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傷寒,嘔,麻黃湯 2. 中風(fēng),干嘔,桂枝湯, 3. 太陽陽明嘔,葛根湯 4. 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小青龍湯 5. 虛煩不得眠,嘔,梔子生姜湯 6. 少陽,心煩,喜嘔,小柴胡湯 7. 渴飲水而嘔(水飲嘔)五苓散,小半夏湯,苓桂劑,豬苓湯 8. 嘔不止,心下急,(內(nèi)實)大柴胡湯 9. 熱嘔,調(diào)胃承氣湯, 10. 脈沉緊,內(nèi)寒,嘔,(吳茱萸湯?) 11. 微嘔,少陽太陽合并,柴胡桂枝湯 12. 嘔而發(fā)熱,小柴胡湯 13. 干嘔短氣,里飲,十棗湯 14. 干嘔,心下虛痞,甘草瀉心湯。 15. 表未解里實,吐瀉,大柴胡湯 16. 太陽與少陽合并,嘔,黃芩加半夏生姜湯主之 17. 胸?zé)幔?span>胃寒,嘔,黃連湯 18. 嘔不能食,陽明;嘔不欲食,少陽。 19. 嘔多,有陽明癥,不可下。(嘔吐,不用下法,病邪欲從上出,因勢利導(dǎo),用吐法。) 20. 不大便,嘔,白苔,(白黃)病在少陽,黃,灰入陽明。 21. 食谷欲嘔(寒),屬于陽明,吳茱萸湯。得湯反劇,在上焦。 22. 少陽,脈沉緊,干嘔不能食,小柴胡湯 23. 厥逆無脈,干嘔煩者,白通加豬膽汁湯 24. 有水氣,嘔,真武湯 25. 理寒外熱,通脈四逆湯 26. 陰虛濕熱,咳而嘔渴,豬苓湯 27. 胸中熱實,心中溫微博欲吐,飲食入口則吐,用吐法; 28. 膈上有寒飲,干嘔,不可吐,當(dāng)與溫藥,四逆湯 29. 一般的嘔而汗出,容易是陽明問題,大便量多;但是少陰病,脈微澀,便瀉,量少。當(dāng)溫其上,灸之。 30. 蛔厥,得食而嘔,或吐蛔,烏梅丸。 31. 厥而嘔,胸脅煩滿。其后必便血。 32. 嘔家,有癰膿者,不可治嘔,膿盡自愈。(因勢利導(dǎo)) 33. 嘔而脈弱,厥,陽虛,四逆湯 34. 干嘔,吐涎沫,頭痛,吳茱萸湯 35. 嘔而胸滿,吳茱萸湯 36. 嘔吐而利名霍亂,理中湯 37. 本渴飲水而嘔者,柴胡不中與之也。茯苓白術(shù)法半夏一類 38. 溫瘧,身無寒但熱,骨節(jié)疼煩,時嘔,白虎加桂枝湯主之。 39. 嘔吐,汗出,消渴,小便利數(shù),便難攻下,重亡津液,導(dǎo)致肺痿。 40. 嘔吐,腹中寒氣,附子粳米湯。 41. 心胸中大寒痛,嘔不能飲食,腹中寒,大建中湯。 42. 嘔(心下有支飲)不渴,小半夏湯(千金云,小半夏加茯苓湯) 43. 卒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湯。 44. 支飲,冒,嘔,桂苓五味甘草湯去桂加干姜細辛半夏湯。 45. 先渴后嘔,為水停心下,此屬于飲家,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 46. 酒疸,心中熱,欲嘔吐者,吐之愈。 47. 諸黃,腹痛而嘔吐者,宜柴胡湯。(必小柴胡湯) 48. 嘔而腸鳴,心下痞者,半夏瀉心湯主之。 49. 干嘔而利,黃芩加半夏生姜湯。 50. 諸嘔吐,谷不得下小半夏湯,主之 51. 嘔吐而病在膈上(不欲飲)急與豬苓散,后思水者,解。 52. 胃反嘔吐者,大半夏湯主之,(半夏9克(洗,完用) 人參6克 白蜜20毫升)。(外臺云:治嘔,心下痞硬者。) 53. 干嘔,吐逆,吐涎沫,半夏干姜散主之。 54. 似喘,似嘔,似噦,徹心中憒憒然無奈者,生姜半夏湯主之。 55. 干嘔,噦,若手足厥者,橘皮湯主之。(橘皮四兩,生姜二兩) 56. 干嘔,下利,黃芩人參湯。(黃芩人參干姜各三兩,桂枝一兩,大棗12枚,半夏半升。)(與黃連湯鑒別只有甘草和黃連與黃芩的區(qū)別,黃) 57. 蛔厥吐蛔,烏梅丸。 58. 妊娠嘔吐不止,干姜人參半夏丸。 59. 血虛,大便堅,嘔不能食,小柴胡湯主之。 60. 產(chǎn)后風(fēng),干嘔,汗出,陽旦證在,與陽旦湯,即桂枝湯。 61. 婦人乳中虛,煩亂嘔逆,安中益氣,竹皮大丸主之(虛熱) 吐的條文 62. 關(guān)則不得小便,格則吐逆。 63. 面色青,榮為根,衛(wèi)為葉,榮衛(wèi)具微,則根葉枯槁而寒栗咳逆,唾腥吐涎沫。 64. 凡服桂枝湯吐者,其后必吐膿血。(濕熱用桂枝的弊端) 65. 煩躁吐逆者,胃氣不和,調(diào)胃承氣湯。 66. 凡病,若汗,吐,下,陰陽自和者必自愈。(人體自我修復(fù)機制) 67. 水逆,五苓散。 68. 嘔,梔子生姜湯主之。 69. 胃中冷,必吐蛔。 70. 熱者灸之,則咽燥吐血。 71. 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者,旋覆代赭湯。(氣逆氣滯) 72. 發(fā)熱,心中痞硬,嘔吐而下利,大柴胡湯。(表里兩解,陽明少陽合?。?/p> 73. 胸中痞硬,氣上沖胸不得息,此為胸有寒也,當(dāng)吐之,宜瓜蒂散。 74. 太陰(提綱)之為病,腹?jié)M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不能用下法,當(dāng)用溫法 75. 少陰病,欲吐不吐, 76. 少陰,咽痛而復(fù)吐利 77. 少陰病,吐利,煩躁,四逆者,死。 78. 少陰病,脈微細沉,自欲吐,下利,復(fù)煩躁不得臥寐者,死。 79. 少陰病,吐利,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 80. 少陰病,吐,胸中實,吐之;膈上有寒飲,干嘔者,不可吐也,當(dāng)溫之。四逆湯 2. 病在胸中,當(dāng)吐之。瓜蒂散(所以嘔吐不是一定是壞事,很多時候是人體的機能的自動恢復(fù),當(dāng)這個機能身體不能自己啟動的時候,用吐藥幫助啟動,把病邪排出來。中醫(yī)一直很強調(diào)給邪以出路,不能閉門留寇,因勢利導(dǎo),讓病邪從人體與外界相連的幾個大孔竅出來,口鼻,前后二陰,毛孔等)吐法,下法都是容易讓人虛脫,使用時一定要慎重慎重,都是先從小量開始。 3. 寒膈,食入口者吐,干姜黃芩黃連人參湯主之。 4. 吐利,惡寒,脈微,四逆加人參湯。 5. 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桂枝湯(和解其外) 6. 吐利汗出,發(fā)熱惡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四逆湯 7. 吐而利,小便復(fù)利,大汗出,下利清谷,內(nèi)寒外熱,脈微欲絕者,四逆湯。 8. 虛羸少氣,氣逆欲吐,竹葉石膏湯。(氣津虧虛,有熱) 9. 胃中有冷,必吐蛔。 10. 傷寒吐后,腹脹滿者,屬調(diào)胃承氣湯。 11. 百合病,得藥則劇吐利, 12. 百合病吐之后百合雞子湯主之。 中風(fēng)歷節(jié) 13. 寸口脈浮而緊,緊則為寒,浮則為虛,寒虛相摶,邪在皮膚。浮者血虛,絡(luò)脈空虛,賊邪不瀉,或左或右;邪氣反緩,正氣即急,正氣引邪,?僻不遂。邪在于絡(luò),肌膚不仁;邪在于經(jīng),即重不勝;邪入于腑,即不識人;邪入于臟,舌即難言,口吐涎 14. 肢節(jié)疼痛,身體尪羸,腳腫如脫,頭眩短氣,溫溫欲吐,桂枝芍藥知母湯主之。 15. 肺痿吐涎沫而不咳,為肺中冷,甘草干姜湯。 16. 肺癰,時出濁唾腥臭,久久吐膿如米粥,桔梗湯主之。 17. 《千金》肺痿吐涎沫,桂枝去芍藥加皂莢湯 18. 《外臺》桔梗白散,肺癰 19. 吐膿,奔豚,皆從驚恐得之。 20. 腹中寒氣,雷鳴切痛,胸脅逆滿,嘔吐,附子粳米湯主之。 21. 宿食在上脘,當(dāng)吐之,宜瓜蒂散。 22. 肺中寒,吐濁涕。 23. 肝中寒者,------食則吐而汗出也 24. 心中風(fēng)-------食即嘔吐 25. 心中寒------其脈浮者,自吐乃愈。 26. 水在肺,吐涎沫,欲飲水。 27. 膈間病痰,滿喘咳吐,------伏飲 28. 卒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湯。 29. 瘦人,臍下有悸,吐涎沫而癲眩,此水也,五苓散 30. 《外臺》茯苓飲,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后,心胸間虛,氣滿不能食。 31. 厥陰病-----食即吐 32. 渴欲飲水,水如則吐者,名也水逆,五苓散主之。 33. 黃疸中酒疸,心中懊惱而熱,不能食,時嘔吐。 34. 酒疸,腹?jié)M欲吐,鼻燥,脈浮者,先吐之。 35. 酒疸,心中熱,欲嘔者,吐之愈 36. 病人面無色,無寒熱,脈沉弦者(上部無脈,血從上無,故為衄而失),衄;浮弱,手按之絕者,下血(下部無脈,下部無血,故下血而虛);煩咳者,必吐血。 37. 夫吐血,咳逆上氣,其脈數(shù)而有熱,不得臥者,死。(熱不隨血出故死) 38. 夫酒客咳者,必致吐血,此因極飲過度所致也。 39. 吐血不止者,柏葉湯主之。 40. 心氣不足,《千金》為心氣不定,吐血,衄血,瀉心湯主之。 病人脈數(shù),數(shù)為熱,當(dāng)消谷引食,而反吐者,何也?師曰:以發(fā)其汗,令陽微,膈氣虛,脈乃數(shù)。數(shù)為客熱,不能消谷,胃中虛冷故也。脈弦者,虛也,胃氣無余,朝食暮吐,變?yōu)槲阜?。寒在于上,醫(yī)反下之,今脈反弦,故名曰虛。 41. 趺陽脈浮而澀,浮則為虛,澀則傷脾,脾傷則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脈緊而澀,其病難治。 42. 病人欲吐者,不可下之。 43. 諸嘔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湯主之。 44. 胃反嘔吐者,大半夏湯主之?!肚Ы稹吩疲褐挝阜床皇苁?,食入即吐?!锻馀_》云:治嘔,心下痞硬者。 45. 食已即吐者,大黃甘草湯主之?!锻馀_》方:又治吐水。 46. 胃反,吐而渴欲飲水者,茯苓澤瀉湯主之。 47. 吐后,渴欲得水而貪飲者,文蛤湯主之,兼主微風(fēng),脈緊,頭痛。 48. 干嘔,吐逆,吐涎沫,半夏干姜散主之。 49. 蛔蟲之為病,令人吐涎,心痛發(fā)作有時,毒藥不止,甘草粉蜜湯主之。 50. 蛔厥者,當(dāng)吐蛔。 51. 懷孕三月,嘔吐 52. 妊娠嘔吐不止,干姜人參半夏丸主之。 53. 吐涎沫,醫(yī)反下之,心下即痞。當(dāng)先治其吐涎沫,小青龍湯主之;涎沫止,乃治痞,瀉心湯主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