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思維習慣系列的第 22 篇文章 你好啊,又到周三,思維習慣系列又如期和你見面了,今天是該系列的第22篇。 最近電影《流浪地球》火得不行,堂妹也不甘落后地去刷了一遍。 先給沒有看過電影的小伙伴普及一下劇情(看過的可以直接跳過)。 故事發(fā)生在未來,彼時太陽急速老化,不斷膨脹,太陽系已經(jīng)不適合人類生存。 于是人類組建聯(lián)合政府,啟動了“流浪地球”計劃——在地球上建造一萬臺行星發(fā)動機,帶著地球去宇宙流浪,尋找新的太陽。 為獲得更大的逃逸速度,地球飛臨木星,想利用木星引力來一次拋射,不料因為部分行星發(fā)動機失去了動力,地球反而跌入了木星的引力中。 在即將被木星引力撕裂解體時,一群中國人聯(lián)合各國救援人員合力點燃了木星,借助木星爆炸產生的推力,把地球推開,最終解救了人類。 看完電影,每個人可能都有不同的感受,但是對于堂妹來說,感觸最大的卻是貫穿整個電影的一種思維方式——借力思維。 為了讓地球逃逸太陽系,想要利用木星實現(xiàn)一次拋射是借力。 地球在被撕裂解體之前,想要通過木星燃燒實現(xiàn)助推是借力。 救援的最后一刻,中國人呼吁各國人民一起回來援助也是借力。 人類的能量再強大,與整個外在世界的資源相比,也是渺小的。 而對于每個人來說,想要做成一件事,很多時候,光靠自身的努力也是遠遠不夠的。 學會借力而行,道路才會越走越寬。 借別人的力,出自己的招 話說中國的太極拳和日本的合氣道,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善于借別人的力,出自己的招。 自己根本不用費很大的勁兒,借助對方推來的力,就可以達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 借力的作用如此之大,道理如此之簡單,但到了現(xiàn)實生活中,很多人卻從來沒有想過要去借助自身之外的力量。 堂妹曾經(jīng)聽過一個這樣的故事: 一位父親指著一塊石頭對兒子說:如果你能將它搬起來,我就獎勵你一個禮物。 兒子聽了很高興,嘗試去搬,沒搬動。 父親說:再試試。 兒子使出全身力氣再搬,石頭還是紋絲不動。 最后,兒子無比失落地跟父親說:“我已經(jīng)盡全力了,可還是不行?!?/span> 不料父親卻大笑著說:“你并沒有盡全力啊,我就在你身邊,你明明可以喊我?guī)兔Φ??!?/span> 很多時候,我們就和這個小男孩一樣。判斷一件事情能不能做到,只是看自己的能力夠不夠。 但其實一件事情最終能夠達成,誰又規(guī)定只能依靠自己的能力呢? 《奇葩說》辯手黃執(zhí)中有個習慣,每當與各領域的牛人聊天時,他都會問對方: 你可不可以將你那個專業(yè)里最實用,最讓人耳目一新的理論,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講給我聽? 聰明的人都知道,獲得進步最高效的方式,要么是找大神帶你,要么是多與優(yōu)秀的人在一起。 而黃執(zhí)中對各界大神的虛心請教,無疑就是一種讓自己快速成長的借力行為。 很多成功人士,并不是他的能力有多強,而是他能借助多么大的外力。 而這外部的力,不僅僅來自你的家人、朋友、親戚和同事,弱關系人群和陌生人,都可以是你的借力對象。 借力,不只是借熟人的力 英國大英圖書館,是世界上著名的圖書館,里面的藏書非常豐富。 有一次,圖書館要搬家,打算從舊館搬到新館去,但一算費用,搬運費要幾百萬,沒有那么多錢,該怎么辦呢? 有人給館長出了個主意——在報紙上刊登一則廣告。 廣告內容是這樣的:從即日開始,每個市民可以免費從大英圖書館借10本書。 結果,大量市民蜂擁而至,沒幾天,就把圖書館的書借光了。 書借出去了,怎么還呢?讓大家還到新館去就行了。 就這樣,圖書館借用大家的力量,完成了一次搬家。 很多人也懂得一些借力的道理,但總把自己的借力對象局限在自己的身邊,以為問過家人、親戚、朋友和同事就完成了借力。 但誰說借力只能面向同事、朋友和親人呢? 大英圖書館的這次搬家,不就是借助陌生人的力量完成的嗎? 有個叫“弱關系理論”的詞最近比較火,指的是那些真正能幫助你的人,往往跟你不熟。 為什么呢? 因為處于強關系下的人們,很有可能每天做著相似的事情,有著大同小異的想法,很難發(fā)掘出新鮮有料的信息。 而弱關系,卻可以告訴我們很多之前不了解的事情,因為他連接了不同的圈子和領域。 所以,很多有用的人,其實都藏在你的弱關系里。陌生人,乃至你的競爭對手也可以是你的借力對象。 因為人脈的關鍵不在于你屬于哪個圈子,而在于你能夠從哪個圈子里的得到有效的反饋。 既然如此,我們如何才能正確有效地借力呢? 正確有效借力的4個技巧 對于借力,很多人也曾經(jīng)嘗試過,但是結果卻并不理想。 于是就得出了下面的結論: “我也主動找別人幫忙了呀,但是有時候別人雖然沒有拒絕,但是也并沒有幫上多大的忙?!?/span> 這種情況就是“借力失敗”。 為什么會失敗呢? 其實是不懂得借力的技巧。 那究竟有哪些好用又有效的技巧呢? 堂妹查閱了很多資料,發(fā)現(xiàn)以下這4個方面最為靠譜。 聰明地提出要求 借力,當然離不開提要求,但是提要求的方式不同,產生的效果也不同。 哈佛大學心理學家埃倫·蘭格曾經(jīng)做過一項經(jīng)典研究,對比說明了不同提要求的方式,產生的不同效果。 實驗情境是在別人要用復印機時插隊。她安排插隊的人分別說了下面3句話: 聽到這話的人,60%的人都友善地同意讓插隊的人先用。 不好意思,我要復印5頁,能讓我先用復印機嗎?我很著急。 這次,94%的人同意了。加了一個理由就得到了幾乎所有人的同意。 這次給出的“理由”只是無謂的重復,但93%,幾乎和之前差不多比例的人還是同意了。 這意味著什么呢? 那就是在要求別人做什么時,給個簡短的理由,哪怕不充分,就能讓別人更愿意配合你。 除此之外,還有一點也非常重要。 堂妹的一個同事,很喜歡求助,經(jīng)常把自己的方案發(fā)到群里,請求大家?guī)兔纯础?/span> 但是往往她的方案得到的反饋卻很少。 為什么呢? 因為他每次請求大家提建議,都沒有明確地表達自己的需求。 建議什么時候要?具體需要我們看什么,是創(chuàng)意還是文字?我們?yōu)槭裁匆??全部都沒有交代清楚。 每個人手里都有大量的事情要做,如果你沒有給出清晰明確的需求,別人想幫你都難。 得不到你想要的答案,99%是因為你沒有問出一個好問題。 所以,想要成功借力,一定要注意精準表達。 下次,如果你想讓你別人給你的某個方案提供建議,可以試著這樣說: 現(xiàn)在這個版本呢,是我目前的一些思路,但我對于具體實施方面還不夠滿意,想聽聽大家的意見。 這個方案明天上午1要提交,所以希望各位下午5:00前回復,謝謝。 把好處帶到對方面前 在這個世界上,不管你的夢想是什么,一旦你實現(xiàn)夢想,一定有人可以從你的夢想中受益。 所以,你需要做的就是思考在你成功之后,有哪些人會受益?將怎樣受益? 然后找到這些人,告訴他們,當你成功后,他們將如何從你這里獲得什么。 也就是說,把好處帶到對方面前,才能讓借力更具說服力。 在潛意識層面,大部分人都不愿意接受未知,但是如果你能把合作的好處表達的清晰生動,并且與之息息相關,別人就會更樂意接受你的想法,更愿意配合你。 具體,可以嘗試這樣操作: 分享具體事例,向對方生動展示你想法的優(yōu)點。 分享一個具體事例,證明你的請求能給對方和自己帶來好處,以此刺激對方的獎勵系統(tǒng)。如果可能,想辦法向他們演示,讓優(yōu)勢越生動越好。 主動出擊,清除潛在“威脅”。 除了要讓對方感受到好處,還要為其去除障礙。 讓自己放到對方的角度——或者明確詢問對方——思考他們可能有的顧慮。 你的請求是否可能對他們造成哪些不便和威脅?你能采取什么實際行動來消除這些顧慮呢? 思考清楚之后,提前做好預案。 互惠互利,有舍有得 自然界有一個“共生效應”:單棵植物往往長勢不旺,但植物一起生長時,卻生機盎然。 人類也是一樣。在這個互利共贏的時代,我們不但要單打獨斗,還要學會組隊作戰(zhàn)。 而組團作戰(zhàn)的基礎,是要懂得互惠互利,有舍有得。 肯尼迪總統(tǒng)1961年的就職演講有一句著名的話: 不要問你的國家能為你做什么,而要問你能為國家做些什么。 這句話套用在借力的場合也非常合適:不要總問別人能為你做什么,先要問你能為別人做什么。 也就是說,當我們專注向別人借力的同時,不僅要問自己“我要什么?”,也要問“我能給予什么?” 只有這樣,才會讓別人覺得你不是單單是“索取者”,在本能上才會越愿意幫助你。 那如果我們借力的對象資歷很深或者你不太熟悉,我們能夠給予對方什么呢? 你可以表達對他們工作的贊美,或者主動去提供一下自己的幫助,分享一些自己的人脈,哪怕只是多幾句問候,也能讓對方感受到你的態(tài)度和誠意。 走出去,擴大自己的“社交圈” 借力的基礎是有人可“借”。除了維護好我們已有的強關系,拓展并維護自己的弱關系網(wǎng)絡也同樣重要。 斯坦福大學一個叫馬克的教授以前做過一個統(tǒng)計,面對面訪問100個人找工作的方法。 教授發(fā)現(xiàn),靠投簡歷這些正規(guī)渠道找到工作的人不到一半。而通過個人關系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人脈找到工作的,遠遠超出前者。 次看來,建立一個強大的社交網(wǎng)絡圈是多么的必要。 那怎么樣才能擁有更大的社交網(wǎng)絡呢? 一是保持好奇心。 一個有探索欲且視野開闊的人,懂得走出去,跳出眼下的狀態(tài),積極地從外部世界了解更多。 保持好奇心,去學習和接觸不同的行業(yè)和領域,認識和結交不同經(jīng)歷的人,向遇到的人謙虛求教,可以不斷拓寬自己的視野。 二是要懂得跟進。 對于已經(jīng)結識的關系,如果你不跟進,則毫無意義。 對于剛剛認識的人,在初次交談之后,可以在接下來的十二至二十四個小時內,進行第二次聯(lián)系,繼續(xù)跟進雙方感興趣的話題。 而對于只有見面之交的人,比如你身邊的清潔工阿姨,門口的保安,也可以多打打招呼,時不時和他們聊聊天。 三是要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 生活中,無論你花費了多少時間和精力去拓展自己的強關系與弱關系,最后落地時的瓶頸和障礙,都是你自己。 決定你能否把握機遇的,最終還是能力。否則你從這段弱關系中得到的,只是令人羨慕卻毫無用處的聯(lián)絡方式,僅此而已。 學會讓自己更強大起來,才能更加輕松地借力。 寫在最后 如今大家都吐槽說自己很忙,但當你真的接觸一些牛人大咖就會知道,他們每天要處理的事情比我們還要多得多。 而且,奇怪的是,堂妹發(fā)現(xiàn)越忙的人做成的事反而越多,時間對他們來說,好像特別優(yōu)待。 每個人都只有24小時,為什么他們能夠完成那么多重要的事情呢? 原因很簡單,他們都懂得整合身邊資源,借用別人的力量,變出新的時間。 世界首富比爾·蓋茨說: “任何一個聰明的企業(yè)家都善于借助別人的力量,任何一個聰明的人也都善于借助別人的力量。不管是經(jīng)商還是做人,都要學會有效借助別人的力量,那樣可以大大縮短你成功的時間?!?/strong> 日常工作生活中,多去思考誰的業(yè)務和你共生?誰的職能和你互補?然后和他互相照拂,借力前行,可以讓你創(chuàng)造更大的價值。 天地原非我所屬,但萬物皆可為我所用。 (本文首圖來源于站酷網(wǎn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