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營造法式》中曾提到:凡用柱之制,若殿閣,即徑兩材兩栔至三材;若廳堂柱,即徑兩材一栔;余屋,即徑一材一栔至兩材。若廳堂等屋內(nèi)柱,皆隨舉勢定其短長,以下檐柱為則。 柱,是建筑物中用來承托建筑物上部重量的構(gòu)件,對建筑物的豎立具有重要作用。從原始社會簡單的木柱,發(fā)展到明清時期的外柱和內(nèi)柱,不僅有了嚴格的制造工藝和規(guī)定,而且功用多樣、造型豐富。 在古建筑中,按位置和功能,柱子可分為九類。 1.檐柱:建筑物檐下最外一列支撐屋檐的柱子,也叫外柱,前后檐都有。多用于重檐或重檐帶平座的建筑物上,用來支撐挑出較長的屋檐及角梁翼角等。 2.金柱:檐柱以內(nèi),除了處在中軸線上的柱子外,其它都叫金柱,多用于帶外廊的建筑。一般小型建筑只有前后各一列金柱或沒有金柱;大型建筑大多前后各兩列。無論前后,離檐柱較近的稱為外金柱,較遠的稱為里金柱。重檐頂建筑中,支撐上檐的金柱稱為重檐金柱。 3.中柱:處在建筑物中軸線上,頂著屋脊,但不在山墻之內(nèi)的柱子。廣亮大門的門板設(shè)于門房的中間位置(中柱),因此,從外面看顯得很深,門前有較大空間。 4.山柱:在山墻之中,并從山墻之內(nèi)直頂屋脊的柱子,其柱之口徑比檐柱再加二寸。一般用于硬山或懸山式建筑。 5.童柱:下部不落地的短柱,一般下端直接立在梁、枋上,上端功用與檐柱、金柱相同。 6.瓜柱:立在兩層梁架之間或梁與檁之間,形體短小,宋時稱侏儒柱或蜀柱。金瓜柱,位于金檁下方的瓜柱;脊瓜柱,位于脊檁下方的瓜柱。 7.角柱:山墻兩端,處在建筑物轉(zhuǎn)角處的柱子。 8.廊柱:支撐廊檐的柱子,包括單獨建筑的游廊和房屋周圍的回廊等所有廊子的柱子,宋稱副廊柱。在帶廊子的建筑中,廊子的兩頭又連著一段游廊,連接處的廊柱成為連廊柱。 9.雷公柱:廡殿頂建筑中,用于支撐山面挑出的脊檁;攢尖頂建筑中,直接懸在寶頂下,只以若干戧支持。主要用于避雷。 從上述這些柱中可以看到,柱除了功用多樣,造型也極為豐富。不僅有毫無雕飾的方柱、圓柱、六角柱、八角柱,還有略施雕琢的抹角柱、梅花柱、瓜楞柱,更有雕飾繁盛的蟠龍柱、雕花瓜柱等。 柱的發(fā)展,是建筑工藝成熟的標(biāo)志,更是雕刻工藝精湛的說明。 |
|
來自: 零基礎(chǔ)手繪 > 《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