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古人在生活中喜歡寫詩寫詞,其實詩歌便是生活的反映,喜怒哀樂皆在詩中,唐代有一位詩人名為李商隱,他留下的詩歌很多家喻戶曉,有人說他多才,也有人說他多情,我們今天便來品讀一首他的經(jīng)典詩歌。他的這首詩每句都是千古名句,寫的是對妻子的思念之情,為何他會寫一首思念的詩歌去寄托哀思,詩人在那個時候有著怎樣的故事,一起來品讀。 這首詩名為《夜雨寄北》,詩人為唐代李商隱,詩歌原文如下: 君問歸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 卻話巴山夜雨時。 這首詩寫于巴蜀之地,詩人被派往東川節(jié)度使的府中,離開長安,因為長安處于巴蜀之地北部,所以這首詩的題目中有“寄北”二字,并且這首詩是在一個雨夜寫下,然后寄給妻子的。 先來看第一句,開頭便直接發(fā)問,并且使用了自問自答的方式,意思是如果你要問我何時回家,我自己也不知道何時能夠回家。這樣的自問自答一來能夠點明主旨,烘托整首詩的氛圍,并且用問對方話的口吻來訴說自己內(nèi)心的無奈。我們也能理解為李商隱對妻子的回答,自己很想念家鄉(xiāng),很思念妻子,但是身不由己不知道何時才能回,這份無奈的心情詩人在下著雨而定夜晚或許便是徹夜未眠。 隨后第二句便開始寫景,詩人先說自己不知何時回家,再描繪自己所處環(huán)境的特點,夜晚下著大雨,雨水把秋池都快填滿,表明氣候特點以及所處環(huán)境的無奈。或許這場秋雨,也正如詩人內(nèi)心所表現(xiàn)的那樣,思念家鄉(xiāng),思念親人,有淚往心里流,就像這場夜雨,雨水快把秋池都快填滿了,內(nèi)心的悲傷和苦楚又有誰能理解。 接著第三、四句便是整首詩的經(jīng)典所在,這兩句的意思是詩人在下著大雨的夜晚,想象著自己如果回家了,就能和妻子親人一起坐在窗前,一起剪燭,然后互相傾訴當年二人在這個下著大雨的夜晚思念對方的場景和感受。有人會疑問為何要一起剪燭,古時候照明用的是蠟燭,蠟燭上燒焦的部分用剪刀減去可以使它照得更加明亮,詩人和妻子兒子一起剪燭的場景應(yīng)是溫馨快樂的,所以詩人想象自己正置身家中,共剪西窗燭。 最后一句所描述的場景和感覺不知大家是否能夠切身體會到,如果你和自己的摯愛之人相隔千里,遠在天邊,如果晚上下著大雨,是否也會想象對方是否也在聽著下雨聲,如果晚上有明亮的月光,舉頭望明月的你是否會想象對方此時也在望著月亮,只愿“千里共嬋娟”,亦或是“天涯共此時”。詩人在這首詩中說“卻話巴山夜雨時”也是這個道理,希望自己回到家中和親人團聚,問問自己的妻子,那個下著大雨的晚上,是否也在思念著對方。 可是李商隱在這首詩里的愿望后來并沒有實現(xiàn),歷史上有過考究但說法不一。有人說當年李商隱離開長安,妻子后來病中走了,李商隱過了很久才知道,這首詩在之前寫給妻子卻最后沒有看到。還有一種說法稱李商隱知道了妻子的音信后很是傷心,但這首詩卻說不通,便認為是寫給長安友人的。我覺得兩種說法都有道理,我認為或許還有可能是李商隱知道了妻子的情況,在大雨之夜思念妻子,于是寫下這首詩用來寄托哀思。 無論哪種理解,這首詩都寫出了詩人內(nèi)心的思念,內(nèi)心的無奈和內(nèi)心的苦楚,我們讀來能夠浮現(xiàn)一幅幅畫面,并且感同身受,這份思念讓人感懷。 面對人生,我們要珍惜每一天和每一個人,有時候相隔千里卻不能相聚,但是心卻是相連接的,不管是親人、愛情還是友情,我們都希望能夠收獲圓滿,人生的滋味很多,人生之中重要的人卻不多,珍惜便好。致敬千古絕詩,致敬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文/云冗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