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跟一個B端銷售大佬聊到用戶的時候,我憑直覺說:“還是要研究一下用戶,大體分一分的?!?/p> 大佬卻說:“B端跟C端不一樣,沒法分,只能一個個死磕?!?/p> 我差點就信了。 還好,差了一點點。 然后就有了這篇文,把一點小研究成果跟大家分享一下。 這篇文章主要聊:
為啥要研究用戶畫像呢? 就是為了解決一個問題:我們面對的是誰? 就像你讓我上戰(zhàn)場打仗,總得讓我知道敵人都是誰?在哪吧? 要么,有他們具體地理位置的坐標;要么,給我個標準——比如:只要穿綠色衣服的都是敵人;要么,研發(fā)出一種武器,能自動識別敵人在哪,我只要按發(fā)射就行了。 為了保證效果,說不定還需要派我方間諜打入敵方內部通風報信遞地圖呢。 啥都不知道,怎么打? 總不能沒完沒了地毯式掃射,或者見一個殺一個吧。 人類理解世界的方式就是“貼標簽”。 如果說,to C用戶畫像就是把大量面孔模糊不清的人群,根據他們的某一個或多個共同屬性強行收縮為幾種典型類型,便于我們看得更清楚。那么,To B則是把原來隱藏在各種不同規(guī)模、不同行業(yè)企業(yè)背后我們看不到的人,根據其在決策過程中的位置,所屬的部門特性等等要素,一一拉到臺前來,讓我們對這些角色有更具像,更人格化的理解。 不管是to B還是to C,我們面對的始終是人。 當面對的是具體的人的時候,我們更能感知他背后的情緒、他的決策驅動因素,更好地與他們共情,提供他們想要的,更容易打動他們。 那些自己公司沒有用戶畫像也好好的情況也是有的,各位老板和領導們大體心中是有數的,“用戶是誰?”基本是可以在模糊的三言兩語中傳達的。 絕世神功有武功秘笈,寶藏還有藏寶圖,而浪漫的吟游詩人大概只剩下傳說了。 一、C端用戶畫像1. C端用戶畫像長啥樣?C端用戶畫像,粗糙一點的大概長這樣(如下圖,我從一份數據報告里摘出來的。) 主要是偏二維的一些標簽: 細致的,大概長這樣,說得上是三維立體了: 圍繞一個典型真實用戶的方方面面進行了全方位覆蓋,包括:
C端消費偏個人、非理性化,憑感覺做決策,經常有沖動型消費??筛鶕詣e,職業(yè)或行為偏好等關鍵屬性進行分類。 而B端往往是基于公司層面多人對某一問題解決方案進行整體評估,基本不存在沖動購買,更看重價值,在購買前需要建立足夠的信任度。用戶畫像必須考慮整個購買決策團隊中的每一個人,最好為每一個角色建立單獨的用戶畫像。 1. B端用戶的數據/信息來源主要如下:
Cintell機構在北美調查了137家25人-5000人規(guī)模的公司,在16年發(fā)布了一份B2B數據分析報告。(目前能找到的就這個報告了,考慮到我國B2B行業(yè)發(fā)展比人家晚,我覺得這報告還是挺有參考價值的。) 報告顯示:
主要包括以下維度: 其中,那些超過其業(yè)務目標的公司最重視以下五大因素: 角色驅動因素
擔心和挑戰(zhàn)
決策過程中的角色 你很可能知道一個公司使用你的產品的人是誰,但卻不知道:誰是關鍵購買決策人——也就是能最終拍板購買的人? 一家公司可能有不同部門的不同人能做這個決定,試著找到最有影響力和購買力的那個人。 組織目標和優(yōu)先級 有時候盡管產品很好,但客戶公司文化和我們的購買周期可能不太匹配。這種類型的公司,通常要遇到重大問題才會有所改變。
組織基本信息
大概長這樣,和C端用戶畫像明顯不同: 有幾個點需要注意:
上述數據報告的完整結論是:業(yè)務優(yōu)秀的公司相比其他公司,在以下十個方面表現得更好。
最好根據數據分析和多方面的溝通反饋,持續(xù)迭代更新用戶畫像。 理想情況是:隨著時間推進,公司面向的不同角色用戶形象會越來越清晰,市場和銷售部門開展工作越來越手里有糧,心里不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