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未知
摘要:《淳于長夏承碑》,或稱《夏承碑》,東漢建寧三年(170)立于河北永年。于宋代出土,原石久佚,現(xiàn)有明嘉靖重刻石立于此地。隸書在漢代發(fā)展趨于成熟,《夏承碑》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了明清書家與金石學(xué)家的關(guān)注,但由于此碑版本流傳甚多,真?zhèn)坞y辨,加之書手成迷,前人著述眾說紛紜,存在問題較多,也使得此碑更具魅力。筆者從版本流傳,翁方綱與許??考異對比,書手者誰,明代隸書發(fā)展四個方面進(jìn)行梳理研究,盡可能收集有關(guān)資料,總結(jié)考釋,以求達(dá)到理論與實踐的統(tǒng)一。 關(guān)鍵詞:《夏承碑》;《兩漢金石記》;《古均閣寶刻錄》;明代隸書;文征明 一、刻石流傳經(jīng)過 《淳于長夏承碑》,又稱《夏承碑》,碑高267厘米,寬128厘米。圭首之上有暈二重,自右周于左,其左復(fù)有一重,篆額三行黑字。其文十四行,行二十七字,碑有穿孔。碑文為隸書,東漢建寧三年(170)立于河北永年。碑主人夏承(105-170),字仲兗,承有文德,累任縣主簿、督郵、五官掾功曹、冀州從事等職,官至淳于長縣長,任職不足兩年便卒官,以示紀(jì)念,刊刻此碑。 關(guān)于《夏承碑》的著錄最早見于趙明誠《金石錄》:“碑今在?持藎?元?v年間因治河堤,得于土壤中。建寧,靈帝時年號也,距今千歲矣,而刻畫完好如新。余家所藏漢碑二百余卷,此碑最完?!盵1]明成化十五年,廣平知府秦民悅發(fā)現(xiàn)此碑仆地府治后堂,乃起而樹之東隅,建“愛古軒”以覆之,但碑下截一百十字已為人剜剔掉。后嘉靖二十二年,因筑城為工匠所毀,越二年,知府唐?于漳州書院取舊拓重刻一碑置于亭中。碑文莫有楷書“建寧三年蔡邕伯嗜書”九字。其碑文十三行,行三十字,碑后有楷書四行,為唐?重跋: 右蔡邕書《淳于長夏承碑》在廣平府,承不知何許人。其仕與卒無當(dāng)于廣平。碑所自來莫可考究,永樂七年修,歲久踣仆,成化己亥前守秦民悅復(fù)建愛古軒以覆之,碑前有穿,疑所以受繩懸棺,而八分字奇古,信為漢物無疑。迨今幾七十年,海內(nèi)賞鑒?M石經(jīng)矣。嘉靖癸卯(1543)筑城之役,為工匠所毀,越二年余來守郡,索諸瓦礫間不獲,乃取模本臨石置亭中,余觀歐陽子《集古錄》至千卷,自以為多是碑錄所未載,然其時已云漢隸難得,況此后五百年獲見古人之完碑,乃不幸而淪毀,豈不深惜耶?今臨刻遒勁,不失漢風(fēng)骨,足作佳觀。它時興作者他山之石,何限豈以茲碑也哉。嘉靖乙已五月望,南昌唐?記。[2] 汪上湖云:“今在永年縣城內(nèi)漳州書院二門外,近有縣令曲阜孔君改名紫山書院?!盵3]文革期間《夏承碑》被砸成數(shù)塊,現(xiàn)存于永年縣文物保管所。 趙明誠所著述碑在“?持蕁保ㄋ未??持菔艉穎蔽髀罰?故治即今河北省永年縣城關(guān)鎮(zhèn)),夏承本人“君?M承,字仲?跡??|?R府君之?O,大尉掾之中子,右中郎?⒌芤病保?《漢書?地理志》中曰:“?|?R:郡名。西漢高祖四年(前203年)置東萊郡,屬青州?!盵4]而夏承任命淳于縣長后卒官(淳于:縣名。漢代淳于縣屬北海郡,故治在今山東濰坊市),我們不禁要問,世代在山東的夏承為何死后其碑出現(xiàn)在河北永年縣?作為金石學(xué)家的趙明誠為何沒有提出如此明顯的問題,?持縈氪居諼藿尤樂?地,故歷史上不斷有人推測趙明誠見此碑為異地重立者。 二、翁方綱與許??考異比較 《夏承碑》的傳世版本現(xiàn)有兩種,一為明無錫華東沙真賞齋所藏,有清翁方綱鉤補(bǔ)并長跋,二為明丹陽孫仲墻藏本,后歸吳縣潘氏滂喜齋,現(xiàn)收藏于上海博物館。關(guān)于兩傳世本的經(jīng)過及其辨?zhèn)危迦宋谭骄V《兩漢金石記》和清人許??《古均閣寶刻錄》進(jìn)行詳細(xì)地考異辨析。 ?。ㄒ唬╆P(guān)于翁方綱《兩漢金石記》的“五篇”考 翁方綱(1733-1818),清代書法家,文學(xué)家,金石學(xué)家,字正三,號覃溪,又號蘇齋,于乾隆時期考入進(jìn)士,后被命名為《四庫全書》纂修官,又擔(dān)任編修一職,任職期間,他與朱筠,錢大昕,桂馥,黃易等人常去琉璃廠書肆訪書,在金石學(xué)復(fù)興的乾嘉時期,翁方綱對于考據(jù)學(xué)、金石學(xué)尤為熱愛,《兩漢金石記》便是其著作之一。他著述了兩漢及三國時期的金石碑版,共收集碑版二百八十六通,時間跨度四百七十一年,體例完備,資料豐盛。其中關(guān)于《夏承碑》的著述,分別以《成化本上半段原石考》、《成化本闕一百十字考》、《都濠本闕四十五字考》、《真賞齋闕三十字考》、《嘉靖本又重刻考》五篇進(jìn)行考辨,現(xiàn)將自己觀點加以論述。 1.成化本上半段原石考 “予既于辛丑春得見吳門陸謹(jǐn)庭所藏宋拓本,借拓而祥考之,知是明錫山華中甫氏真賞齋最煊赫,有名之跡為謹(jǐn)庭跋于其后。越二年,謹(jǐn)庭復(fù)以計攜北上集話,予詩境軒語及是碑之妙,而是日宋芝山適以其友瑛君所藏一本相視,即成化本?!盵5] 翁方綱何以見得真賞齋本?又云: “乾隆甲午秋(1774),桐城姚夢谷郎中以雙鉤本見示,中缺三十字,即梁瑤峰尚書所從雙鉤雕木之本。尚書自跋云是山陽吳山夫廣文從金壇王虛舟給事摹得者。至今戊戌(1778)夏,又從張晴溪吏部奔中得虛舟(王澍)雙鉤本,則此三十字具全。虛舟跋謂所見元拓,則何屺瞻、楊景西二本。所見雙鉤則畢既明、胡玉笥二本。詳玩虛舟之跋,畢既明鉤本即楊景西本,云缺字正與秦跋合,是下半未補(bǔ)刻以前本也。胡玉笥鉤本與何屺瞻本,則虛舟亦未言其同異,而其下云一百十字巋然竟完,以此度之,一似畢既明本,為缺一百十字者矣。然吳山夫《金石文存》云:‘《夏承碑》予得雙構(gòu)本于海鹽畢既明,后有豐道生跋,蓋從宋拓影摹者。中缺三十字,蓋猶在一百十字未缺之前者?!窳荷袝鴮嵢比?,其為畢既明本無疑,而何以王虛舟謂缺一百十字,乞虛舟之誤歟?予既先后并得二本摹存于度,又據(jù)洪氏《隸續(xù)〉》以原石行數(shù)、位置列為圖,并以今本圖附于后,而以今石說尤甚者,―記出,按其行列、考次、回目,是而知碑之先后原委,其為三本之同異亦可以了然無惑矣?!盵6] 翁方綱所見是吳山夫本,即楊景西,畢既明本,后有豐道生題跋。即華夏本(成化本),何屺瞻所藏是孫仲墻本,不幸地是,翁方綱從未見過此本,這也是他與許??辨?zhèn)尾划惖年P(guān)鍵。孫仲墻本歸吳縣潘氏。翁方綱將成化本與今廣平碑對證,發(fā)現(xiàn)其訛謬者有三:原石泐字,成化時?訛,嘉靖本因之以訛(共八十五字);原石模糊,字畫不可辨,成化時甚訛而嘉靖本加之訛者(共二十三字);成化本上截之字有略近模糊而嘉靖本訛者(共三字)。其余與建寧原石無少異。秦郡守疑因成化本下半截是重刻,非建寧原石,何義門、汪上湖提出質(zhì)疑。何義門認(rèn)為成化本為初翻,嘉靖時是再翻,然成化本只有下半截之?壞而非通體重刻。秦民悅見此碑仆于后堂,便樹之東隅。重立之事非重刻也。假使成化時已重立此碑,豈能在短短五六十年間(1479-1545)即下半截如此泐蝕之多,未免無法令人信服?;蛟S在成化之前,已有人將其重刻,不是不可能的。至于汪上湖之疑,“蓋本于顧南原《隸辯》其說秦民悅所見碑在`府治',而無王文定(王惲)《秋澗集》云在`府學(xué)',則成化時何得尚在府治?”[7]按《秋澗集》跋此碑“初未嘗指為在府學(xué)也,都南濠《金薤琳瑯》引《秋澗集》此跋,碑‘今在廣平府’,此句是南濠語,非《秋澗》語,上湖誤讀此文,遂謂《秋澗》時已在府學(xué),疑因秦守所樹未必是原石,謬矣。元初此地仍曰‘?持蕁?,后乃升為‘廣平路’,亦無府字,至明代始有‘廣平府’之稱?!盵8]《秋澗集》何由廣平府學(xué)之語? 2.成化本闕一百十字考 此成化本闕一百十字仍在碑下半截。分兩種情況,一是泐而未訛(共三十二字),二是泐而已訛(共七十八字),嘉靖重刻本改變其行次,而此一百十字又有考以原碑改正其訛者,而今人多見嘉靖本不得見成化本,其一百十字,不能知也。 3.都南濠本闕四十五字考 吳山夫云:“都太仆家本闕四十五字,謂是舊??。顧南原家本與都正然?!盵9]然顧南原所收為雙鉤本,卻未言闕字是某某。翁方綱通過考釋認(rèn)為都南濠所收為成化本,而顧南原所收為嘉靖雙鉤本。 4.《真賞齋》本闕三十字考 翁方綱云:“予既考定陸謹(jǐn)庭所收宋拓本即華氏真賞齋本或有疑者闕三十字,化行至十有恰三十字,正合嘉靖重刻本一長行字?jǐn)?shù)?!盵10]蓋以《隸續(xù)》考定其改易行次,由于今所見《夏承碑》多為剪裱本,整拓已難見。故推測是在裝界成冊時以每行五字,每頁六行為式,恰失去一頁,即是三十字。 5.嘉靖又有重刻本考 前述已知嘉靖本改易行次,此后翁方綱又見過數(shù)本嘉靖重刻本,皆非嘉靖原石。其遒勁已失,與原石大相徑庭。故較為可信的只有成化本(即真賞齋本)。 (二)許??《古均閣寶刻錄》考異 許??(1787-1862),字叔夏,號珊琳,浙江海寧人,一生活動于嘉慶、道光、咸豐時期。精金石文字,善書法,尤善書籍印刷。所刻書多手寫上版,力求精益求精。 《古均閣寶刻錄》刊于許??晚年,共一冊,書封面題“古均閣寶刻錄”六字篆文,下面“漢夏承碑”四字則為楷書,下署“樂恬散人許??書于吳寓齋”,下鈐“叔夏”“金石富翁”二印。[11]此本有許??敘言,自述其一生治金石學(xué)經(jīng)過和刊刻《夏承碑》的起因和動機(jī)。后有碑圖,即雙鉤《夏承碑》,碑文鉤摹十分精彩,線條細(xì)如發(fā)絲,筆力雄健。真可謂下真跡一等。碑圖后附有釋文與考釋,對于《夏承碑》各版本的文字異同進(jìn)行深入辨析。 許??所見舊拓有三: 一明無錫華夏中父藏本,闕化行以下三十字。末有豐人叔,楊景西二跋??滴跷煨鐬楹瘟x門所得,乾隆間歸吳縣陸謹(jǐn)庭,辛丑攜至京師,翁覃溪為作跋語,嘉慶庚午余應(yīng)秋赴會垣識任和趙文學(xué)晉齋于竹崦?Q同觀此本,手摹一過。迄今又五十年不知流傳何所。一明丹陽孫仲墻本,前后有孫楨及仲墻印論,審細(xì)整張為未補(bǔ)時物,有殘缺??滴鯐r藏曝書亭朱氏,后何義門獲于吳興書賈,旋屬長洲顧隨?C,未幾即佚,越六十年曾孫湘舟覆購得之。湘舟考后其字,文保從子武保以先世遺物珠去復(fù)還,守護(hù)惟謹(jǐn)。一汀州尹墨卿(尹秉綬)藏本,有周公暇跋,嘉靖己亥墨卿以詒陽曲張古愚,道光余奉差金陵偶得于陳某帖肆中見之。[12] 通過三本的比較,華本匡郭小而波畫瘦,尹本匡郭大而波畫肥,而孫本在不肥不瘦,恰到好處,且紙墨極佳,迨出土?xí)r精拓。又三本互勘孫本筆筆飛動,光采呈露,自是絕塵。華、尹兩本有形似而無神情,且有不相符合之處。他選擇將是碑三百五十八字與宋劉球《隸韻》對照比較,發(fā)現(xiàn)孫本吻合之處較多,并選其數(shù)字進(jìn)行考辨,驗證孫本為建寧原刻。 翁方綱和許??采取了不同的方法進(jìn)行考釋,且又因翁方綱提出未曾見過孫本,更加使《夏承碑》的真?zhèn)螕渌访噪x,哪個版本較為可信,恐都有理,此碑遺留問題較多,同時也足以見得此碑之受歡迎程度。 三、書手之謎 因嘉靖重刻本后有“建寧三年蔡邕伯嗜書”而被誤認(rèn)為作者是蔡邕,而后多數(shù)人認(rèn)為其真實性。關(guān)于作者,現(xiàn)有著述幾條: 予嘗平心論之漢隸皆無書人姓名,何從得出于本碑者而信之乎?至于中郎之跡在東京最為有名,則諸碑中自宜多有其法,如中郎《隸勢》云:“修短相副,異體同勢,奇姿詭誕,靡有常制?!庇指]?U《敘書賦》,“啟戟??弧,星流電轉(zhuǎn),皆與是碑相合?!崩铌柋拼吮c華山碑合,為中郎書未必皆無稽之談。[13](翁方綱《兩漢金石記》) 碑尾今有“蔡邕伯嗜書”,乃后人妄加。然內(nèi)稱夏君于建寧三年六月卒官,而是時伯嗜由橋司徒府出長河平入郎中,又其隸法時時有篆籀筆,與鍾、梁諸公小異,而骨氣洞達(dá),精彩飛動,疑非中郎不能也。但蔡集不載,而他書亦無可考,姑缺以俟知者。[14](王世貞《?m州四部稿》) 古碑不提撰書人,或曰造此碑者。蔡中郎自云:平生作文,惟《郭有道碑》無愧辭,今《林宗碑》摹本尚在,未嘗署邕名也。惟《鴻都石經(jīng)》確為邕記,然《禮記》《公羊》諸碑后皆有堂溪典,馬匹繕諸臣名,則亦非一人手筆?!段髟廊A山廟》都元敬據(jù)徐寄海《古跡記》定為蔡中郎書?!断某斜酚姓鏁恍校平▽幦瓴嚏卟葧?,此后人據(jù)《汝帖》所增,諸家聚訟,但云非中郎不能作耳,亦無確證也。[15](葉昌熾《語石》) 《熹平石經(jīng)》是蔡邕主持刊刻的一項工程,將儒家經(jīng)典用隸書刊刻上石,字體方正平直,中規(guī)中矩,因用于正定文字,所以在文字使用方面更加嚴(yán)格規(guī)范統(tǒng)一,避免文字混用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隸書發(fā)展到東漢已趨于成熟,史料記載公元170年,蔡邕被司徒橋玄征召為掾?qū)伲軜蛐翊鋈魏悠娇h長,又被召拜為郎中,在東觀校書,升任議郎。作為修養(yǎng)極高的蔡邕,《夏承碑》中文字混用現(xiàn)象較為明顯,出自蔡邕之手實為難過。同時以是碑為坐標(biāo)軸,對比前后十年漢碑,皆無《夏承碑》風(fēng)格獨特。 后人為彰顯某碑之重要,故多妄加于名人,蔡邕,鍾繇被冠之較多。中郎提出“筆軟而奇怪生焉”,運(yùn)用毛筆的屬性來表現(xiàn)出千姿百態(tài)的線條,而《夏承碑》所表現(xiàn)出的正是牛鬼蛇神,精彩飛動之勢。假使出自大家之手,在喪葬制度嚴(yán)格的漢代,作為紀(jì)功碑性質(zhì)的此碑怎能如此詭怪奇絕?恐有失妥當(dāng)。僅僅憑借九字落款而冠之以蔡邕,實屬不嚴(yán)謹(jǐn)。 四、由《夏承碑》看明代隸書發(fā)展 《夏承碑》流傳于明清,諸家題跋,贊賞有加: 蔡邕書《夏承碑》,如夏金鑄鼎,形模怪橘,蛇神牛鬼,龐雜百出,而衣冠禮樂己胚胎乎其中,所謂氣凌百代,筆陣堂堂者乎,予由是始知為中郎之跡。(王惲《秋澗集》)[16] 夫八分書之流傳于世者,獨蔡中郎《夏承碑》。蓋言用篆之二分,兼隸之八分,是于二者之間別構(gòu)一體,《夏承碑》正用此也。其圓勻蒼古,可謂絕妙,后亦無有能繼之者矣。(何良俊《四有齋叢說》)[17] 既得平正,須追險絕,險非詭怪之謂,謂其大膽落筆,有辟易萬人氣勢,如此碑險極矣。然非具正法眼,定走入牛鬼蛇神一道。(吳世宣《愛吾廬題跋》)[18] 是碑在諸漢碑中獨具風(fēng)采,字體方正,筆畫勻稱,雍容大度,運(yùn)筆極富變化,以其具有代表性的藏鋒起筆,藏露方圓,抑揚(yáng)頓挫,舒展自如,上承篆籀,下開正楷,為古今一關(guān)戾。 魏時期的《上尊號奏》、《受禪表》無不受其影響。對比三者不難發(fā)現(xiàn)其用筆剛健遒勁,結(jié)體端莊凝重,章法嚴(yán)謹(jǐn)規(guī)矩,神韻渾厚樸茂。方筆斬截,豪邁縱逸,率直自然。漢魏隸書的發(fā)展是書法史的鼎盛時期,唐宋以降,日趨衰落,至清金石學(xué)的發(fā)展興起,隸書漸漸復(fù)蘇,篆隸的回歸成為一種風(fēng)尚。此外,《夏承碑》重刻于明代,加之明代其他出土漢碑,同時明代公私收藏的日漸完善,隸書的學(xué)習(xí)熱情更加高漲。 如果說王世貞是理論家,那么文征明便是實踐者。由文征明和祝允明領(lǐng)導(dǎo)的吳門書派是明代書法的中堅力量,吳門各家無所不通,各體兼善,尤以文征明隸書成就最高。文征明的隸書多見于書畫題跋與引首,以正文形式保存的是兩人合書《四體千字文》,篆隸兩體由文征明書寫,文征明師法漢碑,是明代隸書的受益者。 明清對于文征明隸書的評價: 隸古在明世殊寥寥,聞惟陳文東、文征明、文彭數(shù)人而已。(項元汴《蕉窗九錄》)[19] 書當(dāng)以梁鶴為第一,今有《受禪》、《尊號》二碑及《孔子廟碑》皆是。《孔子碑》是陳思王撰文,梁鶴書亦二絕也。蓋承中郎之后,去篆而純用隸法,是即隸書之祖也。今世人共稱唐隸,觀史帷則諸人之筆,拳局嫂縮,行筆太滯,殊不足觀。至元則吳春孟思、褚夾士文,皆宗梁鶴,而吾松陳文東為最工。至衡山先生出,遂迥出諸人之上矣。近時有徐遠(yuǎn)芳,亦寫隸書。一種惡札也。(明何良俊撰《四有齋叢說》)[20] 漢隸之失久矣,衡山尚不辮,自余可知。漢隸古雅雄逸,有自然韻度,魏稍變以方整,乏其蘊(yùn)藉,唐人規(guī)模之而結(jié)體運(yùn)筆失之矜滯,去漢人不衫不履之致已遠(yuǎn)。降至宋元,古法益亡,乃有妄立細(xì)肚、蠶頭、燕尾、鰲鉤、長椽、蟲雁、棗核、粗俗不入格,太可笑。獨怪衡山宏博之學(xué)四楞關(guān)、余鵝、鐵鐮、釘尖諸名色者,,精邃之識,而亦不辮此,何也?(王弘《石氏齋集》)[21] 明清兩代書家對于文征明的隸書雖意見不同,但在重新振作的明清書壇,需要一股力量引領(lǐng)他們前行,而文征明當(dāng)之無愧。當(dāng)代人學(xué)習(xí)書法時如何取舍,這是我們所應(yīng)該反思的。 【注釋】 [1]趙明誠.金石錄(卷第十六).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2][3][5][6][7][9][10][13][清]翁方綱.兩漢金石記(卷第十)《北海淳于長夏承碑》,臺灣國風(fēng)出版社,1789 [4][漢]班固.漢書?地理志[M].中華書局,1962 [8]宋濂.元史(卷一百六十七)[M].秋澗集.北京:中華書局,1962 [11]孟憲鈞《許??和古均閣寶刻錄》。 [12]許??《古均閣寶刻錄》,國家圖書館。 [14][明]王世貞撰《?m州四部稿》卷一百三十四,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5][清]葉昌熾《語石》卷六,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6]宋濂《元史》卷一百六十七《秋澗集》,中華書局,1962年6月第一版。 [17][20][明]何良俊.四有齋叢說[M].明清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4:133 [18][清]吳世宣《愛吾廬題跋》卷八,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9][明]項元汴撰《蕉窗九錄》,《從書集成初編》1557(2)冊36頁,上海商務(wù)印書館,民國二十四至二十七年。 [21][清]王宏撰《砒齋題跋》,《中國書畫全書》8冊942一943冊,上海書畫出版社,1994年10月第l版。 作者簡介:李柯霖(1990―),女,漢族,吉林大學(xué)古籍研究所書法文獻(xiàn)方向研究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