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們認為生命可以通過流星、彗星、小行星和其他天體分布在整個宇宙中。這個被稱為胚種論的理論已經(jīng)存在了近200年。該理論基于這樣一種觀點,即微生物和生命的化學前體能夠在從一個恒星系統(tǒng)運送到另一個恒星系統(tǒng)中的過程中存活下來。 胚種論通俗地說,就是宇宙中的微生物,可能被運送到類似地球的行星,它們是地球生命的種子。具體是通過彗星還是其他方式尚無定論。 哈佛史密森天體物理中心(CfA)的一組研究人員在該理論的基礎上進行了一項研究,這項研究主要關注胚種論在銀河系范圍內是否可能。根據(jù)他們創(chuàng)建的模型,可以確定整個銀河系(甚至其他星系)可以交換生命所必需的成分。這項名為“銀河系胚種論”的研究最近發(fā)布在網(wǎng)上,正在接受《皇家天文學會月刊》的審核。 過去關于胚種論的研究大多數(shù)都集中在生命是否可以通過太陽系或鄰近的恒星進行分布。更具體地說,該理論探討了生命可能通過小行星或流星在火星和地球(或其他太陽系天體)之間轉移的可能性。哈佛的研究人員現(xiàn)在把眼界放得更寬,他們把范圍拓展到了銀河系以及更遠的地方。 這項研究的靈感來自于科學家發(fā)現(xiàn)的太陽系的第一個星際訪客- 小行星奧陌陌Oumuamua,象奧陌陌這樣的星際物體可以因為它與木星和太陽的引力相互作用而被捕獲。太陽系作為一個引力“漁網(wǎng)”,在任何給定時間里都存在著成千上萬個這樣大小的星際物體。 這些被束縛的星際物體可能會在太陽系中植入來自另一個行星系統(tǒng)的生命。對于雙星系統(tǒng)來說,漁網(wǎng)的有效性更大,就象附近的半人馬座阿爾法星,它是三合星恒星系統(tǒng),在它的宇宙生命中一直可以捕獲與地球一樣大的物體。 研究人員認為其中的大多數(shù)物體可能是巖石星球,但也有可能是冰冷的彗星,無論它們是巖石還是冰冷的彗星,它們都可能從它們的主星系統(tǒng)中噴射出來,甚至可能遠行數(shù)千光年。特別是銀河系的中心相當于銀河系的引擎,具有巨大的引力。2016年發(fā)表在《皇家天文學會月刊》上的一項研究認為,銀河系的中心可能是一種工具,當超高速恒星從二元系統(tǒng)中噴射出來,銀河系中心的引力導致它們被另一個系統(tǒng)捕獲。 該團隊創(chuàng)建了一個分析模型,以確定物體在銀河系范圍內的星系之間傳播生命的可能性。研究人員計算了從一個行星系統(tǒng)中噴射出的巖石物體到底有多少可以被銀河系中的另一個系統(tǒng)捕獲。如果生命可以存活一百萬年,那么可能有超過一百萬個奧陌陌大小的物體被另一個系統(tǒng)捕獲,它們可以在恒星之間傳遞生命。因此胚種論并不局限于太陽系大小的范圍,整個銀河系都可能在很遙遠的地方交換生物成分。 這個物理模型計算了銀河系中物體的捕獲率,捕獲率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速度和可能傳播的生物大小以及他們的壽命,之前沒有人做過這樣的計算,這些有關銀河系胚種論的變量,即使在最壞的情況下,整個銀河系也可能在很遠的距離內交換生物成分。簡而言之,他們確定胚種論在銀河系范圍內是可行的,甚至在星系之間也是如此。 較小的物體更容易被捕獲。如果用土星的衛(wèi)星土衛(wèi)二舉例就很有趣,研究人員估計有多達1億個這樣的生命物體可能從一個系統(tǒng)轉移到另一個系統(tǒng)!特別提醒,計算是僅僅針對帶有生命的物體。原則上說,生命可以在星系之間轉移,因為一些恒星會從銀河系中逃逸出來。 這項研究肯定會對我們對生命的理解產生巨大影響。來到地球的不僅僅有隕石,生命所必需的構建模塊可能來自火星或者太陽系的其它地方。而且他們已經(jīng)徹底地從另一個恒星系統(tǒng)(或另一個星系)到達地球。也許有一天我們將遇到來自太陽系外的生命,他們與我們的基因有一些相似之處。我們甚至可能遇到一些來自非常遙遠地方的遠親高級物種,那時我們不得不思考組成人類的基本成分究竟來自哪里。 |
|
來自: 昵稱48860834 > 《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