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帶了個可愛的“小”字,好像寒氣也弱了幾分。但在古人看來,“小寒勝大寒”,其實小寒往往比大寒還要冷,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最冷的節(jié)氣。最近南方好多地方都下起了小雪,凜冽刺骨的寒風一吹,的確是動真格的冷啦。
其實,對我來說,最冷的小寒,其實也是最溫暖的。這冰天雪地里最適合的,就是與三五個好友聚在一起,旁邊有一方紅泥小爐,上面架著鐵壺,我們一邊談笑,一邊喝著熱湯,彼此之間心靈的柔軟,早已超越了嚴寒。
小寒到大寒這半個月,是一年里最冷的時候。從五運六氣上看,終之氣的客氣是太陰濕土,也就是說,這個深冬,不僅寒冷,而且還裹挾著濕氣,兩個最大的陰邪撞在一起,冷意會變得更加刺骨。
不過,小寒天越寒,藏在我們體內深處的陰寒就越容易發(fā)出來。因為其他時候,陽氣都是有“余力”的,能分出一部分力量壓制、清理體內陰寒,所以我們很難察覺體內是否有陰寒存在。 但這種壓制,會讓陰寒一直留在體內,潛藏的陰寒也會一年比一年茁壯,對陽氣來說其實是個麻煩事??墒堑搅诵『臅r候,為了讓我們身子保持溫暖,陽氣會優(yōu)先抵御外界的寒邪,沒有足夠的力量壓制體內陰寒,反而可以讓它主動冒出來。
尤其是素來體寒的姑娘,這段時間,不舒服的感覺會放大,咳嗽變多了,痰也多了,身體會有些許浮腫,有的時候上半身是暖的,下半身卻還是涼的,待在暖氣屋里也沒什么變化…… 不過,這其實是好事呀,陰寒既然可以發(fā)出來,也說明它是最容易被清理的時候。所以,在我看來,調理體寒體質的最好時機其實有兩個,一個是三伏,一個就是現(xiàn)在的小寒天。
但它們驅寒的方式是不一樣的,三伏的時候,天地間的陽氣最為旺盛,姑娘們是借天力把體內的陰寒頂出去,而小寒,陰寒已經自發(fā)的冒出來了,只要稍微吃一點溫補的食物,給陽氣注入蓬勃的生命力,就能輕松得將寒氣連根拔起。
今年冬天,一直到冬至的時候,我都告訴大家先不要急著吃羊肉。羊肉是溫補的,只有吃對了時間才能真正補到身體,而不是補成火氣。 從小寒開始,天氣正式進入最冷的時候,若是能煲一鍋暖暖的羊肉湯下肚,可以幫助陽氣更好的清理陰寒,喝完之后,連手心、腳心都會像放在烤火爐面前一樣,舒服的讓人忍不住瞇起了眼睛,幸福感會一點點蔓延到心頭。
羊肉湯的方子很多,但最經典,要屬《金匱要略》中的當歸羊肉湯,它是醫(yī)圣張仲景調理虛寒的名方,主要的食材就是當歸、生姜、羊肉,除了能夠驅寒暖身之外,還有補氣血的作用。 不過姑娘們先別急著煲湯,武老師針對今年濕氣比較重的情況,對配方做了幾個小調整。 首先,湯里要放一點香料。香料大多辛溫,有生發(fā)陽氣,燥濕的作用。我特別選了豆蔻、砂仁、小茴香,豆蔻可以化解濕氣,砂仁可以溫暖脾胃,小茴香能驅散寒冷,都是很適合現(xiàn)在煲湯喝的香料。 不過不用放太多,500g左右的羊肉燉湯,大約2顆豆蔻,一顆砂仁,以及一小勺小茴香就可以了,太多了反而會讓體內的津液被蒸騰得過了頭。 而羊肉,入的是腎經,又性溫,最補的就是腎陽。它的味道鮮美,蘇軾贊美它時說“隴饌有熊臘,秦烹唯羊羹”,燉爛的羊肉湯味道醇厚,是古人冬日最好的暖身湯羹~宋時的朝廷甚至每月還會給官員發(fā)放羊肉半斤,或者買羊肉的俸祿。 不過羊肉雖然好吃,體質偏熱的姑娘吃多了卻容易上火,因此羊肉需要少放一點,500g左右就好。此外,為了平衡,古人還會搭配蘿卜這類涼潤的食材一起吃。 小寒吃羊肉湯,蘿卜就要多加一點,最好是羊肉的1.5倍左右。白蘿卜性涼,有理氣的作用,它是冬日進補防上火最好的食材,能夠平衡整碗湯的性質,讓它變得平和。 最后可以放點香菜,一小把就好。香菜的香氣有醒脾的作用,它能滋養(yǎng)脾胃,提高它的運化能力,讓羊肉可以更好的被我們吸收。 這樣煲好的一鍋羊肉湯,性質會比較溫和,基本人人都可以喝上一兩口。能夠在寒冷的冬季了,給身體補足暖暖的氣血,幫助我們順利過冬,讓陽氣蓬勃長大~
食材:羊肉 500g / 當歸 20g / 生姜 20g / 豆蔻 2顆 / 砂仁 1顆 / 小茴香 少許 / 香菜 少許 / 蔥 少許 / 鹽 少許 做法: 1、宰好塊的羊肉放在水里,浸泡30分鐘左右,之后燒一鍋開水焯一遍羊肉,讓血水更好的滲出。 2、把蘿卜切成塊,生姜不用去皮,切成片。當歸、豆蔻、砂仁、小茴香四味食材用水沖一下,稍微洗下灰塵,但不要沖太久,反而讓藥性流失,之后將它們裝到湯料包中,便于熬煮。 3、另起一鍋開水,將羊肉、生姜、蘿卜、湯料包一起下鍋燉煮1到1.5個小時左右,期間要注意湯水上有沒有浮沫,如果看到,就要濾出。 4、出鍋后加上香菜、鹽、蔥花,調味就可以吃了。
剛燉好的羊肉湯,香氣特別足,彌漫在整個屋子里,會感覺羊肉的溫暖氣息已經提前來到,稍微喝一口,羊肉的腥氣也會被香料掩蓋,留下的,只有香軟的肉香以及留在唇齒間蘿卜的清甜味。
古人說“寒從腳起”,體內有陰寒的姑娘,小寒這段時間,腿腳是最容易感覺冷的地方。再加上身體一些重要的穴位,比如三陰交、涌泉……都集中在這之上,所以時常泡泡腳,可以溫通氣血,驅散寒冷,不過,想要舒舒服服泡個腳,也是有講究的。
第一步:準備能夠生發(fā)陽氣的藥材。泡腳的藥材不用太復雜,我們廚房里的生姜、花椒,都有溫暖脾腎,幫助陽氣驅散寒冷的功效,用它們來煎泡腳水,散寒的功力更強,整個人熱起來的速度也會比溫水更快。
第二步:“煮”能將藥材功效發(fā)揮到最大。泡腳時,一般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煮,一種是直接用熱水泡。如果有時間的話,我更建議大家用煮的方式。這和煎中藥是類似的,藥材在大火的持續(xù)催發(fā)下,可以更好的析出藥性。煮出來的水,不管是從顏色,還是氣味上,都會比單純泡出來更加均勻、濃厚。 煮好之后,再添一些冷水,溫度不用太高,摸上去有點點燙手就好,比體溫略高一點的溫度,可以更好的驅走寒氣,讓身體暖起來
第三步:開始享受泡腳吧。泡腳的時間不用太長,10~30分鐘就可以了,身體有些微微冒汗,沒有冒大汗是最好的,這樣陽氣的生發(fā)剛剛好,不會過頭。同時,需要注意的是,我們的小腿上穴位是最多的,所以泡腳時最好能夠照顧到小腿。如果姑娘們沒有那么深的泡腳桶,也需要記住,至少要泡到三陰交的位置。
第四步:按摩一下涌泉穴。泡完腳后,可以按摩涌泉穴大約100次左右,它是腎經首穴,平時按一按,或者艾灸一下都可以給身體補充滿滿的陽氣。
泡完一個舒舒服服的腳后,我們全身都會變得很暖和,此時再鉆進被窩,會感覺那股暖意從腳一直蔓延到心頭,睡得也就足夠安穩(wěn)了。
小寒到了,臘梅也已經悄悄開放,在古人看來,這些清冷的香氣仿佛能一下子打破嚴寒。于是古人也會行一些溫暖的事情,在寒冷的空氣中,嗅著淡淡春意。
1、《遵生八箋》曰:“雪夜偶宿禪林,從僧擁爐,旋摘山芋,煨剝入口,味較世中美甚,欣然一抱腹?!?/strong>
冬日的時候,芋頭就長出了土地。《食療本草》說它“平,右主寬緩腸胃”,帶著土氣正好可以滋養(yǎng)脾胃,特別是氣候嚴寒時,吃點芋頭也能讓腸胃舒暢,也算是給身體開小灶了~
2、孫思邈曰:“是月土旺,水氣不行,宜減甘增苦,補心助肺,調理腎臟,勿冒霜雪,勿泄津液及汗”
天寒下來后,我們體內的氣血受到寒氣影響,會有些凝滯。但小寒之后,就是冬季最后一個月了,脾主四時之末,我們脾胃消化能力會增強,可以適當吃些苦味的東西,滋養(yǎng)心臟,防止腎水太過,克制到心火。也不要接觸太多風雪,讓陽氣有不必要的損耗。
3、尋梅烹雪
小寒時節(jié),該賞梅花了。它是冰雪中,最先讓枯枝開花的植物。此時,若是在街頭上看到沿街叫賣的梅花,別忘了買一枝回去,借這個寒冷日子里最好聞的香氣,幫我們梳理梳理肝氣,溫柔的面對嚴寒。
-END-
到了小寒,就是臘月了,臘月在《周易》中有“照臨得平安”的意思。這冬日最后的一月,古人會在心里祈禱著來年的風調雨順,盼望著過去一年在體內堆積的不愉快,能在新的年歲里隨著冰雪慢慢融化…… |
|
來自: 昵稱52216650 > 《中醫(y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