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主主義革命的先驅者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并在頒布的“臨時大總統(tǒng)令”中提出要“另刊新模,鼓鑄紀念幣”,隨后武昌和南京兩處造幣廠率先鑄行了 “中華民國開國紀念幣”銅元輔幣,以十文面值的為主,在全國大量發(fā)行以取代清朝銅元。 1914年,銅元正式改稱“銅幣”,民國發(fā)行的銅幣與清最大的區(qū)別是龍紋被換成了由稻穗組成的嘉禾紋。各省鑄造的銅元大多為兩面叉的國旗圖案,并有“開國紀念幣”或“中華民國銅幣”字樣。 此為民國雙旗幣二十文錯版幣一枚,該枚錢幣的直徑32.2mm,厚度1.5mm,重9.8g。錢幣正面下沿幣值“當制錢二十文”六字,中間圖案為兩面交叉而立的旗幟,分別是鐵血十八星旗和五色旗,代表民族一統(tǒng)。 除此之外,此枚民國雙旗幣錯版幣具體表現(xiàn)為圖案并未完全印制,正反面皆是,此種情況十分罕見。出現(xiàn)錯版幣是因為制造錢幣時一時疏忽造成的,這種情況非常少,因而錯版幣的數(shù)量寥寥無幾。輾轉多年歷史的無窮洗禮,能完好無缺保存至今,更是珍罕無比,是鳳毛麟角的存在,價值彌足珍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