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調養(yǎng)的原則,相信很多人能想到的就是《素問·藏氣法時論》中「五谷為養(yǎng)」這一句吧。這是十分適應中國人的飲食法則。上古真人構建的飲食平衡,最最基本的環(huán)節(jié)就是對于各種谷物,或者主食類農作物的重視。 現(xiàn)代漢語里,把滿足人體每日生命活動基本需求和欲望那個動嘴巴的行為,稱為「吃飯」。 「飯」是什么?我認為,這個字側重于表示主食的意思,也就是以米、面或其他主食類作物為原料、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以植物的種子和塊莖為主。它們不僅能有效地讓人產生飽腹感,更可以迅速地代謝為人體的功能物質,維持人體各項生命活動的需求。 同時,中醫(yī)認為,植物的種子、塊莖具有強大的生命力,營養(yǎng)物質相對豐富,經(jīng)過適當?shù)呐腼兎绞?,能夠對人體起到補養(yǎng)作用。 那么,「五谷為養(yǎng)」究竟該怎么養(yǎng)呢? 中醫(yī)理論里,有個原則叫做「三因制宜」,即因人制宜,因時制宜,因地制宜。 評判一種食物好不好,其實都是相對的。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了適宜的食物,那么「養(yǎng)」的作用就能最大程度地體現(xiàn)。反之,就可能對身體造成不必要的影響。 順著這個思路,我將在下面的文字里針對常見的主食進行一些性味和適應情況的分析: 01 大米 性味:性涼、平,味甘、酸 歸經(jīng):入肺、胃、大腸經(jīng) 功效:益氣,止煩,止渴,止泄,和胃氣,長肌肉 之所以眾多民族會把大米作為主食的首選,是因為大米總的來說性質相對平和。 大米作為主食天天食用,對于體質平和、消化代謝正常的人來說是非常合適的,且益于脾胃,滋補肺和大腸,使人肺氣足、肺津生、皮毛潤澤、大便通暢。所以南方人的皮膚水潤細膩,聲音嬌柔甜美,性格溫婉,和以大米作為主食這個習慣有著很大的關系。 關于大米的食用注意有以下幾點: ①《食療本草》載:「若常食干飯,令人熱中,唇口干」。 燜得干干硬硬的米飯,由于水分較少,因此在消化代謝的過程中,需要消費脾胃更多的陰液去參與處理過程。時間久了,脾胃的陰液被耗傷,人的中焦就會呈現(xiàn)陽熱偏亢的狀態(tài),最突出的體現(xiàn)就是口唇干燥起皮。 如果本身消化排泄功能不夠順暢的話,干干硬硬的米飯更容易造成飲食積滯,還會使脾胃內生邪火,出現(xiàn)易餓、小便頻多、口干舌燥等問題。這是「熱中」的另一個體現(xiàn)。 ②若脾胃虛寒,光吃白米飯的話可能會使這個問題有所加重。徐文兵先生的建議是,此類人群在煮米飯的時候,可以在里面燜一些肉桂、蓽茇、小茴香、高良姜之類的熱性食材,除了增加風味以外,更是糾正食材的偏性,幫助身體能更好地消化利用。 ③大米分為秈米和粳米兩種,其形狀和效用是有差異的: 秈米的米粒細長,煮飯時粘性弱,膨脹性大,含糖量高,如泰國香米;而粳米的米粒短厚,圓滾滾,煮飯時粘性強,蛋白質含量高,如東北大米。 若是想調養(yǎng)脾胃,或者起到清熱除煩、益氣生津的作用,應當選擇粳米。 ④大米的升糖指數(shù)較高,故糖尿病患者不宜食用 02 糯米 性味:性溫,味甘 歸經(jīng):入脾、肺經(jīng) 功效:補脾益肺,益氣止瀉,堅大便而縮小便,收自汗 糯米富含蛋白質,因此黏性更強。比起普通的大米來說,口感也更好一些。用糯米做成的粽子、糍粑、打糕、八寶飯等等,恐怕沒有什么人能拒絕的吧。 櫻桃好吃樹難栽,糯米美味難消化。歷代醫(yī)家都認為糯米是「黏滯之性」,老是吃糯米或者糯米制品,會助濕生痰,發(fā)風動氣,損傷脾胃,脾虛病人和小朋友不食為佳。糖尿病患者忌食。 03 小米 性味:性溫,味甘、微咸 歸經(jīng):入脾、胃、腎經(jīng) 功效:養(yǎng)腎氣、去脾胃中熱、益氣 小米耐寒、耐貧瘠,得足了天地之氣,生命力非常頑強。正是因為這個特性,所以中醫(yī)將小米作為補養(yǎng)脾胃的食療首選,尤其適合大病初愈或脾胃虛弱沒有胃口的人食用。 聽長輩講,以前婦女新生了寶寶之后奶水不足,就喂小米粥的米湯和米油,一樣能把寶寶養(yǎng)得身強體壯。 關于小米的食用注意有以下幾點: ①當年新米熱性強、能量足,滋補效果較好,陳年小米較差。但陳年小米適合營養(yǎng)過剩、或者消化吸收功能特別弱的人群食用。 ②清湯寡水、水多米少的稀飯,中醫(yī)認為它能健脾、祛濕、利尿,對于水腫、尿路結石、前列腺肥大等患者比較適合。 但糖尿病或常遺尿、尿頻、小便清長的人群,首先不應把粥熬得太稀,以防尿液增多、流失精氣,其次可以在小米粥里加一些補腎益腎的食材,如芡實、蓮子肉、核桃仁、松子等。 ③熬得黏黏糊糊、見不到米湯的小米稠粥對胃粘膜有保護作用。 如果脾胃非常敏感,過酸、過辣、過甜的食物都會讓胃不舒服,或者對冷熱變化不耐受,就可以按照小米和大米2:1的比例做成稠粥當主食吃,益氣養(yǎng)陰,脾胃自得強健。 04 小麥 小麥 性味:性溫,味甘 歸經(jīng):入心、脾、肝、腎經(jīng) 功效:養(yǎng)心除煩,健脾益腎,疏肝理氣,除熱止渴 小麥面粉 性味:性熱,味甘 功效:補中益氣,調和五臟,通調經(jīng)絡 五谷之中,小麥的熱性最強,里面蘊藏的能量也最高。因為我們可以看到,以面食為主的北方人,大多是膀大腰圓,身強體壯,聲音洪亮,性格豪爽。 小麥在被加工變成面粉的一般過程中,由于脫種皮、分離胚芽工序,導致最后得到的產物性質有所變化。雖然小麥面粉有補益的功效,但也要分體質情況來食用。 關于小麥和小麥面粉的食用注意有以下幾點: ①《飲食須知》載:「面性壅熱,小動風氣,發(fā)丹石毒。多食長宿癖,加客氣。」因此實熱亢盛或陰虛內熱的人群,不宜多吃面食,特別是烤饃、烙餅、炒面、烤馕這樣的東西。 ②對于身體虛弱、消化不良的人群來說,少吃死面的食物為佳,盡量選擇發(fā)酵比較完全的餅、饅頭、面包,或者湯湯水水的面條,細嚼慢咽,以免造成積滯。 ④糖尿病患者不必完全對小麥以及小麥面粉忌口,總的原則是少量、多搭配雜糧,如玉米面、鷹嘴豆粉等。 ⑤如果吃了面食不消化,出現(xiàn)腹部脹滿、消化不良、惡心嗝逆,可以在藥店里買炒麥芽+炒萊菔子各10克煮水飲用,或購買中成藥保和丸等。 ⑥對麩質過敏的人群,應在日常飲食中多多留意食物的成分和配料表,選擇無麩質食物,以避免意外。 05 燕麥 性味:性平,味甘 歸經(jīng):入脾、肝、心經(jīng) 功效:和肝胃、止虛汗、補脾益氣 燕麥是近三十年來被推崇的一種健康食品,對于從前習慣于大米白面的中國人來說,確實是一種能平衡飲食結構的優(yōu)質糧食作物。 燕麥性質平和,適用的人群比較廣,但是在臨床上也會有人反映吃了燕麥或者燕麥片之后會腹脹、腹瀉。原因在于,燕麥中含有大量的膳食纖維,并且有滑腸的作用。 因此對于脾胃虛弱、經(jīng)常性腹瀉的人群,燕麥配酸奶是非常不推崇的食用方式??此平】蹈叽笊?,實則對脾胃傷害深深。 我的建議是,此類人群在吃的時候,多煮一會、甚至可以加一些肉桂粉、砂仁之類的佐料,或者以烘焙的方式進行食用,給身體少一點負擔,才能更好地被身體接受并利用。 06 玉米 性味:性平、微溫,味甘 歸經(jīng):入胃、大腸經(jīng) 功效:調中和胃,利尿排石 關于玉米的食用注意有以下幾點: ①玉米屬于粗糧的一種,富含纖維,對于脾胃虛弱的人來說,吃了可能會造成腹瀉,甚至完谷不化、整粒玉米拉出來,因此在食用務必注意是消化系統(tǒng)的感受。 ②《藥性切用》中載:「(玉米)風干磨粉,以充但久食則助濕損胃……鮮者,助濕生蟲,尤不宜多食?!?/p> 玉米粒磨成的面粉,同樣是一種難消化的食物,總是以此為主食的話會使體內濕氣暗生,波及脾胃。而鮮玉米粒同樣有助生濕氣的嫌疑。 該如何消除這種潛在的影響呢?我的建議是,如果需要時常食用的話,就按照最老土的做法,連皮帶須一起煮或蒸。因為玉米皮和須子都有利水濕的功效,正負相抵,顧慮可消。 ③有個小方子,如果尿路結石、淋漓不盡、排尿疼痛、波及小腹的話,可以用玉米葉子適量煮水代茶飲。 07 紅薯 性味:性溫、平,味甘 歸經(jīng):入脾、腎經(jīng) 功效:補中和血,益氣生津,寬腸胃,通便秘 關于番薯的食用注意有以下幾點: ①《綱目拾遺》載:「中滿者不宜多食,能壅氣?!谷绻綍r有肚子憋悶、脹氣或者是食積不化的問題,食用番薯會導致氣機不暢,憋、脹的感覺會加重。 ②《隨息居飲食譜》載:「凡時疫瘧痢腫脹等證皆忌之?!谷绻桥錾侠亲?,或者本身有水腫的情況,番薯同樣不適合食用。 ③白皮白肉的番薯,中醫(yī)認為能夠入肺經(jīng),補肺虛,如果有久咳久喘的問題,可以將它作為主食的一種選擇食用。比如和粳米一起蒸飯或熬粥,就是非常不錯的選擇。 ④廣東地區(qū)有個傳統(tǒng)的甜品,是把生姜和番薯煮在一起。其實這個方子在古代的食藥著作中早有記載?!毒V目拾遺》載「(番薯)煮時加生姜一片」,《隨息局飲食譜》中稱其功效為「補脾胃,益氣力,御風寒,益顏色?!?/p> 08 南瓜 性味:性溫,味甘 歸經(jīng):歸胃、大腸經(jīng) 功效:補中益氣、潤肺化痰、消炎止痛、解毒殺蟲 關于南瓜的食用注意有以下幾點: 1、南瓜在中醫(yī)飲食禁忌中被視為發(fā)物,若有外傷或體表長瘡長痘等情況,應禁食之。 2、《藥性切用》載:「多食,滯氣損人」;《本草綱目》載:「多食發(fā)腳氣、黃疸」。若為氣滯濕阻的體質,比如平時老感覺胸腹悶脹、喜歡打嗝、放屁多、腳丫子起皮流清水,還舌體胖大有齒痕的話,不宜食用南瓜。 3、羊肉與南瓜一起食用,會導致人腸胃脹痛、憋悶。同樣的,南瓜也不宜與豬肝、赤豆、蕎麥面同食。 4、糖尿病患者,可以將南瓜作為主食的一個選擇。由于糖尿病的其中一個原因是脾胃的損傷,且在長期的患病過程中,對脾胃的消耗也比較大,因此選擇南瓜適當食用是比較合適的 吃什么、怎么吃、吃多少等等一系列問題,是我們每個人都關心的。畢竟「吃」這件事,每天都會發(fā)生,在滿足人體生命活動基本需求的同時,還能讓食物中蘊藏的能量、信息與身體發(fā)生關聯(lián)。 有人能從中受益,通過食物的力量讓自己的生命結構無限趨近于四平八穩(wěn)的狀態(tài);也有人在這件事上栽了大跟頭,讓食物的偏性、特性助紂為虐。 愿大家能吃得明白,吃得安心,真正從食物中獲得力量,達到「養(yǎng)」的結果。 -完- |
|
來自: 為什么73 > 《活法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