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徒向克里希那穆提請教:“您曾說只有通過實驗方能實現(xiàn)對真理的認知。那么,實驗意味著行動,假如行動有任何價值的話,它就一定是來自于成熟的思想。但倘若我的思想本身一開始就受到了記憶和反應的限定,那么我怎么才可以展開正確的行動或?qū)嶒災???/h2>克里希那穆提回答道:“要想展開正確的實驗,心靈就得意識到自己的思想是受限的。一個人或許會認為自己正在進行著實驗,但如果他沒有察覺到局限,那么他仍然是在無知與恐懼的束縛內(nèi)行動?!?/p> “受限的思想無法認為到自己是被限定的;逃避這種局限的渴望——通過分析,通過人為的強迫、否定或是斷言等方式,是不會帶給你覺知和自由的。沒有任何體系方法或是意愿的強制,能夠向心靈揭示出它自身的局限和束縛?!?/p> “當痛苦襲來的時候,心靈便會去尋求逃避,因此只會給自己制造出更多的幻覺。但如果心靈充分察覺到了痛苦,不去尋求逃避,那么這種覺知就會將幻覺摧毀,而這種覺知便是理解和領悟。所以,我們要做的是去認識痛苦,而不是去探尋如何把思想從恐懼和欲望中給解放出來。痛苦表明心靈受到了限定,而單純地想要去逃避痛苦,只會讓局限變得更多。在遭受痛苦的時候,開始去察覺到它,爾后心靈自己就會懂得,逃避、自我保護的記憶、個人的利益,其本質(zhì)不過是虛幻罷了。” “實際上,意愿是恐懼虛幻的必需性,而非神圣的特性。它只是自我保護的記憶的永續(xù)。出于恐懼,你讓自己不受愛以及不受真相的傷害。發(fā)展自我保護的過程,就被稱作為意愿。意愿根源于自我中心。想要生存,想要變得完美,想要功成名就,想要有所得,這些意愿全都是在自我中心的推動和刺激之下形成的?!?/p> “當恐懼的行動、野心、安全、個人的德行與個性全都讓位給智慧的時候,我們就能夠知道如何在沒有意愿交戰(zhàn)的情形下過一種完整而充實的人生了。意愿只是自我保護的記憶那堅持不懈的推動,它來自于具體化的無知與恐懼。意愿的終止并不是死亡,結束的只是那源于無知的幻覺。擺脫了恐懼與個人利益的行動,本身就能夠帶來與他人、與社會之間和諧的、充滿生機的關系?!?/p> “這樣的話,我們就能明白,我們是我們自己的方式與生活。我們所付出的正確的努力,將會變成被喚醒的創(chuàng)造性的智慧。除非出現(xiàn)了這種源于無選擇的覺知、富有創(chuàng)造力的智慧,否則,必定會有無序,必定會有競爭、仇恨、沖突和痛苦?!?/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