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歷史上曾經存在過一個著名的菜場,它是以形狀來命名的,你知道嗎?真是不可思議,這個位于虹口區(qū)的菜場,還代表了一個區(qū)的菜場形狀?而且還是三角形的?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今天小布就帶大家聊聊,他的前世今生吧! 1918年“上海地圖”中的“老虹口”一帶 在虹口區(qū)南部,即可稱為老虹口的那一帶,有一個地方從地圖上就能很明顯地看出,它是由三條路,漢陽路、塘沽路、峨嵋路所圍起來的地塊,從平面圖上看呈一個大三角形,面積將近7000平方米,這里就是上海歷史上赫赫有名的菜市場——三角地菜場。 1947年《上海市行號路圖錄》中的“三角地小菜場”周邊一帶 早在1890年,這里已經有肩挑蔬菜的小販設攤子賣菜,久而久之,逐漸形成了菜市,當時稱為“虹口菜市”。1915年,公共租界當局在這個三角形的街區(qū)里建造了一座“標準化”菜場,這是一座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平臺式一層樓菜場。而后不久,隨著城市化的發(fā)展,這一帶人口增加,對副食品的需求自然也相應的增加,這個一層的菜場不堪重負。所以到了1923年,它被改建加高為三層樓,而且以這里的三角形地形命名為“三角地菜場”,這一名稱一直用到了今天。即便是如今早已沒有了菜場的蹤影,但附近一帶老居民仍然會順口地稱呼這里為“三角地”。 光緒 年間 1915 年后 1923 年后 1988年 2017年 無獨有偶,同樣是虹口區(qū)的老菜場,位于唐山路商丘路口的商丘菜場,位于梧州路海拉爾路口的梧州菜場以及位于河南北路彭澤路口的江西北菜場也都是三角形地形。其中,商丘菜場甚至還有“小三角地”之稱。這幾家菜場在老虹口都是有相當大的名氣的。 1947年《上海市行號路圖錄》中的“小三角地小菜場”周邊一帶 20世紀30年代,此處還是雷士德工學院(今址曾為海員醫(yī)院)的養(yǎng)馬場,“八·一三”日軍侵華后,此處又作為日軍的養(yǎng)馬處。而于此期間,已經有菜販在鄰近的元芳路(今商丘路)中段和南端、西安路及馬廠路一帶設攤營業(yè)。1945年抗戰(zhàn)勝利后,這些攤販自籌資金搭建簡易的屋棚,時稱元芳路菜場。 1956年將商丘路中段、西安路與永定路各地段的攤販實行“小聯(lián)營”,1958年又組成“大合作”,稱為商丘菜場。1976年,在商丘路、唐山路與西安路之間的三角形地塊建造一幢5層樓建筑,虹口區(qū)服裝鞋帽公司參建,大樓1~2樓為菜場使用,3~5樓為服裝鞋帽公司所屬工廠使用,其中有著名的五湖海員服裝廠。2017年地塊動遷,大樓拆除,附近一帶的老居民仍習慣稱呼這里為“小三角地”。 1988年 2016年 1947年《上海市行號路圖錄》中的“梧州路小菜場”周邊一帶 梧州菜場早期建筑系1914年建造,為一層鋼筋結構三角形建筑物,樓頂為平面,并留有鋼筋柱腳。1982年擴建為3層建筑。當時1~2層為菜場,3層辟有食堂和生活用房等設施,并設有招待所對外開放。由于梧州菜場的開設,四周一帶分布著南貨、煙糖、陶瓷、飲食、糧油、小百貨等店鋪,形成一個以菜場為核心的商業(yè)網點。2017年地塊動遷,梧州菜場建筑拆除。 1988年 2016年 2018年 1947年《上海市行號路圖錄》中的“彭澤路小菜場”周邊一帶 該處原是由一座室內菜場(彭澤路菜場)加兩個室外菜場所組成的。菜場建筑系2層樓鋼筋結構,1917年公共租界工部局建造,初稱伯頓菜市場(彭澤路原名伯頓路),因上海第一條鐵路車站曾經設立在此,故俗稱“鐵馬路菜場”。1985年對原建筑進行修擴建,改善了環(huán)境。因鄰近七浦路,周圍一帶店鋪林立,人聲鼎沸,其東北角馬路對面即著名的寧幫食品店“葉大昌”??上?,這處菜場拆遷得更早,在河南北路拓寬之前,菜場建筑曾設為鐵馬商場。 1940年代 1988年 2017年 如今,幾座三角形的老菜場都退出歷史舞臺了,然而只要在虹口區(qū)的街頭走一走,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但凡是標準化菜場,似乎總能看到綠色的招牌,掛有一個三角形的“l(fā)ogo”。東安(東余杭路)、提籃橋、長春、吉祥、郵電、密云、曲陽、天通庵、廣中、廣靈、水電、江灣、新市、奎照、涼靈……似乎虹口市民聚居的地方總有一個帶三角形標志的“三角地菜場”。這么一來,虹口區(qū)的菜場不就都是“三角形”的了嘛。 事實上,其原因就在于原來的虹口區(qū)副食品公司演變成了三角地總公司。作為被國家商務部授予“中華老字號”的商家,“三角地”早已成為上海菜場的大品牌。 資料:上海市測繪院官方微信@圖溯上海 編輯:朱軼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