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目錄 —、什么是格律詩 (—)古體詩和格律詩的不同點 (二)絕句和律詩 二、為什么要學(xué)習(xí)格律詩 三、怎樣學(xué)習(xí)和寫作格律詩 (一)要多學(xué)習(xí)、多讀書 (二)要多研究、多分析 (三)要多寫作 (四)要多交流 四、格律詩的三要素——押韻、平仄和對仗 (一)押韻規(guī)則 (二)平仄格式 1、格律詩的16種平仄格式: 2、拗救和變格。 (三)對仗要求 五、格律詩的章法和句式 (一)行數(shù)、句數(shù)、字?jǐn)?shù) (二)交替 (三)相對和相粘 (四)句子節(jié)奏 (五)起承轉(zhuǎn)合 六、格律詩的語法特點 (一)句子成分的省略 (二)名詞性詞組組成句子 (三)修飾詞語取代中心詞語 (四)句子成分的順序變換 (五)詞類的活用 (六)詞氣詞的運(yùn)用 七、格律詩的修辭手段 (一)互文 (二)倒裝 (三)借代 (四)雙關(guān) (五)重疊、反復(fù) (六)排比 (七)連珠、連環(huán) (八)拆字、藏詞 八、格律詩的藝術(shù)形式 (一)賦、比、興 (二)意境 (三)謀篇技巧 (四)夸飾 (五)用典 (六)詩中議論 (七)風(fēng)格、流派 九、毛澤東與中國古典詩詞 十、怎樣寫好一首格律詩 (一)選好題 (二)確定體裁 (三)押韻 (四)平仄 (五)對仗 (六)遵循“起承轉(zhuǎn)合”規(guī)則 (七)可借鑒前人用過的詞句。 (八)要會以典入詩 (九)要以書為友、以網(wǎng)為師 —、什么是格律詩 (—)古體詩和格律詩的不同點 唐代以前的詩,特別是漢魏六朝的詩,稱之為“古體詩”或“古風(fēng)”,也簡稱“古詩”?!肮棚L(fēng)”中的“風(fēng)”即“詩歌”的意思,是由《詩經(jīng)》中的“國風(fēng)”而引申出來的。唐代及以后的詩人直至現(xiàn)代詩人寫作的古體詩,還有以“古風(fēng)”作為詩題名的;有的人則在詩題后面標(biāo)示“(古風(fēng))”字樣,以區(qū)別于格律詩。 唐代以后,詩分為古體詩和格律詩兩大類。古體詩是繼承漢魏六朝的詩體;格律詩是唐代新興的詩體。格律詩包括絕句和律詩,絕句又叫截句、斷句。唐以前的絕句不講平仄的粘(或“黏”)對,多用拗句,也可以押仄韻,后人把這種絕句稱為“古絕”,如李白的《靜夜思》和孟浩然的《春曉》;而把既講押韻、又講平仄符合格律的絕句稱之為“律絕”。 格律詩與古體詩不同。在字?jǐn)?shù)、句數(shù)、用韻、平仄和對仗等方面都有許多講究。 1、字?jǐn)?shù)不同。格律詩有五言、七言兩種,每句字?jǐn)?shù)是相同的。五言絕句簡稱“五絕”,七言絕句簡稱“七絕”;五言律詩簡稱“五律”,七言律詩簡稱“七律”。排律,一般都是五言的,句數(shù)不定,但必須超過八句,句數(shù)是偶數(shù),如十句、二十句,一百句,至二百句以上。古時還有一種試帖詩,限定用十二句。古體詩除五言、七言之外,還包括雜言。古體詩每句字?jǐn)?shù)可以相同,也可以有長有短。按每句字?jǐn)?shù)不同,可分為兩類,即五言古詩(簡稱“五古”)和七言古詩(簡稱“七古”)。五言古詩每句為五個字,最短是四句二十個字;七言古詩每句為七個字,最短是四句二十八個字。雜言詩有一言句、二言句、三言句、四言句、六言句、八言句、九言句,習(xí)慣上把它也算在“七古”這一類。如北朝民歌《木蘭詩》,以五言為主,兼用七言和九言,即屬古體詩中的雜言詩。《唐詩三百首》中的卷一為五言古詩,卷二和卷三為七言古詩。卷二的《登幽州臺歌》(陳子昂):“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卷三的《石魚湖上醉歌》(元結(jié)):“石魚湖,似洞庭,夏水欲滿君山青……”即屬雜言古詩。 2、句數(shù)不同。格律詩絕句(五絕和七絕)只有兩聯(lián)四句,律詩(五律和七律)有四聯(lián) 八句(第一、二句為“首聯(lián)”、第三、四句為“頷(hàn,讀‘漢’)聯(lián)”、第五、六句為“頸聯(lián)”、第七、八句為“尾聯(lián)”),排律可在十句以上。古體詩的句數(shù)卻沒有一定限制,可多可少。最短的只有兩句;最長的則至數(shù)百句,字?jǐn)?shù)可至千余字。如《孔雀東南飛》全詩共三百五十七句,一千七百八十五字。 3、用韻法不同。這又可分四項來說明: (1)格律詩概用平聲韻。古體詩既可用平聲韻,也可用仄聲韻,還可隨意轉(zhuǎn)韻。 (2)格律詩押韻是一韻到底,一首詩中是不準(zhǔn)換韻的(只有首句尾字為平聲字時,既可用本韻,也可換鄰韻)。通常絕句只有二韻腳(首句入韻為三韻腳),律詩只有四韻腳(首句入韻為五韻腳)。古體詩韻腳有多有少,通常兩句一押,也有每句押韻的(奇數(shù)句也可用韻)。既可以一韻到底,中間也可以換韻。換韻的形式以四句為最通常,也有六句或八句或十二句一換的,并且間也有二句或三句一換的。 (3)格律詩中一個押韻的字不可重押第二次(甚至一個已經(jīng)用過的字也不宜重用,但也有例外)。古體詩中沒有這個限制,往往一個字可以再三重押(也可再三重用)。 4、平仄不同。格律詩的平仄有嚴(yán)格規(guī)定,須符合絕句和律詩的平仄格律要求;講究“替”、“對”和“粘”。古體詩對平仄沒有任何規(guī)定,不拘替、對、粘。 5、對仗不同。格律詩講究對仗(也叫“對偶”或“駢偶”),即在同聯(lián)中的出句與對句詞義和平仄成為對偶。絕句可以不對(有的也對);律詩的中間兩聯(lián)必須對仗(首聯(lián)和尾聯(lián)可對可不對)。古體詩不拘對仗,偶有對句,也求拙不求工。 總之,格律詩(即“今體詩”,亦稱“近體詩”)包括絕句和律詩,絕句又分為五絕和七絕;律詩又分為五律和七律,另有只有六句的小律和超過八句的排律(即長律,其押韻既可押平聲韻,也可押仄聲韻)。我們所說的格律詩,系指絕句(五絕和七絕)和律詩(五律和七律)而言,它們的特點是:篇有定句,句有定字,講究平仄、對仗和押韻,有嚴(yán)密的格律。 古體詩(簡稱“古風(fēng)”或“古詩”)的特點是:篇無定句、句無定字,不講究平仄和對仗,押韻較寬,沒有一定格律,比較自由。其中的變體詩(又稱“拗體詩”),不講粘對,不計平仄,不用對仗,但句數(shù)和用韻不改變;還有一種入律的古風(fēng),全詩用律句或基本上用律句(通常是七言),換韻時往往是平仄韻交替,且四句一換韻,換韻后第一句即入韻,全詩好像是許多首七絕的組合。 唐代格律詩形成以后,也未能完全取代古體詩的地位。唐代和以后的著名詩人,除了寫格律詩而外,也同時寫古體詩。古體詩形式一直被保留下來,與格律詩并列于世。 我們學(xué)習(xí)詩的格律,主要是學(xué)習(xí)格律詩的格律。寫作時以寫格律詩為主,也不排除寫古體詩。為區(qū)別于格律詩,可標(biāo)示“(古風(fēng))”字樣。 (二)絕句和律詩 格律詩分為絕句和律詩。絕句又分五言絕句和七言絕句兩種(簡稱“五絕”和“七絕”);律詩又分五言律詩和七言律詩兩種(簡稱“五律”和“七律”)。 1、五言絕句:每句五個字,共四句,全詩二十個字?!短圃娙偈住分械木砥邽槲逖越^句。例如: 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2、七言絕句:每句七個字,共四句,全詩二十八個字?!短圃娙偈住分械木戆藶槠哐越^句。例如: 泊秦淮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 絕句可以容許在句中出現(xiàn)非疊字的重復(fù)字。如上詩“籠”在首句中即重復(fù)出現(xiàn)。再如元稹的《行宮》:“寥落古行宮,宮花寂寞紅。白頭宮女在,閑坐說玄宗。”連用三個“宮”字。又如無名氏的《金縷衣》:“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薄皠窬薄ⅰ澳?、“惜”、“花”等字出現(xiàn)兩次,“折”字出現(xiàn)三次。這種重復(fù)字的運(yùn)用,是有意識地使詩情更濃,詩態(tài)更美。然而在律詩中就不那么隨便了。 3、五言律詩:每句五個字,共八句,全詩四十個字?!短圃娙偈住分械木砦鍨槲逖月稍?。例如: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闕輔三秦,風(fēng)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有一種五言長律(又叫五言排律,也屬于格律詩),每句五個字,全詩共十二句,或更多。例如: 守睢陽詩 接戰(zhàn)春來苦,孤城日漸危。合圍侔月暈,分守若魚麗。 屢厭黃塵起,時將白羽麾。裹瘡猶出陣,飲血更登陴。 忠信應(yīng)難敵,堅貞諒不移。無人報天子,心計欲何施? 4、七言律詩:每句七個字,共八句,全詩五十六個字?!短圃娙偈住分械木砹鶠槠哐月稍姟@纾?/p> 登金陵鳳凰臺 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倿楦≡颇鼙稳眨L安不見使人愁。 律詩基本上不容許出現(xiàn)重復(fù)字,這是律詩的一般規(guī)則。但上詩《登金陵鳳凰臺》中出現(xiàn)“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之類的重復(fù)字,又不講平仄的粘對;再如崔顥《黃鶴樓》詩的前四句“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fù)返,白云千載空悠悠?!边B用三個“黃鶴”,李詩和崔詩都是超乎格律的變體詩,內(nèi)容突破了形式。如果以此為例,寫格律詩時超出規(guī)定的格律,那就不成為格律詩了,而是古體詩了。 ——小律和排律:格律詩除絕句和律詩外,還有兩種:每首只有六句的叫小律,也叫三韻小律;超過八句,達(dá)到十句或十句以上的叫排律。下面是三韻小律舉例: 夜半衾裯冷,孤眠懶未能。 籠香銷盡火,巾淚滴成冰。 為惜影相伴,通宵不滅燈。 將軍出使擁樓船,江上旌旗拂紫煙。 萬里橫戈探虎穴,三杯拔劍舞龍泉。 莫道詞人無膽氣,臨行將贈繞朝鞭。 排律也和一般律詩一樣,每句各五字或七字,以兩句為一聯(lián)。排律的押韻,既可押平聲韻,如韓愈的《山石》,全詩十聯(lián)二十句,首句起韻,偶句押韻,不換韻,全押平聲[五微];也可押仄聲韻,如唐人高適的《封丘作》,全詩八聯(lián)十六句,四句一轉(zhuǎn)韻,每四句中第一句起韻,二、四句押韻,依次為仄聲“馬”部,平聲“支”部,仄聲“紙”部,平聲“灰”部,平仄相間。排律的對仗,尾聯(lián)不用對仗,首聯(lián)可用可不用,其余各聯(lián)一律用對仗。其他如平仄的交替、相對、相粘等都和律詩相仿。排律不受句數(shù)的限制,可以從十句起,一直寫到一、二百句不等。如杜甫的排律《夔(kuí,讀“馗”)州書懷》,就用了一百個韻(二百句)。白居易、元稹也都有一百個韻的排律。宋代王禹偁寫的五言排律《謫居感事》,竟用了一百六十韻,共三百二十句,合一千六百字。因此,事實上排律就是律詩的延長。但這種詩體篇幅既長,又限于中間句子全部要用對仗,束縛過大,不易寫好。過去寫長律的人,不過想借此顯示一下才華而已,很少有人想以長律來真正抒情、立論的。 (未完待續(x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