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篆刻思離群 【】薛元明 對于任何藝術創(chuàng)作來說,塑造個性為第一要旨。自清代以來,很多篆刻家將“思離群”作為畢生追求目標,時至今日,仍堪為楷模,值得借鑒。 丁敬倡導“古人篆刻思離群”的振聾發(fā)聵之言,以切刀刻漢印法,開創(chuàng)“浙派”,成為一代宗師,同自身的主導思想分不開?!褒堛^印”(圖一)以切刀得方圓互用之妙,殊為不易?!罢闩伞碑斨凶畹湫偷臄?shù)蔣仁和錢松。蔣仁將切刀法進一步強化,“真水無香”(圖二)已是成熟的浙派風范。錢松的意義與丁敬仿佛,使浙派在趙之琛后異軍突起,在刀法、字法和章法方面有很大突破,“許乃晉印”(圖三)為錢松所作,以扎實的漢印根基結合蒼古凌厲的刀法,成就一家面目,直接影響了后世的吳昌碩。三人雖并列“浙派”,風格亦有繼承和借鑒,但各有不同,切實地實踐了“思離群”的思想。 以鄧石如為首的“皖派”,包括后繼者吳讓之、趙之謙和徐三庚,各有所持。“江流有聲岸斷千尺”(圖四)為鄧石如經典代表作,章法“疏可走馬,密不透風”。吳讓之書印皆從鄧石如出,但在用刀、字法和章法上皆有很大變化,更加從容自然,“足吾所好玩而老焉”(圖五)篆如其書,沖刀流利,筆意舒展,自然安詳。“趙之謙印”(圖六)為趙氏代表作,以小篆入印,強化裝飾特征,和鄧石如拉開很大的距離。徐三庚則將鄧石如“計白當黑”發(fā)揮到極致,比趙之謙裝飾化更強,更花哨,常為人所詬病,“成?!保▓D七)便是一例。這反映出印人極端追求個性的結果。就徐趙二人來說,年齡相近,印風相通,卻仍有不同很大的差別,可見個性對印人的重要性。 徐三庚代表印風向華麗一路發(fā)展,以質樸為代表,典型的要數(shù)吳昌碩。與吳昌碩交好的數(shù)胡 ,是“浙派”印風繼承者,胡氏印風介于趙之謙和吳昌碩之間,深受二人影響,但自具個性面目,“玉芝堂”(圖八)以漢玉法而作,光潔流美,有趙之謙的影子,但區(qū)別于無悶和缶老兩家。 吳昌碩印風獨以《石鼓文》出,將前人的巧麗多姿變成雄渾大氣,筆畫雄壯有力,古樸天真。“湖洲安吉縣”(圖九)為其經典作,在殘破、字法、刀法和章法方面,皆突破前賢,風格強烈,開創(chuàng)“吳派”。吳氏弟子,各持一端,加上私淑者,取法者眾多,一些繼承者形成獨特的個性面目。易大庵是黃士陵弟子,在創(chuàng)作手法上受到吳昌碩很深的影響,風格介于吳黃之家,“大廠居士孺”(圖十)依托古璽形制,結字稚拙,大塊留紅,疏密對比強烈。來楚生是當代學吳昌碩出己意的佼佼者,在刀法、字法和章法有大的突破,“處厚”(圖十一)為其所作,章法布局甚為巧妙,盡得夸張錯落之美。 吳氏弟子中,趙石獨以封泥為范本,強化為自身風格,從“石道人”(圖十二)可看出這一點,趙石弟子鄧散木進一步強化裝飾化特征,“浦江西畔人家”(圖十三)從形式上來說,已是極限,章法幾乎無懈可擊,喪失了精神趣味,但仍然以個性塑造為第一宗旨。陳師曾是吳氏弟子中“詩書畫印”成就較為全面的代表人物,吸收了吳昌碩手法,總體來說要文靜些,“辟支堂”(圖十四)印結字章法仍可看出吳派石鼓的影子,足見吳昌碩對他影響至深。朱復勘在形式上與吳昌碩走的最遠,晚年之后獨以詔版、青銅文字入印,邊欄厚重,線條斬釘截鐵,金石之氣濃,筆意流轉相對減弱,如“桃花潭水深千尺”(圖十五),在吳氏弟子中屬佼佼者。 在注重自然、反對做作的印人中,以黃士陵和齊白石兩人最具代表性。黃士陵印風光潔勁挺,不假修飾,不去角、不去邊,不效西子之顰,“祗雅樓印”(圖十六)一任自然。齊白石秉承了黃士陵的美學觀點,不同的是,篆刻多用單刀,顯得更加洗利自然,如“奪得天工”(圖十七),疏密對比強烈,用刀自然大方,剛健質樸,黃齊二人皆從漢印出,黃士陵得質樸工穩(wěn)一路,齊白石則立足將軍印單刀一路,皆得秦漢人天趣自然的精神。 就元朱文來說,更加凸現(xiàn)了印人“思離群”的重要。相對寫意印風來說,元朱文塑造更加突出的個性是難上加難,尤見印人才情及匠心。元朱文尤以王福庵、趙叔孺、韓登安和陳巨來四家為代表,風格相近,卻有很大差異?!拔矣孙L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圖十八)為王福庵所作,儒雅持重的線條,詩情畫意,不漲不滿,尤其是筆畫相粘處,自然大方。韓登安所刻“長樂無極老復丁”(圖十九)筆意舒展,工穩(wěn)平緩,已有不同,線條收筆注重變化。趙叔孺所刻“破帖齋”(圖二十)與“凈意齋”(圖二十一)二印與上述王韓二人作品又各有不同。尤其是前印,可看出陳巨來印風淵源所在。相比較而言,陳巨來創(chuàng)作更為精心,風格極端華麗秀美,走到極點,由“苦篁齋”(圖二十二)和“下里巴人”(圖二十三)二印可見一斑。 明清以來篆刻存在諸多流派,以師徒傳授為主要模式,以印譜為主要媒介學習范本,但印人仍以追求個性為目標,這是形成流派的最重要條件,試想千印一面,何以有流派可言?相比較傳統(tǒng)的學習方式,當代已逐漸為工作室和函授站所取代,在取法對象上有更廣泛的自由,但反觀當代印壇,雷同、機巧、惡俗和狂怪應有盡有,個性塑造任重道遠,既要避免狂怪無端,亦不能抱殘守缺、泥古不化。由此而言,“思離群”的意義更加明顯,應當是印人永恒的追求目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