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代人問時間,看手表、手機,問年月,看月歷(日歷、年歷),那么古人沒用手表、月歷,怎么知道時間、日月?時間都掛在天上日月星辰間,又投在地上顯影,古人觀日月星辰,唾手可得。 就說現(xiàn)在這個時節(jié),11月7日北半球立冬,冬天到了!那么,古人是怎么知道的呢?古人從日月星辰的相對位置去掌握日期。 《晉書·天文志上》:“冬天陰氣多,陽氣少,陰氣暗冥,掩日之光,雖出猶隱不見,故冬日短也。” 《禮記?月令》說:“孟冬之月,日在尾,昏危中,旦七星中。” “尾”、“?!倍际侵袊判窍髮W(xué)二十八星宿的星宿名稱。上古的中國人“談天”,說“二十八宿”為日月舍。(《論衡?談天》),就是說日、月運行經(jīng)過的天空背景就是“二十八宿”。觀察日經(jīng)過“二十八宿”的落點、相對角度就可以知道日期。 《禮記正義》(唐代鄭玄疏)引用古人的歷法解釋立冬時,太陽所在天空的位置,而且指出了三個觀察時點:日、昏、旦。 《禮記正義》:按《三統(tǒng)歷》“十月節(jié)(即立冬),日在尾十度,昏危十四度中,去日八十九度,旦翼初度中”。 又按《元嘉歷》:“十月節(jié),日在心二度,昏危一度中,旦張八度中。”其中談到的翼、心、張和尾、危一樣,都是中國古星象學(xué)二十八星宿的星宿名稱。七星是北斗七星。 《三統(tǒng)歷》是中國古代西漢劉歆修訂《太初歷》而成的歷法;《元嘉歷》是南北朝時代劉宋何承天編纂(《元嘉歷》1太陽年= 365.75 304日),兩者年代有別,從其中可以看到,古代中國天文科學(xué)已經(jīng)看到了日月星辰運行的歲差,所以后代立新歷法來校正歲差。 其一、觀察北斗七星 比較粗略的觀星法,也是人人可為的,就是觀看北斗七星的斗柄的指向。斗柄三星是玉衡、開陽、搖光,從斗杓的天權(quán)星延續(xù)而出。從斗柄的指向方位來判斷四季。 公元前五世紀(jì)就立說的道家著作《鹖冠子?環(huán)流》指出:“斗柄東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就是說,北斗的斗柄指向北邊的時候,就是冬天了。當(dāng)然這個方法僅適用于北半球,南半球另外有指標(biāo)星座。 清代《老殘游記》第十二回,就有老殘觀察北斗星,察知年月變化的場景,其中寫道:這時月光照的滿地的亮,抬起頭來,天上的星一個也看不見,只有北邊,北斗七星開陽搖光,像幾個淡白點子一樣,還看得清楚。那北斗正斜倚在紫微垣的西邊上面,杓在上,魁在下。心里想道:“歲月如流,眼見斗杓又將東指了,人又要添一歲了。” 老殘看到“斗杓又將東指”,是冬將盡、春將到的時節(jié)了。 其二、觀日影、日夜長度 除了觀星,中華民族的先賢還觀察日月。這里就說白天人人都容易觀察的日影。一年中,古人從地上日影的變化,就能知道歲月的流轉(zhuǎn)。在夏至日,日影最長;冬至日,日影最短。春分、秋分則是“晝夜均”,白日、黑夜等長?!洞呵锓甭丁氛f春、秋分:“陰陽相半、晝夜均、寒暑平”。 還有一種方法最簡單,那就是數(shù)日子?!豆茏?輕重己》說:“以秋日至始,數(shù)四十六日,秋盡而冬始”。其中所說的“秋日至”就是指秋至,“秋分”也。從秋分開始數(shù)到46日就是冬天的開始。這種方法人人可為。 《古詩十九首?孟冬寒氣至》:“孟冬寒氣至,北風(fēng)何慘栗。”冬天到了,千萬不要逞強逆寒而為,這時是冬藏養(yǎng)精蓄銳的時機,養(yǎng)藏作得好,來春才有生命的活力。 三冬古人以農(nóng)歷十月為孟冬,十一月為仲冬,十二月為季冬,并將三個月份合稱“三冬”,用以代指冬季。按節(jié)氣意義劃分,冬季從立冬開始,到立春結(jié)束,西方人則普遍稱冬至至春分為冬季。 從氣候?qū)W上講,平均氣溫連續(xù)5天低于10℃算作冬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