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這幾天,我案頭一直擺著一個問題,來自一位2歲女孩的媽媽:
這位媽媽自己,是在父母脾氣都不好的原生家庭長大,小時候只要一點做得不符合爸爸的意思,就會等來一頓打罵。所以,她非常清楚原生家庭的影響,也極力想避免同樣的狀況在自己孩子身上發(fā)生。但同樣的問題,還是出現(xiàn)了。 我答應(yīng)她會好好想想有什么辦法可以幫到她,但一直沒有找到一個確切的答案:擺脫原生家庭的影響這件事,到底是如何發(fā)生的? 這兩天連續(xù)寫文章討論隔代育兒中年輕父母很難與自己父母的不當(dāng)做法抗?fàn)幍膯栴},一個明確的念頭突然冒了出來: 年輕的父母,必須經(jīng)歷一次對原生家庭的“離家出走”,才能長大成人。 02離家出走,是個讓所有父母都害怕的詞,因為它意味著孩子的叛逆,也意味著危險。我們當(dāng)然不希望自己的孩子,真的有離家出走的實際行動。 但作為父母,我們一生中可能必須有一次從自己的原生家庭“出走”的行動,才能讓自己開始從中國家庭傳統(tǒng)的“聽話模式”中走出來,成為自己做主、對自己負(fù)責(zé)的成人,由此避免這個模式繼續(xù)在新一代的親子關(guān)系中延續(xù)下去。 “聽話模式”的特征是:
說到“聽話”,我們首先想到的是孩子聽話,實際上,很多已經(jīng)做了父母的成人,依然處在“聽話模式”中。它的影響,遠(yuǎn)比我們想象得深厚。 比如,十多年來,真心爸爸?jǐn)鄶嗬m(xù)續(xù)地和幾位同齡好友討論心理成長問題,有一個有趣的發(fā)現(xiàn):來自大江南北的哥兒幾個,各自都有一位嚴(yán)厲的父親。他們職業(yè)不同,經(jīng)歷不同,教育背景不同,但有一個共性,就是從小到大要求孩子服從,小時候稍有不從,非打即罵,而且直到今天,在兒子成年后很多年,對孩子的要求,仍然是服從。 這當(dāng)讓幾位受過名校教育、都建立和管理過自己的企業(yè)、人生閱歷也非常豐富的中年大叔非常不忿:為什么直到現(xiàn)在,父親還要這么管我們? 后來明白了,上一代的父親們自己,就是在全社會性的“聽話”模式中成長起來的,“讓孩子聽話”很可能是他們能找到的唯一的親子關(guān)系模式。而讓他們子女深感困惑的,也正是直到人到中年,這種模式仍然難以徹底擺脫。 再比如,討論到隔代育兒中祖輩對孩子的溺愛問題,很多年輕父母也表示出了巨大的無奈:
這些無奈的年輕父母自己,其實也是仍處于聽話模式中的,被這個模式束縛著,確實很難有抗?fàn)幍目赡堋?/p> 但這件事的危險性在于,它會遺傳! 一個人并不會因為自己深受“聽話模式”的困擾,就自動變成接受孩子的意愿、愿意和孩子展開對話,甚至允許孩子“反抗”自己權(quán)威的父母。恰恰相反,越是很少能自己做主的人,越是迫切地渴望把握到任何一個可能堅持自己意愿的機會,而最容易強加意愿的對象,自然是比父母弱小得多的孩子。 因此,文章開頭提出問題的那位媽媽,才會一邊明確地意識到原生家庭的影響,一邊不自覺地“只要孩子沒按照我的意愿來,我就會用我的方式來對待她。” 而如果一個成人能自己做主掌控很多事情,比如決定生不生孩子、決定生不生二孩,決定要不要辭職、轉(zhuǎn)行、創(chuàng)業(yè),決定要不要買房、買車,決定買什么樣的房、什么樣的車……他就不會覺得,時刻讓孩子遵從自己的意愿,是多重要、多必要、多值得堅持的事。 所以,年輕父母經(jīng)歷一次從原生家庭的“出走”,擺脫仍然在影響自己生活的“聽話模式”,才尤為必要。 03當(dāng)然,這里的“出走”,并不是指一次真正的“離家出走”行動,而是心理上的出走——在某件事上,真正擺脫一次“聽話”模式。比如:
前面講到的真心爸爸的幾位朋友,發(fā)現(xiàn)自己人到中年卻一直在處于“聽話模式”中之后,分頭做了幾件事: 一個人自作主張,在非年非節(jié)的時候,探望了自己的伯父,而在此之前,這種活動通常是在拜年時進(jìn)行,禮品的數(shù)量和項目都是由家中老父統(tǒng)一安排的;一個人和自己的父親坐下來聊了一次,明確告訴父親,我已經(jīng)是成年人了,你不能再試圖什么事都管我;還有一位,和脾氣暴躁的父親大吵了一架,而在此之前,他覺得和父親吵架是完全不能接受的事。 做了這幾件事之后,這幾位大叔都長出了一口氣:我覺得在父親面前,脊背終于挺直了一點。 我有另外一位朋友,她做的事更有趣。她結(jié)婚登記是在1993年的某一天,而回老家辦婚禮,是在1994年春節(jié),于是公婆按照老家的習(xí)慣,每次說起來,都說“94年你們結(jié)婚的時候”,然后我這位朋友就每次糾正,“不對不對,我們是93年結(jié)的婚?!边@件事,她堅持做了20多年,因為她認(rèn)為,我是成年人,即便是父母,也不可以把我的結(jié)婚紀(jì)念日搞錯,這是原則問題。 當(dāng)然,每個家庭都不相同,此類“出走行動”也不能照搬,更不能以氣壞老父老母為目標(biāo)。 舉這幾個小例子,我想說的是,每個人,都需要找到自己的某個“契機”,在父母面前堅持一回自己,不再單純扮演“聽話的孩子”。這個契機,將成為自己擺脫“聽話模式”的開端,從而也為自己的孩子,創(chuàng)造出不必事事屈從父母意愿的可能性。 這件事一旦開始,其實并沒有想象中那么難,它會把你自己和你與父母的親子關(guān)系,都推到一個新境界: 你會發(fā)現(xiàn),因為自主,你在精神上獲得了更大的自由,對掌控自己的生活,有了更大的信心和決心,而親子關(guān)系,也并沒有因為你開始變得沒那么“聽話”而變得比以前更糟糕,更大的可能是,彼此作為成人,開始明白保持必要的距離、界限和尊重的意義所在,關(guān)系因此更趨成熟。 更重要的是,作為年輕父母,只有自己真正擺脫我們在其中成長起來的“聽話模式”,才能避免讓我們的孩子也深陷其中。這個價值,比什么都大。 |
|
來自: 博采簡納 > 《心理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