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董海發(fā) 清明節(jié)的來歷。 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在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再也無力站起來。 隨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點吃的,正在大家萬分焦急時,隨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讓公子喝了,重耳漸漸恢復了精神,當重耳發(fā)現(xiàn),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時候,流下了眼淚。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晉文公。即位后重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然而介子推鄙視爭功討賞,他打好行裝同母親到綿山隱居去了。 晉文公聽說后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離家去了綿山。綿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找尋談何容易。 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鹣ê笕藗儾虐l(fā)現(xiàn),背著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 晉文公見狀,慟哭。裝殮時從樹洞里又發(fā)現(xiàn)一血書,上寫: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jié)。 第二年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fā)現(xiàn)老柳死而復活。便賜老柳為清明柳,并曉諭天下把寒食節(jié)的后一天定為清明節(jié)。 由此可見,清明節(jié)就中國人的感恩節(jié),我們清明節(jié)上墳祭祀列祖列宗,就是為了感恩祖先的大恩大德。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終:老死,指父母去世。 遠:祖先。 曾子說:"謹慎地辦理父母的喪事,虔誠地追念祭祀祖先,這樣做就可以使老百姓的道德風俗歸于淳樸厚道了。" 所以說,慎終追遠是孝道文化的體現(xiàn) “慎終”?!吧鳌?,是謹慎、慎重?!敖K”,是指家人去世。張居正講解說,人倫以家庭親人為重,父母在世時,或許還能盡孝,但若父母去世,有的人就認為親人已經去世了,無論做什么也意義不大,就不能盡到誠意禮節(jié)。這就是人心之薄情,不厚重。 中國人強調養(yǎng)老送終,若只是養(yǎng)老,而不送終,仍是薄情之人。父母必希望你送他一程,葬禮代表了人一生所得到的家庭和社會的評價和承認,不一定風光大葬,但必有真情緬懷,依依相送。葬禮的尊嚴和感情,也是對子弟的教育和熏陶,傳承家族精神。 所以對親人的葬禮一定要慎重,你若不慎,是沒法補救的。 “追遠”?!白贰保亲匪?。“遠”,是去世已久的親人,或遠代的祖先。 親人剛剛去世的時候,我們還能思念。去世的時間長了,悲痛之心淡了,每年的祭祀之禮難免馬虎,不能盡心盡意。對遠代的祖先,祖父、曾祖父、高祖父等等,更不能去掃墓祭祀了。 古代是農業(yè)社會,一家人所居之地,必有一個當初帶家人來開荒耕田,開基創(chuàng)業(yè)的始祖,每個家庭的家譜上都有八個字,“開基創(chuàng)業(yè)”、“勤耕儉積”,追思那開基創(chuàng)業(yè)之祖,他把我們帶到這里,開辟了這一片溝渠桑田;追思那一代代勤耕儉積之祖,前人栽樹,后人乘涼,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都來自于祖先的付出和積累,我們必須傳承這一家族精神,為子孫后代留下更加美好的精神家園。 綜上所述,中國人的情懷有三個使命、三種責任、三大擔當: 第一,孝敬父母,為父母養(yǎng)老送終。這是一個孝子的家庭使命、家庭責任、家庭擔當! 第二,生兒育女,為家族延續(xù)香火。這是一個長輩的家族使命、家族責任、家族擔當! 第三,效忠祖國,為民族建功立業(yè)。這是一個居民的民族使命、民族責任、民族擔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