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看到一篇題為《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要把人分為三六九等嗎?》的文章。
文章對一位“網(wǎng)紅老師”的觀點提出了批評,作者說:
“網(wǎng)紅老師認為,中國有一個可怕的現(xiàn)象,就是全民富二代,不管家庭條件窮也罷,富也罷,都在富養(yǎng)孩子,家長總把自己的苦和痛隱藏起來把最光鮮的一面留給孩子,以至于很多孩子看不到生活的本質(zhì)。這些話乍一聽確實有道理,但把中國的教育的一大難題,歸結為‘如何把成年人的慘痛教訓告訴下一代,并讓他們相信’,實在偏頗?!?/span>
一看作者就是讀了筆者前些日子的爆文《張雪峰在衡水中學演講:孩子不想讀書,就帶他去這四個地方看看》才有感而發(fā)。因為上面的那些話,并不是張雪峰說的,而是我文章里的原話。
作者認為,好的教育應該是能教育出有世界觀的孩子。幫助孩子樹立起有格局的價值觀和世界觀,才是教育的初心。
他們關注的不只是個人的財富,不只是人的三六九等,不只是某個領域的專業(yè)知識,而是關注整個世界的發(fā)展,如何令人類發(fā)展得更加美好。
他回憶了父親對他的教育歷程,稱父親曾經(jīng)跟他說過:“你除了是一名中國人外,也是一名世界公民。”
02
文章的觀點確實挺有情懷挺有格局,但似乎,有點不切實際。
如果真的教育的目的只是幫助孩子樹立起有格局的價值觀和世界觀,似乎給孩子們上哲學課就夠了,不用學那么多文化知識。
其實我們的教育一直堅持德智體全面發(fā)展,已經(jīng)包含了價值觀和世界觀的問題,這也是教育的前提和基礎。
但同時,至少在非義務教育階段,教育也承擔著人才選拔的作用。
一些成績優(yōu)秀的學生,會接受更好的教育,享受更優(yōu)質(zhì)的資源。
而同一個人,受教育的好壞,決定了他人生機遇的大小,生活品質(zhì)的高低。從這一點上講,教育在客觀上確實能把人分為三六九等。
實際上,無論在任何時代,選拔人才都是教育的重要功能之一。
古代就不用說了,讀書和不讀書,考上和考不上,差別巨大。范進中舉的故事我們都知道,中了舉和沒中舉,已經(jīng)是天壤之別。
在大學畢業(yè)國家包分配的時代,考大學是改變?nèi)松钪饕耐緩剑星f萬的人因此實現(xiàn)了人生的跨越。
就算是學歷貶值的現(xiàn)在,努力學習、考上名校、取得學歷、學得本領,仍然是讓我們改變命運的根本。
03
中國青年報曾發(fā)表過萬維鋼的一篇文章,題目就是《高中是個把人分類的機器》。作者認為,我們每時每刻都在被社會挑選,但高中這一次可能是最重要的。
文章在結尾說:
“低收入家庭的孩子上不上名校對個人影響巨大,可以說第一步走錯以后想出頭就很難了?!?/span>
“如果你的競爭壓力不大,甚至上哪個大學找個什么工作將來收入都差不多,你一定有閑情逸致搞想象力。如果面臨考不上名校未來收入就必然不行的局面,你最好還是先考上再想象。”
如果把“想象力”換成“有格局的世界觀”,相信也能成立。
對于無數(shù)個普通家庭的孩子來講,如果考不上大學,考不上好大學,可能一輩子連出國的機會都沒有,連世界長什么樣都看不到,就算他們再有格局,再說自己是世界公民,恐怕也只有諷刺意味。
04
把教育的目的和作用全部歸結于把人分成三六九等當然是錯的,但如果否認教育有這樣的功能和作用,也并不客觀。
就拿張雪峰來說,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東北農(nóng)村孩子,他正是因為考上了大學,才跳出了家鄉(xiāng)的小縣城,在大都市立業(yè)成家,給全國各地的青年學子們講座。
也許,他的經(jīng)歷限制了他的格局,但毫無疑問,他現(xiàn)在的格局,已經(jīng)遠勝自己考不上大學之前。
他改變了自己,也正在影響別人。這不正是教育的作用么!
每個人從生下來都會面臨兩個課題,一是生存,二是發(fā)展。在此基礎上,才能談情懷。
如果你有幸生在了一個家境優(yōu)裕的家庭,從小就沒有生存的擔憂,長大了也沒有發(fā)展的困惑,那么當然格局越大越好。
但如果因此就去批評“第一步走錯以后想出頭就很難”的那個群體,認為他們不應該把改變自身境遇作為受教育的目的,實在有“何不食肉糜”之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