fā)現(xiàn)。測年結(jié)果為2.01億至2.02億年前,即三疊紀-侏羅紀交界點前100萬至200萬年?;鹕絿姲l(fā)會釋放出二氧化碳或二氧化硫和氣溶膠,導致全球變暖(前者)或變冷(后者)。 但是,一些科學家反對火山爆發(fā)理論,因為記錄了三疊紀-侏羅紀邊界的紐瓦克超級群(Newark Supergroup)沒有火山灰降落的標志,而第一個出現(xiàn)的玄武巖位于三疊紀-侏羅紀過渡帶上方約10米。然而,新的年代測定方法和更廣泛的取樣普遍證實大多數(shù)(但不是全部)火山活動發(fā)生在三疊紀-侏羅紀邊界之前。 第五次生物大滅絕(6600萬年前) 時間 白堊紀-古近紀生物大滅絕,約在6600萬年前。它標志著白堊紀和整個中生代的結(jié)束,開啟了延續(xù)至今的新生代。 主要滅絕種屬 總的來說,菊石、海洋或陸地大型爬行動物,還有其他的動物群都滅絕了。最著名的是非鳥類恐龍的滅絕。大量的陸地生物被摧毀了,包括某些哺乳動物、翼龍、鳥類、蜥蜴、昆蟲和植物。在海洋中,蛇頸龍和巨大的海洋蜥蜴(Mosasauridae)死亡了,以及魚類、軟體動物(尤其是已經(jīng)滅絕的菊石)和許多種類的浮游生物。這次滅絕并不是生物滅絕量最大的一次,單從海洋或陸地生物的科的滅絕比例來看,這是五次大滅絕中滅絕比例最低的一次。 然而,物種滅絕也提供了進化的機會。學術(shù)界普遍認同上述動物的滅絕為其他的小型哺乳動物騰出了空間。許多物種開始經(jīng)歷了顯著的適應(yīng)性輻射,更加多樣、體型增大。從之前的爬行動物與菊石的世界突然而迅速的過渡到后面的哺乳動物、魚類的世界,其間鳥類,魚類,也許還有蜥蜴出現(xiàn)多樣性輻射。 可能的原因 白堊紀-古近紀生物大滅絕事件是很多電影的背景素材,最為人們熟知。它通常和隕石撞擊地球、恐龍大滅絕聯(lián)系在一起。而真實的生物滅絕原因是什么呢? 白堊紀-古近紀的地質(zhì)邊界是一層薄薄的沉積物,這種沉積物可以在世界各地的海洋和陸地巖石中找到。在1979年,美國伯克利加利福尼亞大學的阿爾瓦雷斯父子發(fā)現(xiàn),邊界沉積物的粘土中金屬銥、鋨和其它稀有元素含量異常的高,遠遠超出地球上巖石,而與某些隕石中的含量相近。并提出這一滅絕是受巨大的彗星或小行星的影響。這一隕石撞擊假說在20世紀90年代初因隕石坑的發(fā)現(xiàn)得到進一步的證實。 也有一些科學家提出其他的可能因素,如火山爆發(fā)、氣候變化、海平面變化和其他撞擊事件等。也有支持者認為是多種因果的關(guān)系才能造成大規(guī)模的滅絕,隕石等偶然事件不能單獨構(gòu)成絕滅的主要原因,而可能只是“壓斷負重的駱駝脊背的最后添加上去的一捆草”,也就是在早就衰落下來的生物類群面臨絕境時所加的最后一把推力。 艾伯塔省德拉姆海勒附近暴露出的 白堊紀-古近紀邊界地層 恐龍滅絕前的霸王龍 參考文獻及圖片: 帕特里克 德韋弗,地球之美,新星出版社,2017 沈樹忠,張華.什么引起五次生物大滅絕?[J].科學通報,2017,62(11) 維基百科,Extinction event 知網(wǎng),生物大滅絕 美編:海草 校對:陶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