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師方》四首 《外臺秘要》
深師:療傷寒,一日至三日應汗者,作此湯方
葛根(半斤) 烏梅(十四枚) 蔥白(一握) 豉(一升,綿裹)
上四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為三服,初一服便厚覆取汗,汗出粉之。
又麻黃解肌湯,療傷寒三四日,煩疼不解者方。
麻黃(三兩,去節(jié)) 甘草(一兩,炙) 杏仁(七十枚去皮尖熬) 桂心(二兩)
上四味,切,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掠去沫,乃納諸藥合煮,取二升半,絞去滓,分服八合,以汗出為度。忌海藻、菘菜、生蔥。(本仲景麻黃湯,《千金》并《翼》同。
又黃芩湯,療傷寒六七日,發(fā)汗不解,嘔逆下利,小便不利,胸脅痞滿,微熱而煩方。
黃芩 桂心(各三兩) 茯苓(四兩) 前胡(八兩) 半夏(半升,洗)
上五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分為六服,日三服,夜三服,間食生姜粥,投取小便利為度。忌羊肉、餳、生蔥、酢物。
又石膏湯,療傷寒病已八九日,三焦熱,其脈滑數(shù),昏憒,身體壯熱,沉重拘攣?;驎r呼呻而已攻內(nèi),體猶沉重拘攣,由表未解,今直用解毒湯則攣急不瘥,直用汗藥則毒因加劇,而方無表里療者,意思以三黃湯以救其內(nèi),有所增加以解其外,是故名石膏湯方。
石膏 黃連 黃檗 黃芩(各二兩) 香豉(一升,綿裹) 梔子(十枚,擘) 麻黃(三兩,去節(jié))
上七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為三服,一日并服出汗。初服一劑小汗,其后更合一劑,分兩日服。常令微汗出,拘攣煩憒即瘥。得數(shù)行利,心開令語,毒折也。忌豬肉、冷水。(出第十四卷中。)
《千金方》匯講:深師大建中湯類方集要
一、深師大建中湯: 原方:黃芪四兩、當歸二兩、桂心六兩、白芍四兩、炙草二兩、半夏一升、人參三兩、附子一兩、生姜一斤、大棗二十枚。原方主治:五勞七傷、小腹急痛、膀胱虛滿、手足逆冷、食飲苦吐酸、痰嘔逆、泄下、少氣、目眩、耳聾口焦、小便自利。又文云:虛勞里急、少氣、手足厥逆、少腹攣急、或腹?jié)M弦急不可食、起即微汗出、陰縮或腹中寒痛、不堪勞苦、唇舌干、精自出、或手足乍寒乍冷、而煩苦疼痛、不能久立、多夢語。原方加味:津少口渴者加麥冬、生地;腹?jié)M者加厚樸;夢泄加龍骨;陰莖痛加澤瀉;小便難加茯苓。
二、大半夏湯:原方:當歸二兩、桂心五兩、川椒二百粒、炙草二兩、半夏一升、人參二兩、附子二兩、生姜八兩、大棗二十枚、茯苓二兩、厚樸二兩、枳實二兩。原方主治:胃中虛冷、腹?jié)M塞、下氣方。原方特點:無白芍、而易川椒。三、建中湯:原方:黃芪三兩、當歸二兩、桂心二兩、白芍四兩、炙草二兩、人參二兩、附子一兩、生姜六兩、大棗二十枚、茯苓二兩、麥冬三兩、生地一斤、厚樸一兩、龍骨三兩、飴糖半斤。原方主治:虛少損氣腹脹內(nèi)急、拘引小腹至冷不得屈伸、不能飲食、寒熱頭痛手足厥冷、大小便難或復下痢、口干夢遺、或時吐逆、恍惚。面色枯瘁、微腫、百節(jié)酸痛。原方加味:咳者倍姜。原方特點:無半夏、有飴糖、有金水相生之麥冬、生地。四、十味獨活湯:原方:當歸二兩、桂心五兩、白芍一兩、炙草二兩、附子一兩、半夏一升、生姜十兩、獨活四兩、防風一兩、葛根八兩。原方主治:半身不遂、口不能言。原方特點:去參芪棗之補、易獨、防、葛以去之實。
五、韭子丸:原方:黃芪、當歸、白芍、炙草、黨參、半夏、干姜各三兩、大棗五枚、龍骨三兩、韭子二兩。原方主治:虛勞、夢泄精。原方特點:去附、桂,怕助相火,加龍骨、韭子以斂精止遺。六、黃芪湯:原方:黃芪三兩、當歸一兩、桂心二兩、白芍二兩、炙草一兩、人參二兩、生姜五兩、大棗三十枚、茯苓二兩、桑螵蛸二十枚。原方主治:小便失禁。原方特點:去附子、加苓、蛸。七、樂令黃芪湯:原方:黃芪二兩、當歸三兩、桂心三兩、白芍二兩、人參二兩、烏頭三兩蜜炙、半夏四兩、生姜四兩、大棗二十枚、川椒二兩、茯苓二兩、遠志二兩。原方主治:虛勞少氣、胸悶痰冷、時驚惕、手足厥冷、體常自汗、腸鳴風濕、榮衛(wèi)不調。原方特點:無甘草、附子易烏頭量大、白芍、川椒同用。
八、深師黃芪湯:原方:黃芪二兩、當歸一兩、桂心二兩、白芍二兩、炙草三兩、人參三兩、半夏二兩、烏頭三枚炮、生姜三兩、大棗二十枚、川椒一兩、茯苓二兩、遠志二兩、前胡二兩、麥冬二兩、橘皮二兩。原方主治:丈夫虛勞、風冷少損、或大病后未平復而早縈勞、腰背強直、腳中疼弱。九、遠志湯:原方:黃芪二兩、當歸二兩、桂心二兩、白芍二兩、炙草二兩、人參二兩、附子一兩、生姜五兩、獨活四兩、茯苓二兩、遠志二兩、麥冬二兩。原方主治:驚悸、心煩悶、耳鳴。原方特點:無半夏、大棗、獨活重用、獨活者無風自搖、有風則定、鎮(zhèn)心效果明矣。十、補心湯:原方:黃芪四兩、當歸三兩、桂心五兩、炙草三兩、人參三兩、半夏五兩、生姜六兩、大棗二十枚、桔梗三兩、枳殼三兩、龍齒三兩、遠志三兩、茯苓三兩、茯神二兩。原方主治:驚悸、胸滿、食不下、不欲聞人聲。原方特點:無附子、白芍。
十一、當歸湯:原方:黃芪二兩、當歸二兩、桂心三兩、白芍三兩、炙草三兩、人參三兩、半夏二兩、附子一兩、干姜四兩、川椒一兩、厚樸二兩。原方主治:心腹絞痛、諸虛冷氣、滿痛。原方特點:無生姜、有干姜、桂心附子干姜川椒同用、無大棗。
十二、大桂皮湯:原方:黃芪四兩、當歸二兩、桂心六兩、白芍三兩、炙草六兩、人參五兩、半夏一升、附子一兩、生姜二斤、飴半斤、蜜、細辛二兩、吳茱萸二兩、枳實三兩、厚樸三兩、川芎三兩、黃芩三兩、麥冬三兩、五味子三兩。原方主治:胸寒熱往來、里急絞痛、氣上沖咳、胃管熱、寒厥。
十三、大補益黃芪湯:原方:黃芪三兩、桂心二兩、白芍二兩、炙草二兩、人參二兩、半夏三兩、干姜四兩、大棗三十枚、白術三兩、麥冬、五味子、茯苓、遠志各二兩、地黃三兩、澤瀉二兩。原方主治:婦人七傷、骨髓痛、小腹?jié)M痛、少氣心悸。
十四、獨活湯:原方:黃芪三兩、當歸三兩、桂心二兩、白芍三兩、炙草三兩、人參二兩、半夏四兩、附子一兩、干姜三兩、大棗十二枚、麻黃二兩、獨活二兩、防風三兩、川芎二兩。原方主治:麻痹不仁、腳中沉重、行止不遂、上氣方。十五、增損腎瀝湯:原方:黃芪一兩、當歸一兩、桂心二兩、白芍一兩、炙草一兩、人參一兩、半夏一升、生姜四兩、大棗三十枚、白羊腎一支、蓯蓉、地黃各一兩、赤石脂、磁石、龍骨各一兩、茯神、遠志各一兩、麥冬一兩、五味子三合、地骨皮一兩、防風一兩、川芎二兩、枳實一兩。原方主治:風虛勞損、挾毒、腳弱麻痹不遂、下焦虛冷、胸中微有客熱、心虛驚悸不得眠、食少失氣味、迫不得臥、小便不得利、又時復下。原方加減:不利下者除石脂、龍骨。小便澀以上茯苓易苓。多熱加黃芩。遺溺加桑蛸。十六、羊肉當歸湯:原方:黃芪一分、當歸四分、桂心、白芍、炙草、人參各一分、生姜六分、大棗三十枚、干姜一分、獨活、防風、川芎各一分、茯苓、吳茱萸、地黃各一分、橘皮一分、羊肉半斤。原方主治:服冷絞痛。
十七、前胡建中湯:原方:前胡二兩、黃芪、當歸、桂心、白芍各二兩、炙草一兩、人參、半夏各六分、白糖六兩、生姜八兩、茯苓二兩。原方主治:寒熱嘔逆、下焦虛熱、小便赤痛、客熱上熏、頭目痛疼、骨肉痛、口干方。十八、古今錄驗半夏湯:原方:黃芪、當歸各二兩、桂心三兩、人參一兩、半夏一升、生姜五兩、大棗二十枚、才胡半斤、黃芩一兩、麻黃一兩、杏仁五十枚、細辛三兩、防風二兩。原方主治:上氣、五臟閉塞、不得飲食、胸中肋下支脹、乍去乍來、虛氣結于心中、伏氣住胃管、唇干口燥、肢體動搖、手足痛冷、夢寐若見人怖懼、此五臟虛乏、諸勞氣不足所致、并療女人方。原方特點:無芍、草、附。十九、三石湯:原方:紫石英二兩、白石英二兩半、鐘乳石二兩半、當歸二兩、桂心三兩、炙草二兩、半夏五兩、黨參二兩、生姜二兩、大棗十五枚、干地黃三兩、茯苓三兩。原方主治:產(chǎn)后虛冷七傷、時寒熱、體痛乏力、補腎并治百病。原方特點:有三石、無芍、芪,加地黃、茯苓。
二十、黃芪湯:原方:黃芪、當歸、桂心、炙草、各三兩、半夏四兩、烏頭二兩、生姜四兩、干地黃二兩、白術二兩、川芎二兩、防風二兩、前胡一兩半。原方主治:主八風十二麻痹、手腳疼痛、臟氣不和、不能食飲。原方特點:烏頭、地黃、白術、(或加蒼術)、前胡者肺主治節(jié)、大小關節(jié)也、前胡治熱邪骨節(jié)煩痛。二十一、生姜茯苓湯:(原方無名,筆者命名)原方:黃芪三兩、桂心二兩、炙草二兩、半夏一升、黨參二兩、生姜八兩、茯苓四兩、澤瀉二兩、大黃一兩半、麥冬三兩、橘皮三兩。原方主治:胃反吐逆、不消食、吐不止。二十二、前胡湯:原方:當歸一兩、白芍一兩、炙草二兩、半夏、人參各一兩、附子一兩、生姜二兩、樸硝、大黃各二兩、石膏、滑石各一兩、前胡二兩、茯苓一兩、麥冬一兩、瓜蔞根、黃芩各一兩。原方主治:寒熱嘔逆、少氣、心下結聚、彭亨滿、不得食、寒熱消渴、補不足。
二十三、前胡湯:原方:當歸二兩、桂心二兩、白芍三兩、炙草二兩、半夏四兩、黨參二兩、生姜五兩、大棗三十枚、前胡二兩、川芎二兩、橘皮二兩、石膏二兩。原方主治:嘔吐、四肢痹冷、上氣腹熱、三焦不調。二十四、黃芪湯:原方:黃芪二兩、當歸二兩、桂心二兩、白芍三兩、炙草二兩、半夏八兩、黨參二兩、生姜二兩、大棗二十枚、麥冬二兩、五味子二兩、細辛二兩、前胡一兩、茯苓四兩。原方主治:虛勞不足、四肢頓瘵、不欲食飲、食即汗出方。二十五、人參湯:原方:當歸二兩、桂心二兩、白芍二兩、炙草二兩、黨參二兩、生姜二兩、大棗十五枚、麥冬二兩、五味子一兩、川椒一兩、前胡一兩、茯苓一兩、枳實三兩、橘皮一兩、白糖二兩。原方主治:男子五勞七傷、胸中逆滿、害食、乏氣、嘔逆、兩肋下脹、少腹急痛、宛轉欲死、調中平臟、理絕傷方。二十六、前胡湯:原方:前胡二兩、竹葉一升、黃芩一兩、當歸一兩、桂心一兩、白芍二兩、炙草二兩、黨參一兩、半夏二兩、生姜三兩、大棗三十枚。原方主治:胸中逆氣、心痛徹背、少氣不食方。
二十七、治吐血、胸中塞痛方:原方:當歸、桂心、白芍各三兩、炙草二兩、黨參二兩、干姜三兩、大棗二十枚、大黃、芒硝各三兩、茯苓三兩、麻黃一兩、阿膠二兩、干地黃四兩、虻蟲八十枚、水蛭八十枚、桃仁百枚。二十八、溫脾湯:原方:當歸二兩、桂心三兩、甘草二兩、人參二兩、半夏四兩、附子二兩、干姜三兩、赤石脂六兩、厚樸三兩、川芎二兩。原方主治:水谷下痢、腹痛食不消。二十九、大竹葉湯:原方:黃芪二兩、當歸二兩、桂心三兩、白芍二兩、炙草二兩、半夏三兩、人參二兩、生姜四兩、大棗二十枚、小麥五合、麥冬六合、粳米一升、瓜蔞根一兩、前胡二兩、葉一升、黃芩一兩、知母二兩、龍骨三兩。原方主治:虛勞客熱、百病之后、不得眠、骨間勞熱、口干煩躁、短氣、食不得味、胸中痰熱。三十、變陽湯:原方:黃芪二兩、當歸一兩、白芍一兩、炙草五錢、黨參一兩、附子一錢、雙花八兩、黑荊芥三錢、天花粉五錢、柴胡二錢。原方主治:厥陰瘡瘍癥。原方特點:必補氣血、花粉通絡解毒、生肌長肉、荊、柴透邪、雙花清解。
三十一、黃芪竹葉湯:原方:黃芪三兩、當歸二兩、白芍三兩、炙草三兩、黨參二兩、半夏二兩、生姜五兩、大棗三十枚、麥冬三兩、生地八兩、石膏二兩、竹葉一握、黃芩三兩、川芎二兩。原方主治:癰疽發(fā)背。三十二、排膿內(nèi)塞散:原方:黃芪一兩、當歸一兩、桂心二分、炙草一兩、黨參一兩、附子二枚、川芎一兩、防風、白芷各一兩、桔梗、遠志各一兩、赤小豆五合、厚樸二兩。原方主治:大瘡熱退、膿血不止、瘡中肉虛疼痛。三十三、深師大茱萸丸:原方:當歸、桂心、白芍、炙草、半夏、人參、附子、干姜、白術、茯苓、細辛、吳茱萸、才胡、黃芩、紫苑、旋復花、(以上等份、蜜丸、梧子大、服三丸、日三、不知稍加)。原方主治:心腹寒疝、胸中有逆氣、時止搶心痛、煩滿不得臥、面目惡風、悸掉、惕惕時驚、不欲飲食而嘔、變發(fā)寒熱方。原方特點: 此方合腎著湯、吳茱萸湯、當歸四逆、小才胡、理中丸、及千金旋復花湯。
附:千金旋復花湯:原方:復花、細辛、前胡、茯苓、甘草各二兩半、生姜八兩、桂心四兩、半夏一升、烏頭三枚。原方主治:胸膈痰結、唾如膠、不下食者方。三十四、深師前胡湯:原方:當歸一兩、桂心一兩、白芍六分、半夏二兩、干姜一兩、大棗二十枚、前胡一兩、麥冬六分、吳茱萸三百粒、茯苓一兩、羊脂二兩、白術一兩。原方主治:療久寒冷、胸膈滿、心腹絞痛、不能食、忽氣吸吸不足。三十五、棗仁湯:原方:黃芪二兩、桂心一兩(小腹急六兩)、白芍一兩、炙草二兩、半夏一升、人參二兩、生姜二斤、棗仁二合、茯苓二兩、澤瀉一兩、龍牡各二兩。原方主治:大虛勞、夢泄精、血氣枯竭、或醉飽傷于房事、驚惕忪悸、小腹里急。三十六、椒芩湯:(原方無名,筆者命名)原方:黃芪二兩、當歸二兩、桂心二兩、白芍二兩、炙草二兩、人參三兩、附子一兩、生姜六兩、大棗十四枚、川椒一兩、黃芩二兩、茯苓二兩。原方主治:體虛少氣、贏瘦不堪、榮衛(wèi)不足、善驚、胸膈痰冷、而客熱欲冷水。飲食則心腹弦滿、脾胃少氣、不能消食、或時衄血方。
三十七、厚樸湯:原方:黃芪三兩、當歸二兩、桂心二兩、白芍二兩、炙草三兩、人參二兩、半夏七兩、生姜一斤、吳茱萸一升、厚樸二兩、川芎二兩、地黃二兩。原方主治:咳嗽逆氣嘔吐方。三十八、深師續(xù)命湯:原方:當歸二兩、桂心三分、白芍二兩、炙草二兩、人參三兩、附子一枚、干姜二兩、麻黃二兩、杏仁二兩、石膏二兩、黃芩一兩、獨活二兩、秦艽一兩、防風五分、川芎二兩、白術三分、細辛三分、川椒十枚。原方主治:療大風、風邪入心、或心痛徹背、去來上下驚恐、小腹脹滿、微痛、乍寒乍熱、心中悶狀如微溫、進退無常、面青、或白或黃、虛勞邪氣入百脈、百病皆療之方。原方特點:合深師大續(xù)命湯、耆婆日月散、理中丸、麻黃湯、越婢湯、虛者加黃芪、合成仲景三黃湯(麻黃五分、獨活四分、細辛二分、黃芩三分、黃芪二分、此方神秘不傳)。耆婆日月散、由獨活、秦艽組成治一切風。附:深師大續(xù)命湯:人參一兩、炙草一兩、生姜三兩、當歸二兩、芍藥一兩、桂心一兩、杏仁四十枚、石膏一兩、川芎一兩、防風二兩、麻黃二兩、黃芩一兩。
三十九、深師大八風湯:原方:黃芪二兩、當歸二兩半、桂心二兩半、白芍二兩、炙草二兩半、人參二兩、烏頭二兩、干姜二兩半、麻黃二兩、杏仁四十枚、石膏二兩、升麻一兩半、黃芩二兩、茯苓二兩、遠志二兩、五味子一兩半、獨活二兩、秦艽二兩、防風二兩、川芎二兩、紫苑二兩、大豆二升、石斛二兩。原方主治:毒風濕痹,或手腳不遂、身體偏枯,或毒弱不任,或風經(jīng)五臟恍恍惚惚,或多語喜忘、有時恐怖,或肢節(jié)酸痛、頭眩煩悶,或腰脊強直不得俯仰,又加腹?jié)M食少、時氣咳,或始遇病時猝倒悶絕、即不能語便失音、半身或舉體不遂、不仁沉重,皆由體虛恃少、不避風所至。
深師\梅師及其著作考
作者:未知 南北朝著名醫(yī)家僧深(又稱深師),其撰寫的《僧深藥方》具有非常高的臨床實用價值,盛行在唐宋期間,被后世醫(yī)家在方書中大量引用。然而對于僧深的具體生卒年代,至今無人進行細致的考證。人們一般根據(jù)孫思邈對深師的記載:“又宋齊之間,有釋門深師,師道人述法存等諸家舊方為三十卷”[1],而得出僧深為生活在劉宋期間南朝人的結論。即使到現(xiàn)代,也很少見對深師的研究。筆者深感前人對僧深研究的不足,因此利用現(xiàn)有資料對僧深的生卒年代及其活動的時間、地域等進行了初步考證。
1 歷史回顧
《僧深方》首見于《隋書?經(jīng)籍志》中《范東陽方》下注:“梁又有……釋《僧深藥方》三十卷[2]1042……”。
《備急千金要方》卷七載:“又宋齊之間,有釋門深師,師道人述法存等諸家舊方為三十卷,其腳弱一方近百余首[1]?!?nbsp;
《舊唐書?經(jīng)籍志》卷四十七載:“《僧深集方》三十卷,釋僧深撰[3]。”
《太平御覽》卷七二四:“《千金》序曰:僧深,齊宋間道人,善療腳氣之疾,錄法存等諸家舊方為三十余卷,經(jīng)用多效,時人號曰《深師方》焉[4]?!?nbsp;
《證類本草?所出經(jīng)史方書》:“《深師方》[5]”。
《通志?藝文志》:“醫(yī)方《釋僧深集方》三十卷[6]”。
《古今醫(yī)統(tǒng)大全??褶?諸書》:“《深師方》,齊宋間道人僧深撰[7]。”
張杲《醫(yī)說》:“僧深,齊宋間道人也。少以醫(yī)術知名,療腳弱、腳氣之疾,為當時所伏。撰錄法存等諸家舊方三十余卷,經(jīng)用多效,時人號曰《深師方》[8]?!?nbsp;
前人根據(jù)上述記載,得出了僧深是劉宋間人的結論。但是,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卷一《引據(jù)古今醫(yī)家書目》又載:“深師腳氣論即梅師[9]?!敝敝干顜煘槊穾煛S謸?jù)明代徐春甫《古今醫(yī)統(tǒng)大全》:“《梅師方》:隋廣陵僧人,號文梅,善療瘴癘,醫(yī)雜證。悉說單方,其效甚速,人咸集相傳,曰《梅師方》云[7]?!彼坪趺穾熡至碛衅淙恕@顣r珍所說的梅師與《古今醫(yī)統(tǒng)大全》中的梅師是否同一人,不得而知。但筆者由此對“深師為劉宋間人”的說法產(chǎn)生疑問,想要對該問題作進一步探究。
2 《僧深方》成書年代探究
2.1 《隋書?經(jīng)籍志》中的《僧深方》
《僧深方》首見于唐代魏征等編撰的《隋書?經(jīng)籍志》中。在《范東陽方》下注:“《范東陽方》一百五卷,錄一卷,范汪撰。梁一百七十六卷。梁又有《阮河南藥方》十六卷,阮文叔撰。《釋僧深藥方》三十卷,《孔中郎雜藥方》二十九卷,《宋建平王典術》一百二十卷。《羊中散藥方》三十卷,羊欣撰?!恶页坞s藥方》二十卷,齊吳郡太守褚澄撰。亡?!盵2]1042在《隋書?經(jīng)籍志》中,凡條目下有“梁”、“梁有”、“又有”或“又”等字樣的書籍,都是《隋書?經(jīng)籍志》輯錄《七錄》的佚文?!镀咪洝窞槟铣捍钚⒕w所撰,是我國早期的一部重要目錄學專著。該書雖早已亡佚,但其序目尚完整地保存在唐代釋道宣的《廣弘明集》卷三中,部分佚文被收入《隋書?經(jīng)籍志》。有許多學者根據(jù)《隋書?經(jīng)籍志》的上述文字記載以及該書編撰的體例特征,推斷《僧深方》首載于《七錄》,但筆者并不這樣認為。
細讀《隋書?經(jīng)籍志》的這段原文,會發(fā)現(xiàn)其中有三層含義:其一,《范東陽方》,在《七錄》中記載的是一百七十六卷,而《隋書?經(jīng)籍志》記載的是一百五卷,目錄一卷。其二,《軟河南藥方》、《釋僧深藥方》、《孔中郎雜藥方》、《宋建平王典術》、《羊中散藥方》、《褚澄雜藥方》等,都與《范東陽方》相近或互有傳承。從《隋書?經(jīng)籍志》“《肘后方》六卷,梁二卷,葛洪撰。陶弘景《補缺肘后百一方》九卷。亡。”[2]1042的記載中,可以看出:所謂“亡”,是指該條目列出的首部書籍如《范東陽方》、《肘后方》等已亡佚,而非指該條目下所列的其他書籍如《軟河南藥方》、《孔中郎雜藥方》、《褚澄雜藥方》等失傳;并且《補缺肘后方》是《肘后方》的傳本。同樣道理,《軟河南藥方》、《釋僧深藥方》等,也是對《范東陽方》的繼承,只不過這些方書的繁簡有所不同。
其三,由于在《釋僧深藥方》及其后的幾部書籍前沒有“梁”、“梁有”、“又有”、“又”等字樣。故《七錄》中沒有《僧深藥方》及其以后的幾部書籍。再如,《隋書?經(jīng)籍志》:“《食經(jīng)》十四卷,梁有《食經(jīng)》二卷,又《食經(jīng)》十九卷……”[2]1043,也是遵循了這個原則的。以此對照,基本可以確定,凡是《七錄》中原有的書籍,在《隋書?經(jīng)籍志》中都標明了“梁”、“梁有”、“又有”或“又”等。由于《僧深藥方》前并未標出這些字樣,故可以推斷《七錄》中并沒有收載《僧深藥方》。
通過上述分析基本可以確定:《僧深藥方》首見于《隋書》而不是《七錄》,因此《僧深藥方》的成書年代并不一定早于《七錄》的成書年(約536年)。
2.2 從魏文帝生發(fā)膏考《僧深方》的成書年代
在《外臺秘要》所引用的《深師方》中有這樣一條:“深師療生發(fā)黑不白澤蘭膏方……又生長發(fā)令黑,有黃白者皆黑,魏文帝用效秘之方。黃耆、當歸獨活、芎?{、白芷、芍藥、?D草、防風、辛夷仁、干地黃、藁本、蛇銜各一兩,薤白切,半升烏麻油四升半、馬?G膏二升上十五味切,以微火煎三上三下,白芷黃膏成,去滓,洗發(fā)訖,后涂之……”(卷32)[10]。
在日本醫(yī)籍《醫(yī)心方》卷四中也有類似的記載。“《僧深方》……生發(fā)膏生長發(fā),白黃者令黑,魏文帝秘方:黃芪(二兩)、當歸(二兩)、獨活、川芎、白芷、芍藥、?D草、辛夷、防風、生地黃、大黃、藁本、蛇銜各一兩,生薤白半升、麻油四升、馬?G膏二升,凡十六物,切,微火煎三上三下,白芷黃膏成,去滓,敷頭。一方加麝香二分”[11]。
考史書可知,歷史上曾有兩個魏文帝:一位為三國時期的魏文帝曹丕(220~227年在位),另一位是南北朝時期的西魏文帝元寶炬(535~551年在位)。如果這一藥方是曹丕所用,則無法說明任何問題;但是,如果此方是元寶炬所用,則說明《僧深方》成書應晚于535年。
此外,本方的用途為使白發(fā)變黑。再考兩位文帝的經(jīng)歷,身處南北朝的元寶炬一生坎坷多磨,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尤其在感情上多憂慮悲傷,更容易生長白發(fā),所以更有理由相信這一藥方為元寶炬所用。
從這一藥方的傳承看,如果此方是曹丕所用,從曹丕到深師大約有兩百多年,在傳承過程中應有其他書籍記錄。但今考時代相近的有關醫(yī)籍,除《僧深方》外,并沒有查到其他書籍記錄或轉載這首藥方的。所以此方為曹丕所用的可能性相對較小,更有可能是與僧深生活年代相近的西魏皇帝元寶炬所使用。
大統(tǒng)六年(540年)春,柔然再次大舉南侵,攻打西魏。群臣歸罪于乙弗皇后,認為戰(zhàn)爭因她而起。元寶炬為平息眾怒,忍痛賜乙弗皇后自盡,而元寶炬與皇后感情深厚,所以更加憂郁,在此時更易長出白發(fā),故此生發(fā)膏的運用應在540年之后。
通過這些分析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僧深大約生活在西魏前后,《僧深方》大致成書于公元540年后。
2.3 從腳氣病的病名演變考《僧深方》成書年代
考《僧深方》記載的腳氣病用語可知,深師主要用“腳弱”這一術語?!短绞セ莘健肪硭氖澹骸胺蚰_氣者,晉宋以前名曰緩風,《小品》謂之腳弱[12]?!笨芍浴澳_弱”為病名,始于《小品方》(約撰于公元454~473年),而在《諸病源候論》(大約成書于610年)中用的病名為腳氣??芍澳_弱”一說,到《諸病源候論》時已完全被“腳氣”替代。由此可知,《僧深方》的成書不會晚于610年。
通過以上分析,大致能夠得出這樣的結論:《僧深方》約成書于551~610年之間;通過考證《僧深方》的成書年代,可以推測僧深約生活于500~630年之間,其為420~480年間劉宋人的可能性很小。
3 僧深生卒年代考
3.1 《備急千金要方》中僧深年代考
對僧深的記載首見于《備急千金要方》卷七,論曰:“考諸經(jīng)方,往往有腳弱之論,而古人少有此疾。自永嘉南渡,衣纓士人,多有遭者。嶺表江東,有支法存、仰道人等,并留意經(jīng)方,偏善斯術。晉朝仕望,多獲全濟,莫不由此二公。又宋齊之間,有釋門深師,師道人述法存等諸家舊方為三十卷,其腳弱一方近百余首。魏周之代,蓋無此病,所以姚公《集驗》殊不殷勤,徐王撰錄未以為意。特以三方鼎峙,風教未一,霜露不均,寒暑不等,是以關西、河北不識此疾。自圣唐開辟,六合無外。南極之地,襟帶是重,爪牙之寄,作鎮(zhèn)于彼,不習水土,往者皆遭。近來中國士大夫雖不涉江表,亦有居然而患之者,良由今代天下風氣混同,物類齊等所致之耳。然此病發(fā),初得先從腳起,因即脛腫,時人號為腳氣。深師云腳弱者,即其義也。深師述支法存所用永平山敷施連、范祖耀、黃素等諸腳弱方,凡八十余條,皆是精要[1]。”仔細分析這段記載,還能得到以下信息:
3.1.1 腳氣病又叫腳弱,在東晉永嘉四年(公元310年,永嘉南渡之年)前,全國患腳氣病的人非常少。自永嘉四年后,由于北方人大舉南遷,在江東、嶺表地區(qū)患腳氣病的人大量增加,而且往往是南遷的北方士大夫。擅長治療腳氣病的僧深就在江南一帶生活行醫(yī)。
3.1.2 通過“又宋齊之間,有釋門深師師道人述法存等諸家舊方為三十卷,其腳弱一方近百余首。魏周之代,蓋無此病,所以姚公(即姚僧垣)《集驗》殊不殷勤,徐王(即徐之才)撰錄未以為意。”從這一段話可以看出,孫思邈主要運用對比手法,說明在唐朝以前,腳氣病主要分布在江南、嶺表一帶(即今之長江流域和廣東一帶),而在江北的關西、河北一帶,腳氣病的患病率很低。在《外臺秘要》引錄的《張文仲方》(張文仲:唐高宗時代的人)中,有多處引用了姚公和徐王的腳氣條文。因此,在姚公、徐王的書籍里,并非沒有腳氣病的記載。再結合“魏周之代,蓋無此病,所以姚公《集驗》殊不殷勤,徐王撰錄未以為意”這句話,可以得出姚公、徐王不是對腳氣沒有研究,只不過是由于所處地域患腳氣病的人少,對腳氣病的治療記載也相對較少而已。
3.1.3 再把“宋齊之間”與“魏周之代”兩句話放在一起對比分析,可知它們是對仗句式,主要強調的是地域概念而不是時間概念。正如日本醫(yī)家今村亮所言:“孫氏論腳氣曰:魏周之代無此疾。魏周皆在江北故也[13]?!惫士芍八锡R”和“魏周”是指地域。因此,這段話可以這樣解讀:在南北朝時期,南朝(宋、齊、梁、陳)所轄地域中,腳氣病患病率非常高。嶺表江東地區(qū)有支法存、仰道人等醫(yī)生,他們留意治療腳氣病的經(jīng)方,積累了大量的治療腳氣病的臨床經(jīng)驗。遷移到南方的東晉士大夫們,患上腳氣病,往往依靠支法存、仰道人等人的治療方法而獲得痊愈。其后又有釋門深師以仰道人、支法存等人為師,記錄仰道人、支法存等諸醫(yī)家治病方法,編纂成《僧深方》三十卷,其中治療腳弱的方劑大約有一百余首。雖然腳氣病在南方患病率高,但是在北方患有腳氣病的人并不多。因此,北方醫(yī)家如徐之才、姚僧垣等,對腳氣病治療方劑的記載并不多。這樣更能清楚地看出孫思邈在此段話中的“宋齊”、“魏周”二詞,并不是專指朝代的時間概念,而是主要應用修辭手法強調深師生活行醫(yī)在江南一帶的地域概念。
史書記載姚僧垣生于南朝的齊永元元年(499),卒于隋開皇三年(583),歷經(jīng)南齊、梁、北魏、北周、隋五個朝代,其生活的地域主要在北周轄地,而徐之才(492~572)是北齊人。再結合僧深為南朝人,姚僧垣、徐之才、僧深三人分別生活在周、齊、陳三個國家,這三個國家的地域合起來正好代表唐朝的整個疆域。這也暗含孫思邈描述唐以前腳氣病的分布情況,即腳氣病在江南一帶多發(fā),在北方一帶只是散發(fā)。然而,隨著唐朝疆域的統(tǒng)一,生活習俗的改變,腳氣病在全國范圍內(nèi)蔓延開來。此外,孫思邈描述腳氣病時,將姚僧垣、徐之才、僧深三人相提并論,所以這三位醫(yī)家應該是同一時代,或時代相距不遠的人。
3.2 《外臺秘要》中僧深年代考
再看《外臺秘要》的序言:“凡古方纂得五六十家,新撰者向數(shù)千百卷,皆研其總領,核其指歸。近代釋僧深、崔尚書、孫處士、張文仲、孟同州、許仁則、吳升等十數(shù)家,皆有編錄,并行于代。美則美矣,而未盡善[10]?!毙蜃屑毞治鲞@段記載,可以有如下解讀:
3.2.1 考這段記載可知,僧深、崔尚書、孫處士、張文仲等都為與《外臺秘要》作者王燾時代接近的人。結合其他文獻還可知,崔尚書為唐朝崔知悌(?~681年),孫處士為孫思邈(581~681年),其他幾位也是唐朝初期的醫(yī)家,所以王燾所說的“近代”應該是唐朝初期和隋朝時代。
3.2.2 《外臺秘要》成書于天寶十一年(752),而所言“近代”當指隋末唐初這一段時間,如孫思邈的《備急千金方》、《千金翼方》,崔知悌的《崔氏纂要方》,張文仲的《張文仲方》等,都是唐朝早期的醫(yī)籍。假若僧深是劉宋間人(420~480年),即使《僧深藥方》在僧深晚年成書,也在大約480年,顯然不能說480年為752年的近代。還有,《小品方》(約成書于455~490年)在唐朝是被當做醫(yī)學生的教科書使用的,然而王燾在序言中沒有提及《小品方》的作者陳延之。這也從側面說明王燾所說的近代是隋唐時期而不是指公元480年左右的劉宋時代。因此筆者認為僧深不是劉宋間的南朝人,而是主要生活在南朝的梁、陳時期劉宋一帶(相當于今揚州一帶)的人。
3.2.3 孫思邈把僧深、姚僧垣和徐之才相提并論,而在《外臺秘要》中并未提及姚、徐二人,可以推知僧深應該晚于姚、徐。又分析魏晉南北朝方書之間引用和被引用情況,通過計算機檢索,結果得到《深師方》曾引用姚僧垣《集驗方》2條[14],這也說明《深師方》晚于姚僧垣《集驗方》,所以更加證明了僧深晚于姚僧垣。
通過以上分析,基本可以判斷深師生活在公元500~620年之間,活動范圍是南朝的疆域。
4 梅師的考證
《梅師方》首見于《證類本草》,對梅師生平的簡要記載見于明?徐春甫《古今醫(yī)統(tǒng)大全》,稱:“梅師方,隋廣陵僧人,號文梅,善療瘴癘,醫(yī)雜證。悉說單方,其效甚速,人咸集相傳曰《梅師方》云[7]?!睂τ谶@些內(nèi)容筆者沒有異議,但令人不解的問題是,一個在《證類本草》這樣大型方書中被引用一百多條的醫(yī)家,在宋以前史書和醫(yī)籍中竟然沒有任何記載,卻在400多年后宋代的《證類本草》中突然出現(xiàn),這似乎與歷史規(guī)律不太相符。此外,一個著名中醫(yī)師的成長過程是相當漫長的,隋朝只有短短30年,對于一個中醫(yī)師的成長是不夠的。在一般的情況下,梅師的壽命應該是大于30歲的,所以也就不能排除梅師在隋朝上下幾個朝代生存的可能性。盡管有書籍記載梅師是隋朝人,也只是表明他的主要活動時期在隋朝,而實際上有可能生活在梁、陳、隋等幾個朝代。
5 梅師、深師是否同一人考
根據(jù)以上對深師的考證,可以得到深師是大約生活在公元500~620年的江南一帶,歷經(jīng)梁、陳、隋三個朝代。而梅師也是一個歷經(jīng)梁、陳、隋三個朝代的廣陵人。他倆生活年代以及生活地點非常接近。所以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直指深師即梅師是有一定道理的。由此也就不難理解宋以前沒有關于梅師的歷史記錄這方面存在的空白。
關于僧深的活動地點,為南朝的劉宋一帶,而梅師生活地點在廣陵一帶(即今之揚州),二者的活動地點也能重疊,這就更增加了僧深就是梅師可能性。通過以上考證可以得出僧深就是梅師的結論,結合《備急千金要方》中對僧深、《古今醫(yī)統(tǒng)大全》對梅師的記載,以及上述史料對兩人用方的記錄等,大體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僧深就是梅師,生活在廣陵一帶,歷經(jīng)梁、陳、隋三朝。
?。ㄊ崭迦掌冢?011-11-16本文編輯:馮 婕)
《詣西山深師》 唐 韋應物
曹溪舊弟子,何緣住此山。世有征戰(zhàn)事,心將流水閑。
掃林驅虎出,宴坐一林間。藩守寧為重,擁騎造云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