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艾灸

 豫西南客的書館 2018-08-26

Jiǔ,燒,中醫(yī)的一種醫(yī)療方法。用艾葉搗絨作炷或制成艾條、艾坨、艾炷艾卷,燒灼或熏烤人身的穴位:針~(針刺與艾灸的合稱)。點燃艾柱,對準穴位或疼痛部位上10-30mm,來回旋轉進行薰灼,或者一遠一近,至皮膚漸紅至潮紅或微痛,并有得氣感,每穴15-20分鐘為宜。根據(jù)身體狀況來使用,每周25。

艾柱,比較短的艾條,是為了應用于隨身灸、關節(jié)灸器、單柱雙柱灸器、火龍罐這些灸器所產生的一個品種。一般直徑為15mm長度為25mm。

艾條、艾柱、艾絨本質上沒有什么區(qū)別,首先艾絨是原料,可以直接灸,用棉紙卷好以后就成了艾條,再把艾條切成短的一段段的就成也艾柱,它們所使用的灸器不同。而且什么樣的艾灸器具灸什么部位。艾條越陳年的越好,艾絨的含量越純越好。艾是一味古老而神奇的良藥。孟子說:"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意思是說七年之病,很頑固的,然而三年以上的陳艾卻是可以治愈它

艾條素以洞庭長桿艾為佳,葉厚而絨多,是歷代制作金艾絨的上等原料。洞庭地理位置優(yōu)越,冠以"魚米之鄉(xiāng)",氣候濕潤,艾草繁密旺盛,以其制作的上等艾條最適宜用于艾灸,歷史上深得御醫(yī)信賴,廣泛用于宮廷。制作艾條的艾絨必須預先備制,陳艾葉經過反復曬杵,篩選干凈,除去雜質,令其軟細如綿,即成艾絨方可使用。以上法炮制者為粗艾絨,一斤可得六、七兩,適用于一般灸法。如再精細加工,經過數(shù)十日曬,篩揀數(shù)十次者,一斤只得二、三兩,變?yōu)橥咙S色,為細艾絨,可用于直接灸法。有機制艾絨成品,也是印泥的原料。

艾條的規(guī)格有:直徑、長度、艾絨純度、中藥成份、艾葉陳放年份、艾碳粉、重量等。艾絨陳放幾年叫做幾年陳艾條。比如經常見到的三年陳艾條、五年陳艾條。按艾條排出的煙分為:有煙艾條、無煙艾條及微煙艾條。按艾條的成份分為:純艾絨艾條、藥艾條。按艾絨的比例來分,常見的有5:110:1、30:1等,比例越高,艾絨越純。35:1的極品艾條最好。

艾條直徑在4mm~50mm之間。最常見的直徑為18mm的。

艾條長段在2mm~300mm之間。最常見的長度為200mm。長度小于80mm的艾條,可稱艾柱、艾段。

品質好的艾絨氣味芳香且清淡,不刺鼻,品質差的艾絨味道很濃且刺鼻,更差的艾絨還有霉味。好的艾絨摸起來柔軟細膩,而差的艾絨手感很粗糙。好的艾絨容易抱團,即使把包裝紙撕掉,也不會完全散掉。而差的艾絨把包裝紙一撕掉就會散落。好艾條火力柔和不烈,滲透力強。差的艾條火剛烈,滲透力不強,易有灼痛感。比例高的艾條艾絨細膩蓬松,雜質少,燃燒速度要快。耐燒的艾條效果比不耐燒的艾條效果差不少。品質好的艾條燃燒后的灰燼是灰白色的,摸起來細膩柔滑,不容易散落,而品質差的艾條燃燒后的灰燼是黑灰色,四處散落,摸起來粗糙有顆粒。

灸法屬于溫熱療法,與火的關系密切,,是灼體療病之意.最早可能采用樹枝、柴草取火熏、熨、灼、燙以消除病痛,以后才逐漸選用艾為主要灸料。艾,自古以來就在中國廣大的土地上到處生長,因其氣味芳香,性溫易燃,且火力緩和,于是便取代一般的樹枝燃料,而成為灸法的最好材料。

灸法種類很多,總的來說可分為艾灸法和非艾灸法兩大類。艾灸法是以艾葉制成艾絨作為灸材的一種施灸方法。無論古代還是現(xiàn)代,臨床應用最多最普遍的是本法。艾灸法分艾炷灸和艾條灸。

艾葉苦辛,生溫、熟熱,純陽之性,作為施灸材料,有通經活絡,理氣祛寒,回陽救逆等作用,制成艾絨后易于燃燒,氣味芳香,火力溫和,其溫熱能穿透皮膚,直達組織深部,艾灸法在臨床上得到廣泛應用和迅速發(fā)展。凡用艾葉,須用陳久者,治令細軟,謂之熟艾。若生艾,灸火則易傷人肌膚。 艾絨制作時,要去除雜質和灰塵,艾絨要搗得爛細。入石臼內,木杵搗熟,羅去渣滓,取白者再搗,至柔爛如綿為度。用時焙燥,則灸火得力。艾葉的采收期以端午節(jié)前后(56月份)最為適宜。在每天的采集中又以中午采收的揮發(fā)油含量最高。

艾絨便于制作成各種形狀的艾炷、艾條;艾易于點燃,燃燒時熱力溫和持久,能竄穿皮膚,直達深部等優(yōu)點,所以應用至今,久盛不衰。

 [轉載]艾灸

陽氣衰于下,則為寒厥。 陽氣衰微則陰氣獨盛,陽氣不通于手足,則手足逆冷。凡大病危疾,陽氣衰微,陰陽離決等癥,用大炷重灸,能祛除陰寒,回陽救脫。凡出現(xiàn)嘔吐、下利、手足厥冷,脈弱等陽氣虛脫的重?;颊?,如用大艾炷重灸關元、神闕等穴,由于艾葉有純陽的性質,再加上火本屬陽,兩陽相得,往往可以起到扶陽固脫,回陽救逆,挽救垂危之疾的作用,在臨床上常用于中風脫癥、急性腹痛吐瀉、痢疾等急癥的急救。

陽氣虛弱不固等原因可致上虛下實,氣虛下陷,出現(xiàn)脫肛、陰挺、久泄久痢、崩漏、滑胎等,氣虛下陷,臟器下垂之癥多用灸療。天地間無他,唯陰陽二者而已,陽在外在上,陰在內在下,今言下陷者,陽氣陷入陰氣之中,是陰反居其上而復其陽,脈證俱見在外者,則灸之。 灸療不僅可以起到益氣溫陽,升陽舉陷,安胎固經等作用,對衛(wèi)陽不固、腠理疏松者,亦有效果。使機體功能恢復正常。如脫肛、陰挺、久泄等病,可用灸百會穴來提升陽氣,以推而上之 洞泄寒中脫肛者,灸水分百壯。

熱者灸之,引郁熱之氣外發(fā),火就燥之義也。 癰疽初起七日內,開結拔毒灸最宜,不痛灸至痛方止,瘡痛灸至不痛時。 灸法能以熱引熱,使熱外出。灸能散寒,又能清熱,表明對機體原來的功能狀態(tài)起雙向調節(jié)作用。

研究發(fā)現(xiàn)艾灸具有近紅外輻射作用。人體既是一個紅外輻射源,又是一個良好的紅外吸收體,艾灸的近紅外輻射為肌體的活動提供了必要的能量,艾灸所發(fā)出的近紅外光量子能為肌體所調控。在艾灸療法過程中,近紅外輻射作用于人體穴位時,具有較高的穿透能力,是一種有利于刺激穴位的信息照射,在產生受激共振的基礎上,借助于反饋調節(jié)機制,糾正病理狀態(tài)下能量/信息代謝的紊亂狀態(tài),調控肌體的免疫力,從而達到恢復正常機能的目的。

艾灸施于穴位,首先刺激了穴位本身,激發(fā)了經氣、調動了經脈的功能、使之更好的發(fā)揮行氣血和陰陽的整體作用,而且激活皮膚中某些神經末梢酶類參與機體的免疫調節(jié),因而對疾病的治療具有明顯的調節(jié)作用。

艾灸的作用機理,是通過艾灸在燃燒過程中,產生的熱效應,傳遞到經絡系統(tǒng),調動人體的免疫功能,作用于人體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的病變部位,多層次、多功能、多形態(tài)的調整,在相互協(xié)同相互激發(fā)的作用下,產生治療上的倍數(shù)效應。

針所不為,灸之所宜。 針刺灸法各有所長,灸法有自已的適應范圍;另一方面,灸法還可補針藥之不足,凡針藥無效時,改用灸法往往能收到較為滿意的效果。

灸法不僅能治療體表的病證,也可治療臟腑的病證;既可治療多種慢性病證,又能救治一些急重危癥;主要用于各種虛寒證的治療,也可治療某些實熱證。其應用范圍,涉及臨床各科,大致包括外感表證、咳嗽痰喘、咯血衄血、脾胃虛證、氣滯積聚、風寒濕痹。上盛下虛、厥逆脫證、婦兒諸疾、頑癬瘡瘍、瘰疬腫毒等。

古人在灸療保健方面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如《千金翼方》云:一切病皆灸三里三壯。而《外臺秘要》進一步指出:凡人年三十以上,若不灸足三里,令人氣上眼暗到宋代灸療保健作用已被充分認識,如《針灸資生經》提及:氣海者,元氣之海也,人以元氣為本,元氣不傷,雖疾不害,一傷元氣,無疾而死矣。宜頻灸此穴,以壯元陽,若必待疾作而后灸,恐失之晚也。除氣海穴外,不少醫(yī)著還總結了其他的一些穴位。如《扁鵲心書》云:人于無病時,常灸關元、氣海、

灸法反映

1.皮膚潮紅  艾灸時,由于熱力的作用,會使局部的毛細血管擴張,刺激血液流動,所以會出現(xiàn)皮膚潮紅的現(xiàn)象。

2.灸皰  灸泡是灸瘡的前一個階段,多見于化膿灸。

3.灸瘡  也叫灸創(chuàng)、灸傷。灸瘡是艾條、艾絨、艾柱艾灸過程中,在皮膚上形成的水腫或水皰,進而產生的無菌性化膿現(xiàn)象,對皮膚造成一定難愈合的創(chuàng)傷,形成慢性刺激作為艾灸治療手段。灸瘡是艾灸中的一個常見現(xiàn)象。只有有灸瘡,療效才好。灸瘡期間也要堅持溫和灸,讓艾灸效力持續(xù),否則會出現(xiàn)病情反復。凡著灸療病,雖然數(shù)足,若不得瘡發(fā)膿出,其疾不愈。如灸瘡不發(fā),取故履底炙,令熱熨之,三日即發(fā)膿出,自然愈疾。三日自發(fā),膿出即愈,不得瘡發(fā),其疾不愈。灸后過數(shù)三日不發(fā),可于瘡上再灸二三壯,即發(fā)。

4.口渴  很多人艾灸之后會口渴,這是正?,F(xiàn)象。艾灸后可以喝紅糖水或溫開水,不要喝菊花茶等寒涼性質的飲料,否則影響艾灸的效果。

5.灸感傳導  施灸部位或遠離施灸部位產生其他感覺,例如酸、脹、麻、熱、重、痛、冷等。

 [轉載]艾灸

 將艾條點燃懸灸于治療部位,或者搭配溫灸盒使用,通過艾火的熱和能量的輸入,引起人體"應激反應"來進行肌體自我調節(jié),熏灼經絡,提高人體免疫力防治疾病的作用。一般每次艾灸時間約三十分鐘,可依身體感覺調整使用時間。

1、手持艾條懸灸法

艾條一端點燃,懸于施灸部位約3厘米之上即可進行艾灸。

2、插入艾條法(配合溫灸盒使用)

2.1、取下溫灸盒塑料上蓋,扭開銅片插孔蓋

2.2、點燃艾條使其充分燃燒,直接插入并固定好

2.3、帶上隔熱底座,合上蓋子,直接敷于患處進行艾灸

3、艾條截段,插艾段法(配合溫灸盒使用)

3.1、取下上蓋,取出小艾段并點燃

3.2、將點燃的艾段插到固定艾段的絲上,在夾姜片位置也可配上姜片使用

3.3、對準上下蓋的卡門銜接點,合上蓋和黑色控溫蓋

3.4、根據(jù)燃燒狀況,旋轉黑色控溫蓋,調節(jié)通風,控制溫度

3.5、卸掉底座的塑料隔熱底盒,將隨身灸裝入絨布套,用松緊帶固定系于患處,將非塑料那面貼于患部溫灸,確保熱力更好傳達。

艾灸大致可分為穴位艾灸、局部艾熏和全身艾熏。施灸時離皮膚10~30mm,至皮膚溫熱發(fā)紅。

1、穴位艾灸

取艾條一支點燃后,在穴位上方約10~30mm處熏灸或灼灸,一般每穴灸10分鐘左右,至皮膚溫熱發(fā)紅,而又不致灼痛或燒傷皮膚為宜,施灸的方法分溫和灸(將艾卷的一端點燃,對準要灸的穴位或患處,進行熏燒)、回旋灸(艾卷點燃的一端與施灸皮膚雖保持一定的距離,但位置不固定,而是均勻地向左右方向移動或反復旋轉地進行灸治)雀啄灸(艾卷點燃的一端與施灸部位的皮膚并不固定在一定的距離,而是像鳥雀啄食一樣,一上一下地移動)

[轉載]艾灸

也可以配合各種艾灸器使用,如溫灸盒、溫灸架等,主要是為了固定艾條、使用方便。

隔姜灸,明楊繼洲《針灸大成》記載:"灸法用生姜切片如錢厚,搭于舌上穴中,然后灸之"。之后明張景岳的《類經圖翼》中提到治療痔疾"單用生姜切薄片,放痔痛處,用艾炷于姜上灸三壯,黃水即出,自消散矣"?,F(xiàn)代由于取材方便,操作簡單,已成為最常用的隔物灸法之一。灸治方法與古代大體相同,亦有略加改進的,如在艾炷中增加某些藥物或在灸片下面先填上一層藥末,以加強治療效果。  

取生姜一塊,選新鮮老姜,沿生姜纖維縱向切取,切成厚約0.2 0.5cm厚的片,大小可據(jù)穴區(qū)部位所在和選用的艾炷的大小而定,中間用三棱針穿刺數(shù)孔。施灸時,將其放在穴區(qū),置大或中等艾炷放在其上,點燃。待患者有局部灼痛感時,略略提起姜片,或更換艾炷再灸。一般每次灸510壯,以局部潮紅為度。灸畢用正紅花油涂于施灸部位,一是防皮膚灼傷,二是更能增強艾灸活血化瘀,散寒止痛功效。近年來,亦有針灸工作者采用隔姜行化膿灸法,對某些病證有較好的效果。

注意:1.隔姜灸用的姜應選用新鮮的老姜,宜現(xiàn)切現(xiàn)用,不可用干姜或嫩姜。

2.姜片的厚薄,宜根椐部位和病證而定。一般而言,面部等較為敏感的部位,姜片可厚些;而急性或疼痛性病證,姜片可切得薄一些。

3.在施灸過程中若不慎灼傷皮膚,致皮膚起透明發(fā)亮的水泡,須注意防止感染。

隔鹽灸,是臨床上常用的隔物灸之一。是指用純凈干燥的食鹽填平臍窩,上置大艾炷施灸的方法,本法只用于臍部,故又稱神闕灸。現(xiàn)代,在施灸的方法上有一定改進,如在鹽的上方或下方增加隔物;治療的范圍也有相應的擴大,已用于多種腹部疾病及其他病證的治療。

令患者仰臥,暴露臍部。取純凈干燥之細白鹽適量,可炒至溫熱,納入臍中,使與臍平。如患者臍部凹陷不明顯者??深A先置臍周一濕面圈,再填入食鹽。如須再隔其他藥物施灸。一般宜先填入其他藥物(藥膏或藥末),再放鹽。然后上置艾炷施灸,至患者稍感燙熱,即更換艾炷。為避免食鹽受火爆裂燙傷,可預先在鹽上放了一薄姜片再施灸。一般灸3~9壯,但對急性病證則可多灸,不拘壯數(shù)。

注意:1.施灸時要求患者保持原有體位,呼吸勻稱。尤其是穴區(qū)覺燙時,應告知醫(yī)生處理,不可亂動,以免燙傷。對小兒患者,更應核格外注意。

2.萬一臍部灼傷,要涂以龍膽紫,并用消毒敷覆蓋固定,以免感染。

 [轉載]艾灸

2、局部艾熏

可以用3~6根艾條,用膠帶捆成一排,距離皮膚10~30mm,上下來回艾熏。如痛經,用6根艾條,來回熏小腹至肚臍,一周2次,一次30~40分鐘,促進小腹的血液循環(huán)。如肩周炎,可用3~5根艾條從頸部風池穴到肩峰穴、肩井穴等穴位灸5分鐘左右。在艾熏時,一定要保持室內溫度適宜,不能受涼。如腹部受涼、腹瀉等,可以用幾根艾條熏小腹至肚臍的位置,可以祛寒。 

3、全身艾熏

3.1、全身熏艾條前要喝生姜紅棗桂圓羹,以養(yǎng)生補陰。用3片生姜,10粒紅棗(去核),10粒桂圓(去核),加水煮15分鐘,倒入粉碎機打成糊狀喝下。

3.2、將生姜切成薄片,上鍋蒸軟后備用。

3.3、夏季用6~8根艾條(冬天用8~10),捆成一排,點燃。

3.4、將蒸好的姜片貼在后背上。點燃的成排艾條,保持離姜片半寸到一寸的距離,上下慢慢移動,通常熏30~40分鐘。

3.5、在小腹及肚臍的周圍都貼上姜片,上下熏20~30分鐘。

3.6、在雙小腿的外側、內側,從腳踝至膝部上下、來回各熏30~50下。

家庭溫灸:將艾條一端點燃,讓燃端靠近皮膚穴位,使穴位很快得到溫熱。將艾條慢慢上提,距皮膚3~4厘米,保持不動。灸時,溫熱感會使皮膚發(fā)紅卻不灼痛,局部、遠端部位還有酸、麻等舒服感覺。

要點:每次選3~5個穴位,每個穴位灸5~10分鐘,過多易疲勞,過少達不到溫熱效果。

艾灸經驗:開始,艾條燃端距穴位不能太遠,不然溫熱感出現(xiàn)太慢。艾條上提時,速度要快,避免熱感中斷;患者感覺太熱,可上、下、左、右或回旋移動艾條,以連續(xù)地溫熱刺激穴位。為局部皮膚感覺遲鈍者、小兒、老人施灸,可將左手中、食指張開,放在受者穴道兩旁,從而感知其局部受熱度,隨時調節(jié)。當患者有癢、發(fā)熱、痛感時,用手指揉、搓、按幫助緩解不適。

注意事項:*孕婦禁用;急性損傷及發(fā)炎部位禁止溫灸。

*飯后一小時內不宜溫灸;過饑、過飽、酒醉禁灸;*溫灸后的飲食以清淡為主,不宜食用油膩生冷食物。

*實施艾灸過程中,隨時注意觀察皮膚變化,調節(jié)溫度,以防燙傷。

*溫灸后半小時內不要用冷水洗手或洗澡,喝較平常多量的溫開水,有助于排出體內毒素。

*本品為日常養(yǎng)生保健用品,不可替代專業(yè)治療。 

"四穴養(yǎng)生灸法",就是通過艾灸人體四大養(yǎng)生要穴――關元穴、命門穴、中脘穴、足三里穴來溫補脾腎,補益腎氣,促進脾胃運化功能的功效,使正氣自然不絕,脾土自然肥沃,腎水自然充盈。潤養(yǎng)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人便自然健康長壽。

該灸法最適合自我養(yǎng)生保健,春夏每周1~2次,秋冬每周2~3。若能持之以恒,便可以延緩衰老,延長青春。

關元穴  功能:該穴位于臍下3寸,為養(yǎng)生保健強壯要穴,長期施灸可使人元氣充足,具有調理氣血、補腎固精等功效,能調治諸虛百損及泌尿生殖系統(tǒng)各種病癥。

灸法:艾條灸10~15分鐘,灸盒灸20~30分鐘。

命門穴  功能:該穴位于背后第二腰椎之下與臍相對,是人生命力的中心,為元氣所住宿之處,可以發(fā)揮人與生俱有的體力并加以強化的功能,具有補腎壯陽之功,為保健強壯要穴。

灸法:艾條灸10~15分鐘,灸盒灸20~30分鐘。

中脘穴  功能:該穴位于腹部正中線,臍上4寸處,相當于五指的寬度,對胃部疾病的全部癥狀均有非常好的效果。

灸法:艾條灸10~15分鐘,灸盒灸20~30分鐘。

足三里穴  功能:該穴位于犢鼻穴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簡便取穴,正坐屈膝,用手從膝蓋正中往下摸取脛骨粗隆,在脛骨粗隆外下緣直下1寸。常灸足三里穴具有補益脾胃、扶正培元、調和氣血、驅邪防病之功效。

灸法:艾條灸10~15分鐘,灸盒灸20~30分鐘。

若要身體安,三里常不干、三里灸不絕,一切災病息。灸療可溫陽補虛,所以灸足三里、中脘,可使胃氣常盛,而胃為水谷之海,榮衛(wèi)之所出,五臟六腑,皆受其氣,胃氣常盛,則氣血充盈;命門為人體真火之所在,為人之根本;關元氣海為藏精蓄血之所,艾灸上穴可使人胃氣盛,陽氣足,精血充,從而加強了身體抵抗力,病邪難犯,達到防病保健之功。

[轉載]艾灸

    古人云“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爆F(xiàn)代科學證實,灸法能加強白細胞的吞噬能力,加速各種特異性和非特異性抗體的產生,同時還能改善人體各系統(tǒng)的功能,提高人體的抗病能力。從而有利于多種疾病的康復,對現(xiàn)代亞健康有很好的調節(jié)作用。艾灸是養(yǎng)精氣、固元氣的先天補品。

[轉載]艾灸

[轉載]艾灸

[轉載]艾灸

 

    注意事項:

1.在艾灸的時候,或艾灸的整個療程,我們最忌諱喝冷水,吃涼飯,這樣做如同給艾灸撤火,不利于疾病的治療。

2.艾灸前最好喝一杯溫水,高于體溫。艾灸后做好補充一杯熱水60度左右,稍稍有點燙嘴的。

3.艾灸后如果先馬上洗手,希望你用熱水,高于體溫的,50度左右即可。如果不是風濕類疾病,寒性疾病,產后風疾病,灸后30分鐘可以著涼水,但是,原則上不要急于用冷水。

4.如果你想懷孕,剛剛灸后就不要馬上同房,這時的女性體內環(huán)境還很熱,不利于精子的存活。最好灸后24-48小時候再進行,不過也是因人而異。灸后調養(yǎng)口訣:灸后風寒須謹避,七情莫過慎起居,切忌生冷醇厚味,惟食素淡最適宜。

5.大悲,大喜,大怒,這樣情緒不穩(wěn)定,艾灸的效果會打折扣。太饑.太飽都不適合艾灸,尤其是患有胃腸疾病的人,更應該注意這些。

6.要注重灸料的質量,艾絨的好壞取決治療效果。一般直接灸的,一定要極好的艾絨,這樣不傷經絡,不燥,比較柔和,便于點燃。如果是隔姜灸隔蒜久,那么一定要新姜和鮮蒜,保持新鮮。

7.施灸時間,應該是循序漸進的,施灸的穴位也應該是由少至多的,熱度也是逐漸適應的。一般施灸早上,下午。沒有時間的可以晚上,尤其是失眠的病人臨睡前施灸有助于睡眠。

8.艾灸后是否可以馬上洗澡。如果是熱水,可以馬上洗澡,但是最好等20-30分鐘后,這時經絡也基本處于灸后的修整狀態(tài),灸后的熱度也逐漸地揮發(fā)和利用,此時在用熱水洗澡會感覺很舒服。

9.施灸的反應,會出現(xiàn)發(fā)熱,口渴,上火,皮膚瘙癢,有的會起紅疹,疲倦,便秘,尿黃,出汗,牙痛,耳鳴,全身不適等現(xiàn)象,一般不要驚慌,繼續(xù)艾灸這些癥狀就會消失。這個時候可以艾灸足三里引火下行,還可以多喝水,必要時停灸或隔天艾灸,很快這樣的癥狀就會消失。

10.邊灸邊吃不好。一是不知道你吃的食物是什么性質的?屬寒還是屬溫,如果艾灸過程中,你邊吃邊艾灸,對于胃氣也是一個挑戰(zhàn)。有胃腸疾病的人千萬不要這么盲目施救。

11.艾灸的返病現(xiàn)象,在艾灸的過程中,有人很快見效,而有人遲遲不見效,這要看是什么疾病病長多久另外人與人也不同,不能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疾病同一個癥狀,同一種表現(xiàn)。不刻意追求返病現(xiàn)象。越是多次返病,就越證明病邪存留的撥爭狀態(tài),也體現(xiàn)正氣在一點點積累。

    大醉 大怒 大驚 大恐 過勞 過飽 情形下禁灸;皮膚過敏者不宜灸。

[轉載]艾灸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