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通京杭大運河 張曉珉 讀者 道光四年(1824年),道光皇帝花費50萬兩銀子運200萬石糧食入京,結果船行駛了一個月,道光皇帝就感覺到形勢不妙。 原來,因為天災,南方接連不斷地發(fā)生強降雨,導致洪澤湖大堤決口,湖水大量外流,漕運船只全部擱淺。 面對這種局面,兩江總督孫玉庭上書朝廷,希望運用“盤壩接運”的方法。 所謂“盤壩接運”,通俗地解釋,就是在運河中臨時修一條河道,把所有的水都調到這條臨時的河道中,借以提高運河的水位,好讓漕運的船只及時通過。事后,為了維持原有的生態(tài)體系,再毀掉這條臨時修好的河道。 這個“盤壩接運”的方法很好,但是它有一個致命的缺點:太貴。孫玉庭上報修建這條臨時運河的預算:共需白銀150萬兩。 當時北京城內謠言四起,已經出現(xiàn)了搶糧食的現(xiàn)象。面對著日益嚴峻的局面,不堪重負的道光皇帝只能掏錢了。最后,道光皇帝勉強湊了102萬兩白銀。 至此,為了運輸這批200萬石的糧食,清政府前后投資了150萬兩白銀。 可誰知,這102萬兩白銀根本不夠用,所以這200萬石糧食依舊無法運進北京城。 萬般無奈之下,孫玉庭只能再次申報撥款。 道光皇帝怒不可遏,命令孫玉庭到運河工地上班,所有工資充公,不賠完投資的錢不讓走。 就這樣,在道光皇帝的“精心呵護”下,已經72歲的孫玉庭只能拿起鐵鍬在工地上開始一段嶄新的生活,而他的賠錢數(shù)目更是創(chuàng)造了清王朝的一個記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