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理解《道德經(jīng)》,我們首先要明白了一個概念,道是什么? 五千年前,伏羲氏仰觀天象,俯察地形,一畫開天,始創(chuàng)“先天八卦”。因此,中國人把伏羲和“先天八卦”當(dāng)做人文始祖和中華文化的起點。 三千年前,周文王和周武王,在繼承“先天八卦”的基礎(chǔ)上,融合了當(dāng)時的自然科學(xué)、人文歷史以及鬼神思想,創(chuàng)立了“后天八卦”,由武王確定爻辭,從而形成《周易》。 兩千年前,老子擔(dān)任周朝的守藏史,擁有淵博的知識,超越常人的智慧,他不忍周朝滅亡,便尋求解決之道。他潛思默想,悉心觀察,從天下萬事萬物的現(xiàn)象中,漸入恍惚窈窕的細(xì)微之境(《道德經(jīng)》第十四章 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為恍惚),即一件再小的事物,也是內(nèi)有乾坤的,比如說我們目前發(fā)現(xiàn)的夸克、粒子,小到?jīng)]有邊際。但是在老子的時代,這種細(xì)微的事物,一般人是看不到、聽不到、摸不到的。而這正是《周易》里面所指的那一橫,陽爻。 可是老子對世間萬物的體悟,并沒有就此停止,而是進(jìn)一步冥心觀察,在恍惚之中,發(fā)現(xiàn)并不是一無所有,而是無所不有。因為在萬事萬物沒有誕生之前,時間、空間也不復(fù)存在的時候,世界就是處于無形無象、無邊無際的狀態(tài),似有似無,看上去有規(guī)律可循可又不確定,只是在恍恍惚惚的運(yùn)動著。老子感受到這一切之后,覺得這太玄妙了,太深奧了。他想要用語言來形容,卻又說不清楚;想要用圖畫來描繪,卻又畫不出里面的內(nèi)涵。如果勉強(qiáng)給他一個名字,恐怕世人只執(zhí)著其外,忘記里面的內(nèi)涵。只能在隱約之中,稱其為“道”。 我們看孔子為《周易》注解,所寫下的《易傳》中: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這句話正好與《道德經(jīng)》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不謀而合。 這里的易,便是老子所說的“道”。太極指的是天地未開、混沌未分,虛無時候的狀態(tài)。兩儀指的是天地分開之后,世界上存在一切對立而統(tǒng)一的事物。比如:黑、白;上、下;高、低。四象指的是,少陽(春季)、老陽(夏季)、少陰(秋季)、老陰(冬季),四種季節(jié)。八卦指的是在四季中劃分出來的八種類象,乾、坤、震、巽、坎、離、艮、兌。乾為天;坤為地;震為雷;巽為風(fēng);坎為水;離為火;艮為山;兌為澤。所以,這里面存在著強(qiáng)烈的因果關(guān)系。 從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最后再復(fù)歸于道。于是,老子就明白了世間事物無一永恒,都是從無到有,從有到無的一個過程。當(dāng)東周末年,老子歸隱的時候,途徑函谷關(guān),守關(guān)長尹喜向老子問道。老子就留下了五千言《道德經(jīng)》。 在《道德經(jīng)》中,老子用道來解釋宇宙萬物,將道看做萬物的根源。而道早于天地出現(xiàn)之前就存在了,至虛至無,卻很有力量。從“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就可以看出來它的特點。說到這,我們就明白世間萬物都要遵循于道,在道的作用下循環(huán)往復(fù),生生不息。 而德就是在道生萬物之后,所應(yīng)該掌握的世界觀、處世之道。道和德是密不可分的,通過德來理解道,道包括宇宙萬事萬物的總根源,森羅萬象。而萬事萬物對于道而言,都是既相對而又統(tǒng)一的,因為它們都有正反兩面,永遠(yuǎn)都在對立和轉(zhuǎn)化之中。(《道德經(jīng)》第二章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再比如說白天跟黑夜;春夏跟秋冬。還有就是老子的至理名言: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這正又與《易經(jīng)》里面的陰陽之道,相互契合。 老子著五千言《道德經(jīng)》的最大貢獻(xiàn),就是給人們留下了一座巨大的高山。千百年來,人們不斷在這座高山上獲取寶藏。無論是修身養(yǎng)性,還是齊家、治國、平天下。其大無外,其小無內(nèi),都在引領(lǐng)后人不斷去追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