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姜(《名醫(yī)別錄》)
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姜的新鮮根莖。全國大部分地區(qū)有栽培。8~11月間采挖,除去泥土、莖葉及須根,臨用時切片,生用;或煨制用;或搗汁用。藥材性狀:氣香特異,味辛辣。以塊大、豐滿、質(zhì)嫩者為佳。 【歷史】姜以根莖入藥,本應為“薑”,《說文解字》寫作“薑”,訓解為“御濕之菜也”。《本草綱目》引王安石《字說》云:“薑能強御百邪,故謂之薑?!?/span> 生姜一名,雖首載于《名醫(yī)別錄》,但實出自《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其中品干姜條下云:“主胸滿咳逆上氣,溫中,止血,出汗,逐風濕搏,腸擗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氣,通神明。”可見當時二者未加區(qū)別入藥?!睹t(yī)別錄》根據(jù)張仲景等名醫(yī)的用藥經(jīng)驗,將生姜分條立名,謂其“主傷寒頭痛鼻塞,咳逆上氣。”《本草經(jīng)集注》增補其“歸五臟,祛風邪寒熱……止嘔吐,去痰下氣,除風濕寒熱?!薄端幮哉摗芬嗾J為:“主痰水氣滿,下氣,生與干并治嗽,療時疾,止嘔吐不下食”。這一時期的本草,主要記述其發(fā)散風寒,和中止嘔,化痰止咳方面的主治概況。此后的本草,則主要增補其解毒與急救昏厥方面的應用,《本草拾遺》謂:“(生姜)汁,解藥毒”?!夺t(yī)學啟源》謂:“制厚樸、半夏毒”?!度沼帽静荨分^:“解菌蕈諸物毒”;《丹溪心法附余》謂:“凡中風、中暑、中氣、中毒、中惡、干霍亂、一切卒暴之病,用姜汁與童便服,立可解散”;《本草綱目》謂:“解食野禽中毒”;《本草從新》謂姜汁“救暴卒”。在概括功效方面,張元素言其“益脾胃,散風寒”;李時珍言其“生用發(fā)散,熟用和中”;吳儀洛言其“行陽分而祛寒發(fā)表,宣肺氣而解郁調(diào)中,暢胃口而開痰下食”,均較扼要而中肯?,F(xiàn)代對其功效的總結(jié),更為簡潔,應用范圍亦不斷擴大。 【性能】辛,溫。歸肺、脾、胃經(jīng)。 【功效】發(fā)散風寒,溫中止嘔,溫肺止咳,解藥食毒,急救昏厥。 【應用】 一、風寒表證 本品辛溫發(fā)散,逐邪解表,可蔬可茹,可果可藥,為治療風寒感冒的常用藥物之一。其又能御邪防病,用于預防感冒,民間俗諺說“上床蘿卜下床姜,不用醫(yī)生開處方”,不僅言其開胃,亦喻其御邪,故李時珍稱其“去邪防惡”。 其預防感冒,如復方紫蘇膏,以之與紫蘇、菊花等同用,制成軟膏涂于鼻孔周圍或鼻翼兩側(cè)(見紫蘇);或開水泡服薄茶姜糖飲(《感冒病臨床治療學》)。 風寒感冒輕證,單用本品煎湯服;或取生姜10g,洗凈搗如泥狀,加入紅糖適量,開水沖泡,調(diào)勻溫服?;蛞灾疄橹魉?,輔以其他發(fā)散解表藥,其效更佳?!端幤坊x》謂其配“蔥白頭大散表邪一切風寒”之證,冬季感冒風寒,可用本品30g,連須蔥頭10個,煎湯頓服,夏季用量減半。《本草新編》又謂:“生姜性散,能散風邪。傷風小恙,何必用桂枝?用生姜三錢搗碎,加薄荷二錢,滾水沖服,邪即時解散。”臨床以之配伍蘇葉,或芫荽,或豆豉,或大蒜,或青蘿卜,治風寒感冒輕證均有一定療效。 風寒表實重證,因本品解表之力較弱,一般只作麻黃、桂枝、紫蘇、羌活等藥的輔佐,可助其散寒祛邪之力,如九味羌活湯、十神湯、神術(shù)散、柴葛解肌湯等方之配伍本品。生姜外散風寒,內(nèi)能溫肺止咳,溫中和胃,對風寒感冒,惡寒,發(fā)熱,無汗,兼見咳嗽痰多;或食少納差,惡心欲吐者,本品表里同治,一物多用,更為適宜。治療前者,如敗毒散、三拗湯等方之用生姜。治療后者,如午時茶、《陰證例略》神術(shù)湯等之用生姜。 風寒表虛證,本品宜與桂枝、大棗等同用,如桂枝湯。其既助桂枝祛邪解表,以治衛(wèi)強,又與大棗相合,扶脾益胃,助營陰生化,以治營弱,可增強全方調(diào)和營衛(wèi)之功。正如陳修園《本草經(jīng)讀》所說:“生姜與大棗同用者,取其辛以和肺胃,得棗之甘以養(yǎng)心營,含之能兼調(diào)營衛(wèi)也?!?/span> 正氣虛衰而外感風寒者,本品除散寒逐邪之外,又可通陽氣,行血脈,輔助補陽、益氣、養(yǎng)血之藥,以利于匡扶正氣。如再造散治陽虛感冒,附子、桂枝與生姜同用;參蘇飲治氣虛感冒,人參與生姜同用;麻桂飲、蔥白七味飲治血虛感冒,當歸、地黃與生姜同用。 治療風寒外感者,本品亦可外用。如以生姜、大蒜、薄荷各等量,共搗爛如膏狀,取適量敷于臍部;或以生姜搗爛,加入大蔥、淡豆豉等炒熱熨臍部,并外敷,冷則換藥,以出汗為度等。 二、嘔吐 本品和中止嘔,自唐代起被譽為“嘔家圣藥”,廣泛用于多種嘔吐、噯氣和呃逆等胃氣上逆者?,F(xiàn)代治療神經(jīng)性嘔吐、胃炎、消化不良、幽門痙攣或梗阻、膽囊炎、內(nèi)耳眩暈、妊娠惡阻等疾病所致的嘔吐,皆常選用。其單用有效,因其藥性辛溫,對寒邪犯胃,痰飲中阻,而胃失和降者,用之最宜。 《本草衍義》記載,卒發(fā)嘔逆者嚼生姜二三片可止。李絳《兵部手集方》治反胃虛羸,用生姜搗汁煮粥服。風寒濕邪內(nèi)阻中焦所致之惡心嘔吐,其常與藿香、紫蘇等同用,如《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不換正氣散、藿香正氣散;暑濕所致的嘔吐,《傳信適用方》御愛姜蘇丸,以之與香薷、紫蘇葉、木瓜等同用;《痧脹玉衡》藿香湯,以之與藿香、薄荷、枳殼等同用;濕熱所致的嘔吐,可與黃連、藿香等同用,如《幼幼集成》藿連湯。治胃寒嘔吐,可與其他溫中止嘔藥相須為用,如《醫(yī)宗金鑒》溫中止吐湯,以之與白豆蔻、沉香等同用;《傷寒論》吳茱萸湯,以之與吳茱萸等同用。治寒飲嘔吐,生姜最常與半夏同用,二藥在溫化痰飲,降逆止嘔方面,相須相使,相輔相成;在降低半夏毒性方面,相殺相畏,配伍巧妙,療效顯著。如《金匱要略》小半夏湯(由半夏、生姜二藥組成)、小半夏加茯苓湯,《外臺秘要》半夏湯(半夏、生姜、陳皮)。治傷食嘔吐,宜與消食藥配餌,如《古今醫(yī)鑒》保和丸,其與白術(shù)、山楂、萊菔子、枳實等同用。治肝郁犯胃之嘔逆,宜與疏肝理氣藥配伍,如《關(guān)幼波臨床經(jīng)驗選》降氣湯,以之與白芍、香附、玫瑰花等同用。虛寒嘔吐,宜與人參、白術(shù)等益氣健脾藥配伍,如《醫(yī)宗金鑒》溫中補脾湯、《證治準繩》溫脾散、《脾胃論》藿香安胃散。 臨床報道用生姜9g,半夏9g水煎服,用于胃大部切除術(shù)后等不明原因的嘔吐及梅尼埃綜合征、胃炎、胰腺炎、膽囊炎,甚至尿毒癥等頑固嘔吐,均有效;咀嚼鮮生姜治療呃逆亦有良效;或用姜粉膠丸(每丸含姜粉940mg)可預防暈車、暈船,且無副作用;或用新鮮生姜1片貼內(nèi)關(guān)穴(男左女右)亦可防暈[新疆中醫(yī)藥,2002,20(5):69]。 三、泄瀉、腹痛、食少 生姜入于脾胃,除擅長和中止嘔外,亦能通過溫中散寒之功,收運脾止瀉、開胃進食、祛寒止痛之效,廣泛用于寒濕困脾、脾胃虛寒及胃寒證之腹瀉,腹痛,納食不佳等。正如《藥性類明》所說:“生姜去濕,只是溫中益脾胃,脾胃之氣溫和健運,則濕氣自去矣?!薄端幤坊x》又說:“(生姜)入補脾藥,開胃補脾,止泄瀉。”凡中焦有寒之證,不論其為虛為實,均宜使用。 治寒濕內(nèi)犯,脾陽不運之泄瀉痢疾,如《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溫中湯,以之與厚樸、甘草、大棗配伍,用于飲食生冷,泄痢不止,腹疼痛;《醫(yī)方考》溫六丸,以滑石、甘草、干姜為末,生姜汁為丸,用于寒濕白痢;《溫熱經(jīng)解》姜苓術(shù)草湯,以生姜、茯苓、白術(shù)、甘草四物煎服,用于寒濕下利,痢色純白者。治脾虛泄瀉,《證治準繩》溫中丸,以人參、白術(shù)、甘草研末,生姜汁為丸;《傅青主女科》溫中湯,以之與人參、白術(shù)、草豆蔻等煎服;《證治準繩》溫白丸,以白術(shù)、丁香、半夏研末,生姜汁為丸,治小兒久瀉,脾虛不食,食即瀉下,米谷不化;陽虛寒濕盛者,《圣濟總錄》溫脾丸,以之與附子、髙良姜、胡椒、炮姜同用。治寒凝中焦,脘腹脹滿疼痛者,如《馬培之外科醫(yī)案》溫脾飲,以之與烏藥、茴香、延胡索等同用;《醫(yī)宗金鑒》溫胃飲,以之與附子、丁香、吳茱萸等同用;《醫(yī)醇賸義》養(yǎng)胃湯,以之與黨參、白芍、木香等同用?,F(xiàn)代治療消化性潰瘍、各種胃炎、胃腸神經(jīng)官能癥、賁門失弛緩癥、腸炎等消化系統(tǒng)疾病,凡符合上述中醫(yī)辨證證型者,多輔以本品。此外,有臨床報道用生姜10g,花椒2g,小茴香2g搗爛裝袋敷臍,對嬰幼兒腹瀉效果良好[實用醫(yī)技雜志,2006,13(14):2500]。 四、肺寒咳嗽、痰飲咳喘 本品具有溫肺止咳,消痰化飲之能。對肺衛(wèi)受寒,肺氣壅遏不宣,清肅之令不行,津液失于敷布,滋生痰濁,阻塞氣道,影響肺氣出入而咳嗽不止者,又可散寒宣肺,以復肺氣之常。對寒犯中焦,運化無權(quán),聚濕生痰停飲者,又可溫運脾土,以除痰飲生成之源。故肺寒咳嗽,不論有無外感,或痰多痰少,均可選用本品。經(jīng)與涼辛清化之藥配伍,亦可用于痰熱證。 《千金要方》用生姜1000g取汁,加入白蜜500g,二味同煎煉至500g,日3服,治長年咳嗽不止者。《本草匯言》用生姜60g,飴糖30g,水煎半碗,徐徐溫飲,治冷痰嗽。《濟生方》引澹寮方二生湯,以生姜與附子、半夏同用,治冷痰咳嗽?!肚Ы鹨健飞什轀?,以生姜與甘草、人參、大棗同用,治肺痿虛寒,咳唾涎沫。《潔古家珍》姜桂丸,以生姜與天南星、半夏、肉桂同用,治寒痰咳嗽?!蹲C治準繩》姜術(shù)湯,以生姜與白術(shù)、桂枝、半夏曲等同用,治痰飲咳嗽、心悸。臨床報道:《岳美中醫(yī)案集》延年半夏湯,以之配伍半夏、人參、鱉甲等,治支氣管哮喘,突發(fā)性陣咳作喘,咯黏液樣白沫痰者?!镀演o周醫(yī)療經(jīng)驗》加減蘇陳九寶湯,以之配伍麻黃、紫蘇葉、陳皮等,治風寒入肺,氣失宣降,咳嗽喘急,痰白而稀者?!镀演o周醫(yī)案》加減麻杏石甘湯,以之配伍麻黃根、杏仁、枇杷葉等,治風寒郁閉化熱嗆咳不止者。《郭士奎臨床經(jīng)驗選集》亦以之配伍麻黃、石膏、桑白皮、瓜萎殼等,治痰熱壅肺,咳喘氣急,吐白黏痰者。 五、頭痛、肢體疼痛 本品除溫肺暖中之外,亦可溫散經(jīng)脈寒邪,通暢血脈,用于風寒濕邪痹阻經(jīng)脈,寒凝血瘀所致之頭痛,肩、臂、腰、膝疼痛。正如《本草新編》所說:“至于偶受陰寒,如手足厥逆,腹痛繞臍而不可止,不妨多用生姜……以祛其內(nèi)寒也?!备艚姆ㄟx用本品,即取其溫經(jīng)散寒作用。 《醫(yī)學衷中參西錄》姜膠膏,用生姜汁500g,黃明膠200g,熬成稀膏,攤于布上,貼患處,治肢體受涼疼痛,或寒凝阻遏血脈,疼痛麻木?!豆沤襻t(yī)鑒》二生膏,用生地500g,生姜200g,搗爛,加糟500g,炒熱后布裹罨患處,治跌傷手足疼痛者?,F(xiàn)代臨床用鮮生姜汁500g,明亮水膠120g,文火同熬成稀膏,攤涂于布上,用時加入肉桂、細辛末,治風寒濕痹常獲顯著療效[中醫(yī)藥學報,1990,(1):26];或用老生姜300g,細辛80g,60度高粱酒100g浸泡,外敷局部,治肩周炎有效[四川中醫(yī),1991,(3):41];或每天口服鮮生姜5g,亦可口服生姜粉0.5~1.5g,連續(xù)3個月,可減輕類風濕關(guān)節(jié)炎患者之疼痛,改善關(guān)節(jié)活動,減輕腫脹和晨僵等癥狀[中國中藥雜志,1992,(6):371]。 本品亦可治療腹痛、便秘、凍瘡等癥。如以生姜18g,吳茱萸12g搗敷臍部,可治寒凝腹痛;上方亦可酌減用量,煎湯內(nèi)服。或用生姜1塊,煨熱,蘸麻油塞入肛門,可治虛寒便秘;亦可用本品加蔥白、淡豆豉、食鹽,搗爛,熱敷臍腹。治凍瘡,可用生姜搗汁,熬膏,涂患處;或生姜煨熱,切開熨患處;或以生姜汁、大蒜汁加冰片少許,涂搽局部。 六、藥物、食物中毒 本草記載本品可制半夏、天南星毒,解食野禽中毒,解菌蕈諸物毒等,為歷代治療藥食中毒的常用藥品,對其癥狀較輕者,有可靠的療效。據(jù)《本草綱目》附方所錄,治諸藥中毒、食竹雞、鷓鴣等中毒,皆單用生姜汁解救?!肚Ы鹨健分问臭~蟹中毒,以之與紫蘇葉、甘草、蘆根同用。現(xiàn)代也有用生姜急救半夏、天南星、烏頭、附子等中毒的報道,如余杭縣一名5歲男孩因誤食家人采掘的生南星而中毒,口流涎水,口唇、舌及下臉部即刻腫大,用大量生姜搗汁灌服、漱口,并用生姜渣外搽口唇及四周皮膚,腫脹即刻緩解,約經(jīng)1小時中毒癥狀消失[浙江中醫(yī)學院學報,1995,19(5):44];四川南充市人民醫(yī)院用阿托品靜脈給藥,同時內(nèi)服生姜、甘草濃縮煎液綜合搶救川烏中毒患者,取得較好療效[四川中醫(yī),1995,(6):36]。 七、卒然昏厥 本草認為本品可“通神明”,“救暴卒”,《丹溪心法附余》亦稱:“凡中風、中暑、中氣、中毒、中惡、干霍亂、一切卒暴之病,用姜汁與童便服,立可解散。”臨床以生姜搗爛取汁,滴入鼻孔,每側(cè)5~7滴,15分鐘1次,至患者蘇醒,可治中暑昏厥(中醫(yī)內(nèi)科急癥證治.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0)?;蛴蒙?0g,石菖蒲、柏子葉各7片,共同搗爛,酒炒敷于胸口,亦可治中暑等多種昏厥證(《穴敷療法聚方鏡》)。 【用法用量】3~12g急救昏厥或搗汁服,可用15~30g外用適量。煨生姜長于和中止嘔止瀉,用生姜懼其辛散,用干姜懼其燥熱者,宜用本品。生姜汁長于豁痰開閉,咳嗽痰多,昏厥及嘔吐重者,均宜使用,灌服或鼻飼,每次5~10滴。. 【使用注意】本品辛溫助火,熱邪內(nèi)盛或陰虛火旺者忌用。 《本草綱目》認為:“食姜久,積熱患目,凡病癢人多食兼酒,立發(fā)甚速;癰瘡人多食,則生惡肉?!币虼?,久患目疾及痔瘡、癰腫者,應慎用。 本品可使血壓升高,高血壓患者不宜多用。 大量內(nèi)服生姜,可致口干、咽痛、腎臟發(fā)炎等不良反應,故本品大劑量入藥,必須慎重。 【按語】 一、關(guān)于生姜活血功效的討論 《本草拾遺》謂生姜能“破血”;《醫(yī)學人門》認為產(chǎn)后之用生姜者,“以其能破血逐瘀也”?!兑缀喎健分蔚鴵鋫麚p,以“姜汁和酒調(diào)生面貼之”。《壽世保元》活血湯,于當歸尾、赤芍、紅花、桃仁等藥中輔以生姜,治瘀血疼痛,其痛不移?!毒霸廊珪坊罱j(luò)飲,于當歸、川芎、羌活等藥中配伍生姜,以治風濕痹痛?!夺t(yī)學衷中參西錄》活絡(luò)祛寒湯,于當歸、丹參、乳香、桂枝等藥中,加入生姜10g,以治經(jīng)脈受寒者。《百一方選》蠲痹湯,以其與黃芪、當歸、姜黃、赤芍等同用,治損傷后風寒入絡(luò)者。在類似療傷、宣痹方中,還有不少配伍本品者,其使用生姜的目的,除散寒之外,亦以之活血,結(jié)合該藥能擴張血管,促進血液循環(huán)等藥理作用,前人將其視為行血之品是有其實踐基礎(chǔ)的。但畢竟功力甚弱,難作活血化瘀之主藥組方,只宜作為治療寒凝血瘀證的輔助藥,故略之亦可。 二、關(guān)于生姜主治某些熱證的討論 生姜本為辛溫之品,但對一些熱證單用或作主藥有效。如《海上方》以豬膽汁調(diào)生姜末,外涂瘡癰腫痛;《普濟方》以生姜片涂明礬末,貼痔瘡腫痛;現(xiàn)代單用生姜汁治燒傷、燙傷,或以生姜輔以紅糖治急性細菌性痢疾(濕熱痢疾),均有明顯療效。其愈病之理,值得探討。 三、關(guān)于生姜“抗癌”功效的討論 生姜善能和中止嘔,治療噎膈之方常常配伍本品,如五汁安中飲之用生姜汁?!侗静輳男隆酚涊d其主治“噎膈反胃”。噎膈多與食管癌、賁門癌等密切相關(guān)。因生姜又具散寒,除濕,化痰,活血,解毒等多種功效,癌瘤之有寒凝毒聚,痰瘀耳結(jié)者,亦廣泛使用。其可緩解某些癥狀(如嘔吐)外,對癌毒是否有直接作用,尚無定論?!犊拱┦乘幈静荨罚ㄖ袊称烦霭嫔?/span>,1989年版)明確提出其有“抗癌”功效。該書作者治一甲狀腺瘤,以生姜、紅糖等量搗為糊狀,每用1~2匙,滾水沏服,對緩解腫瘤腫脹感的效果較好。曾廣為報道的“安慶消瘤散”,即以老生姜、雄黃各等份組成(系將老生姜除去叉枝,挖一空洞,四周約留0.5cm之厚度,裝入雄黃粉,再以姜封住洞口,放陳瓦上焙烤,經(jīng)7~8小時后,焙至金黃色質(zhì)脆而不焦時,碾末,過80目篩,備用),用時攤于安慶膏藥上,貼于病變處或痛點及近處有關(guān)穴位上,每2日換藥1次,1~3個月為1療程,對腦瘤及其他腫瘤有一定療效。 生姜用于癌瘤,國外亦有應用和研究。如《美國印第安納民間治癌方》介紹,治乳腺癌可外敷山梗菜的泥罨劑,同時口服姜和蘇打。原西德科學家發(fā)現(xiàn)生姜汁液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癌細胞的生長;日本??榻B,在一些抗腫瘤藥物中加入生姜提取物,能減輕腫瘤藥物的副作用[中國藥學雜志,1990,25(4):231-232]。 由上可見,生姜對于癌瘤之毒似有一定的“解毒”作用,或者說可以“抗癌”,值得進一步的研究。 四、關(guān)于生姜藥性和歸經(jīng)的討論 本品的藥性,一直有微溫、溫及熱3種不同的認識。正如在桂枝、紫蘇性能項下所說,這些結(jié)論都是相對而言?!渡褶r(nóng)本草經(jīng)》將干姜之性定為溫,生姜溫熱之性不及干姜,相對于干姜之溫,謂本品微溫(如《名醫(yī)別錄》等),亦不無道理?,F(xiàn)代謂干姜性熱,炮姜性溫,生姜次于炮姜,相對于炮姜而言,仍常有言其微溫者。另一方面,在辛溫解表藥中,生姜之溫性強于紫蘇、香薷諸品,相對于這些藥之溫性,又有稱其性熱者,但實不多見。如全面綜合考慮,應以性溫最為準確,故本書不取微溫之說。其主歸肺、脾、胃經(jīng)之外,還有言歸肝、腸、膽經(jīng)者,因其中有的比較次要,有的并不準確,故沿用者不多。 五、關(guān)于生姜作“藥引”的討論 在大量方劑中,生姜往往被作為“藥引”使用?,F(xiàn)代利用大鼠小腸還流法對磺胺咪(SG)的吸收促進作用進行了研究,發(fā)現(xiàn)生姜的水提物有顯著的吸收促進作用,增強其生物利用度,使藥物充分發(fā)揮療效[藥學雜志,1986,(10):947]。生姜醇可促使神經(jīng)末梢某些活性物質(zhì)的釋放,如腸促胰酶肽、血管活性腸肽等[中藥藥理與臨床,1988,(2):50],均為該用藥提供了一定的藥理依據(jù)。 六、關(guān)于生姜皮性涼的討論 自金元以來,一般皆稱生姜皮性涼。但《醫(yī)學入門》認為:“丹溪云(生姜)留皮則冷,去皮則熱,非皮之性本冷也,蓋留皮則行表而熱去,去皮則守中熱存也。”臨床使用雖未見留皮長于發(fā)散,去皮長于溫中,但同樣未見連皮入藥其溫性減弱,去皮使用溫性增強之表現(xiàn);生姜皮之行水消腫,亦對水腫癥的寒熱似無明顯的選擇性。因此,將本品定為涼性似覺欠妥,故本書將其改書平性。 【現(xiàn)代研究】 一、 化學成分 生姜主要含揮發(fā)油和辛辣成分。揮發(fā)油中含姜醇、姜烯、水芹烯、芳樟醇、檸檬醛、α-龍腦等。辛辣成分為姜辣醇類、姜酮、姜烯酚、姜酚等。 二、 藥理作用 生姜煎劑對動物胃酸及胃液的分泌呈抑制與興奮的雙向作用,其浸膏及姜油酮、姜烯酮的混合物有鎮(zhèn)吐作用;生姜丙酮提取物能抗鹽酸、乙醇性胃潰瘍,具有胃黏膜細胞保護作用。姜酚、姜烯酚對四氯化碳及半乳糖胺所致肝損害有抑制作用。升壓及強心作用:正常人口嚼生姜1g,可使血壓升高;其醇提取物對麻醉貓的血管運動中樞及呼吸中樞有興奮作用,同時生姜能擴張血管,促進血液循環(huán)。對傷寒桿菌、霍亂弧菌、堇色癬菌及陰道滴蟲有不同程度的抑殺作用。此外,生姜有抗氧化作用,生姜油還能抗炎。 三、 臨床新用 1. 治療慢性遷延性細菌性痢疾 用當歸生姜羊肉湯(當歸9g,生姜15g,羊肉48g)水煎2次兌勻,分2次溫服。若寒證重,生姜加量至46g;腹痛而嘔者,加橘皮6g,白術(shù)3g,52例患者經(jīng)過10~20天的治療,治愈36例,好轉(zhuǎn)14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6_15%[中國民間療法,2006,14(11):16]。 2. 治療面癱 用生姜6g(去皮),巴豆3枚(去殼),斑蝥3個(去足、翅),共搗為泥狀,制成巴豆斑蝥生姜膏,敷于患側(cè)下關(guān)穴,治面癱50例,痊愈45例,顯效2例,好轉(zhuǎn)1例,無效2例,療程最長45天,最短10天[山東中醫(yī)雜志,1986,(5):28]。 3. 治療燒燙傷 生姜搗汁,用藥棉蘸汁涂于水燙火灼處,癥輕者,用藥1次;癥較重者,以姜汁濕敷36小時,即可停藥。共治400余例,均獲效,且止痛迅速,無刺激[中醫(yī)藥信息,1990,(2):23]。 4. 治療蛔蟲性腸梗阻 取鮮生姜100g,搗爛取汁,與100ml蜂蜜混合,制成姜蜜合劑。2~5歲兒童口服50~100ml,5~10歲口服100~200ml,1次頓服(如行胃腸減壓者,可自胃管內(nèi)注人),如服藥后24小時內(nèi)病情未緩解,可再服原量合劑1次。治療85例,治愈68例,占80%;有效17例,占20%[山東中醫(yī)雜志,1996,(8):379]。 5. 治療壓瘡 用茶油浸泡生姜,外敷局部,治療II度以上壓瘡62例,取得顯著療效[中國社區(qū)醫(yī)師,2011,13(18):177]。 6. 治療腰麻和硬膜外麻醉術(shù)后尿潴留 鮮生姜500g,干辣椒100g,斑蝥18g,搗爛,加入75%乙醇3000ml,浸泡10日,濾液加樟腦12g,溶解后備用。當患者膀胱充盈,有尿意而排不出小便時,用棉簽蘸藥液在恥骨聯(lián)合部涂搽并按摩,共治40例,均在5~7分鐘即可自行排尿,反復應用仍有效且無副作用[光明中醫(yī),2009,24(11):2198]。 7. 治療頭部脂溢性皮炎 取生姜、鹽膚子、旱蓮草的水煎液外用洗頭,每周2次,連用4周。治療249例,去頭屑止癢的有效率達98.39%[遵義醫(yī)學院學報,1992,15(2):35]。 8. 治療肌內(nèi)注射后局部硬結(jié) 以鮮姜500g絞汁得姜汁250ml左右,加適量羊毛脂、凡士林加至1000g。調(diào)膏外用,每日2次,一般用5~10天,治療因靜脈給藥引起的靜脈硬化及肌內(nèi)注射引起的結(jié)塊160例,有效率達100%[中國醫(yī)院藥學雜志,1993,13(11):524]。 9. 治療斑禿 將鮮生姜切片,用力搓擦脫發(fā)處皮膚4~5分鐘,使頭皮發(fā)熱,后用梅花針從脫發(fā)區(qū)四周向中心作環(huán)狀重手法密集彈刺,至微微滲血為止,然后用艾條行局部溫灸,每處4~5分鐘,行環(huán)狀灸或雀啄灸,至皮膚紅暈為止。當局部已有稀疏新發(fā)生長時,改用輕叩法,每日或隔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3個療程后判定療效。共納入病例36例,痊愈15例,顯效16例,有效5例,總有效率為100%[黑龍江中醫(yī)藥,2007,(6):46]。 附:生姜皮 為生姜根莖的外表皮。性味辛、平。具有行水退腫功效,主要用于水腫,小便不利,如《三因極一病證方論》五皮飲,以之與大腹皮、桑白皮、茯苓皮、陳皮同用;《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五皮散,以之與五加皮、地骨皮、大腹皮、茯苓皮同用;《中醫(yī)傷科學》經(jīng)驗方健脾除濕湯,以之與白術(shù)、蒼術(shù)、薏苡仁等同用。 |
|
來自: 晝?nèi)苟?05 > 《中華臨床中藥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