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有人在路邊問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兩者關系如何?” 我回答:“沒有兩者。路,就是書?!?/span> 道,說得明白的,就不是真正的道。 名,說得清楚的,就不是真正的名。 無名,是天地的起點, 有名,是萬物的依憑。 所以,我們總是從“無”中來認識道的奧秘,總是從“有”中來認識物的界定。其實,這兩者是同根而異名,都很深玄。玄之又玄,是一切奧妙之門。 天下人都知道了美的定位,那就丑了;都知道了善的定位,那就惡了。 所以說,有和無,互相共生;難和易,互相構成;長和短,互相賦形;高和下,互相證明;音和聲,互相協和;前和后,互相隨順。 因此,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讓萬物運行而不去創(chuàng)始,讓萬物生長而不去占有。有所作為也不要自恃,有了功績也不要自居。只要不自居,功績也就不會失去。 不要推重賢能之人,免得使人民競爭。 不要珍重稀有物品,免得使人民偷盜。 不要引起欲望,使民心不亂。 因此,圣人的治理,要簡化人民的心思,填飽人民的肚子,減弱人民的意志,強健人民的筋骨。常使人民無知無欲,常使智者不敢作為。 只要做到“無為”,就沒有“不治”的麻煩。 道是虛空的,但它用之不盡。它是那么淵深,就像是萬物的主人。 它排除鋒銳,脫解紛爭,與光相溶,混同世塵,看似不見,卻是實存。我不知道它從哪里產生,只知道它早在天帝之前就已經光臨。 天地并不仁慈,只讓萬物自生自滅。 圣人也不仁慈,只讓百姓自生自滅。 天地之間,就像風箱,雖是空的,卻是無窮,一旦發(fā)動,就能出風。 政令太多,總是不通,不如守中。 虛空的道,永久不滅,可稱之為母性之門。母性之門,是天地之根,綿綿永存,用之不盡。 天長地久。 天地為什么能夠長久?因為它不為自己而生,所以能長生。 因此圣人總是把自己放在最后,結果反而領先;總是把自己置之度外,結果反而存在。不正是他們的不自私,反而成就了自己? 上善若水。 水樂于滋潤萬物而不爭,只去人們不喜歡的地方,所以與道最為接近。 處身低位,存心深沉,對人親仁,言語誠信,為政清晰,辦事有能,適時動靜。正因為什么也不爭,所以沒有什么毛病。 把持太多,不如終了。 鋒芒太銳,不可常保。 金玉滿堂,無法長守, 富貴而驕,自尋煩惱, 功成身退,才合天道。 魂體合一,能不分離嗎? 守氣柔和,能像嬰兒嗎? 滌念靜觀,能無瑕疵嗎? 愛民治國,能不耍智嗎? 面對外界,能夠守靜嗎? 通達四方,能夠無為嗎? 滋生萬物,繁殖萬物。滋生萬物而不占有,有為萬物而不自恃,引領萬物而不主宰,這就是最深之德。 三十條輻集中到轂,轂中空無,才有車的作用; 揉陶泥為器,器中空無,才有器的作用; 開鑿門窗造房,在壁上開鑿空無,才有房的作用。 所以,“有”只給便利,“無”才起作用。 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聾。 五味令人口傷。 馳騁打獵令人心中發(fā)狂。 稀有貨品令人產生邪想。 因此,圣人只求安飽而不求聲色,摒去聲色只取安飽。 得寵和受辱都讓人驚恐??粗剡@種驚恐大患,就要比照自身。 為什么寵辱都讓人驚恐?因為得寵是卑下的事,得之驚恐,失之驚恐,因此寵辱都是驚恐。 為什么看重這種大患,就要比照自身?因為由別人的寵辱所帶來的禍患,根子都在自身。沒有自身,哪有禍患? 因此,如果能以看重自己的標準去為天下,就可以把天下寄命于他;如果能以珍愛自己的態(tài)度去為天下,就可以把天下托付給他。 看它看不見,叫“夷”;聽它聽不到,叫“希”;摸它摸不著,叫“微”。這三方面,都混為而一,無可追究。它上面不顯得光亮,下面也不顯得陰暗,渺渺茫茫不可名狀,最終歸于無物。這就是“無狀之物”,“無物之象”,可稱之為“惚恍”。 迎著它,看不見它的頭;跟著它,看不見它的后。執(zhí)掌古代,支配今天,又知道萬物來由。這就是道的脈流。 古時善于為道的人,微妙玄通,深不可識。 正因為不可識,所以只能勉強地來描述: 他們謹慎,像是冬天涉河; 他們警惕,像是提防鄰國; 他們端莊,像是作客在外; 他們渙和,像是春冰消融; 他們敦厚,像是原材未鑿; 他們曠遠,像是深山幽谷; 他們包容,像是大河渾濁。 誰能在渾濁中靜下來徐徐澄清? 誰能在安定中動起來慢慢推進? 只需保有此道,不求滿盈。 由于不求滿盈,雖有弊端也能新成。 致使心靈虛寂, 守得安靜堅貞。 萬物都在生長, 我看它循環(huán)不定。 萬物紛紛蕓蕓, 各自回歸根本。 根就是靜, 歸根就叫“復命”。 “復命”也就是“?!?, 知“常”也就是心“明”。 不知“常”而輕舉妄動, 那就是兇。 知“?!本湍馨荩?/span> 包容就能大公, 大公就能天下歸從, 天下歸從,才合乎天, 合乎天,才合乎道, 合乎道,才能長久,終身不殆。 最好的統治,人們感覺不到它的存在; 其次呢,人們給予親近和稱贊; 再次,人們產生畏懼; 更次,人們給予輕蔑。 既然不足以信任,人們就不予信任。 最好的統治,是那樣悠閑。很少發(fā)號施令,事情就已經辦成。百姓都說:“我們自然而成”。 大道廢弛,才倡仁義; 智巧出現,才有大偽; 家庭不和,才倡孝慈; 國家昏亂,才有忠臣。 拋棄了智謀,人民有百倍好處; 拋棄了仁義,孝慈就可以恢復; 拋棄了巧利,盜賊也能夠消除。 智謀、仁義、巧利這三項,都紋飾過度,成事不足。 所以,要讓人另有歸屬。 那就是: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拋棄學問,無憂無慮。 (這最后八字,原文為“絕學無憂”,一般通行本在下章開頭,根據張君相、蔣钖昌、高亨等人考訂,移至此處。) 允諾與呵斥,相差多少?善良與丑惡,相差幾分? ——但是別人畏怯的,不能不依遵。 人心的荒曠,沒有止境。 眾人都那么高興,好像在享用盛筵,又像在向春臺攀登。而我卻淡泊寧靜,像一個還不會言語的嬰兒,混沌疲頓,無處歸停。眾人都有富余,而我獨自匱乏,我懷有愚人之心。 世人那么光鮮,而我獨自昏昏。世人那么明晰,而我獨自悶悶。眾人都各有一套,而我獨自拙笨。 然而,我偏要與眾不同,只把道作為母親。 大德的相貌,與道相應。 道這個東西,恍惚不定。 恍惚之中,有形有象, 恍惚之中,有物為證。 深遠黯昧,蘊含精氣, 精氣甚真,最為可信。 自古至今,不失其名。 由它認知,萬物起因。 我怎么知道萬物起因?以道為因。 委屈反能保身, 屈躬反能直伸, 低洼反能充盈, 敝舊反能出新, 因少反能獲得, 因多反會迷頓。 所以,圣人抱持著道,而成為天下范型。 不親眼所見,所以清晰; 不自以為是,所以彰明; 不自我夸耀,所以顯功; 不自我矜持,所以長存。 正因為不與人爭,所以天下沒有人能與他爭。 古人所說的“曲則全”并非虛言,確實全而歸正。 少說話,合乎自然。 你看,狂風刮不到一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誰決定的?天地。天地的狂暴尚不能持久,何況是人? 所以,求道的人,與道相同;求德的人,與德相同,失去道德的人,與失相同。 與道相同的人,道也樂于擁有他;與德相同的人,德也樂于擁有他;與失相同的人,失也樂于擁有他。 (此章之末有“信不足焉,有不信焉”之語,已在17章出現過,我翻譯為“既然不足以信任,人們就不予以信任”。此處不再重復。) 踮腳的人,反而立不?。?/span> 跨越的人,反而行不通; 自見的人,反而不清晰; 自傲的人,反而不彰明; 自夸的人,反而失其功; 自矜的人,反而難長存。 以道來看,這些都是剩食、贅形,人人厭惡。有道的人,不這么做。 有一個東西混然而成,先于天地,無聲無形,獨立不改,周行不停,是天下萬物之本。 我不知道它的名字,那就稱為“道”吧,也可勉強叫做“大”。“大”會遠行,因此又稱“遠”;“遠”會返回,因此又稱“反”。 所以,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寰宇間有這四大,人居其一。它們之間,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取法自然。 重是輕的根本,靜是動的主人。 所以,圣人整日行走,卻不離輜重。雖有華麗生活,卻超然物外。 為什么身為大國君主,卻以自身的輕率來面對天下? 輕率失根,躁動失君。 善于行走的,不留轍跡; 善于言談的,不留瑕疵; 善于計算的,不用籌策; 善于關閉的,不用栓梢,卻讓人不能開; 善于捆綁的,不用繩索,卻讓人不能解。 因此,圣人總是才盡其才,沒有遺棄的人;又善于救物,沒有遺棄之物。這就是真聰明。 所以,善人是不善人的老師,不善人是善人的借鑒。如果不尊重老師,不愛惜借鑒,即使有智,也是大迷。這真是精妙之理。 明知雄健,卻安于雌柔,愿作天下溪澗。 愿作天下溪澗,就不離普世之德,回歸嬰兒狀態(tài)。 明知光亮,卻安于黑暗,愿作天下范式。 愿作天下范式,就不離普世之德,回歸無極境界。 明知榮耀,卻安于屈辱,愿作天下川谷。 愿作天下川谷,普世之德充足,就回復到“樸”。 “樸”被割散就成了具體器物。圣人出來,進行掌管。最完美的掌管,不作分割。 (“樸”,是指道的淳樸無名之性。據易順鼎、高亨等學者考證,本章從“守其黑”至“知其榮”,即譯文中從“安于黑暗”到“明知榮耀”,疑為后人加入。) 要想治理天下而有所作為,我看他做不到。 天下是神圣的東西,不可強有作為。 誰作為,誰敗壞;誰執(zhí)掌,誰喪失。 世人秉性各異:有的前行,有的跟隨;有的噓暖,有的吹寒;有的強壯,有的羸弱;有的頓挫,有的危殆。所以圣人要做的,只是去除極端,去除奢侈,去除過度。 以道來輔佐國君的人,不能以兵力逞強天下。 用兵這事,最容易得到報應。 軍隊所過,遍地荊棘。大戰(zhàn)之后,必有兇年。 適當地取得結果就可以了,不敢以兵示強。有了結果不要自大,不要夸耀,不要驕傲。其實那結果也是不得已,怎么能以這個結果來示強。 事物壯大了,必然衰老。因此過度壯大不合乎道。 不合乎道,就會早早滅亡。 兵器實在是不祥之器,誰都厭惡,所以有道的人不去接近。 君子平日以左為上,用兵時卻以右為上。 兵器作為不祥之器,就不是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最好恬淡處之,得勝了也不要得意。如果得意,那就是以殺人為樂。以殺人為樂的人,就不能得志于天下。 吉慶的事以左為上,兇喪的事以右為上。軍中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這就是說,打仗的事,都要依照兇喪儀式。由于死的人太多了,只能懷著哀痛之心到場。即使打了勝仗,也要依照兇喪儀式來處置。 道,永遠是無名、質樸、幽微,但天下沒有誰能讓它臣服。相反,侯王如果能夠守住它,萬物將會自動服從。 天地相合,降下甘露,民眾不必分配它,它卻自然均勻。 創(chuàng)造之始,就有了各種名稱。既然有了名稱,就該知道限度。有了限度,就可避免危殆。 道為天下所歸,就像川谷歸于江海。 認識別人,叫做“智”; 認識自己,叫做“明”; 戰(zhàn)勝別人,叫做“有力”; 戰(zhàn)勝自己,叫做“強”。 知足者富, 堅持者可謂有志, 不失根基就能長久, 死而不亡才是真正的長壽。 大道如河水之泛,流注左右。 萬物靠它生存而不推辭,有了功績卻不占有。 養(yǎng)育萬物而不為主,可以看作是“小”;但是,萬物歸附而不為主,又可以看作是“大”。 正因為它始終不自以為大,成就了真正的大。 執(zhí)守大道,天下歸往。往而無害,平泰安康。 音樂和美食,能使過客止步。但是,大道說出來,卻平淡無味。 看它,看不見;聽它,聽不到;用它,卻用不盡。 將要收縮它,必須暫且張揚它; 將要削弱它,必須暫且增強它; 將要廢棄它,必須暫且振興它; 將要奪取它,必須暫時給予它。 這是微妙的預見, 柔弱必勝剛強。 魚不可以脫離深淵,同樣,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道經常無為,卻沒有一件事不是它所為。 侯王若能持守它,萬物都將自動化育。自動化育就會使貪欲產生,那我就要用“無名之樸”——道,來鎮(zhèn)服它。 只要鎮(zhèn)服,就會使貪欲不起。貪欲不起,得到安靜,天下自然穩(wěn)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