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勁松蒼翠》高110cm 有忍讓、信仰、主見的一棵山松,其錯地盤桓的根,突隆崛起,生長的勁道層層經(jīng)歷:即使山土“分崩離析”,不消沉,不氣餒,在所不惜;堅守獨立,支撐、匡護勁野的松魂——“不戰(zhàn)栗,不妖嬈,不慌不忙,活在別人的想象中,活在自己的影子里?!币耘Φ姆绞阶尳?jīng)年的蒼翠更加蒼翠??。 夕照離開之后,我格外喜歡蒼翠,喜歡蒼翠里流動的聲音,因為聲音中隱蔽著生命真實的真相和安怡;又因為這樣的蒼翠在不久的時候,即將在我懷念的夜幕中莫名其妙地熄滅:生命的養(yǎng)分是養(yǎng)分/安靜處的誕生與消亡在訴說/沒有人是時間的抗體(以擬詩句)。 《勁松蒼翠》傾心刻骨。即非借口暗示命題,肆無忌憚的氣勢一路而來:“使天地,更遼遠,率性,赤裸,原始??” ▲《巧借黃山一棵松》飄135cm 由于地理位置,環(huán)境形勝,氣候條件因素的不同,嶺南的山松與黃山之松的生長習(xí)性,形體趨勢,日常生態(tài)就有著很大的差異性。嶺南的盆景高手,為了“光大”黃山松的優(yōu)異品質(zhì),讓粵嶺山松盆景頗具黃山松“一心向陽,堅韌不拔,從容不迫??”的意蘊潛質(zhì)。與此同時,也想把“黃山回來不看岳”的美稱同樣能在嶺南地域“細水長流”,蘊藉心靈。于是,便有了“巧借黃山一棵松”盆景創(chuàng)作的初衷與涌現(xiàn)。 “巧借”,讓我想起“面具”?!扒山琛笨芍^一種藝術(shù)手法,莫非與“面具”的仿效制作有關(guān)。古人為了安全,為了更好地生存,很早就制作岀面部的遮蓋物——面具:“似是而非”的善面護法。那時候,面具可以代表一種情緒,一種理念,一種因果,一種圖騰??均無異于現(xiàn)今“巧借”之手法。 雖然,“巧借”是行為的縱使(主體的能動),“面具”只是(被動的)實物。但巧借可以讓藝術(shù)心靈錦上添花,面具只可表明身份,確證自己。因此,盆景素材(被動實物)一旦得到盆景人的靈感觸及,能夠逃離原來“照樣畫瓢”的想象以及習(xí)慣的程式化,把素材之相“套”上想象的“面具”(別開生面的描繪),這樣“面具”的限定和框架作用就無所不在(盆景人的情感踐行)。其實,素材“面具”與盆景人的“巧借”手法如岀一轍,只是之前的認(rèn)知世界沒有涵蓋而已。借此角度(機會),縱目(看得更遠)“面具的出現(xiàn),強化素材形體上的“面具”特點,“巧借”客觀現(xiàn)實的敘述視點,使創(chuàng)作形象抽象化的創(chuàng)作情境的“精神叩問”成為盆景哲思內(nèi)容的重要話題。 《巧借黃山一棵松》是一件同名(同一松屬)異質(zhì)山松素材新作。似乎這是學(xué)年君山松盆景美學(xué)設(shè)想的方向與目標(biāo)。潛移默化,來之不易。 ▲《墨瀉》 墨的精華(墨綠——松針色澤)在時空的長廊里流瀉——等待我涉過晨曦與暮色,承接它那絲雨般的滴落。其實,我早已張開雙手,但我懼怕因為它的墜速而濺灑我的臉面。我又把雙手縮了回去。爾后,一種莫名的疑慮讓我糾正思路,以仰止的角度重新考量、觀察。無論眼前的或是假象,或是借口,原先都是瞬間的誤判而導(dǎo)致的迷茫。迷茫的我“應(yīng)該居于樹上,和鳥一樣享受原始氣息中的清純”。 有位詩人這樣說過,“前衛(wèi)的作品,永遠沒有最好的表現(xiàn)形式:在表面只須沿著心的邊緣,潑上感觸的色彩。”審視自己無端的糾纏,后悔“自知之明”的失落??是時,我已滲開色彩(墨)的細節(jié),“待靈魂發(fā)芽,長出真實?!睍硲?,舒心,大方接受“墨瀉”的精神氧吧。蕭然物外,自得天機。 ▲《霧海探影》飄130cm 霧,一種常見的天氣現(xiàn)象。當(dāng)貼進地面或海面的空氣中懸浮的大量水滴或者冰晶微粒,使水平能見度降到1krn以內(nèi),就是我們所熟悉的霧天。從高處看,“云海”般的霧景很美,人們習(xí)慣叫作“霧海”,也稱“云霧”。 “云霧順山而生,縹緲著夢幻與美麗。”也許,“往往這時候是春暖花開??往往這時候是月上中天??” “探影”,其實是一種心情趨向于某個幻象的一種寧靜。一棵山松,帶著自己原始的動力,一次次走向“霧?!保淮未巫屪约哄e落成韻的枝葉變成寧靜透明,“象平步青山而悠閑的云彩”,把靈魂引向另一個廣度——-探尋霧海朦朧中的“山巖以自己的剛強,樹木以伸展的枝杈,流水以云霧的形態(tài),飛鳥以自己的鳴叫,山花以自己的芬芳成色??還有風(fēng)的追問”俯首天涯,己所不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