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小旅哥 黃土,是寄托了華夏最初記憶的一個概念,可以說每個中國人,對黃土都有深厚的情感。 世界上唯一的一塊黃土高原在我國西北,西北典型的黃土高原在隴東,而董志塬又是隴東黃土高原之最。 如果把黃土高原比作一頂皇冠,隴東黃土高原就是皇冠上那塊寶石,而董志塬則是寶石最耀眼的光澤。 還記得多年前與一群朋友聊起自己家鄉(xiāng)的時候,那位慶陽的朋友說,要想了解慶陽,在董志塬的窯洞里吃一碗臊子面就好。 對于這句話一直沒能理解,直到去過慶陽后才發(fā)現(xiàn),原來董志塬、窯洞、臊子面都是慶陽最真實的寫照。 壹 什么是“塬”?淺顯理解,塬應該就是千溝萬壑的黃土高原上較為平整的一塊地方。 而董志塬自古便是隴東第一大塬,位于甘肅省慶陽市中南部,在涇河北岸、馬蓮河和蒲河兩大河流之間。 并且還是隴東主要糧食基地,這就為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時代董志塬的富饒奠定了良好基礎。 別人介紹董志塬時,聽到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八百里秦川,頂不了董志塬的一個邊”。 相傳這是一個叫花子的要飯經(jīng)歷,叫花子從陜西討飯一路走到慶陽董志塬,經(jīng)歷了人情冷暖,越往西邊要到的飯越多,也越好要。一句話概括,越往西走,人越厚道。 朋友告訴我,慶陽人的厚道從打招呼就能看出來,因為慶陽人打招呼頻率最高的就是:飯吃啦? 貳 因為黃土高原的特性,窯洞是黃土高原上最古老的民居。 有詩為證:“遠來君子到此莊,休笑土窯無廈房,雖然不是神仙洞,可愛冬暖夏天涼?!?/strong> 直到今天,在董志塬依然可見一些保留完整的黃土窯洞。 它們大致有兩種類型:靠山坡就崖壁的走勢,在崖壁上向里掘進丈許,挖出一孔孔窯洞,這種窯洞叫“崖莊”。 在塬面上向下掘出一個兩三丈深,方方正正的大坑,再在四壁上向里挖出一孔孔窯洞,好像一個地下四合院,這種窯洞叫“地坑院”。 冬暖夏涼是家鄉(xiāng)窯洞最獨特的妙處。 叁 作為隴東主要的糧食基地,面食自然是塬上主要的吃食,董志塬上的面有各種做法,形形色色。但最難讓人抗拒的還是那碗臊子面。 臊子面最初名字叫“嫂子面”,因為這種面上要加上臊子,且與“嫂子”諧音,于是大家紛紛叫這種面為臊子面。 傳統(tǒng)的膳食臊子面,因為太辣的原因,食客們在吃的時候不斷發(fā)出噓噓哨聲,于是臊子面又被稱為“哨子面”。 更有戲稱:“吃過十八省的飯,好不過董志塬的臊子面?!?/span> 大美董志塬,是一部豐厚的黃土地史詩,是一幅壯美的黃土高原畫卷,經(jīng)過千百年的風雨雕刻,古樸與現(xiàn)代化并存,是一個很值得一去的地方。 我站在塬上,遠眺著這片無邊的沃野,本應是無限感慨,但如今,卻絲毫高興不起來,這片不知養(yǎng)育了多少人的土地,因為人類活動的不斷加劇,大量的水土流失,其面積已由原來九百一十平方公里減少到七百五十六平方公里。 如何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不受侵蝕,已成為迫在眉節(jié)的問題。 文/甘肅旅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