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縣城對于大多數(shù)家長和學生,教育對其而言更多的只是為其改變階層現(xiàn)狀,打通上升通道,而能選擇的唯一最為可靠的功能性手段。但是對于從事教育工作的筆者而言,教育真正的魅力在于培養(yǎng),培養(yǎng)一種自主思考的獨立價值觀,培養(yǎng)健全的人格,培養(yǎng)一種追求掌握自我命運不滿足陪安排的角色追求。由于人們看中教育的功能屬性,所以教育成為了縣城各方最大的投入之一。家庭、社會、政府都在不遺余力地投入。 縣城內(nèi)的幼兒園主體分為兩類,以民辦為主,公辦為輔。但大多數(shù)縣城居民思想中教育公辦為王。筆者所在的縣城只有兩所公辦幼兒園,所以幼兒教育階段稀缺的教育資源在縣城顯得尤為珍貴,每年兩所公辦幼兒園招生還必須通過區(qū)域搖號才能獲得入學資格,每年也到了這個時候各色家長都會動用自己全部的人力財力資源只為孩子獲得一個公辦幼兒園的入學資格。仿佛對于這些不遺余力讓孩子能上公辦幼兒園的家長而言,去了公辦幼兒園如同自我的一種身份的肯定。 小學階段縣城的學校又一公辦為主,但是公辦學校因師資力量、教學質(zhì)量、校園硬件條件等因素,也是由三六九等之分。而就是這種實質(zhì)性的區(qū)別,小學教育入學難、大班額等問題時刻牽動著萬千家長和教育管理者的神經(jīng)。教育管理者每年都在努力改變教育資源的均衡,打破一校獨大的局面。而管理者想出來的政策和規(guī)則,在縣城的人情網(wǎng)中不值一提,縣城的家長每年都會一個個一次次的越過規(guī)則,突破政策,孩子還是會一個個進入超級大校,筆者所在縣城的最好小學人數(shù)已經(jīng)超過6000人,平均每個班級的人數(shù)都有七八十人。 九年義務教育的實施,為很多家庭減輕了負擔。初中學校對小學畢業(yè)生的全盤接收,也能讓很多學生能完整地在校園度過自己的少年時期。因為初中要面臨著升學壓力,中考決定著你能不能上高中,能不能上好高中。在初中為孩子選擇一個好班級,一個好老師,又成為了家長動用關系網(wǎng)的關鍵時期。筆者身邊的同事無一例外在孩子六年級時候就開始去初中各校打聽哪個老師好,哪個老師班級一中考的多,然后在孩子六年級畢業(yè)的暑假送孩子去這位好老師那里補課。就是為了正式入學能進入這個老師的班里。 初中畢業(yè)就是一道小的人生分水嶺。有的孩子上了高中,有的孩子進入了職業(yè)學校,有的孩子走向了社會。所以在這個小關鍵期作出的選擇就會讓孩子有不同的人生,而縣城的家長對于職業(yè)教育的不懈,也讓縣城的職業(yè)教育面臨招生難,生源差的普遍現(xiàn)象。在縣城,生源流失很明顯。過去大部分縣城中學的尖子生會在縣城上學,而現(xiàn)在大部分尖子生都去了地級市或省城,留下來的“尖子生”其實大多是以前的“中等生”。這就叫做大城市對小縣城的“掐尖”。筆者所在的縣城有兩所高中,一所職業(yè)學校。而能上縣城一中,在很多家長看來就是孩子考上好大學的保證,就是這種固態(tài)思維對于那些沒有通過中考考入一中的學生家長,讓孩子擇校上一中就是他們的唯一希望。者縣城的一中每年的擇校費用動輒幾萬一年,而且數(shù)額有限,每年只有200至300個名額。一中每年暑期都會先公布具體的哪一天申領和具體計價規(guī)則。所以每年一中申領擇校資格的那一天也是縣城中的一個大事,你會看到有的家長凌晨幾點就來一中大門開始排隊,就是為了孩子能上一中,獲得他們心目中的考上好大學的保障。作為教育工作者的筆者尤為感嘆在這個讀書還能改變命運的時代,真的在萬千家長的眼里只有讀書這一條路了嘛? 在縣城,諸多培訓機構(gòu)遍地開花,諸如美術班、舞蹈班、口才班、書法班、鋼琴班……。良莠不齊,但是還是吸引著大量焦慮的家長,放學時候培訓機構(gòu)宣傳單上“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還是無時無刻不在牽動著家長的神經(jīng)。 筆者總是在感嘆到底是什么時候開始教育的意義就如此狹窄?是什么時候成才的路在孩子面前只有“讀書”這一條?什么時候選擇一個學校一個老師都會讓家長如此大動周折? 是教育哪里出錯了?還是我們自己對待教育的目的出錯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