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昌斯2018秋拍精選中國古玉232件,分列兩大專場。本次選品更加嚴(yán)謹(jǐn),重點(diǎn)呈獻(xiàn)新石器時代文化期及商周時期的高古玉器,以及以「乾隆工」為代表的清代宮廷玉器。而上季反應(yīng)熱烈的《中國古代玉器II·重要私人珍藏夜場》將帶來18件源自港臺及歐美藏家的稀罕瑰寶,當(dāng)中更有公私收藏皆難以覓得的「生貨」。 < 滑動查看更多圖片=""> 7200 清乾隆 御制白玉「天雞耳」三足爐 玉高 15.1 cm (6 in) 總高17.2 cm (6 3/4 in) 來源: 1. 香港佳士得,2013年11月27日,編號3541 2. 日本藏家私藏,購于 1960年 估價:HK$ 600,000 RMB 528,000 三足爐取材白玉,玉質(zhì)細(xì)膩溫潤,色澤柔和,屬宮廷級別。白玉制品絕少有大件器物,此爐是其中一器形大而玉料多的例子。以天雞作為爐耳的組合比較少見,整體上下各有六組浮雕仿青銅器出戟,其均等分布于周邊。爐蓋束頸型設(shè)計,表面以飾六龍首紋,伴以如意紋及回紋。扁鼓腹,兩旁有高浮雕的天雞作耳,形象生動,工藝精細(xì)。鼓腹表面亦隱起回紋及饕餮紋。底呈圜狀并有如意紋淺浮雕圍邊,底中心面層及圓柱型的三足光素設(shè)計。這件精美絕倫的白玉爐配以附帶的木雕底座,便成為一獨(dú)特非凡的藝術(shù)擺設(shè)。
清乾隆時期的玉器在造型及加工上,明顯突出了「精」、「細(xì)」的特征,就像這爐一樣做工規(guī)矩、用料講究、玉質(zhì)潤澤、玉器的結(jié)構(gòu)及圖案繁復(fù),但細(xì)而不亂。此器無論質(zhì)地、工藝都堪稱上品,充分反映乾隆宮廷的精湛工藝而此爐器形碩大,反映用料多而昂貴。而「天雞」耳三足爐無論藝術(shù)及收藏價值都非常高,這是因?yàn)橐话阌駹t多以龍首作耳,天雞則很少,此品亦流傳有序,來源顯赫,曾為2013年11月香港佳士得拍賣行的其中一件拍品,足見其來頭不少,故古玉藏家萬萬不能錯過。
天雞作為一種傳說中的神鳥,由來已久,具有吉祥之意,但其具體形象塑造則在清代乾隆朝才開始成熟。雞與吉同音從而引申出「大吉大利」、「天雞報曉」等美好寓意,率天下之雞報曉,是日出、光明的象征,故天雞可寓意為吉慶。 < 滑動查看更多圖片=""> 7214 新石器時代 紅山文化 黃玉豬龍 長 5 cm (2 in) 厚1.8 cm (3/4 in) 來源:香港藏家舊藏 估價:HK$ 120,000 RMB 105,600 此玉豬龍,豬首龍身,黃玉為材質(zhì),玉質(zhì)溫潤細(xì)膩,通身包漿純厚,油光亮麗,局部帶褐色沁及呈雞骨白。器體厚重,器形碩大,龍體卷曲如「C」形,首尾以一條缺而不斷的口相連,渾圓飽滿。豬首輪廓刻劃逼真,肥首大耳,兩耳聳立,似在微微扇動,極有動感。面部結(jié)構(gòu)清晰,大眼略微突起,正視前方,炯炯有神。鼻梁上帶有多道明顯皺紋。闊嘴,吻部前突,口微張,面部回環(huán)自如,抑揚(yáng)有致,流婉暢達(dá),整體采用平凹變化的瓦溝紋與陰刻紋相互配合,工藝主體有力。中央有一大環(huán)孔,背部靠頸際有一小圓,可穿繩系掛。玉豬龍是龍與豬的結(jié)合體,而得「豬龍」之名,也是現(xiàn)在所知年代最早出現(xiàn)的龍形圖騰器物之一,是中華民族龍文化的起源。黃玉豬龍流傳有序,來源自香港藏家的舊藏,古玉愛好者千萬不能錯過。 < 滑動查看更多圖片=""> 7251 宋 白玉帶紅沁出廓璧 長 11.2 cm (4 3/8 in) 厚 1.6 cm (5/8 in) 說明:附原裝錦盒 來源:臺灣藏家舊藏 估價:HK$ 100,000 RMB 88,000
出廓璧皮殼古穆,近乎通體泛深熟、嫣然的紅沁,部分露出透白玉質(zhì)。一面剔地隱起兩條螭龍,見牠們的貓臉、管鉆圓目、尖短雙耳、幼脖、長壯前肢、脊椎線、分叉尾巴,其中一螭刻了額線及雕上屈折后肢,兩螭盤曲細(xì)長身軀,對目而視,作追逐嬉戲之狀,形態(tài)充滿動感活力;另一面,內(nèi)緣及外緣綴以弦紋,兩緣之內(nèi)見陰線擠出的八組勾云紋,古典美觀;在廓外四角襯以夔龍紋,四龍以凸雕及透雕打造,呈夔龍典型無角、單足、卷草身的形象,作屈首回視狀,外型玲瓏可掬。
宋代流行仿古玉器,其中玉璧大多仿漢,其大多飾以蒲紋、谷紋、云紋、螭龍或獸面等圖案,有部分亦帶鏤雕出廓工藝,本璧飾螭龍紋、勾云紋及出廓夔紋,反映它亦是宋仿漢玉的其中一員;其次,參考陸建芳主編的《中國玉器通史(宋遼金元卷)》,宋代螭紋的一般特征包括:額帶陰線、尖耳、管鉆目、眼鼻緊縮在臉部前端、背有脊椎線、「S」形細(xì)長身體、壯實(shí)顯力度的四肢等等,本璧的兩螭正有齊上述特征,反映牠們是典型的的宋螭;再者,宋仿漢璧中存在出廓式的,但數(shù)量不多,反映本品之罕有性。以上可見,本璧不但工藝一流,沁色迷人,而作為一件宋螭璧,它甚具時代風(fēng)格,又不失珍貴性,是一件可遇難求的精品。 < 滑動查看更多圖片=""> 7252 唐-宋 白玉「鴻運(yùn)當(dāng)頭」鵝 長 6.1 cm (2 3/8 in) 厚 1.8 cm (3/4 in) 估價:HK$ 180,000 RMB 158,400 白玉鵝玉質(zhì)溫潤,局部受紅褐色沁,手感順滑。這只鵝采用立體圓雕的手法雕制而成,而圓雕是唐宋時期較常見的肖生雕刻手法。鵝長扁喙、鼓腮及雕有宋代流行的鉆眼,呈休息狀,縮緊了脖子,豎起了羽毛,雕工簡潔,形象生動逼真,紅沁布滿鵝頭,取其寓意「鴻運(yùn)當(dāng)頭」,而紅沁亦向來深受愛戴,鵝的正中心位置有通天孔貫穿可供穿繩佩掛,故此鵝可作為幸運(yùn)裝飾品。此鵝與現(xiàn)藏于上海博物館的唐鵝在形制上十分相似,但其為唐代風(fēng)格,而本品的風(fēng)格較接近宋,可謂各具特色。 參考:一件唐玉鵝,形制與此拍品相似,現(xiàn)藏于上海博物館 7253 新石器時代 石家河文化 白玉虎首 長 2.8 cm (1 1/8 in) 估價:HK$ 150,000 RMB 132,000 石家河文化與紅山、良渚、龍山及河姆渡等文化同屬中國的新石器時期,這些文化都出產(chǎn)了工藝水平甚高、宗教性強(qiáng)的玉器,其中紅山及良渚文化玉器向來都是收藏界的明星,而石家河文化玉器作為長江中游玉器的代表,近年來亦漸受藏家認(rèn)識及青睞,變得有市有價。 這件白玉虎首呈鐵銹沁,梭形柱體,兩端穿孔以供穿系,虎紋淺雕于器表,虎的耳長直,向上收窄,耳廓有陰刻線,耳窩鉆盲孔,額有「II」紋,眉宇起脊,雙目圓大,上下各有一條陰線,大口張開,下方見兩斜刻線,或?yàn)殁惭?。石家河文化出產(chǎn)的玉器不多,這件玉虎首精美工致,雕琢具該文化同類玉作的特色,甚具收藏價值。學(xué)術(shù)界認(rèn)為,石家河文化的動物雕像所代表的都是神靈動物,以虎為例,長江中游一帶在古代存在崇虎的習(xí)俗,這是因?yàn)橄让裾J(rèn)為老虎能保護(hù)他們,又或者能與神靈溝通,而穿孔玉虎首應(yīng)為一種佩飾,先民佩戴之藉以祈求庇護(hù)或通神,可見這一類玉虎首其實(shí)蘊(yùn)含著深厚的原始宗教及文化色彩。 < 滑動查看更多圖片=""> 7254 新石器時代 石家河文化 玉人首 長 4.5 cm (1 3/4 in) 來源:臺灣藏家舊藏 估價:HK$ 150,000 RMB 132,000 石家河文化屬中國的新石器時代,距今約4,000多年,發(fā)現(xiàn)于今湖北省天門市石河鎮(zhèn),有超過50處地點(diǎn),出土了青銅器、玉器及陶瓷。就玉器來說,學(xué)者唐敏認(rèn)為它們可歸納為飾玉、禮玉、葬玉及工具類玉四大類,飾玉包括虎首、龍、鳳、鹿、鳥等;禮玉有琮、璧、墴、人首神面像等;葬玉主要是蟬;工具玉一般是刀、鉆、紡輪及錛。石家河玉器一般型小精致,紋飾簡潔,近年在收藏界嶄露頭角,不讓紅山、良渚專美。 這件玉人首正是出自石家河文化,玉材黃褐色,皮殼老舊,圓雕,橢圓管狀,上下穿孔,器表雕刻淺平頭冠、斜梭形目、蒜頭形鼻、微開小口、長廓雙耳、穿孔耳環(huán)、闊顎尖頷、喇叭長頸;后腦則光素?zé)o紋。參考湖南省博物館所藏的石家河文化玉人首,無論玉質(zhì)、沁色、器型及雕工均與本品十分相似。本品的老熟玉質(zhì)及「人首」題材都引證其石家河文化的本源,事實(shí)上,石家河玉人首存世稀少,而且大多是片狀、反面光平,本品則是柱體圓雕,面面皆雕,可跟本品相攀比的石家河文化玉器實(shí)在是盞盞之?dāng)?shù),亦足見其收藏及投資價值之高。 參考:一件石家河玉人頭,形制與此拍品相似,現(xiàn)藏于湖南省博物館 < 滑動查看更多圖片=""> 7255 漢 白玉帶灰皮馬 長 7.2 cm (2 7/8 in) 說明:附原裝錦盒 來源:臺灣藏家舊藏 估價:HK$ 280,000 RMB 246,400 圓雕天馬白玉質(zhì),清透溫潤,細(xì)膩亮澤,灰皮漂亮。其后腿跪地,馬尾自然下垂,前蹄揚(yáng)起,頸項(xiàng)鬃毛迎風(fēng)豎立,軀干雕羽翅紋,呈欲騰飛之勢。琢圓眼一雙,張口露齒,上唇微翹,神態(tài)喜人,賞心悅目。匠人以細(xì)陰線勾勒飛馬毛發(fā),形若游絲,逶迤婉轉(zhuǎn),順暢遒勁,栩栩如生,為典型的漢代游絲毛雕技法。漢代造馬生動傳神,在繼承了傳統(tǒng)立體寫實(shí)圓雕的基礎(chǔ)上,天馬體生雙翼、曲蹄騰空,真實(shí)反映了漢代王朝興旺、開疆拓土之盛況下,帝王將相追求長生不老、羽化登仙的思想。漢代玉馬存世數(shù)量極少,此題材僅流行于王公貴族之間,珍貴程度甚于玉辟邪。 參考:一件漢玉天馬,形制與此拍品相似,現(xiàn)藏于故宮博物院,載于故宮博物院編《故宮博物院藏品大系—玉器編 4 漢魏晉南北朝》,紫禁城出版社、安徽美術(shù)出版社,北京,2011,頁176,編號235 < 滑動查看更多圖片=""> 7256 漢 白玉帶灰皮「蛇」紋劍首 直徑 3.6 cm (1 3/8 in) 厚 1.4 cm (1/2 in) 來源:香港藏家舊藏 估價:HK$ 180,000 RMB 158,400 漢代文獻(xiàn)中記載稱嵌玉之劍為玉具劍,玉具劍最早出現(xiàn)在西周,戰(zhàn)國到兩漢時期達(dá)到鼎盛。完整的玉具劍共有四件玉飾,即玉劍首,玉劍格,玉劍璲及玉劍珌。玉劍首為嵌于劍柄端部的玉件。 此蛇紋劍首玉質(zhì)潔白細(xì)膩帶灰皮,其紋飾回異于在普通玉劍首上常見的勾連紋、云紋、谷紋等,背面雖光素?zé)o紋,但正面浮雕了一尾層層盤繞的蛇,全身鱗片清晰可見,蛇身紋理分明,頭部、眼、鼻等細(xì)節(jié)亦一覽無遺。蛇頭上刻一中線往下延伸,具立體感,蛇頭微昂,似蓄勢待發(fā)。 司馬遷于《史記?高祖本紀(jì)》中記劉邦秦末時劍斬?fù)醯来笊?,從而取代秦朝一統(tǒng)天下。漢武帝后來分封滇王封地時賜一金印,印紐鑄成一條蟠曲的金蛇,成為其身分和權(quán)威的象征。另,《東宮舊事》記載:「太子儀飾有玉具劍?!褂钟小稘h書·匈奴傳》載:「單于正月朝天子甘泉宮,賜玉具劍?!褂纱丝梢姡?dāng)時蛇的形象與皇權(quán)緊密地連系起來,非皇室或王公貴族不可使用。而劍身及劍鞘鑲嵌了美玉的玉具劍屬皇室之物,本玉蛇劍首紋飾獨(dú)一無二,目前更無任何博物館擁有類似的藏品,貴重程度可見一斑,堪稱「劍首之王」。藏品中有此劍首,其他劍首皆可棄之。 < 滑動查看更多圖片=""> 7257 新石器時代 紅山文化 黃玉鸮 長 4.9 cm (1 7/8 in) 厚 1.1 cm (3/8 in) 估價:HK$ 200,000 RMB 176,000 古器物中,愈是遠(yuǎn)古者,愈多作鸮(即貓頭鷹)形或鸮紋。古人視鸮與鷹隼為最兇猛的鳥類,猶如獸中之虎,令人震懾畏懼,代表權(quán)威。另外,鸮形紋飾具有宗教方面的意義和作用,能幫助古人溝通人神。因?yàn)辂^目能看穿黑暗,使得古人認(rèn)為它可以穿透生死界限看到祖先神靈。當(dāng)巫師使用帶有鸮眼紋飾的青銅器或玉器進(jìn)行祭祀,就能夠溝通先祖神靈。 紅山文化玉器造型上最突出的特點(diǎn)就是講求神似,大都以熟練的線條勾勒和精湛的碾磨技藝,將動物形象表現(xiàn)得活靈活現(xiàn),極具古樸蒼勁之神韻,注重整體的形似和關(guān)鍵部位的神似。此玉鸮器型厚實(shí),雕工簡潔疏朗,斜面線與陽線琢磨規(guī)整,觸之有感,重點(diǎn)部位非常突出,如其倒三角首、菱形喙及比例夸張的圓目、雙翼等。故此器具有十分深厚的文化意義,令我們能遙想、感受古人在原始蠻荒時代中與天地相搏的精神。加上其工藝古穆樸拙,整富紅山文化玉器風(fēng)格,實(shí)為收藏佳品。 參考:一件紅山文化玉鳥,于巴林右旗巴彥漢蘇木那日斯臺遺址出土,形制與此拍品相似,現(xiàn)藏巴林右旗博物館,載于郭大順、洪殿旭編《紅山文化玉器鑒賞》,文物出版社,北京,2010年,頁 103 < 滑動查看更多圖片=""> 7258 新石器時代 紅山文化 玉豬龍 長 7.4 cm (2 7/8 in) 估價:HK$ 500,000 RMB 440,000 此玉豬龍器形碩大、器體厚重,呈肥首大耳、闊嘴大眼,渾圓飽滿。其面部結(jié)構(gòu)清晰,雙耳聳立,鼻間多道皺紋,雕工生動有力,極富紅山文化工藝特色,為經(jīng)典之作。首尾相連,缺而不斷,中央有一大環(huán)孔,背部靠頸際穿一小孔,可穿繩系掛,兼具觀賞與實(shí)用價值。 玉豬龍乃龍與豬之結(jié)合體,因此得豬龍之名,數(shù)量稀少,十分罕見。其為中國最早出現(xiàn)的龍形圖騰器物,是中華民族龍文化的起源,表達(dá)了先民祈求風(fēng)調(diào)雨順、五谷豐收的愿望,深受藏家喜愛。 < 滑動查看更多圖片=""> 參考:一件紅山文化玉豬龍,形制與此拍品相似,現(xiàn)藏于震旦藝術(shù)博物館,載于吳棠海著《紅山玉器》,震旦藝術(shù)博物館,臺北,2007年,頁 62,編號 14 < 滑動查看更多圖片=""> 7259 新石器時代 紅山文化 黃玉神人像 長 9.8 cm (3 7/8 in) 說明:附原裝錦盒 來源:香港藏家舊藏 估價:HK$ 500,000 RMB 440,000 黃玉「神人」像瑩潤油亮,玉質(zhì)致密,色澤亮麗,局部受沁。玉體圓雕,器形碩大,首部如牛,呈倒梯形。頭戴兩角冠帽,形如太陽光芒,故又俗稱玉雕「太陽神」,兩側(cè)各有一尖耳,耳后對鉆橫向穿孔,屬紅山文化典型風(fēng)格。眼鼻微隆,閉目低首,正襟危坐,腋下鉆兩孔為臂,雙手垂搭于膝上,膝部彎曲,臀部懸空,雙腿微分而足部相連,踏于月形臺狀物之上。其神態(tài)嚴(yán)肅靜謐,儼如「薩滿」作法之形象,造型罕見,十分難得。 玉人從新石器時代已有出現(xiàn),反映了當(dāng)時的宗教信仰。紅山文化信奉薩滿教,認(rèn)為萬物皆有靈。薩滿被認(rèn)為是有能力進(jìn)入人神狀態(tài)的巫師,即藉其肉體被神靈占有或靈魂出竅而成為人與神鬼交流之媒介,通過實(shí)行巫術(shù)為人們消災(zāi)求福。巫師以玉通神,而玉人多為巫師之原型,可作祈福祭祀之器,含合家平安、幸福安康之祝福,含極高歷史、宗教興藝術(shù)價值。 紅山文化時期的神人像存世稀少,而存世的大部分已被博物館收藏,如「參閱」提及的震旦博物館及美國克里夫蘭博物館,極少見于市面,縱觀近數(shù)十年之拍賣場上極少出現(xiàn)同類拍品,僅見1996年11月15日北京瀚海拍賣公司曾拍出一件高7.7厘米的玉雕太陽神,成交價242萬元人民幣,可見這種玉神人的珍稀程度與被譽(yù)為「中華第一龍」的紅山文化C形龍不遑多讓,極具收藏價值。 參考1. 一件紅山文化玉坐人,形制與此拍品相似,現(xiàn)藏于故宮博物院,載于《故宮博物院藏品大系—玉器編1新石器時代》,故宮博物院編、安徽美術(shù)出版社,2011年,頁52-53,編號 4 參考2. 一件紅山文化玉神人像,形制與此拍品相似,現(xiàn)藏于美國克里夫蘭博物館,可于博物館網(wǎng)頁的檢索系統(tǒng)中搜尋 參考3. 一件紅山文化玉神人像,形制與此拍品相似,現(xiàn)藏于上海震旦博物館,可于博物館網(wǎng)頁的檢索系統(tǒng)中搜尋 參考4. 一件紅山文化玉雕太陽神,形制與此拍品相似,曾于1996年11月15日北京翰海的秋季拍賣會成交,編號943,成交價 RMB 2,420,000 參考5. 目前已知存世紅山文化玉神人像 < 滑動查看更多圖片=""> 7260 商 白玉「虎」紋勒 長 5 cm (2 in) 來源:臺灣藏家舊藏 估價:HK$ 20,000 RMB 17,600 肖生玉可謂商代玉器的大宗,單是殷墟婦好墓就出土了390多件,當(dāng)中有象、熊、鹿、猴、馬、狗、虎、羊、蝠、鳥、燕、鶴、鷹、魚、蛙、蟬、螳螂……等等,每種肖生的造型及雕法不盡相同,藝術(shù)及研究價值皆高,加上精品輩出,絕對是高古玉中的一個鮮明種別。 本勒子白玉褐沁,皮殼古老,形如喇叭,兩端穿孔,器表隱起虎紋,見交叉獠牙、弦狀口唇、橫張扁鼻、「臣」字雙目、星形額紋、蘑菇形耳、背腹鱗紋、臀腰云紋及伏地四肢,老虎由首至足烙在器上,十分完整,刻畫亦簡練抽象,呈現(xiàn)典型的商代雕工,而勒形肖生玉中以牛形或龍形最為常見(可參看「參考」中的商代玉龍形勒),虎形則十分罕見,極具收藏價值。 參考:一件商玉龍紋勒,現(xiàn)藏于故宮博物院,載于故宮博物院編《故宮博物院藏品大系—玉器編 2 夏商周》,紫禁城出版社、安徽美術(shù)出版社,北京,2011年,頁140﹐編號131 < 滑動查看更多圖片=""> 7261 西周 白玉帶灰皮人首 長 4.3 cm (1 3/4 in) 來源:英國藏家舊藏 估價:HK$ 100,000 RMB 88,000 白玉質(zhì),玉質(zhì)優(yōu)良溫潤,表蓋灰皮,整體五官非常清晰,造型為神人面部,正面弧凸,采抽象的雙勾線飾一人面,見其卷面、長眼、闊鼻、大嘴及臉廓,琢工上線條流暢有序,結(jié)構(gòu)清晰簡潔,左右均勻?qū)ΨQ,背面稍內(nèi)凹,光素?zé)o紋,有孔,或作鑲嵌之用。玉人首在玉雕中極罕見,更顯珍貴,有極高的收藏價值。 中國的神靈形象很早就出現(xiàn)在上古玉器的紋飾中,首先是神通廣大的動物神和象征天地的器物神。人紋形象隨后逐步滲入,先是半人半獸,即氏族圖騰崇拜與氏族祖先崇拜相結(jié)合,表現(xiàn)神與人溝通,人與天結(jié)合,人開始帶有了神性,最為著名的就是刻于良渚文化玉琮上的人獸神徽。再往后,玉器的神靈紋飾中漸漸分化出獨(dú)立的人紋形象,人們開始用自己的形體來塑造神祗。于是,玉人紋應(yīng)運(yùn)而生,這是一個從物神到天神再到祖先神的發(fā)展過程。 參考:一件坂本五郎收藏的商青黃玉饕餮管,形制與此拍品相似,曾于2017年06月07日北京市古天一國際拍賣有限公司春季拍賣會成交,編號 1167,成交價RMB 4,715,00 < 滑動查看更多圖片=""> 7262 商 白玉帶灰皮高浮雕「蟬」紋鐲 外直徑 7.4 (2 7/8 in) 內(nèi)直徑6.2 cm (2 1/2 in) 厚 0.6 cm (1/4 in) 來源:香港藏家舊藏 估價:HK$ 150,000 RMB 132,000
此件手鐲玉質(zhì)上乘,帶灰皮,鐲邊環(huán)繞均距高浮雕四只倒三角伏蟬,頭寬尾尖,雙眼呈圓形,身上輔以雙陰線作甲殼紋路,刀法流暢,做工精致。據(jù)至今考古結(jié)果得知,古人自新石器時代晚期開始崇拜蟬,商代更甚,故多在玉琮與柄形器上飾以蟬紋,但是在其上有四只伏蟬的造型的數(shù)量非常稀少,何況是此件環(huán)繞四只伏蟬造型的手鐲,在世面上已知的玉鐲里,還未出現(xiàn)過相似的,由此可見其獨(dú)一無二,十分珍貴,收藏價值極高。 參考1. 一件1976年安陽殷墟婦好墓(M5)出土的商玉箍形器(1976AXTM5:1003),紋飾與此拍品相似,載于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考古研究所等編《婦好墓玉器》,嶺南美術(shù)出版社,2016年,頁114 參考2. 一件龍山文化玉蟬紋管勒,紋飾與此拍品相似,載于Roger Keverne 編《玉》,Lorenz Books,倫敦,1995年,頁 67,編號 30 < 滑動查看更多圖片=""> 7263 商 白玉「七玄鳥」紋瑗 直徑 9 cm (3 1/2 in) 厚 0.5 cm (1/4 in) 說明:附原裝錦盒 來源:臺灣藏家舊藏 估價:HK$ 200,000 RMB 176,000 玉瑗質(zhì)地剔透,寶光柔和,呈局部風(fēng)化痕跡。扁平形制,肉的兩面帶相同工藝,沿肉周見七只重復(fù)的玄鳥,以單陰線及雙勾線呈現(xiàn),能見神鳥的圓目、尖喙、卷肱、翹翼、長冠及寬尾,鳥作蹲腿俯首之姿,外型高貴優(yōu)美。玉瑗的圖案簡練抽象,主要以直、折線條構(gòu)成,商代風(fēng)格明顯,又玄鳥是古代中國神話中的神鳥,其初始形象類似燕子,因其身黑而得「玄」名?!妒酚洠蟊炯o(jì)》載,商族始祖契的母親簡狄某天隨皇室到郊外祭神,儀式完結(jié)后她到玄丘之水中洗澡,忽然飛來玄鳥,降在簡狄手上,并產(chǎn)下一卵,簡狄怕蛋破碎,將其含在嘴內(nèi),豈料蛋滑進(jìn)肚子,更使簡狄懷孕,誕下一個男孩,他就是契,契長大后輔助大禹治水,舜帝封其于商地作賞,以后契的后代便在商地生活,并以「商」為名號,成就了「天命玄鳥,降而生商」的創(chuàng)族傳說,本器以玄鳥作紋,可謂商族以至商朝的一個象征符號。
商代政權(quán)的建立和鞏固,決定了商玉走向被國家高度壟斷的局面,除殷墟玉外,商玉在其他地區(qū)的出土均不太突出,這主要是因?yàn)榇蟛糠钟衿鞫技杏诨适屹F族,黎民難以私人買賣或擁有,而向來備受渴求的白玉早在商朝已有,但由于商朝版圖尚未擴(kuò)至西域,統(tǒng)治者需要更多的努力包括征戰(zhàn)來確保白玉從新疆地區(qū)穩(wěn)定輸入,故白玉更為奢侈及更難見于民間,可謂完全被上層掌控,所以有說商白玉乃「皇者之玉」,不無道理。
本白玉紋瑗造型獨(dú)一無二,級別甚高,遍觀國內(nèi)外各大博物館及重要私人收藏,均無可與之比肩的商代玉器,故此玉可謂極品皇者之器,有意購藏商周玉器的藏友萬勿錯過。 參考:一件1976年安陽殷墟婦好墓(M5)出土的商石鳥(1976AXTM5:17),形制與此拍品相似,載于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考古研究所等編《婦好墓玉器》,嶺南美術(shù)出版社,2016年,頁222 < 滑動查看更多圖片=""> 7264 商 青玉跽坐人像 長 9.9 cm (3 7/8 in) 說明:附原裝日本木盒 來源:日本藏家舊藏 估價:HK$ 800,000 RMB 704,000 此器青玉質(zhì),溫潤亮澤,順滑厚實(shí)。圓雕玉人,雙手撫膝,席地而跪,呈跽坐狀,為古代禮儀姿勢。身首比例對半,以雙陰線勾勒臣字眼,尖鼻頭,吻部突出,屬典型商代玉人風(fēng)格,與參閱中提及的婦好墓跽坐玉人形似。其束發(fā)戴冠,高冠似玄鳥,精巧別致,氣宇非凡。衣上多處飾以云紋,線條規(guī)整,工藝精湛,運(yùn)刀嫻熟,為傳世稀少之作。玉人足下有榫,或用作插嵌固定于令牌之上。 商代之前玉雕多以動物或神為題,反映先民對自然現(xiàn)象及圖騰之崇拜;及至商代玉人出現(xiàn),表明人類開始對自身關(guān)注,使玉文化上升了一個高度。《詩經(jīng)·商頌·玄鳥》曰:「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剐B為商代所崇拜之圖騰,此玉人衣飾華麗,頭頂玄鳥冠,而非一般圓箍狀或圓箍加卷狀飾,可見所雕之人為王公貴族,身份不同凡響。今少見商代玉人流傳,圓雕跽坐人像更為罕見。此玉人是殷商玉器的代表之作,其雕工細(xì)膩寫實(shí),傳神地表現(xiàn)了商代貴族的坐姿形態(tài)、衣飾發(fā)冠,是了解商代文化最珍貴的資料,可謂高古玉中之絕品。 參考1. 一件1976年安陽殷墟婦好墓(M5)出土的商代玉人(1976AXTM5:371),形制與此拍品相似,載于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考古研究所等編《婦好墓玉器》,嶺南美術(shù)出版社,廣州,2016年,頁64 參考2. 一件商代晚期羽冠人形玉飾,風(fēng)格與此拍品相似,現(xiàn)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 < 滑動查看更多圖片=""> 7265 清乾隆 黃玉圭璧 長 13.3 cm (5 1/4 in) 厚 0.9 cm (3/8 in) 來源:臺灣藏家舊藏 估價:HK$ 200,000 RMB 176,000 以黃玉打磨雕制,呈圭璧之形,右下方有明顯褐沁,玉色黃如蒸栗,既溫且純,細(xì)若凝脂,滋潤養(yǎng)心,實(shí)為上等黃玉。玉圭是上古重要的禮器,用以「禮」東方,后亦被用作等級身份的標(biāo)識。本品玉圭部分呈長條形,上端磨作三角,并沒有于下方穿透玉璧。圭本以上尖下方之形指天,屬天子專用。圭中部連以玉璧,表明與璧相配的士人身份。玉器上下方均雕有卷狀紋飾,壁表面飾以乳丁紋,背面左右均刻有生長在肥沃土地上欣欣向榮的禾穗,意為豐收;圭背面下方則有一座高聳山石巍然不動,屹立于海水中,象征天子平靖四方,家國永固。此件玉器將古代玉圭及玉璧結(jié)合起來,合為一體,配以吉祥的紋飾,有著人人豐衣足食,安居樂業(yè)的美好祝愿。本品玉質(zhì)絕佳,配以清乾隆期間的精湛制玉工藝和吉祥寓意,相得益彰,絕對值得好好珍藏! < 滑動查看更多圖片=""> 7266 清乾隆 丁未年(1787)御制白玉「御題詩」斧配紫檀蓋盒 長 12.1 cm (4 3/4 in) 厚 0.7 cm (1/4 in) 詩文:「縱贏周尺橫二寸 弗受土華一色溫 代所無雙出何代 言之不足更長言 公曾于此服神識 延吉居然擅世論疑是上清寶鼎側(cè) 仙材量盡落人垣 乾隆丁未孟春月御題」 印:「古香」「太璞」「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寶」「太上皇帝之寶」 說明:附原裝紫檀蓋盒 來源:臺灣藏家舊藏 估價:HK$ 1,000,000 RMB 880,000 玉斧選料上乘,色澤溫潤,身披沁絲,油性極佳。原為西周光素玉斧,長條形,上窄下寬,兩側(cè)微弧,底端呈扇形展開,弧形刃。上部中央對鉆圓孔為銎,舊時為固定器柄之用。銎下于清代乾隆時期陰刻對稱饕餮獸面紋,雙面均工,模仿上古青銅器之紋飾,工藝規(guī)整,端莊肅穆。下部背面刻有兩方極為重要的璽印,分別是「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寶」及「太上皇帝之寶」;正面陰刻御題詩「縱贏周尺橫二寸,弗受土華一色溫,代所無雙出何代,言之不足更長言,公曾于此服神識,延吉居然擅世論,疑是上清寶鼎側(cè),仙材量盡落人垣?!乖娭匈潎@此斧玉色溫潤,是歷代無雙的絶品,貴不可言,疑是天庭仙鼎打翻后掉落凡間的仙材。詩末署「乾隆丁未孟春月御題」及「古香」、「太璞」二印。此二印多見于乾隆御制的仿古玉器之上,「古香」意為古雅韻致,可見乾隆對此斧仿古神韻之鐘愛;「太璞」原意為未經(jīng)雕琢的玉,可解讀為乾隆皇帝對此斧玉質(zhì)絕好之贊賞。 清宮皇家的豐富收藏,促使清高宗乾隆皇帝對藝術(shù)有極致的愛好。他鐘愛欣賞歷朝歷代的藝術(shù)作品,無論書畫玉石瓷雜,只要是精彩的作品,乾隆都會在其上蓋章刻印,甚至題上御題詩,此玉斧即為一例?!竻⒖肌怪芯吞峒耙患_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的龍山文化晚期至二里頭文化玉圭,其上刻有與本拍品同樣款式的圓形陽文「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寶」,其含義為:頌祝乾隆皇帝古稀高壽,享受五代同堂的天倫之樂。乾隆四十一年( 1776 ),宮中重修寧壽宮中的景福宮,乾隆帝制《五福頌》書屏。四十九年( 1784 ),乾隆帝74歲時喜得玄孫,一堂五代,即在景福宮增書「五福五代堂」之匾,為文以記,并鐫「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寶」,以志亙古稀有之事。北京故宮博物院現(xiàn)藏三方「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寶」龍鈕璽印,均為方印,圓形的「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寶」據(jù)查只于本拍品和上述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的玉圭上出現(xiàn)過,極為難得。 乾隆六十一年( 1796 ),大權(quán)在握六十載后,85歲的乾隆皇帝禪位讓子,尊為「太上皇帝」,并特制御璽以記。此玉斧上的另一方形陽文璽印「太上皇帝之寶」就記録了此盛舉?!竻⒖肌怪刑峒暗囊患_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的齊家文化玉璧,其上亦刻有與本拍品同樣款式的「太上皇帝之寶」璽印。 北京東正拍賣曾于2016年11月拍過一件刻有乾隆御題詩商圭,成交價437萬人民幣,但該商圭并無「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寶」及「太上皇帝之寶」這兩方重要璽印,與其對比,本拍品上共帶有四方印款,極為罕見,足證乾隆皇帝對此玉斧無比重視,其必為乾隆最得意的收藏品之一。古往今來,乾隆皇帝可謂第一大收藏家,無人可與之比肩。萬昌斯2018年秋拍呈現(xiàn)這件230年前收藏大豪乾隆爺最珍愛的藏品,具有極高的歷史、人文及審美價值,必將引起一番激烈的爭奪。 < 滑動查看更多圖片=""> 參考1. 一件龍山文化晚期至二里頭文化的玉圭,其上同樣刻有乾隆帝「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寶」印,載于楊美莉編《黃河流域史前玉器特展圖錄》,國立故宮博物院,臺北,2001年,頁 80-81,編號一6 參考2. 一件齊家文化玉璧,其上同樣刻有乾隆帝「太上皇帝之寶」印,載于楊美莉編《黃河流域史前玉器特展圖錄》,國立故宮博物院,臺北,2001年,頁 122-123,編號三-1 參考3. 一件商玉圭,其上同樣刻有乾隆帝的御題詩,曾于2016年11月11日北京東正拍賣有限公司秋季藝術(shù)品拍賣會成交,編號214,成交價 RMB 4,370,000 7267 清乾隆 御制白玉「御題詩」「長宜子孫」佩 長 9.1 cm (3 5/8 in) 厚 0.6 cm (1/4 in) 詩文:「玉寶琢為佩 祥征則百斯 含輝喜溫潤 比德肅威儀 置匣欣成器 章身勉中規(guī) 夢蘭同葉永 蕃育慶長宜」 說明:附原裝錦盒 來源:香港藏家舊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