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導讀005 關鍵詞 1,佛陀是用十二緣起來描述我們凡夫的生生不已的輪回生死的狀態(tài),十二緣起有兩個要點: 第一,我們凡夫輪回于生死的這個輪回過程的背后沒有一個常一不變的、獨立存在的精神主體——無我; 第二,導致我們凡夫生生死死輪回不已的根本原因是無明。 十二緣起描述我們眾生的生生死死的輪回不已,這是十二緣起的一面,我們叫做生死流轉門。 2,佛陀講十二緣起還有另一面,就是智者解脫的涅槃還滅門: 要把導致我們輪回的原因、源頭解決掉——無明盡(ks?aya,打破無明,毀滅無明) 無明盡,導致 行盡,導致 識盡,導致 名色盡,導致 六處盡,導致 觸盡,導致 受盡,導致 愛盡,導致 取盡,導致 有盡,導致 生盡,導致 老死盡 佛陀講十二緣起是講了兩面: 一面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描述的是我們凡夫輪回的生死流轉的狀態(tài),叫“生死流轉門”; 另一面是“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描述的是智者解脫的“涅槃還滅門”。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玄奘譯本) 3,無苦、集、 滅、道 (玄奘譯本) 苦集滅道就是四諦,佛陀證道以后,在人間講得第一堂課就是四諦——苦集滅道 苦,苦諦,生命輪回的最重要特征就是苦,苦諦講苦之相; 集,集諦,苦的因,無明; 滅,滅諦,涅槃; 道,道諦,獲得滅的方法和過程,修道; 在空性中沒有十二緣起,也沒有四諦。 4,無智,亦無得 (玄奘譯本) 智,正智,正確的智慧,就是般若,也就是能夠證悟佛陀證悟的真實的能證的能力; 得,就是般若所證的對象,就是諸法的實相; 智就是能證,得就是所證。 能證的般若沒有,所證的實相也沒有——能所雙亡。 空性中,沒有五蘊,沒有十二處,沒有十八界,沒有十二因緣,沒有四諦,沒有能證所證。這就是引導著眾生見實相。 5,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 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凡夫境界的一切存在在空性中都是無——五蘊、十二處、十八界; 佛所說的法——十二因緣、四諦乃至佛說的一切法——在空性上都是無; 能證的般若、所證的實相在空性上也是無; 一切都無,空性本身也就無了,所以“無所得”。 這種“無所得”的境界,就是見道位的境界 “以無所得故”,以這種“無所得”的境界,就是以見了道的境界,導致了下面的兩個結果: 第一: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菩提薩埵:Bodhisattva,意譯就是覺有情,有兩重含義——a,自覺,就是正在不斷地、努力地尋求自我覺悟的有情眾生;b,覺他,因為越覺越發(fā)現無我,因此發(fā)現這世界上沒有一個孤零零的所謂“我”的覺,“我”的覺就是眾生的覺,離開了眾生的覺就沒有我的覺,因此即便就是為了我的覺,也必須以覺悟眾生為手段和方法,因此覺有情的第二重含義就是覺他。 這里的菩薩是指見道位之后的修到位上的菩薩,不是指資糧位、加行位賢地上的菩薩,而是圣位上的菩薩,是登地之后的菩薩。 正是因為“無所得”的緣故,這些登地的菩薩們就依照這個甚深的般若波羅蜜法門的修行,結果就是“心無掛礙”。 心無掛礙:這個“心”和《心經》標題上“心”不一樣,citta,這個可以講是眾生自己的內心;掛礙,avaran?a ,障礙;心無掛礙,登地之后的菩薩心里再也沒有什么障礙了,因為已經打破了無明; 無掛礙故,無有恐怖:因為打破了無明,再也沒有無明的障礙了,因此就沒有了恐怖(在沒有見道之前,眾生是有很多恐怖的,比如說a對生死的恐怖,害怕生死,b作為一個修行大乘佛法的人證空性的時候是有恐怖的) 遠離顛倒夢想:顛倒是凡夫見,佛陀看我們凡夫對這個世界的理解正好相反;夢想,佛陀看我們凡夫就如同在大夢之中,而凡夫在夢中還不覺得是夢,執(zhí)著于夢中的虛幻為實有;見道之后,在修道位的菩薩,就遠離了凡夫的顛倒見和夢境; 究竟涅槃:究竟就是nis?t?ha,最終的,最終的涅槃,權且安立了一個名言——無住涅槃; 第二: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三世諸佛:三世就是過去、現在、未來的一切佛; 過去、現在、未來這一切的佛,以無所得故,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因此證得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說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非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
來自: 昵稱35641324 > 《開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