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十八般武器我想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德云社他們說相聲的貫口了,近幾年相聲逐漸的火了起來,促使了大家對于他們的貫口很熱衷,聽著即舒適,也很流暢順口。所以也就有很越來越多的人對于十八般武器得到了了解。 順口溜:刀、槍、劍、戟、斧、鉞、鉤、叉、鞭、锏、錘、抓、鏜、槊、棍、棒、拐子、流星。 一、刀 十八般兵器之一,九短九長之一,九短之首(刀)。 刀為單面長刃的短兵器。同時泛指可以用于切、削、割、剁、刺的工具,與匕首合稱亦為膳食器。刀的最初形態(tài),與鉞非常接近。其形狀為短柄,翹首,刀脊無飾,刃部較長。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刀的形狀發(fā)生巨大變化,兩漢時,刀逐漸發(fā)展為步兵的主戰(zhàn)兵器之一,同時出現(xiàn)了許多不同形式的長柄刀。銅刀存世數(shù)量不多,體形均輕薄,最厚處僅0.35厘米,其形制粗分有短柄翹首刀、長柲卷首刀、平刃刀、曲刃刀等數(shù)類。 二、槍 槍是中國古代兵器兵器之一,是由利刃加棍棒組成的長柄刺擊兵器,外形與矛相識,柄長與刃,與短兵器械完全相反,綜合威力大,是十八般武器之一。 槍長而鋒利尖銳,使用靈便,槍頭可刺可斬,可刺穿盔甲;槍桿抓住,可格擋兵器,也可棒打或者投擲殺敵,威力比棍棒鈍器強(qiáng)。武將可騎戰(zhàn)馬沖鋒刺敵,或下馬步戰(zhàn)。 三、劍 劍,十八般武器之一,屬于“短兵”。乃是兵種王者,被稱為“百兵之王”。古王皆有君子之氣,亦有皇上君臨天下只說,素有“百兵之君”的美稱。開雙刃直頭尖,橫豎可傷人,擊刺可透甲。兇險異常,生而為殺。 四、戟 戟,是戈和矛的合體,也就是在戈的頭部在裝上矛尖。具有勾啄和刺擊雙重功能的格斗兵器,殺傷力比戈和矛都要強(qiáng)。戟的出現(xiàn)在我國推動了戰(zhàn)國時期的到來。戟一方面作為儀仗兵器,一方面作為從先秦至秦漢魏晉軍中裝備的制式裝備。 五、斧 斧是一種用于砍削的工具。斧是利用杠桿原理和沖量等于動量的改變量原理來運(yùn)作的。分為兩個部分:斧頭和斧柄。斧頭為金屬所制(一般為堅(jiān)硬的金屬,如鋼鐵)。斧柄一般為木質(zhì)(也有金屬的)。刀口形狀一般為弧形(有時也為直線形)。 六、鉞 鉞,是一種古代的兵器,雖然具備殺傷力,但是更多的是一些儀衛(wèi)所用,和使用的武器不同。在西方權(quán)力象征物是權(quán)杖,中國是鉞。在原始社會時期,鉞為成年男子的象征。鉞確切來說是大斧,本來是刑具(用于斬首或者腰斬),而不是兵器。故從文人撰寫《史記》記載的“兵器”只說有出入。往往君王用鉞象征軍師指揮權(quán)?!墩f文》上曰:“鉞,大斧也,一名天戉?!?,《書·顧命》上曰:“鉞、鋮同兵類,脫胎斧。大者鉞、小者鋮。一人冕執(zhí)鉞,一人冠執(zhí)鋮。”,《釋名·釋兵》上曰:“鉞,豁也,所向莫敢當(dāng)前,豁然破散也。 七、鉤 鉤,一般指形狀彎曲,用于探取、懸掛器物的用品。也是中國武術(shù)器械之一,由戈演變而來。 八、叉 叉是中國武術(shù)長器械的一種,頂端有二股叉的為“牛角叉”,頂圖片端有三股叉的為“三頭叉”,又名“三角叉”。柄長7~8尺,重約5斤。三股叉中鋒挺出3~4寸,叉的尾端有瓜錘。早在遠(yuǎn)古時代就有捕魚的的“飛叉”。在陜西西安半坡村遺址出土的原始“魚叉”,尾端帶有結(jié)節(jié),便于系縛繩索,使用時將叉擲出,然后抓著繩索將叉收回。叉的擊法有攔、橫、扦、捂、挑、掏、貫、拍等,套路有“飛虎叉”、“太保叉”等。 九、鞭 鞭,中國古代兵器之一,短兵器械的一種。鞭起源較早,至春秋戰(zhàn)國時期已很盛行。鞭有軟硬之分。硬鞭多為銅制或鐵制,軟鞭多為皮革編制而成。常人所稱之鞭,多指硬鞭。常用的鞭法有劈、掃、扎、抽、劃、架、拉、截、摔、刺、撩等。 十、锏 锏,(鐵)鞭類,長而無刃,有四棱,長為四尺(宋制四尺為一米二),锏多雙锏合用,屬于短兵器,對馬戰(zhàn)有利。锏的分量重,非力大之人不能運(yùn)用自如,殺傷力十分可觀,即使隔著盔甲也能將人活活砸死。技法上,與刀法劍法接近。來自晉和唐,以銅或鐵制成,形似硬鞭,但锏身無節(jié),锏端無尖。锏體斷面成方形,有槽,故有“凹面锏”名稱。 十一、錘 古稱“椎”,中國武術(shù)器械之一,有長柄單錘、短柄雙錘及鏈子錘等。錘形似瓜,故亦稱“立瓜”、“臥瓜”,也有四方八棱等形,古代持錘者稱為“金瓜武士”。短柄雙錘,非常沉重,舞練需要較大的力量。在戰(zhàn)斗中用錘硬砸、硬架、很有威力。用法有涮、曳、掛、砸、擂、沖、云、蓋等。 十二、抓 一種動作名稱。也是一種中國武術(shù)器械。有稱撾,在民間流傳較廣。抓頭形似爪,縛以長繩或木柄。抓分長械及軟械兩種。長械有“金龍抓”,桿長約2米,桿端有抓形如人手,中指伸直,四指屈撓。軟械叫雙飛撾,系暗器的一種,用金屬打造,像鷹爪,縛以長繩,用于擊人馬,脫手?jǐn)S去,著身后收回,使其不能脫走。 十三、鏜 鏜,是中國古兵器。隋朝便已有之,是由槍發(fā)展而來的。 十四、槊 槊,漢語詞語,中國古代冷兵器,是重型的騎兵武器,類似于紅纓槍、斧頭的攻擊武器,即長桿矛,同“矟”。槊由硬木制成,分槊柄和槊頭兩部分。槊柄一般長六尺。槊頭呈圓錘狀,有的頭上裝有鐵釘若干,有的槊柄尾端裝有鐏。槊鋒刃長達(dá)50-60CM,遠(yuǎn)遠(yuǎn)長于普通的槍、矛的長度,即可用于騎兵持槊沖鋒、又可舞槊橫掃。其主要技法有劈、蓋、截、攔、撩、沖、帶、挑等。槊出現(xiàn)于漢朝,在魏晉南北朝和隋唐時期發(fā)展為。主要種類有:馬槊、步槊、雜槊。 十五、棍 棍也被稱作“棒”,古代多稱棍為“梃”,名稱雖異,實(shí)為一物。棍為無刃的兵器,素有“百兵之長”之稱。中國武術(shù)中的一種打擊兵器。棍的歷史悠久,是原始社會主要生產(chǎn)工具之一,也是最早用于戰(zhàn)爭中的武器之一。長度約為1.3—2.6米,也有的長達(dá)4米,截面一般為圓形,粗細(xì)以單手能夠把握為準(zhǔn)。棍是近戰(zhàn)搏斗兵器,它的攻擊范圍大于刀、槍,自古有“棍掃一大片”的說法。但是棍主要是造成鈍器傷和淤傷,其殺傷力比刀、槍等要小。 十六、棒 同屬棍種。棒長約五尺,以堅(jiān)韌白蠟?zāi)局浦?。棒身兩端粗?xì)不一,一端粗可盈把,此端是握手處。往上愈細(xì),頂端粗為八寸。 十七、拐子 上面的那端稱為拐頭,下面的那稱為拐尾。拐頭和拐尾皆可用來捅,拐尾朝手肘的方向可用于向后搗或向外側(cè)搗;轉(zhuǎn)過來拐尾向前,用來劈、掃。 拐身比較便于格擋,攻防兼?zhèn)?。使用時通常雙手各持一把,一邊格擋的同時另一邊可用于攻擊。 十八、流星 在古代戰(zhàn)場上常常有人使用這種兵器。一般由繩索、鐵鏈鏈接。分為有柄的單頭流星和無柄的雙頭流星等種類。這種兵器在近些年的電視劇中時常出現(xiàn)。例如周星馳的電影《武狀元蘇乞兒》中就有周星馳飛錘流星把對手打下馬的描述。 你有在看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