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某,男,26歲。 久居山洼之地,又值春雨連綿,雨漬衣濕,勞而汗出,內(nèi)外交雜,遂成黃疸。 前醫(yī)用清熱利濕退黃之劑,經(jīng)治月余,毫無功效,幾欲不支。 就診時,黃疸指數(shù)85單位,轉(zhuǎn)氨酶高達(dá)500單位。察其全身色黃而暗、面色晦滯如垢。 問其二便,大便溏、日行二、三次;小便甚少。全身虛浮似腫、神疲短氣、無汗而身涼。 舌脈:視舌質(zhì)淡、苔白而膩,診脈沉遲。 辨證:寒濕陰黃之證。 治宜:溫陽化濕退黃。 處方:【茵陳五苓散加味】。 茵陳30克,茯苓15克,澤瀉10克,白術(shù)15克,桂枝10克,豬苓10克,附子10克,干姜6克。 初服日進(jìn)2劑,三天后諸證好轉(zhuǎn)。 繼則日服1劑,三周痊愈。 化驗檢查,各項指標(biāo)均為正常。 按: 陰黃之因,或外受寒濕之傷,或食生冷傷脾,或醫(yī)者過用寒涼之藥損傷脾胃。寒濕阻于中焦,肝膽氣機(jī)疏泄不利,膽汁外溢而發(fā)生黃疸。 寒濕為陰邪,故黃疸之色晦暗。 又見便溏、虛腫、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脈來沉遲等癥,一派寒濕之象,故辨為陰黃。 治當(dāng)健脾利濕,退黃消疸。 方以茵陳蒿為主藥,本品無論陽黃、陰黃,皆可施用。 用五苓散溫陽化氣,以利小便,所謂“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加附子、干姜以溫脾腎之陽氣。 陽氣一復(fù),則寒濕之邪自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