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38年,大秦中興的創(chuàng)業(yè)者孝公渠梁撒手人寰了。 其子嬴駟繼位,史稱秦惠文王。 惠 柔質慈民曰惠;愛民好與曰惠;柔質愛課曰惠;柔質受諫曰惠;施勤無私曰惠;慈仁好與曰惠;愛民好學曰惠;寬裕慈仁曰惠;和而不流曰惠;慈哲遠識曰惠;能綏四方曰惠;子愛困窮曰惠;儉以厚下曰惠;淑質受諫曰惠;恩能及下曰惠;寬裕不苛曰惠;遺愛在民曰惠;分人以財曰惠;利而不費曰惠;撫字心殷曰惠;興利裕民曰惠;德威可懷曰惠;澤及萬世曰惠;仁恕中存曰惠;慈恩廣被曰惠。 文 經緯天地曰文;道德博聞曰文;慈惠愛民曰文;愍民惠禮曰文;賜民爵位曰文;勤學好問曰文;博聞多見曰文;忠信接禮曰文;能定典禮曰文;經邦定譽曰文;敏而好學曰文;施而中禮曰文;修德來遠曰文;剛柔相濟曰文;修治班制曰文;德美才秀曰文;萬邦為憲、帝德運廣曰文;堅強不暴曰文;徽柔懿恭曰文;圣謨丕顯曰文;化成天下曰文;純穆不已曰文;克嗣徽音曰文;敬直慈惠曰文;與賢同升曰文;紹修圣緒曰文;聲教四訖曰文。 從謚號上來看,不論是個人品格還是執(zhí)政風格,嬴駟都是一個優(yōu)秀的國君。 但這樣優(yōu)秀的國君,卻整死了秦國第一大功臣——商鞅。 我們來看看資治通鑒是怎么說的。 起初,商君在秦國做國相時,制訂法律極為嚴酷,他曾親臨渭河處決犯人,血流得河水都變紅了。他任國相十年,招致很多人的怨恨。 一次,趙良來見商君,商君問他:“你看我治理秦國,與當年的五羖大夫百里奚誰更高明?” 趙良坦言:
商君沒有聽從趙良的勸告。只過了五個月就大難臨頭了。 孝公一死,公子虔的門人就指控商君要謀反,便派官吏前去捕捉他。 商君急忙逃往魏國,魏國人拒不接納,把他送回到秦國。 商君只好與他的門徒來到封地商於,起兵向北攻打鄭國。 秦國軍隊向商君進攻,將他抓住,車裂分尸,全家老小也被殺光。 · 多 · 說 · 一 · 些 · 司馬公諱莫如深地講述了商鞅之死,并沒有對此進行評價。我猜想,作為臣子,他在通過此事教導皇帝時,內心應該是無比糾結的。 商鞅之死是歷史規(guī)律,也有其政治必然性。毋寧說,商鞅不死,秦國崛起將功虧一簣。 但作為臣子,怎么能鼓勵皇帝殺有功之臣呢?或者說,司馬公會不會成為下一個商鞅呢? 根據前文,有人會說,商鞅曾經狠狠地得罪了嬴駟,他是被報復。 但通過嬴駟的生平可以看出,他是一個非常開明的君主。一個開明的君主,怎么會因為私事而耽誤國事呢?如果他是這樣一個蠢材,大秦絕對會滅亡在他的手里。 因此,通過司馬公的描述,我們可以看出,商鞅之死,有環(huán)境原因,也有他個人的原因。 從環(huán)境原因上來說,當時的秦國,正是一個新的發(fā)展階段。商鞅的法度已經深入骨髓,而法家對秦國再沒有貢獻的潛力。 同時,當時的秦國急缺的是經濟、外交方面的突破和進展。法家在這個領域并不專業(yè)。因此,秦國亟需一個相關領域的人才接替商鞅的位置。 但如果僅是這個環(huán)境原因,商鞅還不至于死??梢酝诵萋?。 問題就出在商鞅不愿意退休。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聰明一世的商鞅,卻利令智昏,貪戀權力和富貴,不愿意將他打拼一生搏來的位高權重拱手讓人。 一旦惠文王單方面終止合約,可能遭到商鞅極大的反彈。所以商鞅必須死。 那么問題就發(fā)展到,商鞅是個可以輕易殺掉的人么? 這個時候,商鞅就為惠文王提供了滿意的答案:可以。 上到貴族,下到百姓,大多數人都痛恨商鞅的嚴苛法度。他們有的失去了往日的榮耀,有的親人因觸犯法度被殺。他們都盼著商鞅死呢! 而商鞅呢?隨著功勛的積累,他也越發(fā)地驕橫,儼然已經成了人人得而誅之的惡霸,卻還躺在功勞簿上,贊嘆自己橫溢的才華。 因此,擺在惠文王面前的,既有殺死商鞅的必要條件(秦國需要),又有殺死商鞅的充分條件(民心所向)。作為一個開明的君主,哪怕商鞅是他親爹,也必須殺了。 因此,商鞅就這樣斷送了自己和一家老小的性命。 而這也告訴我們,為什么商鞅死了,他的法度仍然被秦國大力執(zhí)行。 正如萊布尼茨所說,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 秦國需要商鞅的法律,但惠文王時期的商鞅,早已不是孝公時期那個秦國需要的商鞅了。 秦國歡迎帶來法律、提升國力的商鞅,也必須消滅尸位素餐、強霸權力的商鞅。 這是歷史的必然。 所以,商鞅的經歷告訴我們,一個人不管能力多強功勞多大,如果不懂急流勇退,則會遭遇危機。 |
|
來自: 好運常在 > 《傳統(tǒng)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