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賀州。 這片美好風景地,不止黃姚古鎮(zhèn)、臨賀故城, 更有許多美好的古村落,在那秀美的山水之間。 一起來看看最美的6大古村落 1 岔山古村富川瑤族自治縣朝東鎮(zhèn)岔山村始建于明代初期,興于明中期,距今已有600多年,是一個歷史悠久的瑤族古村落。岔山村東面與東水交界,南鄰秀水,西北兩面與湖南接壤,是鑲嵌在瀟賀古道上的一顆璀璨明珠,有瀟賀古道入桂第一村美譽。村內古戲臺、古城墻、風雨橋和古民居歷經歲月洗禮,風采依舊。 行走在岔山這條古道上,光滑的青石板似乎藏有舊時的馬蹄聲。兩旁古商鋪彩旗獵獵,油茶館、酒肆里人聲鼎沸。坐在古屋中,看瑤妹打油茶,配著梭子粑粑喝一碗濃香的油茶,歲月靜好不過如此。 村內隨處可見古民居、石板路、石板橋、石碑刻、古風雨橋、古戲臺、古隘口、古廟,古祠堂、古樹、古井,是瀟賀古道文化的活字典。 在這個歷史悠久的古老村寨,前來品嘗梭子粑粑的游客絡繹不絕。梭子粑粑主要由糯米粉制作而成,可加豆角、豬肉、花生、油豆腐等配料為餡。 2 秀水古村秀水村位于湘粵桂交界接合部,富川瑤族自治縣下轄村,地處都龐、萌諸兩嶺余脈之間的靈秀之地。該村始建于唐開元二十三年,距今已有1300多年。秀水村是鑲嵌在廣西東北部的一顆璀燦明珠,這里不僅自然風光旖旎,而且人杰地靈、人才輩出,有著延綿千載而不衰的風水文脈,被譽為“中國瑤鄉(xiāng)狀元村”。 秀水狀元村旅游資源以狀元歷史文化為代表,且融合自然山水、民俗文化、人居文化于一體。這里古樹參天,翠竹成蔭,山清水秀,風景如畫。 走進秀水村,眼前仿若徐徐展開一幅詩意的農舍田園畫卷,石峰、河叉、村莊、田園散落其間。那一泓清澈的池水,泛著藍、映著綠、襯著魚兒,靈動而美麗,仿佛是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 仔細端詳著古屋的青磚、灰瓦、白墻,斑斑駁駁的屋檐上,歲月留下的痕跡歷歷在目,這里街道門樓飛檐飄鳳,馬頭立墻,各門樓的兩邊大都立有車輪形的石鼓、半圓形的石月,門框石檻也被做成古車架的樣子。 村中至今還保留著大量明、清時期的民居、宗祠、祖廟、古戲臺等;還有登瀛風雨橋、江東石拱橋、石巖寺、石刻、神童古墓、秀峰書院、狀元樓、花街大坪、毛氏宗祠、古門樓牌匾、古民居建筑群等歷史人文景觀,固有“天然博物館”之稱譽。 秀水村名勝風景有:狀元樓、東江書院、過江龍、獨秀峰、情人林、仙娘井等。古色古香的民居前掛著一塊塊珠金耀眼的“進士及第”、“狀元及第”、“山川聚秀”、“天然玉鑒”、“山水清音”、“坦川觀邑”等牌匾,不斷地折射著昨日的輝煌,村中的老人們閑暇下來還不忘坐在一起與游人尋思講古。 據載,唐朝時期,一位叫毛衷的進士,從他的家鄉(xiāng)浙江衢州前往長安趕考,他不負眾望考中了進士,然后開始了官路生涯。他成為賀州刺史之后,定居在了如今的秀水村。從此,秀水村的風水文脈傳承不斷。 3 石枧古村石家鄉(xiāng)石枧村位于富川瑤族自治縣東北部。石枧村學風濃厚,自建村以來人才輩出,始祖林通系宋仁宗時期進士及第,官至左都監(jiān)察御史,先祖林茂為教授、林正杰為廣東潮州府知縣。 村內有建于清道光年間的林氏古宅“七十二樘門”和大石條砌成的“大六樓”等古建筑林立,建筑古雅,封楹、門窗都有精細雕花,天井、過道均用大塊石板鋪成,村道兩旁古樹聳立,根莖外露像龍脊似鳳爪。村頭“虎泉”從森林的石巖中噴涌而出,四季長流,林下怪石峋嶙,石上綠苔蒼蒼踩上濕軟如棉。 石枧村古道屬于瀟賀古道東線的一部分,村內古石橋、石板街、古門樓和用于防范匪盜的炮樓等都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旅游價值。在村中,目前仍保留部分由青石磚鋪砌的石板路,主要有三條重要的交通古道。 村莊布局強調“以山水為血脈,以草木為毛發(fā)”,民居依山傍水而建,背靠“后龍山”和風水林,直飲“虎井”水。整體方位坐東朝西,三條河溪呈“川”形流經村莊:一條是從村后流經后龍山的“背后河”,一條是源自水源地“虎井”并從村中流過的“面前河”,一條是連通村北石茍山水庫并流經村前田地的“石墩河”。此外,下村修有宗祠一座以及村西面的七香廟和村南面的社公廟供村民祭祀,村小學建有戲臺供日常娛樂,以上景觀均契合了“村前鳳飛后龍翔,平地興祠建廟堂”的地方諺語,呈現(xiàn)出一個村莊追求天人合一的聚居格局。 村中約有古民居125座,分屬120戶人家所有,占地40多畝,其中6座明清建筑保存較完好。傳統(tǒng)民居多為三合式庭院,即一個正廳和左右?guī)繃弦粋€天井,為一進兩層結構,正廳一般為客廳和祭祖的祖堂,左右次間為臥室或廚房,樓上為雜間或閨房,整個建筑以天井為中心,具有蓄水、排水、采光等功能。到清中晚期,三進四廂式大院在富裕和多代同堂的家族中出現(xiàn),如“七十二樘門”,墻體由青石磚和水窯磚砌成,墻垣為三疊式馬頭墻,屋頂覆青瓦。古宅始建于清道光年間,主人林茂春曾在長沙任職,家族號稱“九代人未摸過犁”,因人口增多從兩側新建副屋,后經幾代人多次擴建便形成門庭眾多的七十二樘門格局。 石枧村雕刻極具特色,主要體現(xiàn)在石雕、木雕和灰雕上。如門墩多以方形圓角的青石磚為原料,采用浮雕技術,內容以麒麟、蘭花、鳳凰等動植物圖案為主,隱含莊嚴、吉祥、富有生命氣息的寓意,門檻上則多以祥云等明快、動感的線條為主。門窗上的木雕,多以樟木、楠木等為原料,采用鏤雕技術,內容以銅錢、花瓶、蝙蝠、葫蘆等圖案為主,隱含富貴、福祿、多子多孫的寓意。建筑屋脊、檐角、墻頭上的灰雕,多以石灰石或青石為原料,采用圓雕技術,內容以龍、如意、鯉魚等圖案為主,隱含辟邪鎮(zhèn)宅、永保平安的寓意。 4 紅巖古村坐落在賀州市富川縣福利鎮(zhèn)的一座古村落。距縣城約20公里。始祖孔玄貞宣德時人,為躲避戰(zhàn)亂和匪患,明中期從福建遷入富川。 紅巖村始建于元代,而形成于明代,距今已有700多年歷史?,F(xiàn)存古建筑多為后清,民國初時期建筑,是富川保存完整集中的古建筑群之一。 紅巖村依山建寨,整體呈南北走向,村中道路為“一帶六”格局,一條南北古青石主道,中間6條古青石巷道,數十座古民居分列兩旁。有古民居、書屋、崇祠、古井等。 紅巖村石鋪巷道,家家屋脊翹角,戶戶墻厚壁堅,居高遠眺,整個紅巖有如堅固之城堡,十分井然。 世代在紅巖村生活的村民,依舊過著世外桃源般的生活。 年逾古稀的老人們,依舊保持著最簡樸的生活方式,坐在百年老街的墻根,敲著旱煙聊著天...... 他們守著這個村子,外面紛亂的世界似乎離他們很遠,你能從他們身上看到最真實、最淳樸的生活。清新的陽光照射下來,仿佛給這古樸之地注入一股新鮮的血液。 少了人來車往的喧囂,少了五彩交錯的光影,這里的古宅建筑保存得依舊完整,蜿蜒巷弄,古宅廳堂,精美的磚雕……臥于鄉(xiāng)野之間,顯得格外靜謐,一切似乎訴說著古村古老的故事。 村民們品著茶,聊著天,不爭朝夕,小村的生活就是如此愜意。隨意串串門,聊聊家常,最美的畫面不過在這小村深深的記憶里頭。 4 深坡古村深坡村又名深坡街,是富川瑤鄉(xiāng)典型的漢族宋朝古村寨,始建于宋紹定年間(1228年-1233年),系始祖蔣士弘(宋嘉定年間進士)任桂林府通判致仕回湘路過此地定居,至今已有近800年歷史。古村人杰地靈,有進士4名,舉人9人,貢生13人,有歷代嘉封題匾數十塊,是富川歷代的名門望族,在民間曾有“上有深坡街,下有下城頭”之傳頌美言。 古村位于廣西賀州市富川瑤族自治縣葛坡鎮(zhèn),距縣城16公里。全村人口1485人,400多戶,除幾戶龜石水庫搬遷移民戶外,全部都姓蔣。孩童嬉戲串巷回聲,蓑衣老牛古樹新綠。漫步在寫滿滄桑的三鑲石板街,穿過古樸雄奇的大小門樓,隨手推那扇精美雕刻的花窗,無意拉上那樘厚重的木門,祠堂書屋、進士牌匾、古道長亭……瀟賀古道,深坡古村,千百年來靜靜守候著。 5 福溪古村富川福溪村景區(qū)位于廣西賀州市富川瑤族自治縣朝東鎮(zhèn)境內。距富川縣城40千米,距賀州市100千米。富川福溪村景區(qū)屬歷史文化類人文風景旅游區(qū),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化古村。 這里的文化底蘊十分豐厚,有宋代理學鼻祖周敦頤的講學堂及其后裔居住的民居,諸多的建筑、石雕、石藝之中均可反映出宋代文化與傳統(tǒng)工藝的特征。 村落有雕梁畫棟的宗族門樓十三座,有古香古色的及古代民古宅一批。在門樓祠宇,民居廟堂之中,分別陳設有以蓮、菊、梅、蘭等清新高潔之雅的字畫裝飾;有以福祿金元,佛祖神公為木雕圖案的花窗門楣;有以云鵲、竹松、龍鳳為彩繪的梁檐斗拱;有以“功德石”、“焚紙爐”、“風雨橋”、“百柱廟”為彰顯文明的建筑石雕。 同時還有古戲臺、古書堂、青石街、古碑刻等古代遺物一批,村中馬殷廟已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村中主要景點。 6 玉坡古村坐落在賀州市鐘山縣燕塘鎮(zhèn)的一座古村落。地處喀斯特地貌的群山之中,村莊依山傍水,村前小溪環(huán)繞,村后綠翠欲滴,周圍的筆架山、龍頭山、三臺山維妙維肖,景色十分宜人。 玉坡村始建于北宋,宋元佑(1086~1093)年間,江西撫州府金奚縣的廖至政考中進士,被朝廷委任為廣西龍平縣令(今昭平),因留戀燕塘玉坡村(今屬鐘山縣)山水風光,退位后隱居玉坡村。 村落興盛于明清時期,因田廣地富,進士、舉人多,做官的人和有錢人多,成為方圓百里有名的富貴村和官臣鄉(xiāng)。 玉坡村還是廣西唯一一座擁有乾隆皇帝下旨建造的“恩榮石牌坊”的古村落。 “恩榮石牌坊”全部用條石和石板鑲嵌而成,沒有任何沙漿填縫。 各種浮雕動物仍栩栩如生,經百年風霜,石梁石瓦也不變形斷裂,堪稱奇跡。 村里民居多以院深樓高、青磚黛瓦房、條石鋪墊、屋檐雕龍畫鳳為主,而且這些屋宇住過了幾代人,至今豐采依舊。 玉坡村石鋪巷道,家家屋脊翹角,戶戶墻厚壁堅,居高遠眺,整個玉西村有如堅固之城堡,十分井然,“小南京”之美譽因此而得名。 顯現(xiàn)出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民間藝術水準的小巷里,古建筑的灰墻黑瓦,精美絕倫的雕花、壁畫,無不彰顯中國古代藝術之精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