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橙樹全是寶,不僅成熟的橙子為人們帶來美味,就連其未成熟的果實,也按采摘時間的不同,有枳殼和枳實之分,具體怎么個區(qū)分法呢? 枳殼為蕓香科植物枸橘、酸橙、香圓或玳玳花等將近成熟的果實。7~8月間采收,從中部橫切成兩半,陰干、風干或微火烘干就可。性味苦辛,涼。入肺、脾、大腸經(jīng)。具有理氣寬胸,行滯消積之功效,孕婦及氣虛人忌用。 枳實,為蕓香科植物酸橙或甜橙的干燥幼果。5~6月收集自落的果實,除去雜質(zhì),自中部橫切為兩半,曬干或低溫干燥,較小者直接曬干或低溫干燥。其味苦、辛、酸,微寒。歸脾、胃經(jīng)。枳實酸苦迅利,破結(jié)開瘀,瀉痞消滿,除停痰流飲,化宿谷堅癥。滌蕩郁陳,功力峻猛,一切腐敗壅阻之物,非此不消。 同時可除寒熱結(jié),大風入皮膚,如麻豆苦癢可用。長肌肉,利五臟,益氣輕身。
名家眼中枳殼與枳實的區(qū)別:
王好古先立論:枳殼主高,枳實主下,高者主氣,下者主血,故枳殼主胸膈皮毛之病,枳實主心腹脾胃之病,大同小異。 《綱目》投反對票:枳實、枳殼,氣味功用俱同,上世亦無分別,魏、晉以來,始分實、殼之用。潔古張氏,東垣李氏,又分治高治下之說。大抵其功皆能利氣,氣下則痰喘止,氣行則痞脹消,氣通則痛刺止,氣利則后重除,故以枳實利胸膈,枳殼利腸胃。但張仲景治胸痹痞滿,以枳實為要藥,諸方治下血痔痢,大腸秘塞,里急后重,又以枳殼為通用。因此,枳實不僅僅治下,而枳殼不僅僅治高啊。 驗方:枳術(shù)湯(出自《金匱要略》) 組成:枳實七枚,白術(shù)二兩。 制法服法:水煎,分三服。 方以枳實瀉水而消脹滿,白術(shù)燥濕健脾補中,共治水停中部胃脘,胃氣郁阻,膽經(jīng)隔礙,不得下行,脹滿結(jié)心下,堅硬不消。 《本草思辨錄》又從風癢麻痹方面指出兩者的區(qū)別: 殼、實古原不分,性用亦無少異。《本經(jīng)》主大風在皮膚中如麻豆苦癢,除寒熱結(jié),則惟去穰核之枳殼為宜。蓋癢為風,寒熱結(jié)為痹,于皮膚中除風馀痹,用枳實則易走里,難與枳殼抗爭。此《證類本草》枳殼所以主風癢麻痹也。 驗方:治風瘙癢——枳殼湯方 枳殼(去瓤麩炒三兩),將這味藥粗搗篩,每服6克,用水煎,去滓溫服。 治皮膚瘙癢麻痹——枳殼散方 枳殼(去瓤麩炒二兩) 苦參 蒺藜子(炒去角) 蔓荊實(各一兩) 方中苦參可治皮膚病,蒺藜子亦對風疹瘙癢癥有功效,蔓荊實可疏散風熱,有祛風止痛之效,共治皮膚瘙癢麻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