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葵子拼音Tiān Kuí Zǐ 別名紫背天葵子(《醫(yī)宗匯編》),千年老鼠屎(《綱目抬遺》),金耗子屎(《貴州民間方藥集》),千年耗子屎、地丁子(《貴陽民間藥草》),天去子、野烏頭子、雞腿、散血珠(《湖南藥物志》),天葵根(《江西草藥》)。 出處《分類草藥性》 來源為毛茛科植物天葵的塊根。5~6月間挖取塊根,除去須根,曬干。 原形態(tài)植物形態(tài)詳"天葵"條。 生境分部主產(chǎn)江蘇、湖南、湖北。此外,安徽、廣西、貴州、云南、江西、浙江等地亦產(chǎn)。 性狀干燥塊根多數(shù)為橢圓形、紡錘形,或呈圓柱形而扭曲,長1~3厘米,寬0.5~1厘米,外面暗褐色,表面粗糙,具不規(guī)則縱槽紋及橫向線紋;塊根頂端常有葉柄殘基,外被數(shù)層黃褐色鞘狀鱗片,有須根或須根痕。質(zhì)較脆,斷面較平坦,皮部類白色,木部黃色。氣微弱,味先甘而后澀。以干燥、形大、外黑內(nèi)白、無須根雜質(zhì)者為佳。 化學(xué)成分含生物堿、內(nèi)酯、香豆素、酚性成分及氨基酸等。 炮制清水洗凈,切片,曬干。 性味甘苦,寒。 ①《滇南本草》:"性寒,味苦辛。" ②《本草求原》:"甘淡,平。" ③《浙江民間草藥》:"性寒,味酸,有毒。" 歸經(jīng)《四川中藥志》:"入脾,小腸、膀胱三經(jīng)。"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消腫,散結(jié),利尿。治癰腫,瘰疬,疔瘡,淋濁,帶下,肺虛咳嗽,疝氣,癲癇,小兒驚風(fēng),痔瘡,跌打損傷。毒蛇咬傷。 ①《滇南本草》:"散諸瘡腫,攻癰疽,排膿定痛,治瘰疬,消散結(jié)核,治婦人奶結(jié),乳汁不通,紅腫疼痛,乳癰,乳巖堅(jiān)硬如石,服之或散或潰。" ②《百草鏡》:"清熱,治癰疽腫毒,疔瘡,跌撲,瘋?cè)畟?,疝氣,痔瘡,勞傷? ③《本草求原》:"主內(nèi)傷痰火,消瘰疬惡瘡,浸酒佳。" ④《貴州民間方藥集》:"消炎,明目,去眼翳;又可驅(qū)風(fēng),表寒,治小兒驚風(fēng)及母豬瘋。" ⑤《貴陽民間藥草》:"清熱解毒。治癲癇、蛇咬傷。" ⑥《四川中藥志》:"利水通淋,解毒。治尿酸結(jié)石,小便淋瀝不清。" ⑦《貴州草藥》:"定驚,鎮(zhèn)痛,平喘,解毒。" ⑧《陜西中草藥》:"治蛇、蟲咬傷,跌打損傷,尿路結(jié)石,皮膚干燥。"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3錢;研末或浸酒。外用:搗敷或搗汁點(diǎn)眼。 注意《四川中藥志》:"脾虛便溏和小便清利者忌用。" 復(fù)方①治癰疽腫毒:鮮天葵根適量,搗爛外敷。(《江西草藥》) ②治疬瘁:紫背天葵子,每歲用一粒,同鯽魚搗爛敷。(《醫(yī)宗匯編》) ③治瘰疬、乳癌:天葵根五分,象貝二至三錢,煅牡蠣三至四錢,甘草一錢。同煎服數(shù)次。(《浙江民間草藥》) ④治蛇咬傷:千年耗子屎二錢。搗爛敷,一日一換。 ⑤治肺癆:千年耗子屎四兩。放在一只大豬肚子內(nèi),煮爛去渣吃,連吃三只。 ⑥治虛咳,化痰:千年耗子屎三錢。燉肉吃。 ⑦治胃熱氣痛:千年耗子屎二錢。搗爛,開水吞服。 ⑧治母豬瘋、羊癇瘋:千年耗子屎五至七顆(約一錢)。研成細(xì)末,發(fā)病前用燒酒吞服,連用三至五劑。(④方以下出(《貴陽民間藥草》) ⑨治小兒鹽吼(哮喘):千年耗子屎一兩,用鹽水浸泡一夜,研末。每次服五分,姜開水吞服。 ⑩治小兒驚風(fēng):千年耗子屎五分研末,開水吞服。 ⑾治外痔:千年耗子屎適量,磨桐油搽患處。如有漏管,用五錢搗絨,外敷患處。 ⑿治骨折:千年耗子屎、桑白皮、水冬瓜皮、玉枇杷各一兩,搗絨,正骨后包患處;再用本品一兩,泡酒一斤,每次服藥酒五錢。(⑨方以下出《貴州草藥》) ⒀治眼翳:千年耗子屎根五個(gè)。搗取汁,合人乳點(diǎn)眼。(《貴陽民間藥草》)。 臨床應(yīng)用①治療小兒上呼吸道感染 用100%天葵子注射液2~4毫升肌注,每日1~2次。體溫在39.5℃以上者,適當(dāng)加用其它退熱藥物。治療96例,痊愈84例,好轉(zhuǎn)5例,無效7例。 ②治療癰腫 取天葵子適量,洗凈搗碎,加入適量蜂蜜調(diào)成糊膏(宜現(xiàn)配現(xiàn)用)。先用溫鹽水沖洗患處,拭干后再敷上藥膏。敷藥范圍應(yīng)較炎癥范圍稍大,厚約1~2厘米。每日敷藥2~3次,嚴(yán)重者夜間亦須敷藥。一般經(jīng)2~3次后局部疼痛大減,炎癥局限化;2~3天后患者全身癥狀大減或消失。治療5例癰腫,病灶范圍約直徑4~8匣米,經(jīng)敷藥14~34次,5~13天治愈。 摘錄《中藥大辭典》 山大刀根拼音Shān Dà Dāo Gēn 別名刀斧傷根(《陸川本事》)。 出處廣州部隊(duì)《常用中草藥手冊》 來源為茜草科植物九節(jié)的根。 化學(xué)成分含酚類、鞣質(zhì)、三萜。 性味《陸川本草》:"苦澀,微寒。" 功能主治祛風(fēng)除濕,消腫解毒。治感冒發(fā)熱,咽喉腫痛,風(fēng)濕痛,胃痛,瘧疾,痔瘡,跌打損傷,瘡瘍腫毒。 ①《陸川本草》:"治跌打損傷。" ②《廣西中藥志》:"散瘀止痛,消腫。治骨折刀傷,風(fēng)濕痛。" ③廣州部隊(duì)《常用中草藥手冊》:"祛風(fēng)去濕,按骨生肌。治感冒發(fā)熱,扁桃體炎,咽喉腫痛,白喉;風(fēng)濕骨痛,腰肌勞損,胸中滯痛;跌打損傷,蛇咬傷,瘡瘍腫毒。"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2~3錢;或浸酒。外用:搗敷或煎水洗。 復(fù)方①治瘧疾:山大刀頭二兩。斬碎,煎好酒四兩,在發(fā)作前一小時(shí)服。(《嶺南草藥志》) ②治風(fēng)火牙痛:大羅傘根一兩;搗爛。沖溫開水取汁含漱。(《廣西中草藥》) 摘錄《中藥大辭典》 九倒生拼音Jiǔ Dǎo Shēnɡ 英文名Herb of Vaiante Spleenwort 別名鐵郎雞、鐵掃把、金雞尾、線雞尾、地柏枝 出處出自《貴州民間藥物》 來源藥材基源:為鐵角蕨科植物變異鐵角蕨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Asplenium varians wall.ex Hook.et Grev. 采收和儲(chǔ)藏:秋后采收,洗凈,曬干。 原形態(tài)植株高10-22cm。根狀莖短而直立,頂部密生有虹色光彩的披針形鱗片。葉簇生;葉柄下部亮栗色,向上到葉軸為灰綠色,幼時(shí)疏生纖維狀鱗片;葉片披針形,薄草質(zhì),長10-15cm,寬2.5-4cm,先端漸尖,基部略狹,2次羽狀分裂,羽片8-12對,披針形至卵狀披針形,長1.2-2cm,寬6-10mm,羽狀深裂,邊緣有銳齒;每齒有細(xì)脈1條。孢子囊群每裂片上2-3枚,囊群蓋條形。 生境分部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650-3500m的山谷濕巖石上。 資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陜西、湖南、山西等地。 性味涼;微澀 歸經(jīng)腎經(jīng) 功能主治活血消腫;止血生肌。主刀傷;骨折;瘡瘍潰爛;燒燙傷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0-20g。外用:適量,搗敷。 摘錄《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 犁頭尖別名:芋頭草、小野芋(《生草藥性備要》),犁頭草(《本草求原》),老鼠尾(《廣州植物志》),大葉半夏(《廣西藥植圖志》),犁頭七(《陸川本草》),土半夏(《閩南民間草藥》),三角青、山半夏、小獨(dú)腳蓮、土巴豆、藥狗丹(《南方主要有毒植物》),芋頭七、百步還原(《云南中草藥》)。 出處《本草求原》 來源為天南星科植物犁頭尖的全草或塊莖。秋季采收。 原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塊莖近球形,直徑約1厘米。葉具長柄;戟形或深心狀戟形,長4~12厘米,先端漸尖,基部裂片卵狀披針形至矩圓形,廣歧,邊全緣或近3裂?;ㄐ虮L2.5~5厘米或更長;佛焰苞下部綠色,管狀,管長1.5~2厘米,上部擴(kuò)大而成一卵狀披針形、深紫色的苞片,長12~18厘米,下部寬4~5厘米,上部極狹,有時(shí)旋扭;肉穗花序深紫色,子房數(shù)列,在花序的基部,接著有數(shù)列短而錐尖、直立的中性花,再隔6~8毫米,為數(shù)列無柄花藥;附屬體線形,長10~13厘米。漿果倒卵形,長約6毫米?;ㄆ谙募?。 生境分部喜生于空曠的濕地上。分布我國南部。 化學(xué)成分塊莖含生物堿、甾醇。 性味《閩南民間草藥》:"苦辛,溫,有毒。" 功能主治散瘀,止血,消腫,解毒。治跌打損傷,外傷出血,乳癰,療瘡,瘰疬,疥癬。 ①《生草藥性備要》:"散大瘡,消惡毒,去腐肉生新,又能止血。治魚口便毒,捶爛醋煮敷之,冷則又換。" ②《陸川本草》:"止血散毒。治乳癰,金瘡出血。" ③《實(shí)用中草藥》:"消腫解毒,散瘀止血。治外傷出血,蛇頭疔,癬瘡,蛇咬傷,跌打損傷,血管瘤。" 用法用量外用:搗敷或磨涂。 注意①《南寧市藥物志》:"孕婦禁用。" ②《閩南民間草藥》:"內(nèi)服鮮塊莖,須用食物包裹,否則引起口腔粘膜起泡。" 復(fù)方①治跌打損傷:㈠鮮犁頭草塊莖,去外皮,切一片包鹽菜葉或桂圓內(nèi)服下。(《閩南民間草藥》)㈡鮮犁頭尖全草適量,加黃酒少許,搗爛敷患處。(《福建中草藥》) ②治瘰疬:犁頭草適量,生鹽少許,共搗爛,敷患處。(《廣西民間常用草藥》) ③治蛇頭疔:犁頭尖鮮塊莖,調(diào)雄黃少許搗爛,敷患處。(《福建中草藥》) ④治外傷出血:㈠犁頭草適量,搗爛,敷傷處。(《廣西民間常用草藥》)㈡芋頭七,研末,撒布患處。(《云南中草藥》) ⑤治蛇咬傷:鮮犁頭草全草,洗凈,搗爛敷。(《閩南民間草藥》) ⑥治面頸生癬:犁頭草適量,用醋磨涂患處。(《廣西民間常用草藥》) ⑦治胼胝:鮮犁頭草塊莖,搗爛敷之。(《閩南民間草藥》) 摘錄《中藥大辭典》 九里香拼音Jiǔ Lǐ Xiānɡ 別名千里香、滿山香(《生草藥性備要》),月橘(《中山傳信錄》),五里香(《陸川本草》),水萬年青(《南寧市藥物志》),七里香(《除害滅病愛國衛(wèi)生運(yùn)動(dòng)手冊》),過山香(《福建中草藥》),千只眼(《文山中草藥》)。 出處《嶺南采藥錄》 來源為蕓香科植物九里香的枝葉。全年可采。 原形態(tài)灌木或喬木,木材極硬,高3~8米,禿凈或幼嫩部被小柔毛。單數(shù)羽狀復(fù)葉;長8~13厘米,小葉互生,3~9枚,有時(shí)退化為1枚;小葉變異大,由卵形、匙狀倒卵形、橢圓形至近菱形,長2~7厘米,寬1~3厘米,先端鈍或鈍漸尖,有時(shí)稍稍凹入,基部闊楔尖或楔尖,有時(shí)略偏斜,全緣。傘房花序短,頂生或生于上部葉腋內(nèi),通常有花數(shù)朵,花白色,極芳香,長1.2~1.5厘米;萼極小,5深裂;花瓣5,分離,覆瓦狀排列;雄蕊10,花絲柔弱;子房上位,2室,花柱柔弱,柱頭頭狀。果卵形或球形,肉質(zhì),紅色,長8~12毫米,先端尖銳,有種子1~2顆。花期秋季。 生境分部生長于山野,亦有栽培者。分布我國南部。產(chǎn)廣東、廣西、福建等地。 性狀干燥莖細(xì)圓形,一般截成長3~6厘米的段,直徑最大不超過7毫米;外表灰黃色,有細(xì)縱紋,栓皮剝落,露出肉色木質(zhì)部;橫切面中心顏色較淡,質(zhì)堅(jiān)硬。干燥葉帶革質(zhì),卵形或橢圓形,長約2~7厘米,寬約1~3厘米,呈黃綠色,基部楔形,全緣,主脈在背面明顯突出。葉柄極短。氣香。 性味①《生草藥性備要》:"味辛,性溫。" ②《福建中草藥》:"辛、苦,溫。" 歸經(jīng)《廣西中藥志》:"入心、肝、肺三經(jīng)。" 功能主治行氣,活血,祛風(fēng),除濕,并有麻醉鎮(zhèn)痛作用。治脘腹氣痛,胃痛,風(fēng)濕痹痛,腫毒,疥瘡,皮膚瘙癢,跌打腫痛,牙痛,蟲蛇咬傷。 ①《生草藥性備要》:"止痛,消腫毒,通竅,能止瘡癢,去皮風(fēng),殺螆疥。" ②《嶺南采藥錄》:"患百子痰打,用葉一撮,搗爛煮粥,和糖服之。" ③《廣西中藥志》:"行氣止痛,活血散瘀。治跌打腫痛,風(fēng)濕,氣痛。"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6錢;或浸酒服。外用:搗敷。 注意《廣西中藥志》:"陰虛火亢者忌用。" 復(fù)方治濕疹:九里香鮮枝葉,水煎,擦洗患處。(《福建中草藥》) 臨床應(yīng)用用于局部麻醉及表面麻醉。以九里香注射液作局部麻醉行大小手術(shù)100例,初步觀察效果穩(wěn)定,無不良反應(yīng),術(shù)中和術(shù)后血壓、脈搏、呼吸平穩(wěn),無肝、腎等損害或其它并發(fā)癥,無出血、水腫、壞死等現(xiàn)象;鎮(zhèn)痛時(shí)間長。49例胃次全切除術(shù)術(shù)后除2例外,均無明顯疼痛。缺點(diǎn)是局部刺激較大,腹部手術(shù)時(shí)腹肌較緊張,對深部手術(shù)仍較困難。用量:一個(gè)胃次全切除術(shù)用12.5%注射液150~200毫升(切口浸潤),6.25%注射液150~200毫升(內(nèi)臟封閉);小手術(shù)則幾十毫升不等。注射后約10~20分鐘即產(chǎn)生麻醉作用,手術(shù)時(shí)間最長達(dá)3小時(shí)。小手術(shù)均不用術(shù)前藥,對胃次全切除術(shù)術(shù)前一般用苯巴比妥鈉0.1克或度冷丁50~100毫克肌注,對精神較緊張的患者,術(shù)時(shí)加用冬眠I號(hào)半量或全量。用九里香制成表面麻醉劑,涂于咽喉部粘膜表面,作扁桃體擠切術(shù)108例,效果良好。涂藥后數(shù)分鐘即出現(xiàn)麻醉作用,痛覺減退。麻醉時(shí)間可維持10分鐘左右。制劑:取九里香莖、葉1斤,洗凈、碾碎,加三花酒或50%酒精1000毫升,浸泡24小時(shí)后過濾備用。 摘錄《中藥大辭典》 藥理作用九里香石油醚提取物:1、對離體白鼠小腸和大腸均由松弛作用;對乙酰膽堿引起的痙攣不能阻斷,用組織胺和氯化鋇引起的痙攣有對抗作用。 2、對離體蛙心有明顯抑制作用。 3、抑菌試驗(yàn):本品乙醇浸液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和溶血性鏈球菌均有抑制作用。 性味辛、苦,微溫。 功能主治麻醉,鎮(zhèn)驚,解毒消腫,袪風(fēng)活絡(luò)。主治跌打腫痛,風(fēng)濕骨痛,胃痛,牙痛,破傷風(fēng),流行性乙型腦炎,蟲、蛇咬傷,局部麻醉。 用法用量根、葉3~5錢(鮮品0.5~1兩);外用適量,鮮葉搗爛敷患處。 制劑1、25%九里香注射液:取九里香莖葉500克,洗凈切碎,再用離子交換水洗兩次,置盆內(nèi),加離子交換水煎煮兩次,第1次煮1小時(shí),第2次煮半小時(shí),紗布過濾,合并濾液,濃縮至400毫升,過濾,冷卻后,加入乙醇800毫升,析出沉淀,過濾上清液,回收乙醇,并濃縮至350毫升,過濾,滴加氨水,充分?jǐn)嚢?,使PH至8.5,冷藏,過濾,濾液在水浴上加熱除盡氨為止,使PH為5~6,加注射用水稀釋至2000毫升,加入0.5%滑石粉,煮沸,冷卻后過濾至橙黃色明溶液(濃度25%),灌封,滅菌。 2、0.5%兩面針注射液:取兩面針根洗凈切成片,再用離子交換水洗1次,置盆內(nèi),加離子交換水煎煮3次,第1次1.5小時(shí),第2、3次各半小時(shí),過濾,合并3次濾液,水浴濃縮(1公斤藥物濃縮至500毫升),過濾,用1N鹽酸調(diào)PH1~2,在不斷攪拌下,加入兩倍量乙醇,冷藏過夜,倒去上清液,得棕黃色沉淀物。沉淀物再用乙醇洗滌1次,得白色結(jié)晶。低溫干燥后,用注射用水配成0.5%的無色澄明溶液,灌封,滅菌。 復(fù)方1、跌打腫痛:鮮九里香葉、鮮地耳草、鮮水茴香、鮮山梔葉各等量,共搗爛,酒炒敷患處。 2、風(fēng)濕骨痛:九里香、五色梅根、龍須藤各5錢,燉豬骨或浸酒服。 3、胃痛:(1)九里香葉粉、兩面針粉各2份,雞骨香粉、松花粉各1份,和勻,加黏合劑制成水丸如黃豆大。每服10~15丸,每日3次。(2)九里香葉3錢,瓦楞子(煅)1兩,共研末,每次服1錢,每日3次。 4、流行性乙型腦炎:鮮九里香葉0.5~1兩,鮮刺針草1~3兩,水煎,分2~3次服(或用鼻飼)。如高熱加大青葉1兩,同上藥煎服;抽搐頻繁痰多者,另取九里香葉0.5~1兩,搗爛用冷開水沖服。 5、手術(shù)麻醉:(1)九里香、兩面針:用25%九里香注射液(使用時(shí)稀釋1~2倍)和0.5%兩面針注射液均作浸潤麻醉。單獨(dú)使用或混合使用均可。誘導(dǎo)時(shí)間,兩面針2~6分鐘,九里香10~20分鐘。維持3~8小時(shí)。單獨(dú)用九里香麻醉,對局部刺激較大,兩藥混合用,可減輕局部刺激。(2)取鮮九里香1斤,洗凈,搗爛,加三花酒(或50%乙醇)1升,浸泡24小時(shí),取濾液備用。用時(shí)直接涂于咽喉部粘膜表面,用于扁桃體擠切術(shù),效果良好。涂后數(shù)分鐘出現(xiàn)麻醉作用,藥效持續(xù)10分鐘左右。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藥理作用1.莖葉煎劑有局部麻醉作用,12.5%濃度用于浸潤麻醉,效果尚好,唯局部刺激性較大。對麻醉犬的血壓、呼吸無顯著影響。 2.從本品石油醚提取物中分得一種不含氮的結(jié)晶性成分(分解點(diǎn)91-92℃),對離體鼠腸有明顯的松弛作用,能對抗組胺、氯化鋇所致的平滑肌痙攣,但對乙酰膽堿引起的平滑肌痙攣無對抗作用。 3.九里香中分得一種糖蛋白,給孕期12-16日的孕兔腹腔注射10mg/kg或羊膜腔注射3mg/胚胎,可使孕兔終止妊娠。 4.同屬植物麻絞葉(M.Koenigii)對人的致病性真菌,有特異的抑制作用。 鑒別理化鑒別 薄層色譜:取本品粉末2g,加甲醇20ml,回流15min,趁熱濾過,濃縮液作供試液;另以新九里香素、橙皮內(nèi)酯水合物、九里香乙素及九里香丙素作對照品。分別點(diǎn)祥于同一硅膠G-0.7%CMC薄層板上,用氯仿-乙酸-水(4:1:1)展開后,量紫外光燈(254-365nm)下檢視。供試液色譜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yīng)的位置上,顯相同的藍(lán)色斑點(diǎn)。 炮制本品洗凈、陰干、切段備用,也可搗碎浸酒服 性味味辛;微苦;性溫;小毒 歸經(jīng)心;肝;肺經(jīng) 功能主治行氣活血;散瘀止痛;解毒消腫。主胃脘疼痛;跌撲腫痛;瘡癰;蛇蟲咬傷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6-12g;或入散劑;或浸酒。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水洗。 注意廣西中藥志:陰虛火亢者忌用 復(fù)方治濕疹:九里香鮮枝葉,水煎,擦洗患處。(《福建中草藥》) 各家論述1.《生草藥性備要》:止痛,消腫毒,通竅,能止瘡癢,去皮風(fēng),殺疥。2.《嶺南采藥錄》:患百子痰打,用葉一撮,搗爛煮粥,和糖服之。3.《廣西中藥志》:行氣止痛,活血散瘀。治跌打腫痛,風(fēng)濕,氣痛。4.《本草綱目》引傅滋《醫(yī)學(xué)集成》治肚癰,以九里香草搗碎浸酒服,疑即本品。 摘錄《中華本草》 刀豆根拼音Dāo Dòu Gēn 出處《醫(yī)林纂要》 來源豆科植物刀豆的根。 性味苦,溫。 ①《醫(yī)林纂要》:"苦咸。" ②《分類草藥性》:"性平,無毒。" ③《陸川本草》:"甘,溫。" 功能主治治頭風(fēng),風(fēng)濕腰脊痛,疝氣,久痢,經(jīng)閉,跌打損傷。 ①《醫(yī)林纂要》:"止腎氣攻心心痛。能通沖脈而濟(jì)水火,交心腎。" ②《綱目拾遺》:"治頭風(fēng)。" ③《分類草藥性》:"治跌打損傷,膀胱疝氣。" ④《南寧市藥物志》:"消炎,行血,通經(jīng)。治風(fēng)濕性腰脊痛,經(jīng)閉,久痢,牙痛;外用治楊梅瘡。"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5錢。外用:搗敷。 復(fù)方①治頭風(fēng):刀豆根五錢,酒煎服。(《醫(yī)方集聽》) ②治風(fēng)濕性腰痛:刀豆根一兩,酒水各半煎服。(《江西草藥》) ③治腎虛腰痛:刀豆根一兩,水煎去渣,將藥液與糯米適量燉服,每日一次。(《江西草藥》) ④治跌打損筋:刀豆根搗爛,酒蒸敷患處。(《陸川本草》) ⑤治跌打損傷:大刀豆根、火麻梗各等量。燒灰泡酒,每次服一杯,內(nèi)服外搽。(《重慶草藥》) 摘錄《中藥大辭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