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學生常見學習心理問題 1、學習適應問題 小學生學習適應問題亦稱學習適應不良,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因不能根據學習條件的變化,積極主動進行身心調整,導致學習成績和身心健康達不到應有發(fā)展水平的學習干擾現象。幼兒園與小學的銜接是國內外教育界普遍關心的一個問題。幼兒園的生活以游戲活動為主,小學的生活以學習為主,而學習活動帶有一定的社會責任與義務。小學生進入小學以后,當他們度過最初的新鮮與好奇期以后,面對的是陌生的物理環(huán)境與人際環(huán)境,加之學校紀律的約束和學習負擔的加重,小學生面臨著艱難的心理適應。 新入學兒童容易把對父母的依戀轉移到老師身上,加之初次與父母分離,面臨陌生的新環(huán)境,心理不適應,顯得敏感脆弱。因此對老師有很高的期望,希望老師能像家長一樣既慈祥又有耐心,且容易滋生出對老師的深切的尊敬與崇拜之情。這就要求老師要注意觀察和體會每一個兒童的內心變化,傾注滿腔的愛心與熱忱,以春風化雨的熱情,細致入微的工作使學生消除對新環(huán)境的疑慮與恐怖,體驗到學校與集體生活的溫暖和樂趣,逐漸對學校生活產生依戀和興趣,克服兒童的依賴、脆弱心理,代之以培養(yǎng)獨立、樂觀、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但也要注意把熱愛信任與嚴格要求學生相結合,避免偏愛與放任縱容 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對學習的適應是有差別的。為使不同能力水平的學生都能適應良好,教師應堅持統(tǒng)一要求與因材施教相結合的原則,在達到教學大綱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對基礎好,學得快的學生,教師應適當開“小灶",增加學習深度,使其能“吃得飽";對基礎差,學得慢者,要尋找原因,對癥下藥,查缺補漏,以使其能“吃得了" 2、厭學癥問題 (1)厭學癥的表現與特點 厭學癥又稱為學習抑郁癥,主要表現為缺乏學習欲望,對學習產生畏難情緒,感到無能為力,看不到目標與希望。有四個特點:第一,對學習喪失了興趣,缺乏敏感與好奇心,喪失了自發(fā)的學習動力;第二,學習無目標、無計劃、得過且過;第三,缺乏意志與毅力,對學習產生了畏難情緒;第四,產生了消極的學習體驗,逃避學習情境。 (2)厭學癥產生的原因 家庭、學校教育以及學生自身因素都會造成厭學癥。從家庭因素看,家長對孩子的教養(yǎng)態(tài)度失當,要么對孩子的學習不關心、不過問,使其覺得學習好壞無所謂;要么家長期望過高、要求過嚴,超出其能力水平;無論何種情況,當成績不理想時,家長便痛斥或體罰學生,使之對學習產生消極的情緒體驗,導致厭學情緒的產生。從學校因素看,教師教法單一失當,引不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或學校學習生活單調,應試教育的壓力大,使其對學習產生厭倦情緒。從個人自身原因看,或因基礎差或缺乏學習能力,使其感到學習困難,或因缺乏自信心與毅力,自感不能克服學習上的困難,當成績下滑,在學校生活中經歷連續(xù)失敗時,便對學習產生迷惘、困惑、無力、無助的感覺。 3、學習疲勞問題 (1)學習疲勞的概念 所謂學習疲勞是指長時間連續(xù)緊張學習后由于身心過度疲勞所導致的學習效率下降的現象。它包括生理疲勞和心理疲勞,前者指肌肉與神經系統(tǒng)的疲勞,后者指的是情緒煩躁、注意力渙散、思維遲鈍、反應緩慢等現象。 (2)導致學習疲勞產生的原因 學習疲勞產生的生理原因是由于腦神經興奮和抑制失衡所引起的。在學習過程中,大腦皮層興奮區(qū)域的代謝逐步加強,血流量和耗氧量增加,以保障大腦工作的需要。當緊張的學習活動持續(xù)時間過長,大腦皮層的能量消耗過大,消耗過程超過恢復過程,大腦所需能量不能得到及時恢復與補充,此時工作效率就會下降。若個人長期過度緊張疲勞,在生理上就會出現頭暈、嗜睡、失眠、乏力、視力減退、食欲不振、大腦供血不足等現象。而且在心理上會出現心情壓抑、煩躁、記憶力減退、缺乏信心等癥狀。 學習疲勞的產生更有其個體與社會原因。從個體看,當一個人形成了不良的學習習慣與用腦習慣,不注意勞逸結合,由于張弛失度容易引起學習疲勞。就其社會原因看,由于應試教育所引起的學業(yè)負擔過重和競爭加劇是導致小學生學習疲勞的主要原因。純真無憂的童年生活淹沒在無休止的作業(yè)和考試之中,有一句話形象地描述了這種狀況:“考考考,教師的法寶;分分分,學生的命根。”學生由于厭倦考試而厭倦學習,由厭倦學習而厭倦生活,由厭倦生活而厭倦做人。 4、考試焦慮問題 (1)考試焦慮的含義及其影響 考試焦慮是一種情緒反應,當學生意識到即將面臨或正經歷的考試對自己具有某種潛在的威脅時,就會產生這種緊張的內心體驗。這是學生安全需要不能得到滿足時的一種應激反應,也是學生學習的一種心理障礙。 心理學研究表明,適當的焦慮對學習和考試有促進作用,它能調動各方面力量處于一種“臨戰(zhàn)”狀態(tài),使學生做好準備,沒有焦慮或焦慮過度反倒會對學習產生負面影響。但考試過度慮焦易分散學生注意力,使學生不能發(fā)揮出自己應有的水平。若長期處于這種焦慮狀態(tài),會導致考試焦慮癥——一種對考試及其結果所產生的過分的、甚至神經過敏的不良反應傾向,一旦面臨虛擬的或現實的考試情景時,就會產生心跳加快、血壓升高、面紅耳赤、頭暈腦脹、思維遲鈍、反常遺忘、身體多汗,甚至拉肚子、小便失禁等生理和心理反應。導影響身體健康 (2)考試焦慮產生的原因 考試焦慮的產生有生理的原因,如個別學生缺乏鍛煉、身體素質差,但主要是由心理和社會因素所造成的。 期望過高,心理壓力大。家長和教師對學生的期望和目標過高,過分關注其考試成績,以重點中學或“優(yōu)秀”等目標來要求學生,使其過分關注考試成敗,由于對考試結果過分的緊張和擔憂,影響了正常的思考和水平的發(fā)揮。 學習習慣不良。學生考前持續(xù)緊張地學習,經常開夜車,不適當地減少睡眠時間,導致學習疲勞,由此引發(fā)的過度緊張情緒會誘發(fā)考試焦慮。 個人性格因素。面對同樣的壓力情境,不同性格和神經類型的人反應不同。一般而言,神經類型弱、不平衡、不靈活的人,其性格內向、敏感、自卑、多疑,遇事過度擔憂,缺乏自信,對自己的能力估價不足,平時本身心理壓力就大,容易患得患失,遇到重要的考試,就更緊張和不安。 5、案例分析 案例1、徐×,女,l0歲,小學四年級學生,少先隊干部歲班級學習委員。父親是機關干部,母親為某單位的會計,獨生子女。徐×從小酷愛學習,遵守紀律,聰明溫順,是老師心目中的,“尖子生",是父母疼愛的“掌上明珠"。但父母和教師對該生的期望都過高,要求也過嚴。父母要求女兒門門功課必須在9 5分以上,有時算術期考得了9 8分,在班里居前茅,父母仍不滿意,認為丟掉那兩分太不應該。對于孩子的業(yè)余愛好,父母也抓得很緊,目標是“琴棋書畫",樣樣能通。他們請人教孩子學電子琴;又托人安排孩子到區(qū)少年宮參加少兒書畫培訓;父親略通棋術,抽空便教女兒下圍棋、下象棋,‘時間給女兒安排得滿滿的。教師對該生的期望也很高,經常以這個學生的作文為范例,在全班進行講評。由于父母和教師的過高期望和要求,徐×的心理壓力很大,學習更加刻苦用功,絲毫不敢懈怠。但從小學三年級下學期末開始,徐×感到力不從心,疲憊不堪,有時一拿書本就覺得頭痛,兩眼好像要冒金花,課堂上有時也感覺腦袋發(fā)緊、發(fā)脹,不舒服,晚上睡覺時則常有失眠現象發(fā)生。 分析:這小學生學習疲勞的一個典型案例。從案例介紹可以看到,這個小學生的學習疲勞完全是因父母和教師的過高期望和要求所引起的。孩子算術考了9 8分,父母仍不滿意;課堂學習和課外作業(yè)本來就夠緊張的了,父母又用“琴棋書畫’’的古代淑女標準要求女兒,結果使孩子疲于奔命,叫苦不迭,以致造成較為嚴重的心理疲勞。這種狀況若不是由于適時地得到心理咨詢和幫助,發(fā)展下去很有可能導致神經衰弱,這對孩子身心的健康發(fā)展是十分有害的 案例2:任××,男,小學三年級學生,獨子。父親是一家商店的 副經理,中專畢業(yè),工作繁忙,經常出差在外,家里的事顧不上。母親在某物資回收公司工作,高中文化程度,因有老人需要照顧,中午不能回自己的家吃飯,很少有時間過問孩子的學習。另據母親介紹,她是“文革”中畢業(yè)的高中生,沒正經八百學什么東西,數理化基礎較差,看孩子三年級的數學課本都相當吃力,輔導工作無法勝任。一二年級時,任××的學習成績還算可以,中等偏上。從三年級開始,學習成績迅速下滑,語文成績從原來的90多分降至8 0分左右,數學成績從原來的90分上下降到及格線的邊緣??吹胶⒆訉W習成績下降,父母非常著急。父親脾氣暴躁,氣極了就揍,有時打得孩子胳膊、腿到處是傷,傷口好久不能愈合。母親心疼孩子,多次找班主任求助。班主任對任××似有成見,認分不認人,家長與班主任之間關系冷淡。為此,孩子產生強烈的厭學情緒,認為再怎么學也白搭了,有時一提學習就頭痛,還有其它身體不適,但對畫畫頗感興趣。母親曾帶孩子到醫(yī)院檢查,西醫(yī)中醫(yī)都看過了,查不出什么毛病。百般無奈之際,母親把求助的目光投向心理咨詢機構,帶孩子前來求詢。 分析:任××的厭學情緒主要同學習成績下降、父親粗暴體罰有關。咨詢中經智力測查(采用瑞文標準推理能力測驗),證明這個孩子智力沒有什么問題,屬中等水平。但在口頭隨機檢查時,發(fā)現任××的可逆性思維較差,對有關數概念的相互關系搞不清楚,這可能與其知識的漏洞有一定關系。為此,家長要杜絕粗暴體罰,給孩子應有的愛和關心。鼓勵孩子發(fā)展特長(繪畫),通過特長顯露使孩子體驗成功的歡樂,并促成其興趣向課程學習遷移,增強學習的信心。必要時可請任課教師利用休息為孩子個別輔導,這不僅有助于調動孩子學習的積極性,也有助于家庭和學校的溝通,密切家長與教師的關系. (二)小學生常見的情緒問題 情緒問題是小學生行為異常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情緒問題或情緒障礙,小學生的學習、交往、個性發(fā)展等都會由此受到消極影響。在實際生活中,我們往往只注意到兒童表面的行為表現,忽略了這種表現的深層因素,即情緒發(fā)展不正常的問題。小學生產生情緒問題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如學習壓力太大、生活太單調、父母期望過高、同伴交往不良、個性中消極特征較多等等。在日常生活中,下列情緒問題在小學生身上比較常見。 1.過度焦慮與焦慮癥 過度焦慮是由于擔心不能達到目標或不能克服障礙的威脅,使自尊心與自信心受挫,增加失敗感和內疚感,從而形成緊張不安,并伴有恐懼的情緒狀態(tài)。 從其表現來看,過度焦慮的學生往往敏感、多慮、缺乏自信,他們平時往往比較溫順、老實、守紀律,自制力及自尊心都比較強,對待事物認真負責,但常過分緊張,特別是在陌生環(huán)境中處理陌生事物時,更易出現焦慮和惶恐。他們往往學習認真,但總擔心學習不好,與同伴相處時也惟恐與同學的關系處理不好。在生理上,過度焦慮兒童常因此出現睡眠不好、作惡夢、講夢話、食欲不振、多汗、尿頻、便秘等癥狀。從其后果來看,過度焦慮會影響兒童的行為、智力及人格等多方面的發(fā)展。過度焦慮兒童往往表現退縮、過度順從,或暴怒、恐懼、拒絕入學等行為。他們經常不能完成學習任務,過分敏感,自我評價過低,做事優(yōu)柔寡斷,謹小慎微,憂郁消沉。因此,他們往往不受同伴的歡迎。 兒童產生過度焦慮的原因與遺傳和環(huán)境因素都有關,某些精神因素通常可以誘發(fā)兒童過度焦慮。父母和教師的焦慮行為較多,不僅自己經常處于焦慮狀態(tài),而且對兒童的威脅、勸告、禁令過多,使兒童也常處于焦慮狀態(tài)。父母和教師對兒童過于苛刻、要求太高,或者對兒童過于放縱,沒有明確的具體要求,也會使兒童產生焦慮。父母和教師對兒童的教育要求不一致,喜怒無常,獎懲無度,這些都會使兒童不知所措,使他們不知道如何才能討得父母和教師的歡心,因而經常感到焦慮??傊涣嫉沫h(huán)境,不恰當的教育方法是引發(fā)兒童過度焦慮的重要原因。 與過度焦慮不同,焦慮癥是一種神經癥,患有焦慮癥的兒童除了情緒異常反應外,還具有一些軀體癥狀。在急性焦慮癥狀發(fā)作時,患兒會感到莫名其妙的驚恐、心慌、出汗、面色蒼白、呼吸困難、心跳劇烈、四肢麻木、甚至因窒息而產生瀕死的感覺,覺得自己“大難臨頭",快要死了。慢性焦慮癥的軀體表現比較復雜,如胸悶、心慌、氣急、失眠、疲乏、頭痛、便秘、神經過敏、腹脹、手足多汗、口干舌燥等。焦慮癥還有生物化學變化,如血糖、腎上腺素、皮質類固醇都會相應增加。 引起焦慮癥的原因很多,如個人歷史、不良的情緒和性格、家庭因素等。就個人歷史原因來說,現代精神醫(yī)學從臨床中已經探查出焦慮不安的個人歷史原因,這些原因可以歸納為正反兩個方面:一是有些兒童由于嬰幼兒期缺乏溫暖和必要的照顧,從幼時起便失去了安全保護的心理感覺,因而導致了日后的焦慮。二是有些少兒則由于在幼童時期父母過分溺愛,導致他們幼稚、不成熟、缺乏獨立生活的能力,這也成了日后焦慮癥的潛伏因素。 2.強迫癥 強迫癥是兒童期以強迫觀念和強迫動作為主要癥狀,伴有焦慮情緒和適應困難的一種情緒障礙。強迫觀念和強迫動作兩個癥狀可單獨出現,但大多為同時出現。前者為一種持久存在的思想、表象和意向在兒童意識中,包括數字、詞、想象、思路、觀念、情感等,呈持續(xù)和重復出現而又無法擺脫,倍感苦惱;后者則是按某種固定的儀式或刻板程序重復做出的動作,是強迫觀念的行為表現。但患兒對此動作反復出現并不感到痛苦,反而對父母限制強迫動作感到焦慮不安。正常兒童發(fā)育期中,3~7歲是出現某些類似強迫動作的高峰年齡。如兒童每次上學和放學的行路過程中會反復數路面鋪設的方磚,或數人行道上的樹木。由于該動作持續(xù)時間不長,無情緒反應,不影響正常生活和學習,隨著年齡增長該動作逐漸消失,不應視為病態(tài)。 強迫癥是一種神經性障礙,其特征是重復出現缺乏現實意義的、不合理的觀念、意向或行為,常導致焦慮、自責和憂郁。真正的強迫癥在童年期并不很多,他們不像成年期的強迫癥患者那樣出現明顯的矛盾和焦慮不安,對自己的強迫行為并不以為然,只不過一定要刻板地重復這些行為,否則就會不安或發(fā)脾氣。強迫癥出現可能與兒童的先天素質、性格、父母不良行為的影響、教育方法不當等因素有關。 (1)先天素質差。小孩先天性格內向,謹小慎微,獨善其身,喜歡沉默多思,不開朗活潑。加之環(huán)境中的不良刺激,如父母或他人有強迫行為或強迫癥的不良影響,就容易導致先天素質差的兒童的模仿,進而陷入其中不能自拔,嚴重者發(fā)展成強迫癥。 (2)教育方式不當。成人對兒童的要求過于苛刻,如對兒童的清潔衛(wèi)生過分要求,一套衣服要穿幾天不能搞臟,若是衣物有一點臟,也要脫下來清洗。對兒童的生活要求刻板規(guī)矩,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則就要受嚴厲的懲罰,這極大地束縛了兒童個性的自由發(fā)展,使得兒童缺乏興趣與愛好,做事過分謹慎和自卑,常常過于克制自己的情緒和情感。這為強迫癥的產生提供了潛在的心理基礎。 (3)突然降臨的精神創(chuàng)傷,精神長期高度緊張,心理負擔過重,嚴重的身體疾病,環(huán)境的重大變遷等都可成為強迫癥的誘發(fā)因素。 3.恐怖癥 恐怖癥是指個體明知某些物體或特殊環(huán)境不存在對自身有真實的危險,卻產生異常強烈的恐怖,伴有焦慮情緒及自主神經系統(tǒng)功能紊亂的癥狀,并有回避行為出現以期達到解除恐怖所致的痛苦??植腊Y也是一種神經性障礙,往往因為某種情境的出現或參與某項活動時產生過分強烈的或持續(xù)出現的緊張、恐懼和回避反應。 正常兒童對一些物體和特殊情境,如黑暗、動物、昆蟲、死亡、登高、雷電等會產生恐懼,但其恐懼的程度輕、時間短,隨著時間的推移,恐懼心理很快誚失,這是正常的情緒反應,不屬于恐怖癥范疇。盡管恐懼心理是一種痛苦的情緒體驗,但并不完全消極有害,事實上,恐懼是一種自我防御機制,在危險情境下產生恐懼,會促使人們迅速離開險境以避開其危險,這顯然是有利的。而恐怖癥則是患兒明知某些物體或情境不存在危險,卻產生異乎尋常的恐懼體驗,且遠超過客觀存在的危險程度,雖經勸解并不能消除,則屬于病態(tài)?;伎植腊Y的兒童個性高度內向、膽小、被動、羞怯、依賴性強,遇事特別容易產生焦慮不安,具有易患病的先天素質。 小學生常見的恐怖反應大致有三大類:一是對身體損傷的恐懼,包括抽象的(如特殊食物、死亡、受傷、鬼怪、被誘拐等)和具體的(如坐飛機、登高、見陌生人等)兩種。二是對自然事件(如洪水、地震、電閃雷鳴、黑暗、動物等)的恐懼。三是社交(如與父母分離、學校、作業(yè)等)的恐懼。正常兒童或多或少都會產生這些恐懼反應,但如果兒童對某種刺激產生特別強烈的、不合理的、無法克制的恐懼,則通常是患了某種恐怖癥。 4.學??植腊Y, 學??植腊Y是指兒童對學校特定環(huán)境異??謶?,強烈地拒絕上學的一種情緒障礙,是恐怖癥中的一個特殊類型。目前國外學者把學??植腊Y列為常見的情緒障礙之一,認為發(fā)病年齡有三個高峰,并且與發(fā)生原因密切相關:5~7歲為第一高峰,可能與分離性焦慮有關;11~12歲為第二高峰,可能與升中學、功課增多、壓力加大或改換學校重新適應新環(huán)境和人際交往困難等因素有關;14歲為第三個高峰,可能與青少年期身體發(fā)育特征有關,兒童自覺身材長高,手足長大,顯得不靈活,因而情緒抑郁。據國外報道,這種恐怖癥占就讀兒童恐怖癥的60%左右,多見于女孩?;紝W校恐怖癥的學生對學校產生強烈的恐懼心理,拒絕上學,若被強迫上學就會引起明顯的焦慮和驚恐,如果處理不及時或不恰當,可能使學生產生學習障礙和社會適應障礙。 學校恐怖癥的突出癥狀表現為拒絕上學,為了達到不上學的目的,起初可借頭痛、腹痛或食欲不佳、全身無力等理由,企圖得到父母的允許暫不上學。以后每當父母令其上學則會哭泣、吵鬧、焦慮不安,若逃脫不了被父母送到學校教室,則表現出畏畏縮縮,低著頭走到自己位子上,不與同學打招呼。上課時提心吊膽、戰(zhàn)戰(zhàn)兢兢,不敢正視老師,怕提問,若被提問,面紅耳赤、手心出汗、心慌意亂,或只站立不回答問題,或口齒不利,結巴重復。此時病兒恐懼心理異常嚴重,放學后如釋重負,再不肯上學,此類兒童有逃學的現象。 學??植腊Y的產生往往與某些情緒障礙有關。一些研究者認為,害怕與親人特別是母親的分離,親子關系處理不當,是引起學??植腊Y的重要原因。如果母親對小孩給予過多的保護,會使兒童因與母親分離而產生恐懼的情緒體驗。此外,學校環(huán)境也與兒童的學校恐怖癥的產生有關。如果兒童剛開始學校生活就受到過于嚴厲的教師批評或指責,會使兒童產生對教師的恐懼心理,進而引起對學校學習的恐懼。 5、案例分析: 案例1:湯××,女,l 2歲,某重點小學五年級學生。父親是一個劇團的武打演員,母親為某工廠工人,父母均只有高小文化程度。據教師反映,湯××的焦慮情緒比較嚴重,性格內向,膽小孤僻,與同學相處不甚融洽,學習成績屬中等偏下,其中,語文成績較好,數學成績則很差。以第一學期的期末考試成績?yōu)槔?,該生的語文成績?yōu)? 1.5分,數學成績4 8分,不及格。家長對孩子的學習雖督促較緊,但因文化程度低,家庭缺乏輔導的條件。家長曾多次找班主任,要求老師加強對孩子的數學輔導,并向教師介紹,孩子在家中不愛說話,靦腆,好面子,有自尊心,較孤獨,有事常悶在心里,不肯輕易向人表露,有時還好沖動。 分析:湯××的過度焦慮反應主要是因學習問題和個性問題造成的。就學習而言,這位小學生的學科發(fā)展很不平衡。語文在班里達到上流水平,數學卻居于不及格的行列。這種學科成績的嚴重分化,顯然造成她心中很大的矛盾。一方面,她為自己在語文上的成功感到欣喜和自信;另一方面,又為自己在數學上的挫折感到沮喪和自卑。內心的矛盾、沖突必然導致情緒上的憂慮和不安。從個性特點來說,這位小學生孤獨,敏感,膽小,多疑,情緒好沖動,自制力較差,這些性格上的弱點和缺陷,使得她與同班同學很難相處,因而有被排斥之感。人際關系的不和諧加之學習上遇到的一些苦惱,使她的不安情緒進一步加重,結果成為全班同學中體驗焦慮情緒最深刻、最痛苦的人 (三)小學生常見的意志行為問題 在兒童成長過程中,缺乏意志現象比較普遍,意志異?,F象也普遍存在,尤其在獨生子女群體中因意志行為問題而影響其交往、學業(yè),影響其心理健康發(fā)展的不乏其人。意志異常表現形式多樣,如意志缺乏、意志矛盾、意志薄弱等。下面僅就小學生中三種常見的意志行為問題,即依賴、執(zhí)拗、意志薄弱作些探討。 1.過分依賴 依賴就是指對別的人或事物的過分依附,不能自立、自主。意志上的依賴實質上就是意志缺乏。這類兒童的行為常常帶有很大的盲目性,不知道自己做什么和為什么做,在行動過程中,即使是一個很小的決定也難以抉擇,顯得手足無措,缺乏決斷的能力,事事依賴別人,易受人暗示和指使。譬如說,今天穿什么衣服、穿什么鞋,星期日是逛商店還是上公園,有了問題是問同學能決定,只能依賴他人做決定。 依賴本來是個體生長發(fā)育過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人的發(fā)展都是逐漸從依附地位轉向自主地位的。出生后的嬰兒對其長者、撫養(yǎng)人形成依附關系,他的一切生活都依賴成年人。到兩三歲,他意識到自我,不但依附父母親人,也開始依附家庭以外的人或物,如對幼兒園及其阿姨的依賴。上小學后,隨著交往面的拓寬,與同學關系密切起來,四五年級以后便出現依附關系向自主地位轉化的勢頭。此時家長與教師應盡量幫助孩子由依附向自主平穩(wěn)過渡,否則自主能力差,依賴性強,也就致使孩子缺乏意志力。 有依賴問題的兒童,總想別人把他當作嬰兒一樣來愛撫,總是要求別人注意他,幫助他,稱贊他,而不要求別人把他當作一個有自己的思想和需要的不斷成長的孩子。他們表現出過分地依賴父母、兄弟及同伴。因而他們缺乏獨立性,缺乏生活自理能力,更缺乏對事物的判斷能力,做事無目的,在等待中糊里糊涂過日子,即使想辦什么事,也是優(yōu)柔寡斷,舉棋不定,并且易受人暗示,被人牽著鼻子走。 小學階段的兒童產生依賴的原因往往與他們成長過程中所受到的影響有關,尤其是與父母的過多管束有關?,F在的孩子尤其是獨生子女都是家庭的掌上明珠,因而有些家庭對孩子特別嬌慣,孩子的吃、穿、住、行、樂,到該獨立的時候仍然包辦代替,惟恐照顧不周,傷害了孩子。他們不停地為孩子做一些不必要的事。孩子站起來,怕他摔著;孩子跑起來,怕他傷著;孩子吃飯時,怕他噎著??傊?,孩子日常生活的大小瑣事都由父母一手包辦。于是孩子習慣于依賴家長。而有的家長“望子成龍"心切,對孩子管束過嚴,限制太多,孩子的行動如果超出家長的框框,則被訓斥為“不聽話",對其嚴加體罰。在這樣環(huán)境下長大的孩子,受到的影響是災難性的,雖然長大了,但不成熟,不能獨立。可以這樣說,他生活中沒有自我,也不了解外部的世界,遇事懶于思考,不知道還應該有自己的感情和希望,也缺乏社會生活的基本技能。在這種環(huán)境中培養(yǎng)出來的孩子,只能是唯唯諾諾、無所創(chuàng)造的平庸之輩,不會是具有現代獨立人格的開拓型人才。 2.執(zhí)拗 執(zhí)拗就是固執(zhí)任性,不聽從別人的意見,也是少年兒童不良意志品質的表現。 人們?yōu)榱诉_到預定的目的,堅持不懈地努力,哪怕遭受暫時的失敗和挫折,也阻擋不住他繼續(xù)前進,這是具有堅韌、頑強意志品質的表現。但是如果不顧主客觀條件的變化,明知原來的決定是錯誤的,仍然固執(zhí)己見,按著自己的性子來,就是執(zhí)拗了。在小學生中執(zhí)拗常常表現為犟脾氣,誰說誰勸也不聽,一定要按自己的意志辦事。 執(zhí)拗、倔脾氣的產生也可追溯到幼兒時期受到的影響。一歲以后的幼兒開始形成某些個性特質,固執(zhí)、任性開始萌芽,此時若受到溺愛和壞榜樣的影響,再缺乏集體生活的鍛煉,就會自然而然地形成倔脾氣。而且父母若有倔脾氣,也很容易影響到幼兒,尤其是父母的教育方式不當,或溺愛或壓服,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兒童執(zhí)拗這一不良的意志品質。同時,執(zhí)拗也有的是由思維的片面性造成的。 3.意志薄弱 意志薄弱嚴格說來算不上是意志障礙,僅僅是一種意志缺陷,但在兒童群體中極為常見,極大地影響了他們的學習和進步,所以意志薄弱問題也應引起人們的重視。 意志薄弱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在前進道路上一遇到困難和挫折,就打退堂鼓,一蹶不振,經不起生活的考驗。例如,在家庭里,家長過分溺愛孩子,包辦一切問題,惟恐孩子受一丁點兒委屈,惟孩子的命令是從,使孩子一直處在“小皇帝”的位置上。有的家長替孩子寫作業(yè);有的家長到學校替孩子做值日;有的孩子甚至出錢叫同學替他做作業(yè)或搞衛(wèi)生。這種教育的后果是使孩子逐漸變得懶惰、軟弱、任性、固執(zhí)、嬌氣、退縮,缺乏克服困難的勇氣和能力。另一種現象則在學校中表現得比較突出:班上總是那么幾位學生,因為成績好或享有“三好學生”、“學習榜樣”等榮譽,總是看到同學和老師的贊揚和笑臉。久而久之他們逐漸變成“老虎屁股摸不得”的自負、高傲的小霸王,一點點挫折與壓力都經受不住。總之,這些孩子都是“溫室里的花朵”,無法經歷風雨。 第二,在追求自己預定目標時,開始還有一股勁,漸漸地就提不起精神,缺乏應有的恒心和毅力。例如,現在的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風”心切,也注重從小就培養(yǎng)孩子多方面的興趣,請教師教孩子彈鋼琴、畫畫、練書法、練形體與舞蹈等,孩子們大多在開始的時候都很有興趣,甚至能制訂計劃并做出努力學習的保證。但因為有些家長心急求成,給孩子的壓力太大,使孩子承受不了緊迫的學習,而逐漸失去興趣并灰心喪氣。也有的孩子在這個過程中,無法忍受學習過程中的枯燥與艱辛,又沒有得到家長與教師的引導與鼓勵,逐漸失去興趣。但這些也是孩子本身還沒有形成堅強意志的表現。 第三,在行動中,易受不符合行動目的的主客觀因素的干擾,改變初衷,使行動半途而廢。例如,有的孩子總是在做作業(yè)、聽講的過程中因為教室外面其他學生的體育課或課外集體活動走神;有的孩子自主性不強,原本計劃好了一種方案,因為別人實施了另一種方案而立即否定自己的方案,即使他的方法是正確的;有些小學生本身的堅持性就不好,行動過程中忽左忽右,一會兒想學電腦、一會兒想學小提琴、一會兒又去上游泳班,但沒有一項能堅持到底。 (四)小學生多動行為問題 1、多動行為的表現 此處的多動行為,專指兒童多動綜合癥。兒童多動癥又稱輕微腦功能障礙,主要表現為活動過多、注意力分散和沖動行為等。這類兒童還常伴有各種不良行為表現,如打架、違抗、恃強欺弱和亂發(fā)脾氣等。由于兒童不能安靜下來,做事沒有計劃,再加上注意力不集中,所以常表現出學習方面的困難,尤其是解決問題的效率很低。但患多動癥的兒童,其智力正?;蚪咏?,甚至還比較聰穎,也沒有其他明顯的心理異常。這類兒童數量不少,據國外報道達到3%~1 0%。 2、多動行為的發(fā)生原因 兒童多動癥是遺傳因素、環(huán)境因素和心理因素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其一是遺傳因素:目前許多專家認為,遺傳因素在本癥中有相當大的作用。有人認為此癥可能與人的內分泌有關,內分泌的不平衡是此癥的主要原因。其二是不良的家庭環(huán)境是多動癥的誘因。破裂家庭、家庭過分貧困、住房過于擁擠、父母性格不良或有其他心理障礙者,或長期寄養(yǎng)于不良條件的家庭等,均可構成此癥的誘因。研究表明,此癥與不良的社會、家庭、學校環(huán)境有密切關系。其三是鉛中毒以及食品添加劑的過量使用,可能會誘發(fā)多動癥。研究表明,嚴重的鉛中毒可產生致命的中毒性腦病、癡呆等。也有研究認為多種食物添加劑如食用色素、多種飲料、糖果等可能是導致多動的原因,但這種結論還需進一步證實。其四是神經系統(tǒng)損傷,兒童在發(fā)育過程中因母體患病或分娩過程異常,導致神經系統(tǒng)受到損傷。其五是不當的教育方法,由于教育方法不當,使兒童壓力過大,遠遠超出其力所能及的程度,導致注意力不集中。 3、案例1:李×,男,8歲,小學三年級學生。父親是汽車司機,母親為紡織廠工人。李×在幼兒園時就比其他孩子明顯表現出多動行為。上小學后,這種情況有增無減。主要表現在:上課時不遵守紀律,好晃椅子,經常惹同位的同學,注意力不集中,東張西望,但老師批評或暗示后有一定效果;課余活動中不大合群,好搞“惡作劇”,如有時接連用頭把幾個同學撞倒,自己卻滿不在乎;在家里則表現得任性,沖動.,遇到想辦的事情父母不能滿足,便大喊太叫,甚至在地上打滾,此外精力顯得特別充足歹對看電視很感興趣,碰到愛看的節(jié)目,如武打片、偵探片,能一連看上一一二個小時,但做作業(yè)時卻少不了邊做邊玩,注意力難以集中。據家長和教師反映,李×腦子并不笨,當。他專心學習時,有時比一般同學學得還快,就是因為好動分心,使得學習成績在一般以下。在家庭教養(yǎng)方式上,李×的父親比較粗暴,看到孩子好動、不聽話,煩了就罵,急了便揍;母親則對孩子過于寵愛,家里買的玩具比一般家庭的兒童多好幾倍,而且有不少是高級的電動玩具,但孩子玩不了幾天就弄壞了,有時碰到孩子發(fā)脾氣,新買的玩具拿起來就摔。對此,母親只是嘆息,可舍不得管孩子歲好在家里生活條件好,所以不在乎買玩具花的那幾個錢。 分析:此案例的咨詢診斷需十分謹慎。因為從上述案例介紹可以看出,這位兒童具有較多的多動癥表現。如上課時注意力不集中,課余活動中常搞“惡作劇”,好沖動,精力特別旺盛,活動過度等。但這位兒童在以下幾方面又與多動癥有著明顯區(qū)別:第一,當他在課堂上受到教師批評或暗示后,一般能控制自己的行為,有所收斂,而患有多動癥的兒童這一點卻很難做到,他們往往是不知“天高地厚”,“無法無天”,根本不聽成人規(guī)勸;第二,這位兒童對自己感興趣的電視節(jié)目能夠持續(xù)觀看較長時間,這說明他的注意能力并無障礙,只是由于多動的特點而影響了注意效果,而多動癥兒童的無意注意和有意注意都具有明顯的缺陷,特別是不能持續(xù)地將一項活動進行到底,注意的有意性和堅持力很差;第三,根據教師的反映,李×在專心聽講的情況下,可以取得較好的學習成績,學習上沒有其它障礙,而多動癥兒童除了注意障礙之外,往往還伴有其它學習障礙。根據以上分析,這位兒童屬于一般性的多動行為,而不是患有兒童多動癥。兒童一般性多動行為與多動癥是有著本質區(qū)別的。一般性多動行為可以隨著兒童發(fā)展和教育影響逐漸改善,但多動癥兒童則必須接受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方能好轉。 案例2:小Z,男,小學二年級學生,性格外向,脾氣暴躁。小Z自入學以來,暴躁傷人事件屢屢發(fā)作:經常無緣無故打同學,踢同學的肚子、用繩子甩同學,上課影響同學聽講,下課影響同學活動,嚴重違反了學校行為規(guī)范。在家里也很不聽父母的話,經常發(fā)脾氣,動輒摔東西,與父母吵鬧。他的父母坦然自身修養(yǎng)不高,對孩子的管教較粗暴,一不聽話,就打就罵。Z特別喜歡愛攻擊性較強的漫畫、電視。 分析:從以上現象表明,Z的行為是一種攻擊性行為。攻擊性行為不外乎三種:暴力攻擊,動作攻擊和言語攻擊,對于Z來說,這三種行為兼而有之。兒童具有任何一種不良行為,一般都具有一定的起因,要幫助他們改正這些不良行為,首先應找到引起這一行為的原因。 (四)小學生人際關系問題 相對于成人而言,小學生的人際關系較為簡單和單純。無論是親子關系、師生關系還是同伴關系,它們不牽涉直接的利益沖突和人事沖突,因此比較容易處理。但這并不是說小學生的人際關系就不重要了,事實上,小學生的人際關系常出現下列問題。 1、人際孤獨 孤獨感是指因離群索居而產生的一種無依無靠、孤單煩悶的不愉快的情緒體驗,人際孤獨是指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因交往障礙而帶來的孤獨體驗。生活中,每個人都會有感到孤獨的時候,孤獨是人存在的感受標志。只要有自我意識,就會有孤獨的體驗。所以,我們不能一談到孤獨就以為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事實上,對于孤獨體驗,我們應該首先接受,而不是消除。然而,如果一個人的孤獨感特別強烈,并且長期存在,影響了正常的人際交往和工作學習,那么這就可能有心理障礙了。對于小學生這樣一個群體,盡管他們大多數時候都生活在學校的集體環(huán)境里,但是,由于社會、家庭、個性或交往技能方面的原因,仍有一部分小學生患有人際孤獨。 (1)產生人際孤獨的主要原因 環(huán)境因素。孤單的環(huán)境,獨自一人或在人煙稀少的環(huán)境,縱使有交往的愿望,也沒有交往的對象。如笛福筆下的魯賓遜,一人在孤島上獨來獨往,這時就會受孤獨感的侵襲。陌生的環(huán)境,有的環(huán)境盡管熱鬧,但對個體而言是陌生的、不熟悉的,要獨自面對許多問題,承受許多壓力,無法從他人那里得到幫助,于是就會感到特別孤獨。突變的環(huán)境,有時由于環(huán)境突然變化,會使人一下子無法適應,從而產生孤獨感?,F代社會是一個開放的社會,上述三類環(huán)境已不多見,然而,由于人為因素而造成封閉的家庭環(huán)境,則是兒童產生孤獨感的重要原因。 自我意識增強。小學生尤其是高年級學生的孤獨感與自我意識的增強有密切聯系。他們越來越發(fā)現自我與其他同齡人之間的心理差異,逐漸意識到自己會有與眾不同的感受,并產生了解別人內心世界并被其他同齡人接受的愿望和需要。他們經常思考這樣的問題:“我是一個怎樣的人”、“別人會怎樣看我”。他們關心自己在別人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重視他人的評價。因此,一方面覺得自己心中有很多秘密,不愿意告訴別人,有一種閉鎖心理。另一方面又特別渴望別人能真正了解自己,希望用自己的秘密和別人的秘密進行交流。當這種愿望得不到滿足時便會陷入惆悵和苦惱,產生與他人、與外界格格不入的孤獨感。 自我評價不當。隨著自我意識的覺醒和建立,個體經常會對自己進行反省和評價。這種評價隨外界環(huán)境和自身情況的變化而不斷地調整。如果一個人的自我評價過低,往往產生自卑心理,對別人的評價過分關注,時刻擔心自己的形象受損。他們在別人面前表現出膽怯、縮手縮腳,不夠主動,經常壓抑自己的言行,不敢去做自己想干的事情,害怕暴露自己的弱點,怕別人恥笑。這種閉鎖心理自然影響到與他人的交往。因此,自卑心理嚴重的人往往缺少朋友,不輕易對別人袒露胸襟,覺得他人隨時都在評價自己,容易產生人際孤獨。如果一個人自我評價過高,則易產生自負心理,看不起別人。他們在交往中則表現為不合群、不隨和、不尊重他人。因此,自負心理嚴重的人也會因缺乏朋友而感到孤獨。 情緒、情感障礙。人際交往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心理溝通和情緒、情感方面的相互影響,強調的是人際之間的情感關系及心理距離的遠近,情緒、情感成分是人際交往的主要成分。因此,人際交往障礙與情緒、情感障礙的關系非常密切,且后者常常誘發(fā)人際孤獨。常見的情緒、情感障礙有害羞、恐懼、憤怒、嫉妒等。其中,害羞、恐懼與孤獨感相聯。害羞是多數人都會體驗到的一種情緒,害羞一旦與自卑感聯系在一起,就會妨礙人際間的正常交往。個體在面對陌生人或一群人時,心理會感到有一種無形的壓力,繼而面紅耳赤,甚至張口結舌,產生恐懼心理。害羞和恐懼使人產生逃避行為,避開與人交往的情境,離群索居,封閉自我是滋生孤獨的溫床。 2、社交恐懼癥 社交恐懼癥是指個體對正常的社交活動有一種異乎尋常的強烈恐懼和緊張不安的內心體驗,從而出現回避反應的一種人際交往障礙,是恐懼癥在人際交往中的表現形態(tài)。患者雖明知這種反應不合理,但是在相同場合仍然反復出現,難以控制。 (1)社交恐懼癥的主要表現 患有社交恐懼癥的兒童不敢見別人,與人交往時面紅耳赤,神經處于一種非常緊張的狀態(tài),嚴重者拒絕與任何人發(fā)生社交關系,自我孤立,抑郁消沉。社交恐懼癥患者對自己的神態(tài)舉止和言談過分敏感,生怕自己在別人面前失態(tài)出丑。他們越是害怕,就越無法控制自己的失態(tài)行為,結果在別人面前感到異常緊張、極不自然;他們越是提醒自己不要臉紅,偏偏越臉紅得厲害,而不自然的面部表情和行為通過反饋更加強了緊張意識,因此形成惡性循環(huán)。以前交往中的受挫經驗,消極的自我暗示,會使他們對交往情境形成一種條件反射的害怕心理,以至于變得神經質。 (2)社交恐懼癥的原因 1)早期經歷??謶职Y被認為是兒童早期的創(chuàng)傷體驗造成的不良后果?;颊邔δ承┨囟ù碳?如與人對視)喚起過深刻、強烈的驚恐情緒反應,繼而被抑制下去,以后每當遇到和那些特殊體驗有聯系的相同刺激或情景,就會因條件反射作用而產生恐懼及回避反應。 2)性格特征。社交恐懼癥患者通常會表現出一定的性格特點,如膽小、孤僻、敏感、退縮、羞怯、依賴性強等。換句話說,這些性格特征對形成社交恐懼癥有影響。另外,先天的神經系統(tǒng)活動類型所表現出來的氣質特點同樣影響著社交恐懼癥的形成與發(fā)展。 3)社會、家庭、文化因素。同樣具有早期不良經歷,有的人發(fā)展成社交恐懼癥,而有的人卻沒有。在我國,社交恐懼是比較常見的神經癥之一,而在西方這種病則比較少見。這說明社交恐懼癥的形成與社會、家庭、文化因素相聯。除東西方差異外,還有城鄉(xiāng)之間的差異,與城市的孩子相比,農村的孩子更易患社交恐懼癥。另外,家庭經濟條件、社會地位、文化教養(yǎng)、民族與種族等都會對社交恐懼癥的形成產生影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