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南客家婚嫁習俗 一 婚俗觀念 客家作為漢民族的一支民系,其婚嫁習俗基本保留了中原漢族之古風,極盡慎重、鄭重和隆重之儀。但歷經(jīng)大遷徙的移墾生活,也發(fā)生了一些變革,主要是舍繁就簡。贛南客家人的傳統(tǒng)婚姻觀念,表現(xiàn)如下: 一是,客家在過去較長的歷史里,是父系家長制社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對兒女婚姻起主宰作用。一般婚姻講究“門當戶對”、“明媒正娶”?;橐鲂问揭浴凹奕⒒椤睘橹鳎茨蟹较蚺仪蠡?,女方到男家成婚。 二是,客家的宗族興盛和傳宗接代觀念強烈。由于歷經(jīng)流遷,客居異鄉(xiāng),為謀求生存的特殊需要,不能不重視傳宗接代養(yǎng)兒防老,家業(yè)興旺寄托多子多孫的希望。倘若沒有生育兒子,就招贅婚即招女婿上門,以使香火后繼有人。 三是,客家婦女的家庭地位比中原婦女要高,因為自中原南遷后的贛南客家婦女從事家務(wù)和參加勞動的能力較強,受到父母及客家群體的重視,所以婚禮要隆重排場,嫁妝也要豐厚。 四是,客家人一般同姓不通婚,同族更不聯(lián)婚。贛南鄉(xiāng)村基本上是按姓氏聚居,鄰村不同姓可以通婚,同村的一脈子孫不可聯(lián)婚。客家人視聯(lián)姻為兩氏族百年好合,故仇族也不通婚。 自周朝以后,聘娶婚產(chǎn)生了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等六禮,古代“六禮”以男方付給女子的身價為特征,實是粉飾買賣婚姻的產(chǎn)物。其納采即男方初憑媒人議定具送求婚禮物給女方,此接觸之初,雙方還可采擇,還不一定完全同意,因此試納。問名是男方派員具求婚者姓名及出生年月日時庚貼隨媒人往女家,女家“主人出迎,入受儀”;女方以其姓氏及出生年月日時庚貼具復。贛南將納采與問名合俗稱“傳庚”。納吉是以年庚卜得吉兆后,男方備禮通知女家,婚姻既定。納征也稱納幣,即納聘,俗稱送“聘金”,時男方已“定有親迎吉期”。請期是請女方同意婚期,實與納征兼而行之,俗名之為“過聘”或“下茶”。親迎則由新郎親往女家迎新娘以歸。古之六禮,行禮莊重,且每禮附加細節(jié);手續(xù)繁瑣,且每禮必具書貼往來。古人視婚娶為養(yǎng)子孫傳宗后的根本大計,故如此注重且共循上述“大禮”。但客家人畢竟是經(jīng)歷大流遷的移墾民,飽嘗過流離失所饑寒交迫之苦,徙至南國他鄉(xiāng)也常為溫飽所困,故偏重信義,不重繁文縟節(jié),逐漸將古六禮舍繁就簡,多加變革。“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焙螞r贛南地域廣闊,數(shù)千年婚姻演變,自然各有些差異,但主要表現(xiàn)也只是沿襲古禮的程度不同。 二 婚嫁儀俗 1、傳庚——相親 古代,男女長成,即“男為束發(fā),女為如笄”。舊志有記載:“古者男子二十而冠,筮日戒賓,三加巾服,設(shè)醮命字”,“衣冠大族,往時多以此為禮重”,至清朝后演變?yōu)椤澳凶庸冢?,皆寓于婚禮男家醮子,女家醮女之中”。“女將嫁時,始加冠飾,謂之‘上頭’。”男方家長托媒人或親朋做媒去女方家為子求婚,此媒人系職業(yè)媒人,親朋做媒者為說媒(權(quán)當這樁聯(lián)姻的媒人),男媒稱媒人公,女媒叫媒人婆,素來是女媒多,說媒多由雙方親友充任,這種成全好事常為人們所熱衷。女家若有意聯(lián)姻,就于紅紙書寫女兒的生辰八字(即出生年月日時)交媒人帶回,名為傳庚,俗稱“開八字”。男方將男女生辰送請算命先生算一卦,如謂“相克”,則不成,女方所開“八字”即退還;如說是“相生”,則請媒人前往女家開禮貼即討價還價羅列彩禮回奉的紅貼。男家經(jīng)過斟酌,開出回貼,女家可再搓商以至無異議,就為允婚了。當今婚姻此過程已多是男女雙方約定吉日,男方備酒、肉、餅、果等禮物在媒人和內(nèi)親陪同下去女家相親,俗稱“看妹仔”,男方要給女方送紅包作為見面禮。女方收受禮物和紅包,且熱情款待,此即意為允婚了。這實是合古六禮的納采、問名、納吉等三大禮為一體的議婚過程。 2.過聘——訂婚 男方擇日請媒人帶上雞鴨魚肉、喜炮花燭、聘金和未來新娘的首飾、衣物、香茗等送至女家。女方宴請未來女婿親朋,并回贈未來女婿衣襪鞋帽,此即謂訂婚。當今此禮俗是在相親后,男女方約定日期,女方及其親屬一起(往往有10余人以上)到男方“察家”,也有稱“采家風”。此時,男方不僅盛宴款待女方眾來賓,還要給女方及其親屬一一分送紅包。酒席宴間雙方議定恩恤禮、禮金、魚肉、糯谷和嫁妝等,此儀式為訂婚。這猶如古六禮中的納征大禮。 3.節(jié)與報日子 男女方訂婚后至結(jié)婚前,男方(未來女婿)要于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春節(jié),以酒肉、糕餅、衣料等給女方(未來新娘)及家長送禮,每年此三節(jié)日皆要送節(jié),又名曰節(jié)。此俗現(xiàn)贛南城鄉(xiāng)風行。如未報日迎娶,又未節(jié),女方可視為婚事變異。男方初定迎娶日,即擇吉日帶送禮物至女方“報日子”,通常要提前半年數(shù)月報知;女方接報可選擇搓商,以至雙方共同確定結(jié)婚吉日。有的地方是逢農(nóng)歷十三即吉日,毋須揀;也有的地方是花朝日、小年日,毋須揀。如無特殊原因,女方應按要求趕置嫁妝,為女兒出嫁做好準備。直至婚前四五天,男方按禮貼議定的尚未盡禮數(shù)送到女家。贛南人對聘金的尾數(shù)習用“6”或“9”,大概是取意為“順”或“久”之吉利。有的待嫁新娘此日梳妝打扮試新衣,且由內(nèi)親的男童伴睡,以祈來年生兒。有的地方,在此后幾天,鄉(xiāng)親鄰里紛紛登門送紅蛋,隨帶自擂的“茶泥”來沖飲擂茶,以此與待嫁姑娘話別。當今,婚期確定后,男女雙雙到鄉(xiāng)級zf登記并領(lǐng)取結(jié)婚證,同時籌備婚禮事宜。如此儀程即可謂古六禮中的請期大禮。 4.接親與行嫁 一般是接親(婚日)頭天,男方送魚肉頭牲等給女家,供女家辦婚宴款待賓客。這日待嫁女要洗澡換裝,有的“女父母行告祖禮,設(shè)筵于堂,命女首座,請戚中處女四人,左右列席陪。”(《贛縣新志稿》)此筵席,龍南等地也有六個處女作陪的,也有的地方于這日晚酒席款待親朋賀客。有的是接親先日“男家醮子,女家醮女”,即新郎理發(fā),新娘要“族中福澤之婦為開容”,就是用線絞去臉額頸汗毛,又稱“開面”。之日,男家裝備花轎(也有用馬匹,現(xiàn)有以自行車或轎車等),請德才較高的族人(有稱“扛馬鞘”)率迎親隊伍,打著彩旗(有的是兩根新鮮帶葉青竹,拇指般粗,兩米長許,枝葉上扎紅綢紅布),并帶上一只活公雞,一路鳴爆鼓樂發(fā)往女家,有的還放炮仗。南康有些地方還抬一壇酒去接親,待生男孩時,女家再將此壇酒回禮由男方抬回。這日,有的地方是新娘梳冼扮妝,鳳冠霞披,紅衣繡鞋,吃姐妹飯,與姐妹相伴大哭表惜別,也有說“新人不哭,娘家福”。親友們給新娘“贄腰包”即贈送紅包,吃過“送親酒”即中餐,而后發(fā)親。男方接親隊伍至女家時,女家孩子往往會攔轎,即架凳攔門,男方散發(fā)紅包(或硬幣)才可進門。接親隊伍入女家后,男方當事人即稱扛馬鞘的領(lǐng)隊就忙各種各樣的盡禮數(shù),給新娘父母恩恤禮、廚師的廚師禮、幫新娘妝扮的整容禮、提水洗浴的沐浴禮、搬取嫁妝的頂針禮、書對聯(lián)的翰墨禮、撈扳的煮飯禮、搬桌凳的開桌禮、抬酒的開壇禮、挑水的擔水禮、敬神的祝敬禮、背或抱新娘上花轎(或車)的迎人禮、為新娘頂篩的扶鸞禮、搬運嫁妝的扶奩禮、新娘弟妹的姐妹錢,以及調(diào)理女家事的主事禮,禮數(shù)不到不發(fā)親。 發(fā)親時,喜娘(伴娘)給新娘蓋紅頭蓋、頂篩,由娘舅(兄弟)背或抱或扶著踩米篩,背或抱是上古搶婚的痕跡,踩米篩是表示娘家對出嫁女兒的祝福與思念。人謂米篩是千里眼神之象征,過去客家先人背井離鄉(xiāng)千里客居,時時處處祈望千里眼神的保佑。新娘上轎或上車時,女家還要陪送一只尚未生蛋的活母雞與男方送來的公雞相配成對回送男方,稱之為帶路雞。也有的在花轎或車上掛點芹菜、蔥、蒜(寓意新娘勤勞、聰慧、會調(diào)算過好日子,如是徒步則新娘要打傘,傘頂上掛點芹菜、蔥、蒜),接親隊伍一路嗩吶鐃鈸吹打返程,故稱歸親。接親途中也有習俗多種: 一旦兩個接親隊伍狹路上相遇,有的依傳統(tǒng)的風俗,兩個新娘互換手帕,或由雙方媒人出面互換一根紅頭繩,換手帕或紅頭繩意為化“喜氣相沖”,然后禮讓而行。 接親隊伍在途中萬一遇上送葬隊伍怎么辦?送葬隊必須停步靠邊讓路,或隱蔽或繞道回避。說是,生比死大,新娘比死人更大,且有“新娘壓十煞”之俗語。 古時接親隊伍于歸途中碰上舉有“嚴肅”、“回避”牌與有鳴鑼開道的官老爺,甚至宰相的官轎,又如何是好?客家新娘則從來嚴肅而不回避。據(jù)說從前曾發(fā)生過此路遇事,時客家新娘花轎就是不讓官老爺轎,官轎隊火冒三丈,怒斥新娘膽大包天,揚言要從嚴懲治。坐在花轎中的客家新娘卻鎮(zhèn)靜自如,提出要與官老爺評理,官老爺感到奇異地靠近過來。新娘對官老爺說:“做官老爺?shù)臅r時坐轎,天天大,做新娘的一次坐轎,只一日大。當年,令慈(你母親)亦如此?!痹挾汤黹L,官老爺服了,即下轎讓路。由新娘花轎先通行。從此,客家新娘從不途中讓路或下轎。如今,有坐車的,各行其道,就不存在讓路之事了。 接親隊伍若途中萬一遇到剛竣工但未剪彩通行的橋又怎么辦?客家傳統(tǒng)特殊習俗是可以讓接親隊伍通過此種尚未剪彩的橋。據(jù)說古時有接親隊伍遇到未剪彩通行的橋,守橋人不讓通過,此時坐在花轎里的客家新娘說了一句十分中聽的話,“新人過新橋,百年夫妻萬年橋?!备袆拥檬貥蛉诉B連高興地說,“是是是,百年夫妻萬年橋,萬年橋?!碑敿锤咛зF手,破格讓接親隊伍吹打鼓樂簇擁新娘花轎通過待剪彩新橋。這奧妙有趣的習俗,從古一直傳到今。新娘進男家(新郎家)時,親朋鼓炮相迎。而公公(公爹)婆婆(婆母)及新郎兄弟暫回避,說是不相撞是求日后和睦。新娘進屋,有的是喜娘攙扶下,踏著米篩、迎著新郎撒來的“鹽茶五谷”,進入廳堂,此為親迎。新娘進廳堂后,即要在簸籃里坐性即略坐片刻。 5.拜堂與鬧新房 坐性接著是拜堂儀式,禮生在坐著新娘的簸籃前祝贊,殺閹公雞滴血繞簸籃一周,繼由禮生主持,喜娘扶起新娘,再讓多子女的夫婦分別扶著新郎新娘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父母,接著夫妻對拜。還有的要依次拜外公外婆、拜娘舅、拜叔伯、拜姑姨。此皆謂拜堂。禮畢入洞房。但,有的要通過兩歌手里外對歌,外贏才可入,否則要求情進門。時早已在新人床上撒些果品讓男孩子上去搶了,意為早生貴子。新郎新娘并列床前飲交杯酒(舊稱合巹酒)。此時,依然花燭喜炮、笑語喧天。有的由兩德高望重者:一個端盤托兩碗雞腿,一個提熱水酒澆雞腿。喜娘即讓新娘新郎交換飲酒吃雞。此兩碗雞腿必須是同一只雞的,意寓百年好合。拜堂儀式后,即盛宴款待賓客,稱謂吃“歸親酒”。歸親酒席(多是晚餐)后鬧新房(又稱鬧房或鬧洞房)。此有一則鬧新房的傳說故事,那是很久以前,有皇帝微服訪民間,巧遇一迎親隊伍,可花轎隊后尾隨一鬼怪,皇帝擔心此歸親會被鬼怪搗亂出事,即妝扮為叫花子(乞丐)跟蹤而去,進入洞房發(fā)現(xiàn)鬼怪正暗藏其間,就有意找新郎幾個親朋在洞房飲酒說笑,直鬧得鬼怪悄然逃走了。從此,就有了鬧新房,即鬧洞房的規(guī)矩。 鬧新房,鄉(xiāng)村親友,尤其是新郎的男友接踵而聚,熱鬧而歡快,來者都要講好話,要親熱,講究彩頭(兆頭)。新房里預先備好凳椅、甜茶與糖果,現(xiàn)還有香煙、水果等。來的多得坐不下就站著,妹仔(少女)來鬧新房,往往好奇想看而又害羞,只好擠站在門邊或門外。先來的后生(小伙子)新奇有趣地喜歡搶坐床沿甚至床上。有后來的人見凳椅座位且床上也坐滿了,竟借祝福而調(diào)皮地說起弦外有音的好話;“腳踏新娘房,子孫滿床?!弊诖采匣虼惭氐娜吮蛔I刺得不由立即跳立起來,新房內(nèi)外爆發(fā)一陣陣歡笑聲。然而說調(diào)皮話者與他人卻趁機敏捷擠坐到床上,失掉座位者不甘心而又推又拉,或索性坐在他人膝蓋上,嬉笑打鬧。此時,有人借機把新郎推靠到新娘身上,新娘不由含羞而閃避,引得大家更加歡笑。新郎新娘要向來賀鬧者端茶、遞糖果或敬煙。人們往往故意不接新郎的,而要新娘的。接過煙者,皆嚷著要新娘用火柴點火。當新娘將火遞到他叼著的煙煙端時,他表面裝著接火,實際上不吸而暗吹滅火。新娘只好重點火,仍被如此暗中吹滅,反復多次,引來陣陣歡笑。新娘無奈,又發(fā)現(xiàn)是故意吹熄,則暗生氣退開。人們又哄鬧新郎去勸新娘,新娘再來點火,此時眾人則喜鬧著幫新娘說話了。但還是有滑稽者冒出趣話或逗笑怪像表演,又是一番熱鬧。 鬧新房的節(jié)目有多種多樣,如“借問橄欖”、“喜相逢”、“姜太公釣魚”等。如“喜相逢”是一條長形板凳擺在中間,或由新郎先牽扶新娘站到凳上,自個再上,或眾男眾女分別把新郎新娘扶站于凳上兩端相對,要新郎新娘在凳上相對走過,走至中間,凳面那么狹,兩人面對面,怎么通過?又不準下來讓,而定要在凳上同時通過。眾人即哄新郎新娘轉(zhuǎn)過,或兩人側(cè)身臉貼臉扶肩而過,或干脆雙雙相抱身而過。但都不得掉下板凳,否則重做。這往往會使新郎新娘站立凳上進退兩難,羞羞答答。無奈眾人直哄,只好做,又是滿堂笑鬧。在場的妹仔也時有羞紅了臉,不過有的掩臉埋頭卻又要偷看,樂在心里?!敖烎~”,是鬧新房人用紅線或其他線將花生或糖果,放在高處吊起來,忽高忽低,要新郎把新娘抱舉起來抓搶,取樂。鬧新房節(jié)目還有唱歌之類等。過去鬧新房一般鬧到半夜或下半夜,結(jié)束時喜放鞭炮,招待大家吃點心。新郎新娘即要洗澡更換新內(nèi)衣。 過去,婚后還有三朝看嫁妝、四朝回面、五朝入廚、六朝洗手、滿月送藤盤等喜慶余音,以密切兩親家,使新娘適應新環(huán)境,這是客家人的特別周到之處?,F(xiàn)多是第三天,新郎伴同新娘,帶一壺豬肉、雞肉、雞蛋的湯回門(又稱回紅),即回娘家,午飯后又一同返回。 三 特殊婚姻 招贅婚 通常兩種情況,一是有女無兒戶的女招郎,以示續(xù)接煙火且父母老有所依,二是寡婦不愿另嫁,而招夫婿。過去,被招贅的男子多被視為無能娶妻,故被譏稱為“撐門棍”。此舊觀念已漸改變。 童養(yǎng)媳與等郎女 此皆是過去貧窮人家,擔心童年或尚未出世的兒子日后無力娶妻而帶養(yǎng)別姓女孩。待長成后,擇吉與兒子成婚。如兒夭折、或“尚未出世的兒子”沒有出世,則將童養(yǎng)媳或等郎女(有稱招女,又稱等郎妹、望郎媳)作養(yǎng)女出嫁。 改嫁與再嫁 即所謂二婚親,即寡婦改嫁和離婚婦女再嫁。舊俗是經(jīng)親族允許后,可在破寺廟或風雨亭議婚,寫此婚契之硯筆也要丟棄。出嫁只可于夜間從側(cè)門或后門悄悄離家并出村,至約定地點坐布轎或徒步去新夫家成婚,但均不敲鑼打鼓。現(xiàn)在此舊俗已破除,寡婦改嫁與離婚再嫁均已自由,不再歧視。民間還有類似“轉(zhuǎn)親”,即婦女喪夫后,轉(zhuǎn)配亡夫之兄或弟,人們無異議,尚有“大嫂轉(zhuǎn)小叔,門前栽蔸竹”之說。 . 納妾 即討小老婆,過去富戶貪色,或正室無兒子,已有妻子又娶小老婆?,F(xiàn)已禁止納妾。 冥婚 即為死人聯(lián)姻,舊俗多是活女嫁亡男,或亡女配亡男,此陋習已革除。 現(xiàn)婚姻皆按國家《婚姻法》,男女婚戀自由,自主婚姻,婚俗巳發(fā)生較大變革且仍變異,現(xiàn)正趨向訂婚、結(jié)婚兩儀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