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這詞兒,時下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媒體上,但現(xiàn)實中又極為罕見。有些事情,其實談不上“匠心”,只稍微“用心”一點兒,就能做好,但是偏偏做不好,做不到位。例如,目前參加好多會議,主持人或嘉賓發(fā)言時手持的麥克風總存在時響時不響的現(xiàn)象;再比如,前幾天去一個機關辦事要復印一些證件材料,文印室居然把幾個材料漏印了好幾張。
在上海自貿區(qū)超市買了一瓶日本產蜂密,打開瓶蓋,那稍稍伸出來的瓶嘴兒向外卷出那么一點點,恰到好處,往外擠蜂蜜的時候,一點兒也不會沾在瓶口外邊。
“匠心”,或者說“工匠精神”,不是我們曾經(jīng)認為的能掙大錢、發(fā)大財就是“先進”。那種精雕細琢、精益求精、一絲不茍,代表的是一個時代的精神和氣質。其實,瓶嘴兒上的“匠心”,不是不能為,而是不想為,因為這與賺錢無關,甚或加大成本影響利潤。
我覺得把一件事情做好,應該是一個人的本份。如果能發(fā)自內心的去做一件事,那是一個匠人。而所謂的“工匠精神”,應該就是專注于自己的內心,不受外界的干擾,不計回報,不計成本的去完成一件事。
雖然之前有過大國工匠,但好像大家都推崇崇高的事業(yè),對身邊微小的工作,卻并不是那么在乎。
當然這也和整個社會的風氣有關。人們拒絕平凡,向往物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