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或是香港的優(yōu)秀槍戰(zhàn)片中,文革前十七年老的戰(zhàn)斗片中,對于作為重要道具的槍,那是玩的特別的精練老道,看上去不由你不贊佩其敬業(yè)精神。但我國今天的情況卻正相反,改開以來絕大多數(shù)影視中,那些油頭粉面的戲子們,卻似乎對槍特別的不屑,別說精熟了,甚至連最最基本的常識都不懂。就說這毛瑟手槍的使用吧,就存在著太多太明顯的錯誤。 毛瑟手槍,在中國叫盒子炮、駁殼槍等,只要是反映舊中國的影視,你是沒法不表現(xiàn)它的,因為它對于舊中國的戰(zhàn)場來說,就和左輪對于西部開發(fā)一樣,太普遍太普遍了。這么說吧,不管是德國造,還是西班牙造,百分之七八十都賣給了中國,還不說中國自己仿造的了。換句話,在當時的中國,軍隊也好、民團也好,什么槍都缺,唯獨不缺的就是盒子炮。 既然民國軍事史上,盒子炮占居了重要一角,那么在反映這段歷史的影視中,自然也更加占居了重要的一角,所以對于盒子炮如何使用,便有必要進行一番科普了。 毛瑟手槍本來槍身就長于其他手槍,其作槍套使用的木盒子還有一個作用,即結合到槍尾作槍托抵肩。這樣結合后的毛瑟手槍,就很像一支卡賓槍了,如果是M712型快慢機手槍,再裝上20發(fā)的彈夾的話,全槍就更像一支沖鋒槍了。 圖001 結合木制槍盒作槍托后的毛瑟手槍 中國引進毛瑟手槍,在正規(guī)軍隊中,就是將其當作卡賓槍使用的,因而其射擊教范也頗多按步槍射擊要領給予規(guī)范。 比如據(jù)槍,教范規(guī)定:“槍在上把(裝于木盒之一端)時,其據(jù)槍法,無論在何種姿勢,其要領均與步槍同,所要求者,身體須穩(wěn)固自然,槍宜確實著肩?!?/p> 比如瞄準,教范規(guī)定:“手槍瞄準之要領與步槍同,無論上把與否,射手須將槍向上下及左右瞄準,以瞄準線指向瞄準點,使準門之上部水平,而適中之,準星位于照門之中央?!?/p> 比如擊發(fā),教范規(guī)定:“手槍之擊發(fā)與步槍同,其要領則在沉著靜氣,眼心指之一致,其動作以食指中節(jié)先扣第一段,迨導瞄準線于瞄準點時,則停止呼吸,徐徐扣引第二段,以行擊發(fā)?!?/p> 在正規(guī)軍隊中,毛瑟手槍都是要結合上木制槍盒使用的,如圖: 圖002 一隊國軍士兵正在練習使用自來德手槍 請看上圖中這一隊士兵的據(jù)槍動作,是不是和使用步槍很一致。 再請看是圖: 圖003 堅持敵后的新四軍使用駁殼槍 這應該也是正在進行戰(zhàn)斗教練中的新四軍,其槍上也上了把——安裝了木盒子。 老的優(yōu)秀長篇小說《林海雪原》中,在描寫打入匪窟的楊子榮借座山雕用演習試探時,使用大肚匣子向扮作小分隊的土匪射擊,有這樣的描寫:“他把大肚匣子上上了把,點射兩發(fā),把快慢機一撥,嘟……一梭子,子彈雨點似的落在幾個黑影周圍,翻起幾點雪塵。” 作者曲波是一名老兵,熟知各種武器的使用,他這段描寫,便是毛瑟手槍正確的使用方法。不過在這段描寫中,“點射”二字與今天的軍語意思不同,他這里所說的點射,不是今天我軍軍語中的點射。今天我軍軍語中的點射,指的就是連發(fā),而小說中所說的點射,則是單發(fā)射擊的意思。 盒子炮是抗戰(zhàn)的敵后軍民最喜愛也是用的很多的武器。因在敵后那樣的環(huán)境中作戰(zhàn),為便于隱藏,槍手們多數(shù)并不攜帶那碩大的木頭盒子,沒有木頭盒子作槍托抵肩,按射擊教范來說,這時的盒子炮使用就和其他手槍沒兩樣了。 如果按教范說,如果在別的國家,也就真的沒兩樣,但在中國又不同,中國人是將毛瑟手槍玩出神了的國家,許多行伍軍人、游擊隊員、綠林豪杰,根本不看準星表尺,而全憑手感,就能揚手打斷電話線,打落空中飛鳥,就如同古代武林俠客們打彈弓、射箭一般。老電影《平原游擊隊》中,李向陽右手的盒子炮沒有準星,那是有意將準星銼掉了,為什么?一來方便于抽槍,因為游擊隊員不帶木頭盒子,槍往往就插在腰帶上,沒有準星,抽槍更方便;二來也顯示槍手的自信,那意思我不用表尺準星,照樣說打你右眼不打你左眼。這還真的不是吹的,民初豫西綠林豪杰王天縱給追剿他的官軍叫板,說你敢把你的馬鞭子舉起來,對方剛剛舉起馬鞭子,王天縱用駁殼槍甩手一槍,那官軍的馬鞭子應聲而斷,從而嚇退了官軍。中原大戰(zhàn)后,西北軍將領劉樹森戰(zhàn)敗后撤,遇叛軍擋路,意圖繳槍,劉說哪個敢擋道?說罷用駁殼槍揚手一槍,天空一只倒霉的飛鳥應聲墜地,就此嚇退了叛軍。 以上說的是如何用駁殼槍打單發(fā),若用其連發(fā),按教范規(guī)定,那必定要結合上木制的盒套做槍托抵肩射擊的,這就和用沖鋒槍全無二致,但若沒有木頭盒子當槍托抵肩時,可怎么辦呢? 因為大概年代久遠的原因,我們極少能夠在影視中看到毛瑟手槍連發(fā)射擊的,只有根據(jù)優(yōu)秀長篇小說《鐵道游擊隊》新拍的電影《飛虎隊》中例外,那里面的二十四響駁殼槍動輒連發(fā),只可惜持槍的姿勢是不對的?!讹w虎隊》中打毛瑟手槍,都不用木頭盒子抵肩,只是單手握持,將槍身豎直了,就象我們平常射擊教學中打半自動手槍那樣打連發(fā),這是與史實不符也是與沖鋒手槍的發(fā)射特點相悖的。受后坐力的作用,手槍射擊時,槍管會有一個向上的跳動,而且這跳動的力很大,單手是很難控制得住的,毛瑟手槍也不例外。如果是半自動射擊,每射擊一次重復瞄準一次,那么這跳動也沒什么大的影響,但要是實施連發(fā)就不行了。打連發(fā)時,如果按《飛虎隊》中那樣的打法,那么除第一發(fā)外,其余的子彈都將越來越高地打到天上,這也正是外國人不愿意使用毛瑟手槍,特別是不愿意用其進行連發(fā)射擊的主要原因。中國人使用毛瑟手槍進行連發(fā)射擊時,如果不結合木頭盒子抵肩的話,單手持槍時,是將槍身翻轉90度,水平放置,這樣連發(fā)射擊的槍彈,就會借著槍管沿槍身軸線的上跳,很自然地成一個扇面橫掃出去。因為長期這樣的射擊,以至于用慣了毛瑟手槍的槍手們,在進行半自動射擊時,也往往采取同樣的姿勢。這種將槍身翻轉90度的打法,在毛瑟手槍大紅大紫的年代,是任何一個使用過此槍的人都掌握的一個最最基本的要領。但這種射擊法,卻從任何的射擊教范上都找不到,是國人在長期的實踐中創(chuàng)造的一個奇跡。無怪那些老外們驚呼:這么一個傷透了腦筋也沒有解決的難題,被中國人輕輕地動了一下手腕,就解決了。 圖004 《雙槍李向陽》中的李向陽拿槍的姿勢,這戲子顯然是沒拿過槍的 在這點上,仍然是文革前的老電影比較忠實于歷史,也與當年的戰(zhàn)術動作相一致。比如《南島風云》中由仲星火飾演的張強這一角色,在掩護炊事員搶糧這場戲中,就曾使用二十響與敵對戰(zhàn)。該片對毛瑟手槍使用上的處理是,在遠距離上,是將木制的盒套配接于槍把上,臥姿,抵肩,左手握住彈匣,行短點射;當敵人逼近時,則一邊向后撤,一邊單手持槍并將槍身放平向敵橫掃。導演處理的妥貼,演員表演的精練,每看到此,對老影人的敬業(yè)精神便生起一種由衷的敬佩。 圖005 老電影《南島風云》劇照,老藝術家仲星火飾演的游擊隊員用二十響駁殼槍抵肩射擊 新電影《飛虎隊》中,還有一處不合要求的地方,即動不動就連發(fā),且實施長點射,就跟打重機槍似的。這其實是不合適的。民國時期關于毛瑟手槍的射擊教范中明確規(guī)定:“手槍之瞄準困難,命中難期精準。故非在最近距離及對濃密之目標,不行連續(xù)射擊,故通常用單放或點放?!边@已經(jīng)說的十分清楚,因為毛瑟手槍是沖鋒手槍,不是微型沖鋒槍,和后者的區(qū)別就在于前者主要是作為手槍設計的,一般情況下都是用作半自動射擊的,只有在少數(shù)極端特殊情況下,比如近距離的遭遇戰(zhàn)、室內突襲等場合才實施連發(fā)射擊。其實,就是沖鋒槍,這種長點射的射擊方式也不是經(jīng)常使用的。當然,作為娛樂觀眾的影視節(jié)目,這樣打好看,刺激。 說到這想起一部外國片《逃亡雅典娜》。片中男主角將一支毛瑟手槍遞給一個對打仗并不在行的魔術師,并對他說,“一槍一槍的打,別象電影中那樣噠噠噠、噠噠噠的?!睆倪@句臺詞中,可以看出人家的敬業(yè)和對槍械使用的精通,再聯(lián)想到我們國內相關的影視,心中不知什么滋味。 駁殼槍在影視中最不忍目睹的、也是最常見的錯誤,是片中角色手持毛瑟手槍,近距離地對著敵人的腦袋大喊“再動我就開槍了”??赡阍倏茨翘貙戠R頭中的盒子炮,大機頭(機錘)關閉著,小機頭(保險機)也關閉著,這就讓人實在無語了。 毛瑟手槍的擊發(fā)方式為擊錘回轉式,是必須要打開機錘(舊中國稱擊鐵、大機頭)才可以待擊的,這是一年級小男孩也都懂得的道理,可今天這些扮演軍人的明星們……我真的是服了!不僅是演員,包括攝影、導演在內,都混蛋到一塊去了。因為只要他們稍稍地對槍有那么一丁丁點的興趣,或者只要他們對拍槍戰(zhàn)片有那么一丁丁點的敬業(yè),也不會犯下如此錯誤的。 圖005 看他們手中的駁殼槍,有一個能打得響嗎? 毛瑟手槍已經(jīng)退役幾十年,今天的導演呀演員呀軍事顧問呀什么的,不知道該槍這種獨特的射擊方式也可以原諒;至于該不該打連發(fā)都要打連發(fā)的處理方式,為了好看,也是個理由;可你拿槍比劃著,卻連大小機頭都不打開,作為一部軍事題材的影視作品來說,就實在講不通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