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二月節(jié),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倍鲿x左思《魏都賦》中有對“驚蟄”與“龍?zhí)ь^”非常形象的描寫,“春霆發(fā)響而驚蟄飛競,潛龍浮景而幽泉高鏡?!?潛龍從沉睡中抬頭驚起,吐氣為雷,雷出地奮,雷動風行,雷風相薄,眾物同應,引發(fā)春來之生機勃勃,這便是“大起萬物擾”。自古有“龍不抬頭,天不下雨”一說。所以《左傳》桓公五年說:“龍現而雩”,是說驚蟄以后龍就要出現了,這時要舉行祈求降雨的祭祀。驚蟄前后的“二月初二”可謂專屬于“龍”的日子,民間稱為“龍?zhí)ь^”節(jié),這一天人們會焚香禱告,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作為中華民族的圖騰,龍在中國人的心中有著極其崇高的地位。而“上下兩千年,縱橫十萬里”的萬里長城,更是無論從外在形態(tài)還是內在精神,皆被視為蜿蜒在中國萬里河山的巨龍化身。在驚蟄時節(jié),伴著“龍?zhí)ь^”濃烈的節(jié)日氣氛,不妨游走長城,賞舞龍,祈祥雨,品美食,迎接萬象更新。 巨龍?zhí)子旱?/strong>“逛廟會,游龍頭”,每年農歷二月初二,山海關老龍頭景區(qū)內人潮涌動,數以萬計的市民和游人,帶著新春尚未消退的喜慶來到這里,觀賞盛大的點睛儀式,觸摸龍頭渴望沾染福氣。在喧天鑼鼓和華麗舞獅的濃烈氛圍中,一條條雄健的巨龍,在樸實熱忱的關城漢子手中,昂首擺尾、威風八面,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游走穿梭,仿佛揮灑生機的春日使者,打破了冬日的堅冰。沿海漁民們自發(fā)舉行祭海儀式,紛紛前往海邊獻三牲、五谷和蔬果。在出海的號角聲中,漁船出海,岸上春龍起舞,鞭炮、鑼鼓齊鳴,共同祈禱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作為萬里長城唯一的入海處,老龍頭地勢高峻,入海石城呈半島狀深入海中,墻體沿海岸線自然彎曲。一眼望去,宛若龍首探入大海、弄濤舞浪。這座建造十分機巧的軍事設施,是萬里長城中唯一兼有關、山、海、色等諸多景觀的絕佳之處。相傳為明朝抗倭名將戚繼光領兵所筑。高約三丈,有一半位于海平面以下,后來坍塌,現存浸于海水中的花崗巖基石依然可見。 “長城萬里跨龍頭,縱目憑高更上樓?!钡巧稀袄淆堫^”最高處的澄海樓,萬里海域盡收眼底,遠處巍峨群山擁海入懷,腳下海浪拍岸,激起飛濤如雪。海風呼嘯而過,恍若嗅出歷史的金戈鐵馬,海霧漸騰,里面有戚繼光奮勇殺敵的模樣,有徐達登山遙望的身影,有數以萬計修長城者忙碌的身影……湛藍的天空上,蝴蝶、燕子、蜈蚣等各種形狀的風箏在天空盤旋,“龍”形風箏也御風而行,伸展翱翔。好似巨龍盤旋舞動在山海關的碧海藍天之間。 巍峨高臺龍挺脊如果說在山巒起伏間靜臥的長城是中華民族一往無前、堅強不屈、團結凝聚、無所畏懼的精神脊梁,那么,素有“萬里長城第一臺”之稱的鎮(zhèn)北臺則是這條巨龍身上“一塊最為堅硬的脊骨”,歷經400余年風沙雨雪的侵蝕,卻仍舊巍峨挺立在陜榆林北的山峁溝梁上。 步出機艙門的剎那,風夾著陜北特有的氣息撲面相迎,黃土地上的榆林機場很干凈,想象中的偏遠陜北小城,初見就給人以驚喜。從陜西的塞上古城榆林向北驅車約4公里,便來到了紅山腳下。沿山南側向上走,一座正方梯形、4層、高30余米的城臺在眼前逐漸放大。它就是明代長城遺址中最為宏達、氣勢最為磅礴的建筑物之一鎮(zhèn)北臺。 “關門直向大荒開,日日牛羊作市來,萬里春風殘雪后,游人指點赫連臺?!钡桥R臺頂,春日的微風輕撫臉頰,憑高極目,方圓數十里風光盡收眼底。冬日的殘雪還將化未化,蓬勃的綠意已按捺不住向外迸發(fā),呈現出淡淡的春色。東面綠浪翻涌的防護林帶訴說著榆林人民治理沙漠的輝煌成果;南面舊貌換新顏的榆林古城,高樓林立,車水馬龍;西北向忽隱忽現的古老長城,似斷似連的墻體、墩臺、烽火臺,逶迤在毛烏素沙漠邊緣……自明代始,這里成為“北瞰河套,南避秦隴”的重要防線。站在苔蘚斑斑的古要塞上,遐想當年一夫當關的歷史煙云,耳邊仿佛回響著戍士們奮勇殺敵的呼號,奔騰的馬蹄聲,舞動的旌旗聲,士兵思家的羌笛聲。 鎮(zhèn)邊守關歸根結底還是為了黎民百姓的平安幸福。據說當年榆林有駐軍5萬,分建36座城堡,與鎮(zhèn)北臺遙遙相望,共同起到對游牧民族南下劫掠的防御和威懾作用。也正因防護有效,沖突才會轉為融合,同時也成為古代邊關貿易、民族和諧的歷史見證。 鎮(zhèn)北臺西南800米處,有面積約6.5公頃的明代易馬城遺址,是胡商販客熙攘往來自由貿易的城池,也是馬背民族與農耕民族和睦相處的重要歷史見證。至今,這里居民的相貌亦留下融合的烙印,許多人有著高挺的鼻梁,棱角分明的面龐和水汪汪的“毛眼眼”。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貂蟬是榆林的米脂人,才貌雙全的呂布是是榆林的綏德人,并稱為“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 大漠雄關龍擺尾“長城飲馬寒宵月,古戍盤雕大漠風。險是盧龍山海險,東南誰比此關雄?!鼻宕謩t徐被貶新疆,途經嘉峪關時,曾賦詩極言其雄偉壯麗。如今,我站在關西門外百余米處、刊立于清代的“天下雄關”石碑前,遠眺關樓,直覺得一個“雄”字正當其所。廣闊的大漠雄關橫臥戈壁灘上,兩側與山相連;巍峨朱色的城樓昂然欲飛,襯托著祁連山如玉的雪峰;城樓之上旌旗迎風獵獵招展;整齊挺拔的城墻堅固而厚重……還未進關,便已被其氣勢所震撼。 被譽為“天下第一雄關”的嘉峪關位于甘肅嘉峪關市向西5公里處,是明長城西端點,也是“絲綢之路”與“長城”這兩條緊系著中華民族生存與復興命脈的唯一交匯點。當年張騫出使西域,就是從嘉峪關的石關峽出的關?,F存的關城總面積三萬余平方米,由外城、內城和甕城組合而成,扼守南北寬約15公里的峽谷地帶。與其附近縱橫交錯的烽燧、墩臺,城壕、長城等構成了嚴密的軍事防御體系。 也許是景區(qū)側門的緣故,眼前的城樓稍顯破舊,湛藍天色下,烽火臺的墻體已開始剝落,但歷史的遺跡就應該留有歷史的印記,那斑駁護墻上殘留的一顆顆沙粒,真真切切是歷史的記憶。走進黃土夯筑的外城,夕陽下等待著我的是高大雄偉的內城,修葺一新的角樓和敵樓直插云霄,奪目的陽光將高大的墻體映出分明的剪影,用簡潔的色調凸顯關城剛毅的線條。 有“長城龍尾”之稱的討賴河墩就矗立在距關城7.5公里處的討賴河邊近80米高的懸崖之上,它是嘉峪關長城防御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擔負著傳遞關南及祁連山諸口軍事信息的任務。我在呼嘯的風塵中登上這座并不高大的討賴河墩時,才發(fā)覺它是如此令人心悸又豪情滿懷。放眼望去,腳下的討賴河水滔滔東去,宛若銀練飛舞在戈壁之上,又如飛龍游走于山澗之中。極目南眺,終年潔白的祁連山峰,映襯著蔚藍的天幕,如堆瓊壘玉,清新入畫。在中國人的想象中,龍的尾巴尤如一柄巨大的蒲扇,這樣游動起來才有力量。此時,我腳下的長城第一墩,就有著舞起來震天動地的氣勢,我突然感悟到,長城龍尾合該于此。 龍?zhí)ь^,天下動,春光無限征程中。在萬物復蘇的驚蟄時節(jié)攀登長城,望龍首高昂,揚天地之豪氣;觀龍脊挺立,騰四海之威風;看龍尾飛舞,展民族之靈性。蟄伏在巍峨山巒間的巨龍,恍若迎著春風舞動在天地間,彰顯著蕩氣回腸的獨特魅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