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要講的是從《流浪地球》想到的和那些孩子有關的藝術。盡管電影評價褒貶不一,不談愛國情懷和電影劇情,既然要蹭這個熱點,我們需要提取是天文和藝術。 在很早很早的古代,除了無邊無際的地表自然和生物界,剩下的就是頭頂那片遙遠而未知的天空。遠在5000多年前,古代的中國人就發(fā)現(xiàn)了星空的變化對氣候的影響,從而確定了一年的天數(shù)和節(jié)氣用來指導農(nóng)牧業(yè)生產(chǎn)。可惜的是,我們無法把最早記錄天文的方式,稱之為藝術。 在世界的另一端,當我們真正把天文當成學問去研究的時候,它與最早的醫(yī)學、哲學和宗教學出現(xiàn)在了世界上第一所綜合性的大學里--意大利博洛尼亞大學,距今也有1000多年,同樣的,天空僅限于觀察和記載,沒有太多美學可渲染。 再后來,值得一提的是把天空之美展現(xiàn)于畫筆之中,并擦邊藝術身份出現(xiàn)的文藝復興時期。主打“科學革命”以天文學和醫(yī)學為突破口,破除了人們長期的宗教洗腦,證明了沒有天國更沒有上帝,為了說明到底誰是宇宙的中心犧牲了很多知識分子和畫家。 現(xiàn)在,我們用哈勃望遠鏡看的到距地球260億光年的天體,登上了月球還建立了NASA,那些幾千年來一直渺小而龐大的星空慢慢變成了可觸摸可計算的實物,有了科幻電影,紀錄片,空間站信息傳遞。這些都給藝術提供了創(chuàng)意的基點。從畫星星,變成了幻宇宙。 大體上來說,天文學涉及的面很廣,包括數(shù)學、化學和物理學等等,這都是理科的范疇,相信絕大多數(shù)人對電影中涉及的科學理論都一知半解,幻想就更無法成立。電影改編于劉慈欣的小說,他是個計算機工程師,幾部小說的文學含量絕對低于科學猜想。比起在理科世界,文科生表現(xiàn)的天文幻想就美好的多,可以寫詩來歌頌,寫曲子唱宏偉。藝術家也可以靠畫筆,創(chuàng)造宇宙。 梵高的《星月夜》 蒙克《星夜》,1893 艾倫·比恩《高呼》,2004 文澤爾·哈布立克《星空:嘗試》,1909 西蒙·克里格《月球建設者——月球軌道與著陸過程模擬器》,20世紀 巴勃羅·卡洛斯“以太陽系為中心的宇宙畫像”,2016 羅方揚“詩意星空天文畫展”,2015 讓宇宙與我融為一體,借助宇宙表達自我思想,誰也沒有見過宇宙的樣子,我卻畫的出它的靈魂。這是藝術家用宇宙引發(fā)的創(chuàng)意,也是讓觀賞者有主觀思考的空間。 話說回來,平臺上也會經(jīng)??吹胶⒆觽冴P于宇宙的猜想,由于已知的天文知識較少,關于星空的科學也并沒有得到普及,所以基于孩子的童真猜想,與宇宙的相關是這個樣子: 比起常見的景象,畫宇宙話題的孩子教少,也許是因為理論難度太大,也許是因為它并不日常,家長老師也往往不會找一個連自己都不太懂的話題去教,也正是因為如此,宇宙給予孩子創(chuàng)造的幻想空間比起其他動物和人物更大,更有趣,也更容易讓孩子引發(fā)相關學科的學習興趣,天文和藝術搭配起來,便是別有洞天的學習方式了。 對于我們抬頭可見的星空中的奧秘,還有太多可能的假設、猜想和幻想被證實,被發(fā)現(xiàn)。這是人類從過去、在現(xiàn)在和到將來的使命,而孩子們會讓這條路走的更遠,更美也更有希望。 |
|
來自: 昵稱61674335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