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關于深淺 進針三部天地人均可有手下感。具體用深用淺有別: 1.胖瘦:胖深瘦淺 《靈樞?逆順肥瘦篇》:“岐伯曰:年質壯大,血氣充盈,膚革堅固,因加以邪,刺此者,深而留之,此肥人也。廣肩腋項,肉薄厚皮而黑色,唇臨臨然,其血黑以濁,其氣濇以遲。其為人也,貪于取與,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數(shù)也。 黃帝曰:刺瘦人奈何?岐伯曰:瘦人者,皮薄色少,肉廉廉然,薄唇輕言,其血清氣滑,易脫于氣,易損于血,刺此者,淺而疾之。 2.年齡:大深小淺 黃帝曰:刺壯士真骨者,奈何?岐伯曰:刺壯士真骨,堅肉緩節(jié),監(jiān)監(jiān)然,此人重則氣濇血濁,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數(shù);勁則氣滑血清,刺此者,淺而疾之。 黃帝曰:刺嬰兒奈何?岐伯曰:嬰兒者,其肉脆,血少氣弱,刺此者,以豪刺,淺刺而疾拔針,日再可也。 3.病位:深深淺淺 《素問?針解篇》:“深淺在志者,知病之內外也。近遠如一者,深淺其候等也?!?/p> 4.腧穴性質位置:頭面胸背宜淺刺,腹部四肢宜深 所謂“腹如井,背如餅” 對于“足三里”,王樂亭云:“五分至于脛,一寸至于腹,寸半中脘行,二寸至于喉,如刺三寸整,巔頂血下行?!?/p> 5.季節(jié) 《標幽賦》:春夏瘦而刺淺,秋冬肥而刺深 6.其他 病程長短、虛實寒熱、病情轉變、病人精神狀態(tài)。 二、胃家病驗方“老十針” 1.范圍:胃痛、腹痛、食滯、腹瀉、便秘。(胃炎、胃痙攣、腸炎、痢疾、胃下垂、蟲疾、消化不良) 2.組成:上脘、中脘、下脘、氣海、天樞、內關、足三里 3.功能:調中健脾、理氣和血、升清降濁、調理脾胃。 4.方解 (1)主穴: ① 中脘:調理中州氣機、溫通腑氣 ② 足三里:合之意,若百川入海。足陽明胃多氣血,三里為其合。補三里,健脾和胃、益氣升清;瀉三里,降逆化濁、通調腸腑。 二穴相配,調中益氣、升清降濁、調理氣血。 (2)配穴: ① 上脘下脘:調理胃腸受納、腐熟和吸收水谷之功 ② 氣海:升化元氣、穩(wěn)固下元。 ③ 天樞:消積導滯 ④ 內關:調理三焦氣機,寧神和胃,寬胸理氣。 5.應用: (1)主治胃腸病,不論虛實寒熱,均可。 一切虛證,以中脘(深刺寸半至二寸)、三里為主穴(二寸) 對于腹痛、腹瀉、腑實,以天樞為主穴,深刺寸半至二寸;對于少腹痛、婦科病,以氣海為主穴,深刺寸半至二寸。 (2) 配用 ①對氣虛血滯引起的病癥,可通過調理脾胃,使氣血化生,氣血暢通。如中風,尤其是兼見脾胃呆滯、二便不調者。 ②素體氣血兩虛、食納不佳、脾胃不和、甚或夜寐不安、驚悸者,(包括神經(jīng)衰弱、慢性病恢復期),老十針可改善體質,鎮(zhèn)靜安神。 ③月經(jīng)不調,屬氣血不足、脾胃虛弱者,可選加“老十針” ④癲癇,特別是兼見飯后發(fā)病、發(fā)作時嘔吐重者,可加用之,以中脘、內關為主穴。其內關不可深刺,五分即可。切忌深刺至外關范圍。 三、十全大補方 1.組方:合谷、曲池、內關、足三里、陽陵泉、中脘、太沖、三陰交、章門、關元 2.穴解: 章門補五臟,安精神,開心益智,消脹化滯。類人參。 足三里(白術):祛風寒濕痹,能升能降,止汗除熱,健脾消食。 內關(茯苓):降胸脅逆氣,行氣血,止心下結痛,除煩滿,健脾利濕。 中脘(甘草):主五臟六腑,堅筋骨,長肌肉,增氣血,調陰陽。 三陰交(當歸):月經(jīng)不調,生血養(yǎng)血,止咳逆上氣。 曲池(川芎):主中風寒痹痙攣,閉經(jīng),專搜血中之風。 太沖(芍藥):主邪氣傷陰,止腹痛,行血痹,除堅積,入厥陰、少陰,治陰虛小便不利。關元(地黃):主傷胞宮逐瘀血,生新血,填骨髓,長肌肉, 合谷(黃芪):主衛(wèi)氣不足,疏通經(jīng)絡,入太陰止汗發(fā)汗 陽陵泉(肉桂):主上氣咳逆,補中益氣,祛風寒濕痹,舒筋利節(jié) 3.主治:心脾兩虛、脾腎兩虛、肝腎兩虛 神經(jīng)衰弱、久病體弱。四、手足十二針(合谷曲池三里陽陵內關三陰交) 四、五俞穴精粹穴解: 合谷、曲池、三里、陽陵。 1.合谷: 原氣是推動人體生命的基本動力,運行于經(jīng)絡中的原氣,可以推動經(jīng)絡進行各種生理活動的動力。 2.曲池:間接調理肺氣,搜風逐邪,宣氣行血;其性走而不守,凡一切經(jīng)絡客邪,氣血阻滯,皆能調之。 3.陽陵:為筋之會,可搜風利膽,舒筋利節(jié) 4.三里:主水谷運化受納 五、補入 1.內關:厥陰脈出胸腹,可調氣開郁;心主血脈,又可通脈活血,寧心安神,清心開郁;可通調三焦氣化,行氣利水 三陰交:補陰精血 3.主治:①半身不遂②高血壓③癱瘓④痹癥 六、五臟加膈俞 主治:①虛損②不寐遺精眩暈③中風④癲狂癇⑤月經(jīng)不調⑥臟躁⑦咳血便血 七、督脈十三針方 1.組成:百會、風府、大椎、陶道、身柱、神道、至陽、筋縮、脊中、懸樞、命門、腰陽關、長強 2.作用: 補:①補陽益氣,陽氣通則活絡行痹②強筋壯骨③補髓益腦 瀉:①抑陽清熱,平肝瀉火,醒神開竅②疏通經(jīng)氣,使上下貫通③調理氣機,宣通升降。 3.主治: ①癱瘓(外傷性截癱、癔病性癱瘓、小兒麻痹后遺癥) (尿潴留加環(huán)跳) ②中風 ③癲狂癇:極度狂躁者,加合谷透勞宮,或先取太沖透涌泉,或人中,待患者安靜后再針督脈。癇癥發(fā)作期加人中醒神開竅;緩解期加補肝腎,調陰陽。 ④風寒濕痹:久病體虛者,去百會、長強。 八、王氏夾脊 1.取穴:自二胸椎至四腰椎,各棘突下旁開0.3寸,隔椎一穴,一側8穴。 2.操作:直刺,針尖略向里,胖人1.5-2寸,痩人1-1.5寸 3.功能:胸2-8主臟主血;胸10-腰4主腑主氣 4.主治:①外傷性截癱;②小兒麻痹后遺癥(初用“手足十二針方”,再用“督脈十三針方”,5、6次后,換“王氏夾脊”)③腰脊疼④胃腸?。ㄐ?0-腰4),針尖微斜向外側,使針感達于腹部(案:胃痙攣男30,上腹劇痛數(shù)小時,西藥解痙藥無效,針中脘、合谷、足三里等無效。刺胸8令針感至腹,瀉,10分鐘后減,30分愈。)⑤帶狀皰疹、肋間神經(jīng)痛(胸5)。 八、十二透 1.作用:①一穴貫兩經(jīng)(數(shù)經(jīng))溝通經(jīng)氣(刺入某穴,得氣,透刺到另一穴,得氣,針尖所向則氣至病所,如此則兩經(jīng)經(jīng)氣即可溝通交融。久病入陰,即從陽引陰;病在陽,即從陰引陽。 便秘者,從陽陵透刺至足三里,以木疏土);②一穴擔兩穴,免傷衛(wèi)氣。 氣主骨(關節(jié)),血主筋,氣血凝滯則筋骨失利而拘攣。 透刺的功能主要是通經(jīng)活絡,調補氣血,舒筋利節(jié) 2.組成:①肩髃透臂臑②腋縫透胛縫③曲池透少海④外關透內關⑤合谷透勞宮⑥陽池透大陵⑦環(huán)跳透風市⑧陽關透曲池⑨陽陵透陰陵⑩絕骨透三陰交11丘墟透申脈12太沖透涌泉 凡單數(shù)穴為主 主治:①主要用于中風后遺癥半年以上,且關節(jié)筋脈拘急攣縮者。②痹癥日久,關節(jié)屈伸不利③小兒麻痹足下垂④腦炎后遺癥,關節(jié)拘攣⑤腦外傷后遺癥,癱瘓,筋脈拘急。 3.注意事項:透刺比一般針刺的作用量和刺激量大,故體虛者,應進針后先令得氣,再透;體壯者可直達對側,再候氣行補瀉。 此外王老先生還有非常豐富的透穴經(jīng)驗,不一一介紹了。 九、中風十三法 (一)牽正刺法 面癱輕淺 水溝、承漿、地倉、頰車、顴髎、陽白、四白、大迎、合谷 (二)牽正透法 中風后遺口眼歪斜日久重癥。 陽白透魚腰、攢竹透絲竹、四白透承泣、風池透風府、太陽透顴髎、禾髎透巨髎、地倉透頰車、曲池、合谷 (三)手足十二針法 中風不遂首選 (四)糾偏法(患側) 百會、風府、風池、肩髃、曲池、合谷、環(huán)跳、委中、陽陵、懸鐘、太沖 (五)十二透刺法 (六)開閉醒神法 ①首用:三棱針刺百會,四神聰放血;或手足十二井放血(搶救用) ②繼用:針人中、承漿、風府、合谷、勞宮、太沖、涌泉(功能持續(xù)效穩(wěn)) 勞宮、涌泉二穴合用,可清心泄熱、安神定志,頗有牛黃清心之效。 凡放血:①三棱針放血量大,適于實證熱證;②毫針點刺量少,適于虛證瘀證。 (七)回陽固脫法 神闕(灸)、關元(灸)、氣海、百會、內關、足三里、涌泉 (八)督脈十三針法 (九)五臟加膈俞 (十)老十針 (十一)治任脈法 調和陰陽,調理腸胃,用于半身不遂,脾胃不和,痰濕內盛 承漿、廉泉、天突、紫宮、膻中、鳩尾、上脘、中脘、下脘、氣海、關元、中極 (十二)治六腑俞 六腑不和諸癥 (十三)刺募法 《奇病論》:“膽虛,氣上溢而為之口苦,治以膽募穴?!?/p> 用于病久臟腑虛弱。 十、治癱十一法方 (一)治督法——督脈十三針 “治癱首取督脈” (二)治夾脊法——“王氏夾脊” (三)治背俞法——五臟加膈俞 (四)治膀胱法——膀胱配腎經(jīng) 八髎、環(huán)跳、承扶、殷門、委中、承山、昆侖、涌泉 “調州都理二便,強腰健步” (五)治任脈法——任脈配肝、胃二經(jīng) 巨闕、中脘、下脘、氣海、關元、中極、梁門(胃)、天樞(胃)、水道(胃)、章門(肝) “刺任脈調肝胃,從陰引陽” (六)治脾胃法——胃配脾經(jīng) 氣沖、髀關、伏兔、犢鼻、足三里、上巨虛、下巨虛、解溪、陷谷、內庭、三陰交(脾) (七)治肝膽法——膽配肝經(jīng) 帶脈、居髎、風市、陽陵、陽交、光明、懸鐘、丘墟、足臨泣、俠溪、太沖 (八)治足三陰法——足三陰配胃經(jīng) 氣沖、陰廉、箕門、陰陵、三陰交、照海、太沖 (九)治手三陽法——手三陽配心包經(jīng) 肩髃、肩貞、曲池、三陽絡、郗門、合谷、陽池、中渚 (十)治手三陰法——手三陰配三焦、大腸經(jīng) 巨骨(大腸)、腋縫、俠白、尺澤、支溝(三焦)、神門、大陵 (十一)調理陰陽法——手足十二針方十一、針灸治病原理 陰陽失調是機體疾病病理的實質,針灸之作用在于調整陰陽。而人體陰陽平衡的維持,是以臟腑氣血功能來實現(xiàn)的。調整臟腑之中,又以五臟為中心。調理氣血,又以調氣為主。 手足十二針方中,曲池、合谷、陽陵、足三里均為陽經(jīng)穴,功在調氣;三陰交、內關為陰經(jīng)穴,功在理血。 人之為病,從經(jīng)絡辯證來看,多以氣滯血瘀,經(jīng)絡阻滯為主。 病在上,取肺大腸經(jīng);病在中,取脾胃經(jīng);病在下,取肝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