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 華 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民族學(xué)與人類學(xué)研究所 一、 引言 西夏一般指與宋遼金鼎足而立元昊建立的夏國,自稱夏或大夏。大夏一般指晉末稱雄一時赫連勃勃建立的夏國,也稱西夏。夏一般指商之前啟建立的中國第一個王朝夏朝,也稱大夏或西夏。夏史夏文化研究是經(jīng)久不涼的熱點,大夏研究也有專著專文,西夏學(xué)已成顯學(xué),但三者之關(guān)系還很少有人留意。夏、大夏、西夏并非前后相繼,但藕斷絲連數(shù)千年,均與夏祟拜有關(guān)。從中國或東亞歷史宏觀背景來考察三者之關(guān)系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課題。 二、西夏、夏與大夏 西夏是后人對與宋、遼、金鼎足而立的夏國的稱呼,開國君主元昊自稱為夏或大夏[1]。1032年李德明之子李元昊繼夏國公位,開始積極準(zhǔn)備脫宋獨立。元昊首先棄李姓,自稱嵬名氏,又以避父諱為名改宋明道年號為顯道;然后建宮殿,定兵制,創(chuàng)文字,立文武班。1038年元昊時年三十,筑壇受冊稱帝,國號大夏。夏國奠基人李德明被追尊為太宗。 夏國本有國史,自稱夏國、夏或大夏。《西夏書·斡札簀列傳》云:“斡札簀,西夏寧州人,掌其國史?!毕姆绿圃O(shè)國史館,立翰林學(xué)士院,以王僉、焦景顏等為學(xué)士撰修《實錄》?!端问贰は膰鴤鳌氛撛唬骸敖袷匪d追尊謚號、廟號、陵號,兼采《夏國樞要》等書”?!督鹗贰の飨膫鳌焚澰唬骸跋闹f矣,其臣羅世昌譜敘《世次》”?!秾嶄洝?、《夏國框要》、《世次》等應(yīng)該是夏國人自修的史籍。 “鎮(zhèn)夷郡王”表明夏國皇族自認(rèn)為夏,稱異族為夷。襄宗李安全乃仁宗弟越王李仁友之子,被降封為鎮(zhèn)夷郡王。他極為不滿,與桓宗母羅氏合謀,廢桓宗自立,改元應(yīng)天。 宋人稱夏,罕稱西夏。夏國、夏州、夏地、夏境、夏主、夏人、夏軍、夏兵常見于宋代文獻(xiàn)和《宋史·夏國傳》。洪皓《松漠紀(jì)聞》云:“多為商賈于燕,載以橐駝,過夏地,夏人率十而指一,必得其最上品者,賈人苦之?!薄?/span>宋史》修于元朝,仍能大體反應(yīng)宋人對夏國的態(tài)度和稱呼?!?/span>宋史·夏國傳》云:“李彝興,夏州人也,本姓拓跋氏。唐貞觀初,有拓跋赤辭者歸唐,太宗賜姓李,置靜邊等州以處之。其后析居夏州者號平夏部。唐末,拓跋思恭鎮(zhèn)夏州,統(tǒng)銀、夏、綏、宥、靜五州地,討黃巢有功,復(fù)賜李姓?!痹患椿实畚缓笄彩股媳碓唬骸俺甲孀诒境龅垭?,當(dāng)東晉之末運,創(chuàng)后魏之初基。…稱王則不喜,朝帝則是從。輻輳屢期,山呼齊舉,伏愿一垓之土地,建為萬乘之邦家。…伏望皇帝陛下,睿哲成人,寬慈及物,許以西郊之地,冊為南面之君?!?/span>[2]帝謂輔臣曰:“元昊昔僣號,遣使上表稱臣,其辭猶遜。…或可稍易以名號,議者皆以為不然,卒困中原,而后歲賜,封冊為夏國主,良可惜哉!”[3] 元代晚期西夏才開始流行。元修《遼史》卷115稱夏國史為《西夏外記》,《金史》卷134稱夏國史為《西夏傳》。明修《元史》徑稱西夏:“歲乙丑,帝征西夏,拔力吉里寨,經(jīng)落思城,大掠人民及其橐駝而還?!?清代出現(xiàn)了以西夏為名的書籍如《西夏書事》和《西夏書》,但書中仍多稱夏?!段飨臅ち_世昌傳》載:“金與夏國合議,定夏主稱弟,各用本國年號?!薄段飨臅隆芬嗨?、夏紀(jì)年并立。 當(dāng)代中國學(xué)者習(xí)稱西夏,偶稱大夏,例如西夏文物圖書《大夏遺珍》及“大夏遺珍——西夏文物精品展”。西方學(xué)者亦稱大夏或西夏,西方首篇西夏學(xué)博士論文名為《黨項與黨項國家大夏》[5]。 三、大夏、夏與西夏 公元407年赫連勃勃亦稱群臣勸其入繼大統(tǒng),筑壇祭天,即帝位,建大夏國,都城曰“統(tǒng)萬”。顧祖禹《讀史方輿紀(jì)要》云大夏強(qiáng)盛時期疆域“南阻秦嶺,東戍蒲津,西收秦隴,北薄于河”;大致包括今陜西秦嶺以北、河套地區(qū)、山西南部及甘肅東部。431年赫連定攻滅西秦,遭遇吐谷渾首領(lǐng)慕璝襲擊被俘,大夏滅亡。大夏國自赫連勃勃稱帝至赫連定被俘,歷二代三王共25年。赫連勃勃自稱大夏可從器物或文物印證。當(dāng)時工匠造百練鋼刀曰“大夏龍雀”:“古之利器,吳、楚湛盧。大夏龍雀,名冠神都。可以懷遠(yuǎn),可以柔逋。如風(fēng)靡草,威服九區(qū)?!?/span>[6]他仿莽泉鑄幣,面文隸書國號“大夏”,年號“真興”。“大夏龍雀”是傳說名刀;“大夏真興”是古錢奇葩 赫連勃勃是匈奴后裔,自認(rèn)為是夏后氏之苗裔。勃勃謂買德曰:“朕大禹之后,世居幽、朔。祖宗重暉,常與漢、魏為敵國。中世不競,受制于人。逮朕不肖,不能紹隆先構(gòu),國破家亡,流離漂虜。今將應(yīng)運而興,復(fù)大禹之業(yè),卿以為何如?”[7]他深受漢文化的影響,念念不忘其先祖:“朕之皇祖,自北遷幽、朔,姓改姒氏,音殊中國,故從母氏為劉。子而從母之姓,非禮也。古人氏族無常,或以因生為氏,或以王父之名。朕將以義易之。帝王者,系天為子,是為徽赫實與天連,今改姓曰赫連氏,庶協(xié)皇天之意,永享無疆大慶。系天之尊,不可令支庶同之,其非正統(tǒng),皆以鐵伐為氏,庶朕宗族子孫剛銳如鐵,皆堪伐人?!?/span>[8]嶺北夷夏降附者數(shù)以萬計,勃勃置守宰以撫之。[9]赫連勃勃自稱為夏人,稱他族為夷,曾號召夷夏十萬筑統(tǒng)萬城?!俺>映巧?,置弓劍于側(cè),有所嫌忿,便手自殺之,…夷夏囂然,人無生賴?!?/span>[10] 后人亦稱大夏為夏。清嘉慶《延安府志》云:“赫連勃勃疑冢,在延川縣東南六十里白浮圖寺前。有七冢,相傳為夏王疑冢云”?!堆哟h志》亦云:“白浮圖寺,在縣城南六十里,寺前有七冢,前人以為夏王疑?!?。1991年延川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hù)單位。 四、夏、大夏與西夏 確鑿無疑的夏朝文獻(xiàn)還沒有發(fā)現(xiàn),商代甲骨文又沒有夏的明確記述,我們只能主要根據(jù)周代和漢代文獻(xiàn)追溯夏史。一般認(rèn)為夏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人主要活動于晉南和豫西,可能由晉南遷至豫境,故晉南有“夏墟”之稱?!蹲髠鳌ざü哪辍罚骸胺痔剖逡源舐贰⒚茼氈?,闕鞏沽洗,懷姓九宗,職官五正,命以《康誥》,而封于夏墟。啟以夏政,疆以戎索?!?/span> 夏人活動范圍并不局限于中原,夏又稱大夏就很自然,或者說大夏是夏人居住的地方?!稌x書·地理志》:“夏后氏東漸于海,西被于流沙,南浮于江?!薄蹲髠鳌ふ压辍?“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閼伯,季曰實沈,居于曠林,不相能也。日尋干戈,以相征討。后帝不臧,遷閼伯于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為商星。遷實沈于大夏,主參。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span> 大夏地望游移不定,晉南、臨夏、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巴克特里亞均留下了不可磨滅的蹤跡。王國維主要根據(jù)《大唐西域記》“覩貨邏故國”推斷大夏從塔里木盆地往西遷徒:“考覩貨邏之名,源出大夏,(嘉興沈乙庵先生并西人馬括德等并創(chuàng)是說)大夏本東方古國”[11]。黃文弼主要根據(jù)《史記·封禪書》“齊桓公西伐大夏”和《漢書`地理志》“隴西郡有大夏縣”認(rèn)為夏分布于涼州、蘭州、河州一帶,且以河州(臨夏)為中心。[12]余太山主要根據(jù)《史記·大宛列傳》和《漢書·西域傳》認(rèn)為大夏故地至少可以追溯到河西地區(qū),活躍于西域廣大地區(qū)。[13] 夏又稱西夏,“西夏東殷”之說由來已久。《博物志·異聞》費昌問馮夷曰:“何者為殷?何者為夏?”馮夷曰:“西夏東殷。” “唐伐西夏”與“稷放丹朱”是關(guān)涉陶唐氏與夏、周先人興衰榮辱和相互關(guān)系的重大事件[14]?!疤品ノ飨摹币娪凇兑葜軙な酚浗狻罚骸拔粽呶飨?,性仁非兵,城郭不修,武士無位,惠而好賞,屈而無以賞。唐氏伐之,城郭不守,武士不用,西夏以亡。”《博物志·雜說》有類似說法:“昔西夏仁而去兵,城郭不修,武士無位,唐伐之,西夏云(亡) ?!薄赌绿熳觽鳌肪硭囊嘣疲骸白躁幖u西至于西夏氏,二千又五百里;自西夏至于珠余氏及河首,千又五百里”。古人禊飲以曲水流杯為趣,晉人束晢《三日曲水對》:“昔周公城洛邑,因流水以泛酒,故逸詩云'羽觴隨波’。又秦昭王以三日置酒河曲,見金人奉水心之劍曰:'令君制有西夏’?!?/span>[15]清華簡《尹誥》稱“夏”為“西邑夏”:“唯尹既及湯咸又一德,尹念天之?dāng)∥饕叵?,曰?#39;夏自絕其有民,亦惟厥眾,非民亡與守邑。厥辟作怨于民,民復(fù)之用離心,我烖滅夏’。”清華簡《尹至》:“自西烖西邑,戡其有夏?!?/span>[16] “西邑夏”或“夏”在殷的西方,故可稱西夏。傅斯年《夷夏東西說》主張夷在東夏在西,東夷西夏斗爭開創(chuàng)了中國歷史不無道理。李濟(jì)堅信商人“西指克夏”吸收夏文化創(chuàng)造了商文明:“所謂商朝的文明,綜合了東夷、西夏和原商三種文化傳統(tǒng)”。[17] 五、討論與結(jié)語 夏字形從頁,從臼,從攵;頁人頭,臼兩手,攵兩足,合起來象人形;本義為人。《說文》:“夏,中國之人也”。夷從大從弓,甲骨文作“尸”或“人”,本義亦是人?!墩f文》:“夷,東方之人”。如果夷入主中原,再夏為西方之人。朱駿聲《說文通訓(xùn)定聲》:“就全地言之,中國在西北一小隅。故陳公子少西字夏,鄭公孫夏字西。”禹定天下九州,執(zhí)玉帛者萬國,治水行天下,其活動的范圍極其廣闊。古史資料中關(guān)于夏商的記錄可能分屬于東西兩個體系。西夏可能就是東方居民夷對西部居民夏的稱呼。夏殷經(jīng)常相提并論?!渡袝ふ僬a》云“我不可不鑒于有夏,亦不可不鑒于有殷”?!对娊?jīng)·大雅》謂“殷鑒不遠(yuǎn),在夏后之世”。 夏可能來西北,故與西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西北彩陶的衰落與青銅的興起表明青銅時代游牧文化占了上風(fēng)。齊家文化青銅器與中亞、南西伯利亞的銅器的樣式基本相同:青銅刀常見,偶見青銅矛、浮雕人面青銅匕、空首斧等合范鑄造的兵器和銅鏡。2002年喇家遺址出土的三孔大玉刀,復(fù)原長為66厘米,是目前已知最大的玉刀,與二里頭玉刀類似,可能是“王者之器”。齊家文化陶器不發(fā)達(dá)卻獨具特色,雙耳罐是中亞和西方共有陶器。齊家文化陶權(quán)杖頭和四壩文化銅權(quán)杖頭與西亞、中亞的權(quán)杖頭形制相似。夏或大夏活躍于西域,古代巴克特利亞人建立的夏國也叫大夏。 夏可能與大夏河有關(guān)。漢代以前夏人主要活躍于黃河流域。其實夏河或大夏河是黃河的支河,亦可泛指黃河。《方言》第一:“自關(guān)而西,秦晉之間,凡物之壯大者而愛偉之,謂之夏?!毕囊鉃榇?,夏河即大河,大夏河是同義反復(fù)?!妒酚洝で厥蓟时炯o(jì)》云:“禹鑿龍門,通大夏,決河亭水,放之海?!毕暮踊虼笙暮影l(fā)源于青海同仁,流經(jīng)甘肅夏河、臨夏,于劉家峽入黃河?!渡袝び碡暋罚涸疲骸皩?dǎo)河積石,至于龍門,南至于華陰,東至于底柱?!?臨夏有積石山,夏河從積石峽中越過。大禹治好了泛濫的夏河,華夏之“夏”可能來源于夏河?!渡袝び碡暋访餮渣S河中下游以及淮河流域和長江下游四州為夷人所居:冀州島夷,青州嵎夷、萊夷,徐州淮夷,揚(yáng)州鳥夷。如果有夏,最可能生活于黃河上游地區(qū)。《尚書·禹貢》:“黑水西河惟雍州,…厥貢惟球琳瑯玕,浮于積石,至于龍門西河,會于渭汭。織皮、昆侖、析支、渠搜,西戎即敘?!毕呐c西戎或羌之關(guān)系難解難分。臨夏東南“西羌故地”曾置“大夏縣”,“大夏城”遺址在廣河縣城西南10里左右臺地上,當(dāng)?shù)厝私小肮懦恰?。大夏河流?jīng)甘南和臨夏,哺育了羌或黨項民族。 周人尊夏,亦是自尊。周人自認(rèn)為是夏的后人,其所居的疆土也是從夏人那里繼承而來?!对姟ぶ茼灐罚骸拔仪筌驳拢劣跁r夏”?!盁o此疆爾界,陳常于時夏”。《禮記·祭法》:“厲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農(nóng),能殖百谷。夏之衰也,周棄繼之,故祀以為稷?!敝茏哉J(rèn)為是夏的繼承者,周代夏祟拜出現(xiàn)了第一個高潮。 赫連勃勃、元昊先后建立夏國,實質(zhì)上是周人祟夏傳統(tǒng)的繼續(xù)。赫連勃勃亦以大禹諸夏繼承人自居:“昔在陶唐,數(shù)鐘厄運,我皇祖大禹以至圣之姿,當(dāng)經(jīng)綸之會,鑿龍門面辟伊闕,疏三江而決九河,夷一元之窮災(zāi),拯六合之沈溺,鴻績侔于天地,神功邁于造化,故二儀降祉,三靈葉贊,揖讓受終,光啟有夏?!际即?,二千余載…故能控弦之眾百有余萬,躍馬長驅(qū),鼓行秦趙,使中原疲于奔命,諸夏不得高枕,為日久矣?!?/span>[18]追宗認(rèn)祖,既是祟拜,也是攀附[19]。 元昊夏國與赫連勃勃夏國地域大體重合。《遼史·西夏外紀(jì)》:“西夏,本魏拓跋氏后,其地則赫連國也?!北蔽簻绾者B勃勃夏國,先改統(tǒng)萬城為統(tǒng)萬鎮(zhèn),不久改為夏州。隋改置朔方郡,唐復(fù)為夏州。唐末拓跋思恭鎮(zhèn)夏州,子孫繼之,遂為元昊夏國政治軍事經(jīng)濟(jì)文化中心。他們繼承的不只是土地,還包括文化傳統(tǒng);認(rèn)為整個西北地區(qū)都是大夏國領(lǐng)土。元昊拓拔氏,可通過鮮卑追溯到黃帝;又是黨項,可通過羌追溯到禹或夏?!段簳吩疲何酎S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內(nèi)列諸華,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國有大鮮卑山,因以為號。其后世為君長,統(tǒng)幽都之北,廣漠之野…黃帝以土德王,北俗謂土為托,謂后為跋,故以為氏。其裔始均,入仕堯世,逐女魃于弱水之北,民賴其勤,帝舜嘉之,命為田祖。爰?xì)v三代,以及秦漢,獯鬻、獫狁、山戎、匈奴之屬,累代殘暴,作害中州,而始均之裔,不交南夏,是以載籍無聞焉。 黃帝、夏、羌、匈奴、拓跋、黨項有一脈相承之處,擅長游牧和游擊。夏人善于游牧和射獵仍有珠絲馬跡可尋。目前中國最早的較完整羊骨架見于甘肅永靖大何莊齊家文化遺址,其次是二里頭。綿羊又稱夏羊。《爾雅·釋畜》:“夏羊,牡羭,牝羖?!薄侗静菥V目·獸·羊》:“生秦晉者為夏羊,頭小身大而毛長,土人二歲而剪其毛,以為氈物,謂之綿羊?!毕娜松粕?,夏箭即良箭。司馬相如《子虛賦》:“左烏號之雕弓,右夏服之勁箭。”郭璞注引服虔曰:“夏后氏之良弓,名繁弱,其矢亦良,即繁弱箭服,故曰夏服也?!碧评钜妗稄能娪锌鄻沸小罚骸耙皇笍|夏服,我弓不再張。”赫連勃勃自比軒轅黃帝,善于游擊:“吾以云騎風(fēng)馳,出其不意,救前則擊其后,救后則擊其前,使彼疲于奔命,我則游食自若,不及十年,嶺北、河?xùn)|盡我有也。待姚興死后,徐取長安。姚泓凡弱小兒,擒之方略,已在吾計中矣。昔軒轅氏亦遷居無常二十余年,豈獨我乎!”[20]元昊游牧作風(fēng)明顯:“每舉兵,必有獲,則下馬環(huán)坐飲,割鮮而食,各問所見,擇取其長?!?“衣皮毛,事畜牧,蕃性所便。英雄之生,當(dāng)王霸耳,何錦綺為?”[21] 如果真有夏朝,元昊夏國與赫連勃勃夏國是繼承者。夏是新石器時代或傳說時代到歷史時代的過度期,也是游牧與農(nóng)率部長與獵,耕與文化激烈碰撞與融合時期。齊家文化與夏代紀(jì)年相當(dāng),也是東西民族與文化交流的結(jié)果。西北地區(qū)處在黃河農(nóng)業(yè)文化與西北草原文化的接合部,形成了獨特多元的齊家文化。齊家文化與羌有關(guān),不僅是周秦文化之源,而且很可能就是夏文化?!盾髯印ご舐浴吩啤坝韺W(xué)于西王國”?!妒酚洝份d“大禹出西羌”?!拔髑脊艊笨赡苻D(zhuǎn)化為夏王朝,彝語和漢語同源于原始羌夏語[22]。如果真有夏民族,最有可能形成于黃河上游大夏河地區(qū);夏末商初已四分五裂,部分演變成了漢族,其它變成了羌、匈奴、黨項、鮮卑等民族。 國滅人文在,地望常變遷。夏人或夏文化不會因國而滅,探索夏民族夏文化絕不能局限在夏朝或中原。如果我們認(rèn)同炎帝或夷,以素食為主的東亞定居農(nóng)耕民族總是被欺侮,吃肉喝酒的游牧民族經(jīng)常占上風(fēng),中國歷史基本上是被侵略的歷史。如果我們認(rèn)同黃帝或夏,以奶肉為主食的游牧民族節(jié)節(jié)勝利,反復(fù)征服定居農(nóng)耕民族,中國歷史是不斷侵略和鞏固的歷史。梁啟超認(rèn)為自黃帝開始華夏民族就是靠武力征服夷、蠻而在中國生息繁衍:“中國民族之武,其最初之天性也;中國民族之不武,則第二之天性也?!?/span>[23]勃勃、元昊正是黃帝傳統(tǒng)的繼承者。如果同時認(rèn)同炎、黃,中國歷史就是兄弟混戰(zhàn)融合史;西夏、大夏、夏一脈相承,都是中國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 [1]王靜如《西夏國名考》指出西夏國正式全名為“白彌大夏國”。伊鳳閣《西夏國書說》指出彌(mi)在西夏語中是“人”。“白彌大夏國”意為“白人大夏國”。聶歷山《西夏國名校考》使問題更加復(fù)雜化了。 [4]《元文類》卷57。 [5] Dunnell, Ruth. “Tanguts and the Tangut State of Ta Hsia”, Ph.D. Dissention, Princeton University, 1983. [6]《晉書·赫連勃勃載記》。 [7]《晉書·赫連勃勃載記》。 [8]晉書·赫連勃勃載記》。 [9]晉書·赫連勃勃載記》。 [10]晉書·赫連勃勃載記》。 [11]王國維:西胡考,《觀堂集林》卷十三,中華書局。 [12]黃文弼:中國古代大夏位置考,《國學(xué)季刊》第一卷第一期(1940),收入《西北史地論叢》,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13]余太山:《大夏和大月氏考》,《中亞學(xué)刊》第四輯,1995. [14]韓建業(yè):唐伐西夏與稷放丹朱,《北京大學(xué)學(xué)報》2001 年第4 期。 [15]《欽定四庫全書·漢魏六朝百三家集》巻四十三,(明)張溥 輯 《晉束晢集》。 [16]以上文字據(jù)先秦史論壇子居先生http://xianqin./forum-31-1.html [17] 李濟(jì):《中國文明的開始》,20頁,江蘇教育出版社、鳳凰出版?zhèn)髅郊瘓F(tuán),2005. [18]《晉書·載記》。 [19]王明珂:論攀附:近代炎黃子孫國族建構(gòu)的古代基礎(chǔ),《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集刊》七十三本三分,2002。 [20]《晉書·載記》。 [21]《宋史·夏國傳》。 [22]陳保亞、汪鋒:《論原始羌夏語及其轉(zhuǎn)型——兼說蜀、夏、彝和三星堆文化的淵源關(guān)系》,首屆古彝文化與三星堆文化探源學(xué)術(shù)研討會論文,2009年西昌。 [23]梁啟超:《中國之武士道》,《飲冰室合集》專集之二十四,中華書局,198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