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在中國數(shù)千年歷史上,先后出現(xiàn)過數(shù)百種刑罰。針對那些罪無可赦之徒,光是極刑就有斬首、腰斬、加官、炮烙、凌遲、五馬分尸等數(shù)十種,光是名字就讓人不寒而栗。在古代,極刑一般都是在菜市等熱鬧之處公開進行,這不僅是為了懲罰犯人,更可以威懾普通民眾,使其不敢以身試法。除了極刑之外,還有一種大家耳熟能詳?shù)男塘P,雖不是極刑卻比極刑還要殘酷,清朝滅亡后宣布廢除。不過近些年又有不少人呼吁將其恢復(fù)。 ▲西洋傳教士所繪制的流刑 這就是始于秦漢的流刑,即所謂的“流放”。秦朝民風(fēng)彪悍,朝廷故遵循法家思想,以嚴苛法度來管理國家,在此期間出現(xiàn)了許多酷刑,比如“肉刑”就有刵刑、劓刑、剕刑、刖刑等,這些刑罰的殘酷程度是現(xiàn)代人所無法想象的。漢朝初期崇尚黃老之道,后期又尊崇儒學(xué),實行休養(yǎng)生息政策,這時候要是再沿襲這些刑罰顯然不合適——受刑之后基本就是廢人了,白白耗損了勞動力。慢慢的,漢朝統(tǒng)治者只留下笞、杖、徒、流、死這五種刑罰。 ▲今人仿建的漢代邊境瞭望塔 這個僅次于極刑的“流”,就是流放。流放不僅是要把犯人趕到離家千里的荒涼之地,像牲畜一樣被限制自由,而且還要沒日沒夜地干活。這種懲罰方式在古代很流行,不僅是中國,在外國也曾廣泛推行過。比如國人熟悉的宋江、武松等人,都是屬于流刑中最嚴重的“刺配流放”,大名鼎鼎的“法蘭西皇帝”拿破侖,一生也曾被流放兩次,第二次的流放地乃是遠離本土數(shù)千里之外的圣赫勒拿島。在這座人跡罕至的荒島上,拿破侖孤獨地結(jié)束了不平凡的一生。 ▲拿破侖畫像 可以說,流刑被世界各國采納是有一定原因的,因為它可以同時在生理和心理方面折磨犯人。畢竟人都是有鄉(xiāng)土情結(jié)的,一旦離家萬里而且終生不能返回,在精神上會造成很大的壓力和痛苦。況且流放并不只是“一別家園三千里”,還面臨著繁重的體力勞動和非人的管理——發(fā)配之地大多都是邊塞苦寒之地,人口稀少資源困乏,但是國家還需要在那里建造設(shè)施駐守邊疆、開墾土地種植糧食。這些勞動力從哪兒來?自然就是這些犯下罪行的人。 ▲清朝流放地之一的烏里雅蘇臺 對于國家來說,犯了重罪的人是必須要懲罰的,不然不足以服眾。與其判處極刑處死,還不如二次利用,讓這些人痛苦地活著,也許更有震懾作用,會讓有不臣之心的人三思而后行。不過這也要適可而止,比如商紂王、隋煬帝等都是因為濫用刑罰、橫征暴斂,最終導(dǎo)致百姓民不聊生,于是王朝覆滅。而漢文帝、唐太宗等就很在意民心所向,深知“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所以才種種手段以保證讓江山穩(wěn)固、國祚綿長。 ▲清朝流放者舊照 因此統(tǒng)治者們更要廢除酷刑以收買天下人心,相比而言,流放這種刑罰既能彰顯帝王心胸,又能維持邊疆勞動力,簡直是最佳選擇。不過由于中國人太“安土重遷”,所以在民國成立后予以廢除,并一直保持到現(xiàn)在。不過近年來,一些網(wǎng)友認為,現(xiàn)代也有許多邊疆地區(qū)亟待建設(shè),完全可以恢復(fù)這種刑罰,以增加大量勞動力。當(dāng)然,這只是網(wǎng)友們的討論,畢竟現(xiàn)在是文明社會,一些古代刑罰已經(jīng)不是現(xiàn)代人能接受的了,所以也只是茶余一談而已。 參考文獻: 《唐律疏議》《中國古代刑法史》 |
|
來自: 輕風(fēng)無意 > 《中國古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