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史記》的自相矛盾是由于采用了不同來源的資料。 如上,《晉世家》的來源可能是《左傳》或者晉國的歷史資料,因此于《左傳》大體吻合。而《趙世家》與《韓世家》則可能采信的是趙國的歷史資料(《世本》)與韓國的相關(guān)資料。 而“趙氏孤兒”故事在趙國史書里面的“演義”,則無疑是出于趙國人對祖先事跡的掩飾與美化。試想,趙國國君的直系祖先、老祖母趙莊姬與自己的旁系祖先趙嬰通奸,這說出去無論如何是祖先的恥辱、也是自己的恥辱,但是趙氏的那場劫難是無法抹殺的,于是就把一切責(zé)任推到了一個“屠岸賈”的人的頭上。屠岸賈不屬于當(dāng)時的任何一個強(qiáng)大家族,即使真的是當(dāng)時的司寇,并且真的參與了陷害趙家的行動,其實(shí)力和能量也是相當(dāng)有限,因此《左傳》中根本沒有提到這個人。而《左傳》的作者引用的可能是春秋末期晉國的史書,所以沒有什么單獨(dú)特意為趙家掩飾的必要,一切都如實(shí)記錄的。 而司馬遷為什么在《晉世家》、《趙世家》與《韓世家》中保留兩種截然不同的說法呢?似乎也不能武斷地推斷為他的粗心和不負(fù)責(zé)任,更大的可能是:他在看到晉國、趙國、韓國乃至魏國史書的不同記載后,一時懶于或者難以判斷事實(shí)的真相,干脆本著存疑的態(tài)度,就把兩個版本的“趙氏孤兒”故事雙雙留給后人,讓他們自己去判斷好了。 本文摘自《大國上卿:晉國諸卿家族史》,作者:是非歷史 又名虎公,原題:《關(guān)于“趙氏孤兒”的千古疑案》 (一)《左傳》、《史記》關(guān)于“趙氏孤兒”記載的重大差別 1、《左傳》與《史記-晉世家》的記載 關(guān)于“趙氏孤兒”的故事,《左傳》的記載如上,應(yīng)該說比較詳細(xì)了。 另外《史記-晉世家》的記載與此大體相同,只是比較簡單: (晉景公)十七年,誅趙同、趙括,族滅之。韓厥曰:“趙衰、趙盾之功豈可忘乎?柰何絕祀!”乃復(fù)令趙庶子武為趙後,復(fù)與之邑。 ——晉景公十七年即魯成公八年,也即公元前583年。 2、史記《趙世家》與《韓世家》的記載 (1)《趙世家》的記載與《左傳》完全不同,它為我們講述的“趙氏孤兒”2500多來流傳更廣,被無數(shù)次搬上舞臺,幾乎到了家喻戶曉的程度了。具體故事和戲里面唱的差不多原文如下: 晉景公之三年(前597年),大夫屠岸賈欲誅趙氏?!腊顿Z者,始有寵于靈公,及至于景公而賈為司寇,將作難,乃治靈公之賊以致趙盾,遍告諸將曰:“盾雖不知,猶為賊首。以臣弒君,子孫在朝,何以懲罪?請誅之?!表n厥曰:“靈公遇賊,趙盾在外,吾先君以為無罪,故不誅。今諸君將誅其后,是非先君之意。而今妄誅,妄誅謂之亂。臣有大事而君不聞,是無君也。”屠岸賈不聽。韓厥告趙朔趣亡,朔不肯,曰:“子必不絕趙祀,朔死不恨?!表n厥許諾,稱疾不出。賈不請而擅與諸將攻趙氏于下宮,殺趙朔、趙同、趙括、趙嬰齊,皆滅其族。 趙朔妻成公姊,有遺腹,走公宮匿。趙朔客曰公孫杵臼,杵臼謂朔友人程嬰曰:“胡不死?”程嬰曰:“朔之婦有遺腹,若幸而男,吾奉之;即女也,吾徐死耳?!本訜o何,而朔婦免身,生男。屠岸賈聞之,索于宮中。夫人置兒绔中,祝曰:“趙宗滅乎,若號;即不滅,若無聲。”及索,兒竟無聲。已脫,程嬰謂公孫杵臼曰:“今一索不得,后必且復(fù)索之,奈何?”公孫杵臼曰:“立孤與死孰難?”程嬰曰:“死易,立孤難耳。”公孫杵臼曰:“趙氏先君遇子厚,子強(qiáng)為其難者,吾為其易者,請先死?!蹦硕酥\取他人嬰兒負(fù)之,衣以文葆,匿山中。程嬰出,謬謂諸將軍曰:“嬰不肖,不能立趙孤。誰能與我千金,吾告趙氏孤處?!敝T將皆喜,許之,發(fā)師隨程嬰攻公孫杵臼。杵臼謬曰:“小人哉程嬰!昔下宮之難不能死,與我謀匿趙氏孤兒,今又賣我。縱不能立,而忍賣之乎?”抱兒呼曰:“天乎天乎!趙氏孤兒何罪?請活之,獨(dú)殺杵臼可也。”諸將不許,遂殺杵臼與孤兒。諸將以為趙氏孤兒良已死,皆喜。然趙氏真孤乃反在,程嬰卒與俱匿山中。 居十五年,晉景公疾,卜之,大業(yè)之后不遂者為祟。景公問韓厥,厥知趙孤在,乃曰:“大業(yè)之后在晉絕祀者,其趙氏乎?夫自中衍者皆嬴姓也。中衍人面鳥喝,降佐殷帝大戊及周天子,皆有明德。下及幽、厲無道,而叔帶去周適晉,事先君文侯,至于成公,世有立功,未嘗絕祀。今吾君獨(dú)滅趙宗,國人哀之,故見龜策。惟君圖之?!本肮珕枺骸摆w尚有后子孫乎?”韓厥具以實(shí)告。于是景公乃與韓厥謀立趙孤兒,召而匿之宮中。堵將人問疾,景公因韓厥之眾以脅諸將而見趙孤。趙孤名曰武。諸將不得已,乃曰:“昔下宮之難,屠岸賈為之,矯以君命,并命群臣。非然,孰敢作難!微君之疾,群臣固且請立趙后。今君有命,群臣之愿也?!庇谑钦仝w武、程嬰遍拜諸將,遂反與程嬰、趙武攻屠岸賈,滅其族。復(fù)與趙武田邑如故。 (2)《韓世家》的記載與《趙世家》相呼應(yīng): 晉景公之三年,晉司寇屠岸賈將作亂,誅靈公之賊趙盾。趙盾已死矣,欲誅其子趙朔。韓厥止賈,賈不聽。厥告趙朔令亡。朔曰:“子必能不絕趙祀,死不恨矣?!表n厥許之。及賈誅趙氏,厥稱疾不出。程嬰、公孫杵臼之藏趙孤趙武也,厥知之。晉景公十七年,病,卜大業(yè)之不遂者為祟。韓厥稱趙成季之功,今後無祀,以感景公。景公問曰:“尚有世乎?”厥於是言趙武,而復(fù)與故趙氏田邑,續(xù)趙氏祀。 3、兩個故事的主要分歧這兩個故事的差異實(shí)在是太大了,最根本的差別在于: (1)時間。關(guān)于趙氏劫難發(fā)生的時間,《左傳》與《晉世家》記為前583年;而《趙世家》與《韓世家》則記為前597年,整整早了14年; (2)關(guān)于加害人。前者記為趙莊姬與欒、郤兩家,對屠岸賈沒有任何交代;而后者記為屠岸賈與“諸將”,而對趙莊姬與趙嬰的丑事沒有任何交代。 (3)關(guān)于被害人。前者記為趙同、趙括;而后者記為趙朔、趙同、趙括、趙嬰齊,多了兩個。 ——至于其他情節(jié),差異也很巨大。 (二)兩個故事版本的真?zhèn)伪嫖?/span> 通盤分析,個人以《左傳》與《史記·晉世家》的記載為可信;而史記中《趙世家》與《韓世家》的記載漏洞太多,基本不可信,理由如次: 1、《趙世家》的記載與《左傳》所載其他部分不合處太多: (1)關(guān)于趙武的年齡。《左傳·襄公三十一年》記載,前542年春,魯國的叔孫穆子說:“趙孟將死矣……且年未盈五十,而諄諄焉如八九十者,弗能久矣。……”叔孫穆子參與趙武的會盟在前543年,根據(jù)這個記載,趙武在前543年不滿50歲,則其出生大致不會早于前592年。而根據(jù)《趙世家》的說法,趙朔于前597年即死,則趙武的出生不可能晚于前596年; (2)關(guān)于趙同的活動?!蹲髠鳌酚涊d:前594年,晉軍打敗了赤翟并下滅了赤翟建立的潞國,派趙同到周王朝那里去獻(xiàn)俘虜,周的劉康公看見趙同十分傲慢不敬,就預(yù)言:“不及十年,原叔(趙同)必有大咎(大難),天奪之魄矣。”而而根據(jù)《趙世家》,趙同此時早已被殺,不可能如周獻(xiàn)俘。 (3)關(guān)于趙括的事跡?!蹲髠?成公三年》記載:晉景12公年,即前588年,“晉作六軍。韓厥、趙括、鞏朔、韓穿、荀騅、趙旃皆為卿,賞鞍之功也”。但據(jù)《趙世家》,趙括已經(jīng)死了9年了。 (4)關(guān)于趙莊姬?!蹲髠鳌酚涊d:前597年,趙嬰因與趙莊姬私通。而《趙世家》對此并沒有任何交代。 (5)關(guān)于趙嬰的歸宿。《左傳》記載:前596年,趙嬰因與趙莊姬私通,于前586年出奔齊國。而據(jù)《趙世家》,趙嬰已死于前597年。同時,對趙莊姬與趙嬰的丑事,《趙世家》并沒有任何交代。 《左傳》的上述記載分散、繁雜而具體,應(yīng)該可以排除生造的可能,而《趙世家》與之盡皆矛盾,似乎不可理解。 2、《史記》不同章節(jié)的內(nèi)部矛盾 (1)《晉世家》與《趙世家》的矛盾。《晉世家》記載:“(晉景公)十七年,誅趙同、趙括,族滅之。韓厥曰:“趙衰、趙盾之功豈可忘乎?柰何絕祀!”乃復(fù)令趙庶子武為趙後,復(fù)與之邑”。這個記載與《左傳》完全吻合,但司馬遷在《趙世家》中又記載了與之完全矛盾的事件。一方面說明司馬遷的粗心,同時表明他自己對《趙世家》中的“美麗傳說”似乎也不大有信心。 (2)關(guān)于趙旃的結(jié)局。按照《趙世家》的說法,屠岸賈陷害趙家,罪名就是他們曾經(jīng)殺死了晉靈公。但是親手殺死靈公的是趙穿,這點(diǎn)《趙世家》也明確記載了,趙旃就是趙穿的親兒子,按照這個邏輯,趙旃無疑是罪魁禍?zhǔn)?,但是在《趙世家》中,被殺的卻沒有這個主犯后代,只有趙朔、趙同、趙括、趙嬰齊。這無論如何也是不合常理和邏輯的。 (3)關(guān)于“趙嬰齊”的名字?!蹲髠鳌防镖w嬰又名“趙嬰齊”,有人認(rèn)為“趙嬰齊”是真名,而趙嬰的稱呼是為了和兩個各個“對稱”,是省略的稱呼。這個說法似乎值得懷疑:第一,古人取名字,一般兄弟的名字大體字?jǐn)?shù)都是相同的,不大可能出現(xiàn)哥哥叫“趙同、趙括”而弟弟突然叫“趙嬰齊”的現(xiàn)象;第二,即使他真的本來就是“趙嬰齊”,后來又流亡齊國,如此巧合,讓人難以信服。因此比較合理的解釋為:趙嬰流亡齊國,所以后人在名字后面加上地名,才叫“趙嬰齊”,這種叫法在當(dāng)時是正常的。而《趙世家》一方面沿用“趙嬰齊”的名字,一方面又否定了他流亡齊國的事跡,未免自相矛盾。 3,《左傳》記載內(nèi)容的一致性 如上所言,前597年以后,史記關(guān)于趙同、趙括、趙嬰、趙莊姬的事跡多有記載,這些記載繁多、分散而具體,應(yīng)該可以排除生造的可能,對于《左傳》作者而言,捏造這么多的情節(jié)復(fù)雜而沒有必要,而且前后內(nèi)容可以呼應(yīng)統(tǒng)一,在這個問題上,其可信度要比自相矛盾的《史記》高得多。 (三)《史記》自相矛盾的原因及“趙氏孤兒”真相分析 1、《史記》的自相矛盾是由于采用了不同來源的資料。 如上,《晉世家》的來源可能是《左傳》或者晉國的歷史資料,因此于《左傳》大體吻合。而《趙世家》與《韓世家》則可能采信的是趙國的歷史資料(《世本》)與韓國的相關(guān)資料。 而“趙氏孤兒”故事在趙國史書里面的“演義”,則無疑是出于趙國人對祖先事跡的掩飾與美化。試想,趙國國君的直系祖先、老祖母趙莊姬與自己的旁系祖先趙嬰通奸,這說出去無論如何是祖先的恥辱、也是自己的恥辱,但是趙氏的那場劫難是無法抹殺的,于是就把一切責(zé)任推到了一個“屠岸賈”的人的頭上。屠岸賈不屬于當(dāng)時的任何一個強(qiáng)大家族,即使真的是當(dāng)時的司寇,并且真的參與了陷害趙家的行動,其實(shí)力和能量也是相當(dāng)有限,因此《左傳》中根本沒有提到這個人。而《左傳》的作者引用的可能是春秋末期晉國的史書,所以沒有什么單獨(dú)特意為趙家掩飾的必要,一切都如實(shí)記錄的。 而司馬遷為什么在《晉世家》、《趙世家》與《韓世家》中保留兩種截然不同的說法呢?似乎也不能武斷地推斷為他的粗心和不負(fù)責(zé)任,更大的可能是:他在看到晉國、趙國、韓國乃至魏國史書的不同記載后,一時懶于或者難以判斷事實(shí)的真相,干脆本著存疑的態(tài)度,就把兩個版本的“趙氏孤兒”故事雙雙留給后人,讓他們自己去判斷好了。但無論如何,在不同章節(jié)中出現(xiàn)如此重大的矛盾而不分析或者說明一下,總是體例上的一種不負(fù)責(zé)任。 2、“趙氏孤兒”故事是否還有迷失的真相? 但是,太史公難以判斷兩個不同“趙氏孤兒”故事版本,似乎也有更為深層的原因存在。雖然《左傳》明言故事發(fā)生在前583年,但實(shí)際上,從前597年的邲之戰(zhàn),趙朔這個人在《左傳》中就似乎失蹤了,沒有任何記載,于是我們只能根據(jù)其他地方中的記載來推斷趙朔的卒年和最后階段的活動。也就是說,《左傳》關(guān)于趙朔的死亡很可能也存在隱晦不說的情況。 而且,那些被隱晦的內(nèi)容很可能十分難言,是趙家的難言之隱,甚至同時也是晉國國君的難言之隱。否則,單單為趙莊姬與趙嬰通奸,趙國的史書似乎也沒必要做如此重大而漏洞百出的“改編”,一種可以考慮的情況是,趙莊姬與趙嬰早在趙朔生前就已經(jīng)開始私通,為了更加“方便”,他們合謀害死了趙朔這個障礙。而作為“趙氏孤兒”的趙武,也很可能是莊姬與趙嬰通奸的產(chǎn)物,而不是趙朔的兒子。這樣的事件對趙家的子孫來說無疑構(gòu)成奇恥大辱,因此才有拼命掩蓋和“修正”的必要。 當(dāng)然,一切都只是無稽的猜測而已。但我相信,關(guān)于趙朔是死,真的還有一些關(guān)鍵的事實(shí)被時間埋沒了,這個真相也許比“趙氏孤兒”的戲曲、甚至比我們的任何想象更加傳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