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暑,肺先受之。 肺為氣府,暑傷元氣, 寸口脈弱, 口渴,汗出,神昏,氣短, 竹葉石膏湯主之。 竹葉兩把 粳米半升 半夏半升(洗) 石膏一斤 人參三兩 麥門冬一升 甘草二兩(炙) 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六味,取六升,去滓,納粳米,煮取米熟,湯成,溫服一升,日三服。 注:竹葉清暑。石膏清金。 傷暑, 脈弱, 口渴,大汗出,頭暈者, 人參石膏湯主之。 人參三兩 石膏一斤碎(棉裹) 竹葉一把 黃連一兩 半夏半升(洗)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注:人參益氣。 傷暑, 汗出已,發(fā)熱,煩躁,聲嘶, 脈反浮而數(shù)者, 此為肺液傷, 百合地黃加牡蠣湯主之。 百合七枚 地黃汁一升 牡蠣二兩 右三味,先以水洗百合,漬一宿,當白沫出,去其水,另以泉水二升,煮二味,取一升,去滓,納地黃汁,煮取一升五合,分溫再服。 注:百合養(yǎng)陰潤肺、清心安神,生地汁滋補陰液,牡蠣殼重鎮(zhèn)安神。
傷暑, 夜臥不安,煩躁,譫語,舌赤, 脈數(shù), 此為暑邪干心也, 黃連半夏石膏甘草湯主之。 黃連三兩 半夏半升 石膏一斤碎(棉裹) 甘草二兩(炙) 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凡病暑者,當汗出。 不汗出者,必發(fā)熱;發(fā)熱者,必不汗出也。 不可發(fā)汗,發(fā)汗則發(fā)熱,煩躁,失聲,此為肺液枯。息高氣賁者,不治。 注: 暑氣通于心,汗為心之液,出汗則暑氣隨汗而解。 若不出汗,則暑氣不得隨汗解,郁而發(fā)熱,故“暑當與汗皆出,勿止?!保ㄍ醣ⅰ端貑枴嵴摗氛Z。) 但又不可發(fā)其汗,以免損傷陰液。暑為陽邪,陽盛陰虛,汗之則死也。
太陽中熱者,暍是也。 其人汗出,惡寒,身熱而渴, 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知母六兩 石膏一兩碎(棉裹) 甘草二兩(炙) 粳米六合 人參三兩 右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注: 《傷寒論·辨痙濕暍脈癥》:“傷寒所致太陽(?。?,痙、濕、暍三種,宜應(yīng)別論,以為與傷寒相似,故此(篇)見之。” 太陽病 痙、濕、暍 不屬于正傷寒,正傷寒太陽病只有中風(3-8)、傷寒(8-4)兩種,故將《痙濕暍》篇置于太陽正篇之前,以示區(qū)別。 “與傷寒相似”,實非正傷寒,而屬《金匱》雜病(第二篇)。 太陽暍病之“惡寒”為太陽病提綱癥,非受風寒所致。 暑傷肺氣,津液枯燥,是以身熱而渴。 白虎加人參湯,清金而補土,益氣而生津也。
傷暑, 發(fā)熱,汗出,口渴, 脈浮而大, 名曰中暍, 白虎加人參黃連阿膠湯主之。 知母六兩 石膏一斤碎(棉裹) 甘草二兩(炙) 粳米六合 人參三兩 黃連三兩 阿膠二兩 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六味,米熟湯成去滓,納膠烊消,溫服一升,日三服。 注:浮大為心脈,故加朱鳥湯之黃連阿膠。
太陽中暍, 發(fā)熱,惡寒,身重疼痛, 其脈弦細芤遲。 小便已,灑灑然,毛聳,手足逆冷。 小有勞,身即熱。 口開,前板齒燥。 若發(fā)汗,則惡寒甚;(亡陽) 加溫針,則發(fā)熱甚;(亡陰) 數(shù)下之,則淋甚。 白虎加桂枝人參芍藥湯主之。 知母六兩 石膏一斤碎(棉裹) 甘草二兩(炙) 粳米六合 桂枝一兩 人參三兩 芍藥二兩 右七味,以水八升,煮米熟湯成,溫服一升,日三服。
太陽中暍, 身熱,疼重, 而脈微弱者, 以夏月傷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 豬苓加人參湯主之, 一物瓜蒂湯亦主之。 豬苓加人參湯方 豬苓一兩 茯苓一兩 滑石一兩 澤瀉一兩 阿膠一兩 人參三兩 右六味,以水四升,先煮五味,取二升,納阿膠烊消,溫服七合,日三服。 一物瓜蒂湯方 瓜蒂二十個 右剉,以水一升,煮取五合,去滓,頓服。 注: 夏月汗出,浴于冷水,水入汗孔,而行皮中。 皮毛冷閉,郁遏陽火,不得外泄,故生內(nèi)熱。 熱則傷氣,故脈微弱。 瓜蒂瀉皮中之冷水,水去則竅開而熱泄矣。 傷暑, 發(fā)熱,無汗, 水行皮中故也, 脈必浮而滑, 先以熱水灌之,令汗出, 后以竹茹半夏湯與之。 竹茹二兩 栝蔞根二兩 茯苓三兩 半夏半升 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傷暑,心下有水氣, 汗出,咳嗽,渴欲飲水,水入則吐, 脈弱而滑, 栝蔞茯苓湯主之。 栝蔞大者一枚(共皮子搗) 茯苓三兩 半夏三兩(洗) 黃連二兩 甘草一兩(炙) 右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溫服一升,日再服。 傷暑者,頭不痛。頭痛者,風也。頭重者,濕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