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我在中國電影資料館看了《狗十三》,當時哭到不能自已。 兩年去過了,最近又看了一遍,我依舊堅持當時的看法,這是近幾年最好的青春片之一。豆瓣8.5分,也是證明。 其實《狗十三》早在2013年就拍完了,還曾經(jīng)入圍了柏林電影節(jié)新生代單元,拿到了國際評審團特別提及獎,直到現(xiàn)在才確定下來在12月14日上映。只能說,好事多磨吧??傊?,看到它即將上映,我特別高興。 正因為《狗十三》這么好,我們也希望讓更多人看到它,了解它。 虹膜觀影團,請你看《狗十三》超前點映啦! 屆時,曹保平導演也會到場和大家交流。映后,大家可以向導演提問,一起討論電影內(nèi)外的問題。 李玩和父親 回到電影身上來,光看故事,你其實很難想象到這部講青春的影片出自曹保平之手,畢竟他最為影迷們喜歡的還是那些犯罪題材作品。不過,當你隨著影片的故事越來越深入,你就能從中感受到強烈的曹保平印記。 雖然這是一個和犯罪毫無關系的故事,但是會在犯罪片中那些逃亡者、追逐者、迷惘者身上蔓延的殘酷感、絕望感和無力感,卻都在《狗十三》的「中國式青春」中被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 《狗十三》的故事從十三歲的少女李玩身上開始,由于父母離異,父親有了新家,她不得不與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為了緩和與女兒之間的關系,父親送了一條小狗給李玩。喜歡物理的李玩給狗取名叫愛因斯坦,這幾乎成了她在孤獨青春期里唯一的寄托。 李玩和愛因斯坦 但在一次意外中,愛因斯坦丟了,父親、爺爺奶奶、繼母的態(tài)度,都讓她相當失望。成年人們都覺得,狗丟了,大不了再買一條。 但在李玩看來,那不僅是她的伙伴,更是她自己的象征。 被父親放在爺爺奶奶家寄養(yǎng)、疏于關心的自己,就像愛因斯坦一樣,是一條走丟了也不愿花精力去找的狗。 在爺爺奶奶家生活的李玩 雖然講的是李玩的青春期,但《狗十三》觀察的視角,卻也照向了整個傳統(tǒng)「中國式家庭」的問題。被壓制的少年一代,必須在上一代的標準里被規(guī)訓,要聽話、要懂事、要不鬧,甚至連興趣小組是選物理還是選英語都不能自己決定。 而被現(xiàn)實社會擠壓的中年一代,不得不在應酬局上談笑風生,忽略自己家人的感受,甚至為了新的家庭,主動從下一代的生活當中退出。他們?yōu)榇苏鎸嵉乩⒕危拖窭钔娓赣H的眼淚;但他們也真實地自私著,就像生下了新的小兒子之后,李玩父親對兩個孩子極具諷刺感的態(tài)度差異。 新生的小兒子 爺爺奶奶代表的老年一代,或許是整個家庭中戲劇沖突最弱的一組,但是也吸收和承擔這個家最大矛盾的一代人。在兒子建立新家庭之后,他們是接納李玩,解決這個「大麻煩」的人;在愛因斯坦走失之后,李玩進入了和全家人的對立狀態(tài),也是爺爺奶奶承受了她最多的憤怒,在家人之間調(diào)停。 這三組人,構成了相互角力的三角形關系,也指向了典型中國式家庭的最大問題:真正的矛盾沖突者,并未面對面去解決問題,而是把問題拋給中間人。 隔代教育、情感傳達、矛盾停滯為青春一代帶來的問題,才是《狗十三》在這個「丟狗」故事背后真正想要講述的問題——中國式家庭培育出的中國式青春。 李玩和父親 而在這一場紛爭之后,李玩也終將明白成人世界的規(guī)則,并被它規(guī)訓,完成自己的成人禮,就好像寵物始終會被主人馴服一樣。 影片的主題,也因此回扣到了片名的《狗十三》上。它所指的,并不僅僅是「狗」和「十三歲女孩」這樣的并列關系,而是指向了兩者之間的共同點——屈服于權力和規(guī)則之下的無力與憤怒。 這樣的《狗十三》,不僅僅拍出了一個女孩的青春陣痛,還拍出了當下中國的家庭隱疾,它走出了青春片那種很容易流于顧影自憐和無病呻吟的窠臼,轉而拓開了一個更宏觀且現(xiàn)實的解讀青春的窗口。 這絕對會是你近年來能看到的最好的青春片之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